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临床医学工程》2016,(3):296-298
目的探讨老年颈动脉狭窄患者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后发生过度灌注综合征(CHS)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本院2008年6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230例老年颈动脉狭窄患者,均行CAS治疗,根据有无CHS分为无CHS组(n=221)和CHS组(n=9),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分层分析法分析。结果 CHS组患者糖尿病、术后高血压发生率显著高于无CHS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层分析法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OR=4.822,P<0.05)、术后高血压(OR=6.466,P<0.05)是CAS术后出现CHS的重要危险因素。结论颈动脉狭窄患者中CAS术后高血压和术前糖尿病史患者更容易发生CHS,CHS患者预后较差,要采取多角度干预措施防控CHS发生。  相似文献   

2.
王成伟  丁璇 《山东卫生》2005,(12):54-54
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病因,其导致同侧脑梗死的发病率高达90%-95%。最近10年,随着介入放射技术尤其是血管内支架技术的成熟和脑保护技术的发展,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已成为治疗颈动脉狭窄安全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国内内膜剥脱术(CEA)与支架成形术(CAS)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检索2006年1月-2017年1月国内公开发表的CAS与CEA治疗颈动脉狭窄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文献,按照标准进行文献筛选,获取相关临床观察指标并进行Meta分析。结果按照筛选标准,共有5篇RCT共计491例颈动脉狭窄患者纳入分析。CAS组与CEA组患者存在危险因素等特征均衡。两组发生死亡、脑梗死、颈动脉急性闭塞、高灌注综合征、心肌梗死、重度再狭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相同危险因素下,CAS组与CEA组发生死亡、脑梗死、颈动脉急性闭塞、高灌注综合征、心肌梗死、重度再狭窄几率相当。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外科治疗颈动脉狭窄对改善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选取212例接受外科治疗的颈动脉狭窄患者为研究对象,选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和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对轻、中、重度狭窄患者认知功能进行评价,并对其中110例重度狭窄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和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S)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6个月的认知功能改善情况予以比较。结果轻、中、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的MoCA和MMSE评分比较,随程度加重,评分下降,即轻度狭窄组高于中、重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EA和CAS术后3个月、6个月的患者认知功能均较前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外科治疗方式术后同期MoCA和MMSE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狭窄患者存在认知功能障碍,CEA和CAS都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在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联合龙门县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CEA组与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组各30例。对比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术后3个月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术后随访12个月,观察两组术侧颈动脉再狭窄的发生情况。结果 CEA组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16.7%低于CAS组的20.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CEA组共发生4例心血管事件发生低于CAS组的6例,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CAS组出现颈动脉再狭窄4例,CEA组未见颈动脉再狭窄发生,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AS和CEA均可视为治疗重度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方式,但后者操作简便,术中无严重并发症,且术后再狭窄发生率较低,因此在患者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优先采用此术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08年7月—2011年7月,对52例颈动脉狭窄患者采用颈动脉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所有病例均使用远端保护装置,全身肝素化下置入自膨支架治疗颈动脉分叉部狭窄。结果52例患者共置入54枚支架,手术成功率100%,术后造影显示支架形态良好;术后6个月采用颈动脉彩超复查,未发现病变血管再狭窄。结论颈内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高危颈动脉硬化狭窄疾病有良好的安全性和确切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频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therosclerosis CAS)斑块的相关性。方法:对90例频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住院患者进行询问病史、检验血压、血脂、血糖,体检颈动脉,应用彩色多谱勒超声对40例TIA患者(病例组),50例对照患者(对照组)进行检查,观察CAS程度。危险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频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发生率明显增高,有糖尿病、吸烟史及高LDL血症的患者颈动脉严重狭窄发生率明显增高;颈动脉狭窄率超过30%者多有血管杂音;颅外段颈动脉超声检查与DSA检查结果基本一致。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可通过对高危人群体检颈动脉作初步筛选,再应用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测颈动脉,确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及狭窄程度,为缺血性脑卒中的防治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8.
