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孟和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24):121-122
目的 观察前列地尔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前列地尔注射液10μg加入10%葡萄糖液200mL(糖尿病患者用生理盐水)静脉滴注,每日1次.结果 治疗组及对照组心绞痛发作次数均减少,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及对照组心绞痛发作时间减少,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及对照组在NST、∑ST减少,临床症状好转,及两组心电图改变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前列地尔注射液能有效地控制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症状.改善心肌缺血.  相似文献   

2.
窦洁 《中原医刊》2011,(24):119-120
目的探讨前列地尔脂微球制剂治疗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配对后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给予常规药物加用前列地尔脂微球制剂(10ug,每日一次)治疗,共治疗2周。观察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血清c反应蛋白及血液流变学的变化及心绞痛发作情况评价疗效。结果疗程结束后,治疗组血清c-反应蛋白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降低(P〈0.01),对照组血液流变学指标也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疗程结束后血清c反应蛋白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及心绞痛发作改善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前列地尔脂微球制剂可以降低c反应蛋白及血液粘滞性水平,从而改善心肌缺血,是治疗冠心病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3.
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将5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26例,治疗组给予丹红注射液静脉滴注,对照组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两组的常规治疗相同,通过观察两组的心绞痛症状及心电图的改善,比较其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心绞痛改善总有效率96.7%,优于对照组(P〈0.05)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达86.7%,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能明显缓解心绞痛发作,改善心肌缺血,无明显毒副反应。  相似文献   

4.
杨芳 《中国医学创新》2007,(6Z):115-116
目的 观察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8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常规抗心绞痛治疗+阿司匹林。治疗组:常规抗心绞痛治疗+阿司匹林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观察疗效及药物副作用。结果 治疗组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疼痛程度较对照组减少,心电图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主要副作用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优于单用阿司匹林,能有效控制心绞痛发作,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杏丁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照组为常规治疗组,即根据病情常规选用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或硝酸类药物等;杏丁组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杏丁注射液,用法为20ml杏丁注射液加入5%葡萄糖溶液或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1次/d,2周为1疗程。结果:杏丁组治疗后心绞痛缓解和心电图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杏丁组在治疗后平均心肌缺血总时间明显减少而平均心肌缺血减少时间明显增加(P〈0.01),在降低血黏度及血小板聚集率方面,杏丁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或P〈0.05)。结论:杏丁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确切、安全,副作用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何财伟 《吉林医学》2009,30(15):1682-1683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7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常规给予硝酸盐制剂、β-受体阻滞剂或鲺拮抗剂等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30ml/d,共2周,低分子肝素钠2500U皮下注射,2次/d,连用7d。观察两组患者用药前后的症状及血黏度、心电图等变化。结果:两组患者临床疗效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绞痛发作次数、血黏度及心电图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上述指标变化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口服盐酸地尔硫[艹卓](控释胶囊)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91例UA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给予常规抗心绞痛治疗,地尔硫[艹卓]组46例在此基础上给予口服盐酸地尔硫[艹卓](控释胶囊),每天一次,疗程1周。对比观察两组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以及血压、心率的变化及副作用。结果地尔硫[艹卓]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压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地尔硫[艹卓]组心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口服地尔硫[艹卓](控释胶囊)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陶洪夏 《中国民康医学》2006,18(15):703-703
目的:观察葛根素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10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给予葛根素注射液0.4g静滴,分别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频率、硝酸甘油用量、静息心电图等变化。结果:葛根素组在减少心绞痛发作、降低硝酸甘油用量、改善异常心电图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葛根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效果明显,不良反应小。  相似文献   

