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提高自我效能感对降低急诊科护士职业倦怠的效果。方法在急诊科实施具体干预措施,提高护士的自我效能感,之后对护士进行观察和调查,分析我院急诊科护士职业倦怠的改善情况。结果从调查结果来看,在干预措施实施之前,我院急诊科护士的自我效能感评分比较低,护士均处在比较严重的职业倦怠中,情绪枯竭得分、去人格化倾向得分均比较高,而个人成就感评分比较低;在干预措施实施之后,护士的自我效能感提升,职业倦怠量表评分发生较大的变化,情绪枯竭评分、去人格化倾向评分明显降低,而个人成就感评分明显提高,前后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提高自我效能感有助于降低急诊科护士的职业倦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和研究增强急诊科护士的自我效能感对护士职业倦怠感以及幸福的影响分析。方法选取本院的56例急诊科护士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17年1月至2017年6月为干预前阶段,2017年7月至2017年12月为干预后阶段,做好自我效能感相关知识以及急救技能的培训,树立急诊科护士学习的榜样,提高社会支持,比较干预前后急诊科护士职业倦怠感。结果所有选取的护士在经过研究后发现,干预前急诊科护士的自我效能感的的氛围(2.03±0.61)分,情绪枯竭得分为(34.40±8.14)分,去人格化倾向的得分为(14.10±5.59)分个人的成就感得分情况为(24.13±5.04)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增强自我效能感可有效促进急诊科护士身心健康,提高其应对复杂环境的能力,同时可使护理的职业倦怠得以降低,由此使急诊科护理质量得以提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合理情绪疗法对急诊科护士职业倦怠感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急诊科46名护士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23名)和对照组(23名)。观察组应用合理情绪疗法进行心理干预,对照组采用自我激励、心理暗示等常规心理干预。应用工作倦怠量表(MBI)观察两组护士干预前后的职业倦怠感。结果:干预前,两组护士职业倦怠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护士情感衰竭、去人格化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个人成就感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应用合理情绪疗法对急诊科护士进行心理干预,可以改善她们的职业倦怠感,维护她们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公共卫生应急相关护士职业倦怠现状,为预防或干预护士职业倦怠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宜宾市综合性医院120名公共卫生应急相关护士和120名普通内科护士,使用护士职业倦怠调查表对其进行测试.结果 公共卫生应急相关护士职业倦怠中情绪枯竭得分为26.43±10.31,个人成就感得分为28.18±8.67,去人格化倾向得分为7.66±5.19.公共卫生应急相关护士职业倦怠水平和普通内科护士对照,情绪枯竭、个人成就感方面与普通护士相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去人格化倾向得分与普通内科护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公共卫生应急相关护士职业倦怠较为明显,应予以重点预防及干预.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护士职业倦怠现状及其与自我效能和工作环境的关系,为对护士职业倦怠采取有效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抽取连云港市2所三级医院护士239名作为调查对象,采用个人资料问卷、护士职业倦怠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专业护理实践环境量表和护士工作压力源量表分别进行测量.对护士职业倦怠各维度和自我效能、专业护理实践环境、护士工作压力源的各维度进行相关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护士情感衰竭得分为(23.95±11.11)分,去人格化得分为(7.90±6.58)分,均处于中等水平,个人成就感降低采用反向计分,得分为(27.51±10.96)分,处于高度倦怠水平.自我效能和工作环境均与护士职业倦怠有关(P<0.05或P<0.01).其中,个人成就感的首要影响因素为自我效能,而情感衰竭和去人格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为环境.结论 应重视提高护士的自我效能,改善护士工作环境,以更有效地降低其职业倦怠.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试用期护生工作试用期间的职业倦怠状况,帮助其树立积极向上的正面情绪,减轻或消除工作倦怠感。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武汉市3所三级医院、4所二级医院的284名试用期护生工作倦怠状况进行了调查,并与杭州市地区群体护士常模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试用期护生情感衰竭及去人格化两个维度上属低度倦怠,个人成就感维度属高度倦怠。情感衰竭及去人格化维度倦怠程度得分低于杭州市护士群体,个人成就感维度倦怠感高于杭州市护士群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急诊科试用期护生情感衰竭及去人格化维度倦怠感高于其他组;急诊科试用期护生个人成就感维度倦怠感低于其他组;三级医院护生去人格化维度倦怠感高于二级医院,差异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不同学历、有无护士执照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建议管理者从试用期护生的工作阶段特殊角度出发,减轻或消除职业倦怠感,从而提高试用期护生的工作积极主动性,为优质护理服务的更好延续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7.