秦龙飞 《现代保健》2010,(35):45-46
目的探讨同期行经皮颈动脉成形术(CAS)和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同时合并严重颈动脉狭窄及冠状动脉狭窄的适合行介入治疗的患者42例。按是否同时行CAS及PTCA手术分为观察组(同时行CAS及PTCA)21例和对照组(PTCA术后1个月内行CAS)21例。进行为期10个月的随访。结果两组手术成功率均为100%,随访期间未再发脑卒中事件。两组患者在术前与随访期间肾功能变化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同时进行CAS及PTCA安全可行,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脑卒中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是造成死亡的第3位疾病,卒中患者中20% ̄25%的病例是由颅外颈动脉狭窄性疾病引起的[1]。颈动脉狭窄的发病率较高,60岁以上人群中患颈动脉狭窄者约占9%。因此,积极治疗颈动脉狭窄对预防缺血性卒中、降低病残率和病死率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目前颈动脉狭窄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颈动脉血管成形支架置入术(CAS)和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主要是针对抑制颈动脉狭窄进程中的动脉粥样硬化,以及用于手术的辅助治疗。CEA发展至今近50年,是临床治疗颈动脉狭窄性疾病的经典术式。北美有症状颈动脉内膜切除…  相似文献   

10.
正缺血性卒中是致残率和致死率极高的疾病,而颈动脉狭窄在缺血性卒中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一直是颈动脉狭窄的金标准,但CEA本身也具有许多缺陷,如创伤大,禁忌症严格。早期的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与CEA的对照研究并没有证明它的优势,但在后期研究尤其是CREST研究证明在高危患者人群中,CAS相比CEA的心肌梗死发生率、脑神经损伤更少,使用远端保护装置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治疗老年颈内动脉狭窄的疗效、安全性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2012年1月—2014年6月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52例65岁以上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患者。分为介入组73例(接受CAS)及对照组79例(接受药物治疗),分组依据患者是否同意接受CAS。对两组患者进行1年随访,观察患者NIHSS及mRS评分变化,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65岁以上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的老年患者进行CAS治疗安全性的相关因素。结果患者在3、6个月及1年随访时,介入组NIHSS与mRS平均秩次均低于药物组(P0.05);治疗30 d后,介入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治疗1年后,两组患者脑血管不良事件(TIA、脑梗死、脑出血及血管原因死亡)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介入组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经CAS治疗后发生脑血管不良事件的患者其既往脑梗死史、冠心病、高血压、高脂血症、术前合并非干预脑动脉狭窄,以及术后残余狭窄比例明显高于未发生患者(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既往脑梗死史、术前合并非干预脑动脉狭窄及术后残余狭窄,为CAS治疗后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 CAS治疗老年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的有效性与安全性高。既往脑梗死史、术前合并非干预脑动脉狭窄及术后残余狭窄是术后脑血管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介入治疗前应加以评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调查2型糖尿病(T2DM)患者颈动脉狭窄(CAS)的发生率,并探讨影响其发生CAS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以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西安市某医院内分泌门诊首次就诊的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资料收集、体格检查、血生化指标检测及颈动脉超声检查,对T2DM患者CAS检出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并对CAS检出影响因素进行单、多因素分析。结果 2 679例T2DM患者中检出CAS 328例,检出率12.2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越大(OR=1.039)、糖尿病病程越长(OR=1.115)、血糖控制不达标(OR=1.387)、血脂异常(OR=1.970)和高血压(OR=3.725)是T2DM患者合并CAS的危险因素。结论 T2DM患者合并CAS情况突出,应重视对糖尿病病程较长和血糖控制不佳的T2DM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监测,针对T2DM患者合并CAS的危险因素,应尽早进行控制及预防,避免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检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therosclerosis,CAS)斑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200例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存在缺血性脑卒中分组,将100例存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观察组,将100例不存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行高频超声检查,对比两组斑块稳定性、IMT、CAS斑块面积、狭窄度、颈动脉血流量及脑血流量。结果观察组不稳定斑块形成率较对照组高,稳定斑块形成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内-中膜厚度(IMT)及CAS斑块面积均较对照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颈内动脉(ICA)、颈总动脉(CCA)及椎动脉(VA)的狭窄度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ICA、CCA、VA及脑血流量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AS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存在密切联系,通过高频超声可有效评价斑块及狭窄程度,判定缺血性脑卒中发生风险,为早期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颈动脉(ICA)支架置入术(CAS)对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8例患者颈内动脉狭窄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及操作进行回顾性分析。