9.
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将56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26例,治疗组给予丹红注射液静脉滴注,对照组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两组的常规治疗相同,通过观察两组的心绞痛症状及心电图的改善,比较其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心绞痛改善总有效率96.7%,优于对照组P〈0.05,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达86.7%,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能明显缓解心绞痛发作,改善心肌缺血,无明显毒副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常见临床症状的改善效果。方法:将4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20ml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滴注,疗程10d。检测两组在治疗前后心绞痛疗效、心率、血压、心功能等指标的变化。同时观察药物过敏及其他副作用。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较,能显著改善心绞痛患者的症状(P〈0.05),治疗组每搏量和心排血量较对照组提高(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是安全和有效的,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微循环指标改善是安全肯定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银杏叶注射液(舒血宁)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UA)的临床疗效。方法:分别观察银杏叶注射液组(42例),对照组(36例)治疗前后的心绞痛发作频率、硝酸甘油用量、及血流变、血脂的变化。结果:银杏叶注射液组在减少心绞痛发作,降低硝酸甘油用量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纤维蛋白原、血浆黏度和胆固醇也明显减少(P〈0.05)。结论:银杏叶注射液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效果肯定,不良反应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前列地尔联合他汀类药物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来我院进行诊治的心绞痛患者60例,并将其平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前列地尔联合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前列地尔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的TG、TC、LDL—C和hs—CRP等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显效26例,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显效17例,总有效率为66.7%,两组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给予前列地尔联合他汀类药物综合治疗,可降低炎性反应的发生与发展,对改善患者的血糖和血脂水平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摘要:目的探讨尼可地尔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5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8例与对照组28例。治疗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尼可地尔5mgtid连用8w,对照组加用淀粉制成的安慰剂。实验采用双盲的方法。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每周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及硝酸甘油用量;比较治疗前后患者心绞痛发作时的心电图sT段变化;观察治疗期间是否有头痛、低血压等不良反应及严重冠脉事件的发生。结果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低血压、心律失常及严重冠脉事件。结论尼可地尔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9例确诊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观察丹红组(21例)与对照组(18例)2组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频率、静息心电图、血压、心率及心肌耗氧量的变化。结果:丹红组在减少心绞痛发作、改善异常心电图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心肌耗氧量也明显减少(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步长倍通丹红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7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治疗14天后观察临床疗效及心电图。检测两组在治疗前后心绞痛疗效、常规心电图ST改变、血脂、血液流变学等指标的变化,同时观察药物过敏、出血及其他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能显著改善心绞痛患者的症状(P〈0.05),改善心绞痛患者的缺血心电图(P〈0.05)。治疗组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丹红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将6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28例,治疗组给予银杏达莫注射液20mL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1次/d,连续14d,并给予常规抗心绞痛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抗心绞痛治疗。观察临床症状、心电图变化及血液流变学变化指标。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症状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94%和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心电图有效率分别为88%和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治疗后低切全血粘度明显降低,红细胞变形性显著增高,血细胞比容、红细胞聚集指数和血小板聚集率均显著下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低切全血粘度的下降和红细胞变形性升高幅度,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红细胞比容、红细胞聚集指数和血小板聚集率的下降作用,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39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9例确诊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观察丹红组(21例)对照组(18例)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频率、静息心电图、血压、心率及心肌耗氧量的变化。结果:丹红组在减少心绞痛发作、改善异常心电图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心肌耗氧量也明显减少(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银杏叶提取物与双嘧达莫复方制剂银杏达莫注射液对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在给予扩张血管、抗血小板等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给予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程度、心电图ST段总压低及血流变学指标的变化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经2周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6.08%)优于对照组(82.3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9.
刘冬青 《实用新医学》2007,8(4):340-340
目的探讨麝香保心刃在常规西药治疗稳定型心绞痛基础上的临床疗效。方法42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在常规抗心绞痛治疗基础上加用麝香保心丸2粒/日3次,同期选择不稳定心绞痛患者行常规抗心绞痛治疗作为对照,两组治疗8周。结果治疗细心绞痛症状改善总有效率为88%,明显高于对照组S2%(P〈0.05),并减少心绞痛发作次数及硝酸甘油耗量,改善心肌缺血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不稳定塾心绞痛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麝香保心丸可明显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20.
梁红 《中国乡村医生》2008,10(16):118-118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在治疗上的有效性、安全性.并观察对UAP患者微循环指标的影响。方法:将14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70例采用常规治疗方法,治疗组72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2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250ml中静滴。检测两组在治疗前后心绞痛疗效、常规心电图ST改变、血液流变学等指标的变化,同时观察药物过敏及其他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较,能显著改善心绞痛患者的症状(P〈0.05),改善心绞痛患者的缺血心电图(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是安全和有效的,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微循环指标改善是安全肯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