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开腹应用胆道镜与内镜下括约肌切开术治疗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近年来收治的70例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结石患者根据患者意愿分为对照组(内镜下括约肌切开术)与研究组(开腹应用胆道镜),各为35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记录两组患者胆管扩张、结石残留等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短于研究组(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胆管扩张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胆管结石残留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开腹应用胆道镜治疗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结石无创安全,术后患者康复较快,为可行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内镜下多根胆道支架引流术(2—4根)治疗难治性胆总管结石的疗效。方法对20例腹痛、发热、黄疸、ERCP造影提示结石最大直径20mm以上、伴严重基础疾病或因乳头胆管解剖因素不宜行EST(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取石或不能一次取石成功的老年患者以及高风险手术的难治性胆总管结石病例行多根胆道支架引流术,并随访6-12月。结果20例多根胆道支架引流患者术后1~2周内腹痛发热消失,黄疸明显减轻。随访观察17例未再发生腹痛、发热、黄疸.3例偶尔出现发热,B超复查20例肝内外胆管扩张明显回缩,15例胆总管结石有不同程度缩小,4例结石基本消失,1例结石大小无明显变化。结论多根胆道支架引流术治疗胆总管结石其引流效果良好,且具有明显的溶石碎石作用,对高龄或(和)伴有严重基础疾病、难治性胆总管结石行多根胆道支架引流术是明智的选择【5】,且比单根胆道支架引流术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鼻胆管引流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48例胆总管结石的患者行常规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必要时行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内镜下乳头气囊扩张术、鼻胆管引流术治疗。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8例患者中,46例常规逆行胰胆管造影成功,成功率95.8%。另2例结石嵌顿于壶腹部行乳头开窗术取石成功;36例一次取尽结石,11例分2次取石成功,总成功率98%,1例取石失败。术后并发高淀粉酶血症10例,胆道感染4例,急性胰腺炎1例,无大出血、穿孔等严重并发症。术后平均住院6天。结论:经内镜下胆总管取石疗效好,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  相似文献   

4.
向阳林 《现代养生》2014,(22):89-89
目的:探讨开腹应用胆道镜与内镜下括约肌切开术治疗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近年来收治的70例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结石患者根据患者意愿分为对照组(内镜下括约肌切开术)与研究组(开腹应用胆道镜),各为35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记录两组患者胆管扩张、结石残留等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短于研究组(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胆管扩张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胆管结石残留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开腹应用胆道镜治疗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结石无创安全,术后患者康复较快,为可行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胆道梗阻患者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后胆道感染的影响因素, 为术前及术后有针对性地给予预防措施提供方向及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湖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99例因胆道梗阻行ERCP术的患者资料, 依据其是否伴术后胆道感染分为感染组及非感染组, 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 确定胆道梗阻患者ERCP术后胆道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 199例胆道梗阻行ERCP术的患者中, 出现术后胆道感染28例, 未感染171例, 术后胆道感染发生率为14.1%。感染组与非感染组的梗阻类型、CA199、身高、体重、血红蛋白、总蛋白、白蛋白、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直接胆红素、术前住院时间、结石数目、操作时间等因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感染组与非感染组的性别、饮酒史、吸烟史、糖尿病、既往胆道手术史、梗阻部位、年龄、术前使用抗生素、白细胞、血小板、甘油三酯、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谷草转氨酶、总胆固醇、结石大小、十二指肠憩室、乳头括约肌切开、胆管扩张、术后使用抗生素等因素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结石数目、操作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胆总管结石微创手术和开放手术后腹腔感染因素.