急诊科护士职业倦怠调查分析与应对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急诊科护士的职业倦怠状况,分析急诊科护士职业倦怠产生的根源、机制及对急诊科护士的影响,并阐明应对措施。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64名急诊科护士与256名其他科室护士的职业倦怠状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急诊科护士在情感枯竭、去人性化和个人成就感降低3个维度上得分均高于其他科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科护士的职业倦怠程度较为严重,应采取改善工作环境、得到管理者的支持、培养健康人格及工作态度等措施,以减轻职业倦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与自我效能、工作满意度的关系。方法:采用Maslach职业倦怠评价表(中文版MBI)、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MSQ量表(明尼苏达满意度短式问卷)对130名精神科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问卷的情绪耗竭因子得分为中度倦怠、去人格化因子得分为中度倦怠、个人成就感因子得分为高度倦怠;2情感衰竭、去人格化与自我效能、工作满意度方面呈负相关,个人成就感与自我效能、工作满意度方面呈正相关;3多元回归分析中,自我效能及工作满意度是主要预测因子。结论: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与自我效能及工作满意度有关,充分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及工作满意度,可以作为预防和改善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的一个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实习护生职业倦怠现状,探讨实习护生职业倦怠与自我效能感的相关性。方法采用中文版职业倦怠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对某市3所三级甲等医院600名实习护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本组护生去人格化与个人成就感降低得分均高于杭州护士常模(P < 0.01),2组情感耗竭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习护生自我效能感总均分为(25.76±5.05)分,处于中等水平,明显低于全国常模的(29.46 ±5.33)分(P < 0.01)。不同性别、学历、实习时间、获得的支持程度以及有无就业压力、是否独生子女的护生间情感耗竭和人个成就感降低维度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不同学历、实习时间、获得的支持程度和有无就业压力、是否独生子女的护生去人格化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不同性别、学历、获得的支持程度和有无就业压力的护生间自我效能感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护生的自我效能感得分与职业倦怠、情感耗竭及去人格化得分均呈明显负相关关系(r=-0.392、-0.375、-0.519,P < 0.01),与个人成就感降低维度呈明显正相关关系(r=0.403,P < 0.01)。结论实习护生的职业倦怠状况不容乐观,应针对相关影响因素给予护生多方面支持,采取多种途径提高护生的自我效能感,避免实习护生职业倦怠的产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卫生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职业倦怠和自我效能感的关系。方法:采用教师职业倦怠量表和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对452名卫生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卫生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的职业倦怠处于中等水平,自我效能感得分为2.671,低于量表常模水平(P<0.01);不同性别教师在低个人成就感维度和自我效能感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教龄、职称的教师在情感衰竭上有统计学差异;自我效能感与职业倦怠的情感衰竭、低个人成就感呈显著负相关(P<0.01);自我效能感、教龄和职称可以预测教师的职业倦怠。结论:自我效能感与职业倦怠存在密切关系,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教师的自我效能感,缓解职业倦怠。  相似文献   

11.