38例颈内动脉狭窄患者在局麻下行血管内介入支架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将支架放置理想位置。其中,7例患者滤网回收后,网内肉眼可见少量大小不等的组织碎片;1例患者在球囊扩张后出现一过性心率减缓;3例患者在回收保护伞时出现血管痉挛,经积极治疗后症状消失或缓解。结论: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是一种创伤小、痛苦小的微创技术,它为颈动脉狭窄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关系。方法观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TIA组)、腔隙性脑梗死(LI)患者(LI组)、脑梗死(CI)患者(CI组)共309例,分析三组ICVD患者的颈动脉超声构成、年龄、性别以及CAS斑块性质与位置的关系。结果(1)CI组颈动脉超声检出的CAS远较TIA组高(P〈0.05),但三组患者CAS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三组ICVD患者CAS检出率均与年龄呈正相关,LI组、CI组与年龄的关系较TIA组更为密切(P〈0.05)。超声检出CAS患者的硬化程度与年龄无相关性。(3)ICVD患者颈动脉硬斑检出率(93.34%)明显高于软斑和混合斑检出率(7.66%)。颈动脉分叉处(BIF)斑块总数及硬斑数也明显高于其他位置(P均〈0.05)。(4)性别与CAS无明显相关性。但60—69岁年龄段女性患者CAS检出率高于同年龄段男性患者(P〈0.05)。结论(1)CI组CAS检出率高于TIA组。(2)ICVD患者CAS检出率有年龄特征性,但CAS程度与年龄无相关性。(3)ICVD患者CAS斑块以硬斑为主,BIF是斑块高发部位。(4)总体上ICVD患者CAS检出率无性别差异,但60~69岁年龄段女性ICVD患者CAS检出率明显高于同年龄段男性患者。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应用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对40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予以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结果狭窄程度由术前(72.3±8.6)%下降到术后(11.6±7.2)%。所有患者在1周内神经功能损害症状改善。随访3个月至1年,无一例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脑梗死;5例复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未发现支架移位。结论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冠心病患者伴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狭窄(CAS)的临床特点及其危险因素.方法1339例经冠脉造影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住院期间行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CAS发生率为11.8%(158/1339).CAS组年龄、既往患脑卒中的比率高于非CA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2).CAS的发生率随冠脉病变程度加重而增加(x2=37.482,P<0.01).冠脉左主干病变的患者其CAS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病变(x2=38.93,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只有年龄、脑卒中史、冠脉左主干病变和多支病变是CA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冠心病患者伴发CAS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相关,年龄增加和脑卒中病史是CA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脑卒中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是造成死亡的第3位疾病,卒中患者中20%-25%的病例是由颅外颈动脉狭窄性疾病引起的。颈动脉狭窄的发病率较高,60岁以上人群中患颈动脉狭窄者约占9%。因此,积极治疗颈动脉狭窄对预防缺血性卒中、降低病残率和病死率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不同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关系.方法 观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TIA组)、腔隙性脑梗死(LI)患者(LI组)、脑梗死(CI)患者(CI组)共309例,分析三组ICVD患者的颈动脉超声构成、年龄、性别以及CAS斑块性质与位置的关系.结果 (1)CI组颈动脉超声检出的CAS远较TIA组高(P<0.05),但三组患者CAS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三组ICVD患者CAS检出率均与年龄呈正相关,LI组、CI组与年龄的关系较TIA组更为密切(P<0.05).超声检出CAS患者的硬化程度与年龄无相关性.(3)ICVD患者颈动脉硬斑检出率(93.34%)明显高于软斑和混合斑检出率(7.66%).颈动脉分叉处(BIF)斑块总数及硬斑数也明显高于其他位置(P均<0.05).(4)性别与CAS无明显相关性.但60~69岁年龄段女性患者CAS检出率高于同年龄段男性患者(P<0.05).结论 (1)CI组CAS检出率高于TIA组.(2)ICVD患者CAS检出率有年龄特征性,但CAS程度与年龄无相关性.(3)ICVD患者CAS斑块以硬斑为主,BIF是斑块高发部位.(4)总体上ICVD患者CAS检出率无性别差异,但60~69岁年龄段女性ICVD患者CAS检出率明显高于同年龄段男性患者.  相似文献   

20.
邵勇  常杰 《实用预防医学》2011,18(3):509-511
目的探讨颈动脉支架血管成形术(CAS)治疗症状性颅外颈动脉狭窄(SECAS)的早期疗效及新发缺血性脑损害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了47例行CAS治疗的SECAS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早期临床疗效,对支架成形术后新发缺血性脑损害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支架成形术后新发缺血性脑损害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47例患者48处狭窄全部经CAS治疗,成功率100%;术前平均狭窄程度为(72.7±10.4)%,术后平均狭窄程度为(28.5±11.4)%,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表明球扩时球囊移位和术后狭窄程度与新发缺血性脑损害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表明,球扩时球囊移位是DWI检出新发缺血性脑损害的危险因素。结论应用CAS治疗SECAS临床疗效显著,患者术后早期狭窄改善明显;球囊预扩时有无发生移位是支架成形术后早期新发缺血性脑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应对球囊预扩时有无发生移位进行重点评估和合理控制,以降低支架成形术后新发缺血性脑损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