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1年11月进行治疗的98例胆总管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微创手术组(A组)55例,传统开腹手术组(B组)43例,将两组患者术后感染及感染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组中各感染因素为手术时间长占42.7%、胆漏占28.6%、残余结石占21.4%、胆道自身炎症占7.14%;B组中各感染因素为手术时间长、胆漏、残余结石、胆道自身炎症各占25.0%;A组感染率为25.5%,B组为9.3%,A组患者术后感染率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创胆道(胆总管结石)手术易引起腹腔感染,临床工作中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经十二指肠镜治疗合并乳头旁憩室的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对比分析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和乳头扩张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09年6月-2012年6月经十二指肠镜治疗的胆总管结石伴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96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48例采用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治疗,对照组48例采用乳头扩张术(EPBD)治疗,两组患者均给予相同的取石球囊、机械碎石等治疗措施。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成功率为97.9%(47/48),对照组成功率为95.8%(46/48),两组患者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3%(4/48),对照组为18.8%(9/48),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下行乳头括约肌切开术治疗胆总管结石伴十二指肠乳头旁憩窒的效果显著,相较于乳头扩张术安全性更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使用腹腔镜、胆道镜与十二指肠镜联合治疗胆囊胆总管结石的意义.方法: 在2000年11月~2006年5月间应用内镜联合共治疗胆囊胆总管结石患者120例.其中19例以梗阻性急性化脓性胆管炎(AOSC)入院行急诊手术,择期手术101例.首先急症或择期经十二指肠镜手术治疗胆总管结石或置入鼻胆管(ENBD).再经腹腔镜手术行胆囊切除(LC)及结合胆道镜行肝胆管探查术(LCBDE).结果: 全部病例术后复查B超或经鼻胆管造影,显示胆道无残留结石无并发症.结论: 内镜联合治疗胆囊胆总管结石是一种有效的微创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残留结石的原因并探讨预防措施。方法回顾分析31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残留结石临床资料。结果胆总管残余结石发生率0.74%,有症状17例,无症状14例。2例保守治疗,3例开腹行胆总管切开取石,26例行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本组病例均痊愈出院。结论术前加强B超、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等检查,术中正确操作,术后及时复查是避免胆总管残留结石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分析老年患者胆道结石与胆道感染临床治疗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性根据。方法:选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99例胆道结石合并胆道感染的老年患者。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三组,A组10例确诊急性重症胆道感染,B组19例确诊先兆急性重症胆道感染,C组70例轻症胆道感染。依据患者病型采取合适的手术类型。对比治疗效果。结果:A组患者住院时间和ICU治疗时间均长于B、C组患者,B组长于C组,两组数据均符合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三组患者死亡率与术后胆道残石率,A组患者明显高于B、C组,C组患者最低,差异显著(P0.05)。结论:治疗老年胆道结石合并胆道感染,依据患者病情采取合适的治疗措施,可减少患者住院时间,提高治疗效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胆源性脓毒症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方法:对32例胆源性脓毒症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患者(A组)进行临床分析,并与对照组(B组)比较。结果:两组相比:B组患者年龄61.6±14.4岁,A组患者年龄70.9±9.9岁;胆道结石和胆道肿瘤的发生率较高(P〈0.05);行胆道引流术较少(P〈0.05)、病死率较高(P〈0.05)。结论:患者年龄、胆道结石和胆道肿瘤可能是胆源性脓毒症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术中未应用胆道镜的胆总管切开取石术不同的术中处理对术后胆道镜取石治疗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有无胆道镜操作经验(无胆道镜经验组74例与有胆道镜经验组42例)对术中未行胆道镜探查取石的术后胆道残余结石患者行胆道镜取石的治疗情况。结果肝外胆管残余结石病例中,结石取净率、取石次数、累计取石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内和肝内外胆管残余结石病例中,结石取净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取石次数、累计取石时间无胆道镜经验组明显多于有胆道镜经验组(P〈0.01)。结论术中未应用胆道镜的胆总管切开取石术,不同的术中处理(有无附加肝叶或肝段切除术、左右肝管开口处附近有无残留巨大结石、T管的放置方法是否标准),在术后胆道镜取石次数和累计取石时间上仅对肝内和肝内外胆管残余结石患者有影响,对肝外胆管残余结石无影响,而且对患者结石取净率无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保留Oddi括约肌的肝门部胆管成形术结合肝叶切除术,治疗肝胆结石的可行性和优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至2008年在笔者所在医院进行保留Oddi括约肌的肝门部胆管成形术结合肝叶切除术,治疗肝胆管结石的5例病例。结果5例患者均顺利出院,随访半年至2年,患者无腹痛、发热、黄疸。结论本组病例提示保留Oddi括约肌的肝门部胆管成形术结合肝叶切除术治疗肝胆管结石,既能保留Oddi括约肌,减少术后返流性胆管炎的发生,又能通畅引流胆道,也能为结石复发再次微创取石创造捷径,为理想的治疗肝胆管结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经十二指肠镜括约肌切开术(EST)后选择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手术时机.方法 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2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均行EST联合LC,每组80例,分别于EST术后3d(A组),7d(B组),30d(C组)行LC,并对比各组术中和术后相关临床资料情况.