黄健捷 《海南医学》2009,20(2):110-112
目的了解普外科护士工作倦怠感及自我效能感状况,探讨自我效能感与工作倦怠感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南通市区3家三级综合医院的132名普外科护士进行调查。结果普外科护士工作倦怠感中情绪倦怠感得分为25.56±11.02,工作冷漠感得分为6.45±5.21,均为中度倦怠,个人成就感得分为30.79±9.67,属于高度倦怠。自我效能感得分为2.53±0.49。自我效能感得分与情绪倦怠感得分呈显著负相关(r=-0.263,P〈0.01),自我效能感得分与个人成就感得分呈显著正相关(r=0.489,P〈0.01)。结论应重视提高普外科护士的自我效能感,以便更有效地降低护士的工作倦怠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民营医院护士的职业倦怠现状,以期减少职业倦怠的发生.方法 采用马氏人际工作者倦怠量表,对唐山市6所民营医院中从事护理工作一年及以上的280名在岗执业护士进行调查.结果 民营医院护士职业倦怠评分为61.32±22.78,情绪衰竭维度得分28.57±10.60,去人格化维度得分11.24±7.32,个人成就感维度得分21.51±9.50;与国外Maslach常模比较,民营医院护士职业倦怠水平显著高于国外常模;45~54岁护士倦怠程度最低(P<0.05);本科学历的护士个人成就感最差(P<0.05);儿科和急诊科护士的职业倦怠体验最严重(P<0.05).结论 民营医院护士职业倦怠现象普遍存在,并且倦怠程度不容乐观,需要尽快采取有效措施改变这种现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驻海岛官兵的一般自我效能感与职业倦怠感的相关关系,为官兵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GSES)、职业倦怠感量表(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MBI),对某海防部队的328名驻岛官兵进行调查。结果①驻岛官兵职业倦怠感中情感耗竭感、去个性化、个人成就感得分依次为(20.68±6.52)、(7.08±3.8)、(33.78±9.65)分,提示中、低度倦怠;②自我效能感得分为(12.58±5.61)分;③自我效能感得分与情绪衰竭感(t=-0.19~-0.23,P〈0.05)、去个性化得分呈显著负相关(t=-0.18- -0.22,P〈0.05),与个人成就感得分呈显著正相关(t=0.18~0.23,P〈0.05)。结论驻岛官兵存在一定程度的职业倦怠现象,提高自我效能感有助于改善驻岛官兵的职业倦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ICU护士职业倦怠及其与离职意愿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Maslach职业倦怠量表、离职意愿量表对长沙市四所省级综合性三甲医院207名ICU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ICU护士职业倦怠中情绪衰竭维度得分为(23.20±9.71)分、去人格化维度得分为(6.43±5.81)分,均属于中度倦怠;个人成绩感得分为(32.34±9.40)分,属于高度倦怠。76.3%(158名)的ICU护士存在离职意愿,其中17.4%(36名)的ICU护士离职意愿强烈。情绪衰竭和去人格化与离职意愿呈正相关(r=0.531,r=0.384,P〈0.05),而个人成就感与离职意愿呈负相关(r=-0.310,P〈0.05)。结论 ICU护士职业倦怠较严重,离职意愿率较高。应注意降低ICU护士的职业倦怠感,从而减弱离职意愿,以便有效预防ICU护士离职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值夜班护士的职业倦怠感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从北京解放军301医院随机选取400名值夜班护士,采用马斯勒倦怠量表(MBI)400对名夜班护士进行问卷评估,并与Maslach常模进行比较。结果:374名值夜班护士中有较高比例护士在马斯勒倦怠量表(MBI)的情感枯竭、去人格化、个人成就感3个维度上有较高得分,且在个人成就感维度的倦怠程度尤为显著,有79.12%的护士达到较高的水平。在去人格化、个人成就感两个维度上,大专学历、中专学历、本科学历的护士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个人成就感维度上,护师的个人成就感与护士、主管护师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值夜班护士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感,建议医院护理部关注护士的工作倦怠感,采取适当措施缓解护士的职业倦怠感,从而也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成都市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护士职业倦怠现状,并提出改进措施.方法 采用自制量表和Maslach工作倦怠量表调查中心66名护士职业倦怠状况,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中心护士情感耗竭、去人格化、个人成就感3个维度得分分别为(24.89±8.76)、(8.86±5.72)、(29.79±9.18)分.中心护士与武汉市社区护士常模比较,情感耗竭、去人格化、个人成就感维度得分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美国M氏医务人员常模比较,情感耗竭、去人格化维度得分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学历、从事专业年限、年龄是影响中心护士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结论 中心护理管理者应重视护士职业倦怠情况,并根据调查结果,制定有效措施以降低护士职业倦怠.  相似文献   

17.
胡蝶  李超 《四川医学》2013,(12):1946-1948
目的 了解手术室护士职业倦怠状况,探讨有效的防范措施.方法 应用中文版M氏职业倦怠量表(MBI)对120例手术室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手术室护士情绪倦怠感平均分为(24.60 ±10.28),工作冷漠感平均分为(7.63±5.60 ),均显著高于Malachi调查的医护人员的职业倦怠得分(P〈0.05),个人成就感平均分为(31.30±9.45),显著低于Malachi调查的医护人员的职业倦怠得分(P〈0.05).结论 手术室护士职业倦怠程度相对较高,应采取有效的措施缓解其职业倦怠感,提高工作成就感和满意度.  相似文献   

18.
《皖南医学院学报》2019,(3):294-297
目的:探索巴林特小组模式的团体案例督导对咨询师职业倦怠和自我效能感的作用。方法:按照知情同意的原则,选取39名有职业倦怠的咨询师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研究组、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3组,每组各13名。研究组接受2周1次、共10次的巴林特小组模式的案例督导,对照组接受同频次的常规案例督导。空白对照组暂不进行干预。采用职业倦怠问卷(MBI-GS)中文版、一般自我效能感问卷(GSES)分别对3组研究对象进行基线期评估和干预后评估。结果:干预前职业倦怠和自我效能感基线值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干预后的职业倦怠各因子均低于基线值,自我效能感高于基线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干预后的去人格化和个人低成就感因子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情绪衰竭和自我效能感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空白对照组职业倦怠各因子及自我效能感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周后,3组组间的职业倦怠和自我效能感均有差异(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比较,职业倦怠各因子均低于对照组,自我效能感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职业倦怠各因子均低于空白对照组,自我效能感高于空白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情感衰竭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去人格化、个人低成就感及自我效能感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巴林特小组改善咨询师的职业倦怠,提高自我效能感的效果优于常规的案例督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精神病专科医院女性医护人员职业倦怠与焦虑、抑郁情绪的关联性。方法:采用焦虑、抑郁自评量表、Maslach工作倦怠量表对精神病专科医院100名女性医护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女性医护人员的情绪衰竭维度得分(16.25±7.72)及去人格化维度得分(8.46±4.01)高于Maslach常模,低成就感维度得分(15.54±6.49)低于Maslach常模,差异性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焦虑自评量表得分(40.21±8.37)、抑郁自评量表得分(45.30±8.08),均高于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职业倦怠的3个维度与焦虑、抑郁均呈正相关性。结论:温州市某精神病医院女性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不容乐观,焦虑、抑郁水平与职业倦怠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20.
林晓敏  梁添玉  黄艳 《中国病案》2012,(10):43-44,42
目的了解急诊科护士自我效能感的现状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旨在为促进急诊科护理工作的进步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以方便抽样的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基本情况资料问卷和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对福州市两家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92名急诊科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92名急诊科护士自我效能感平均得分为2.06±0.51分;经单因素分析,不同工作年限、编制、行政职务、夜班情况等护士自我效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经多元回归逐步回归分析,F统计量为10.80,显著性水平为0.002,行政职务是其影响因素。结论急诊科护士自我效能得分总体偏低,建议从自我综合能力培养、岗位编制等方面来提高急诊科护士的自我效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