结果 B组LC手术时间(52.5±6.4) min,明显较A组(35.8±5.7) min、C组(34.6±2.6) min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中转开腹率10.0%(8/80),较A组1.3%(1/80)、C组1.3%(1/80)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中出血量(51.7土4.8)ml,较A组(27.9±6.4) ml、C组(28.2±3.6) ml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组的住院总费用(15 361.2±1007.8)元,较A组(10 085.1±695.4)元、B组(10632.4±855.9)元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EST术后3d行LC可降低手术难度与中转开腹率,缩短手术时间,手术安全有效,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十二指肠镜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05例胆总管结石患者进行经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并通过网篮套石、机械性碎石网篮取石,球囊套石等方法排除胆总管结石。结果其中299例胆总管结石患者成功施行EST,289例完全排除结石,通过胆汁查到109例华支睾虫卵确诊并治愈,同时并发的急性胆管炎或急性胆源性胰腺炎也得到治愈。随诊5年,复发胆管结石67例,其中并华支睾虫感染者胆道结石29例复发,再次或多次内镜治疗成功。结论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能有效治疗胆总管结石及其并发症,且创伤轻微,并发症少。华支睾虫感染是结石成因之一,内镜通过查胆汁易于发现,治疗及预防华支睾虫感染可减低胆石复发。  相似文献   

16.
胆总管结石是引起胆道梗阻性黄疸及感染的原因之一,以往主要靠外科手术治疗。近年来,我院采用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 EST)治疗胆总管结石21例,具有不开刀、创伤小,费用低、疗效高等优点。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十二指肠镜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05例胆总管结石患者进行经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并通过网篮套石、机械性碎石网篮取石,球囊套石等方法排除胆总管结石。结果其中299例胆总管结石患者成功施行EST,289例完全排除结石,通过胆汁查到109例华支睾虫卵确诊并治愈,同时并发的急性胆管炎或急性胆源性胰腺炎也得到治愈。随诊5年,复发胆管结石67例,其中并华支睾虫感染者胆道结石29例复发,再次或多次内镜治疗成功。结论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能有效治疗胆总管结石及其并发症,且创伤轻微,并发症少。华支睾虫感染是结石成因之一,内镜通过查胆汁易于发现,治疗及预防华支睾虫感染可减低胆石复发。  相似文献   

18.
任秀斋 《现代保健》2012,(22):104-105
目的:研究分析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炎的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38例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炎的临床资料,采用单纯胆总管切开取石术+T管引流、胆总管切开取石加纤维胆道镜取石、行肝叶/段切除术,观察其疗效。结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T管引流术一次取尽率73.33%,残石率26.67%;胆总管切开取石加纤维胆道镜取石术一次取尽率76.92%,残石率23.08%;肝叶/段切除术均未发生结石残留。结论:根据患者临床指征合理地选择适宜的手术方式是治疗关键,可有效提高其治愈率,降低结石残留及复发率。  相似文献   

19.
蒋宏平 《现代保健》2012,(17):44-45
目的:探讨应用纤维胆道镜联合B超治疗肝胆管结石手术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009年10月-2011年10月本院收治的肝胆管结石需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试验组运用纤维胆道镜联合B超治疗,对照组仅运用纤维胆道镜治疗,对两组疗效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7.37%,对照组为76.3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残石率较低。结论:在肝胆管结石手术过程中应用纤维胆道镜联合B超进行治疗疗效较好,术后残石率较低,该模式值得在肝胆管结石外科治疗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后胆道感染病原学及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8年5月-2020年10月汉川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82例行ERCP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ERCP术后是否发生胆道感染分为胆道感染组37例和非感染组145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胆道感染的危险因素,并采集胆道感染组患者的胆汁进行细菌培养、药敏试验、检测细菌耐药基因分型。结果 胆道感染组患者中胆道高位梗阻、ERCP手术时间>1 h、术后胆汁引流不畅、伴随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的比例高于非感染组,ERCP术后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低于非感染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胆道高位梗阻、伴随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及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是ERCP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共检出44株病原菌中大肠埃希菌23株,占比最高为52.27%,其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18株,不产ESBLs菌5株,两者对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的耐药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对碳青霉烯类均完全敏感。产ESB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