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比较PICC与静脉留置针应用于神经内外科患者输液中的疗效差异,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安全方便、快捷的给药途径为危重病人的抢救赢得时间,并能有效地减轻病人痛苦以及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量。方法将我院250神经内外科输液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120例PICC置管设为A组,130例静脉留置针为B组,记录两组留置时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A组静脉炎率7%,B组静脉炎率53%;A组疼痛率13%,B组疼痛率65%;A组并发症率3%,B组并发症率45%。结论在神经内外科患者输液治疗中选用PICC置管效果明显优于静脉留置针,尤其对病情较重、病程长的患者,更值得临床推广与合理选用PICC置管。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颈外静脉留置针与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PICC)在消化道肿瘤化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抽选2019年1月~2019年12月本院接收的84例消化道肿瘤化疗患者为观察对象,基于平行对照法分组,观察组(n=42)与对照组(n=42)分别采用颈外静脉留置针与PICC,对两组置管操作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状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操作时间方面,观察组比对照组少,差异显著(P<0.05);并发症发生率方面,观察组为4.76%,对照组为19.05%,观察组比对照组低,差异明显(P<0.05);置管后观察组的生活质量评分(82.5±4.9)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7±4.2)分,差异显著(P<0.05);置管穿刺次数方面,观察组的1次性穿刺成功率为85.71%,对照组的1次性穿刺成功率为42.86%,观察组比对照组高,差异明显(P<0.05)。结论:消化道肿瘤患者化疗过程中,颈外静脉留置针应用效果优于PICC。相比之下,颈外静脉留置针并发症发生率低,操作时间少,患者的一次性穿透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3.
林琳 《医疗保健器具》2011,18(10):1607-1608
目的探讨PICC(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与VPA(Venous Port Access)在乳腺癌患者化疗中的应用及护理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年来应用PICC与VPA直接将化疗药物送至中心静脉,可减少反复穿刺浅表静脉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同时也可以避免留置针滑脱、出血带来的化疗药物渗漏造成的损伤,总结PICC和VPA手术配合的护理要点。结果中心静脉置管已经逐渐替代留置针在化疗中的应用,大幅度地减少患者因化疗药物渗漏造成的损伤并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本文通过对两种中心静脉置管的比较,PICC组操作简单成功率较高,但VPA组的留置时间明显长于PICC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低,安全性能较高。结论 VPA是乳腺癌患者静脉输液及化疗理想的通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穿刺方法与部分刺激性化疗药物导致静脉炎的关系.方法:以住院化疗患者为研究对象,100例患者分为3组:A组.使用头皮钢针穿刺外周静脉;B组,使用静脉留置针;C组,使用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观察采用三种不同的静脉给药方式患者静脉炎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结果:A组静脉炎的发生率为84%(21/25),B组发生率为51.5%(18/35),C组发生率25%(10/40).结论:PICC可以有效地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应作为刺激性化疗药物的首选穿刺方法.不宜使用PICC的患者,可以用静脉留置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改良塞丁格技术联合血管超声在乳腺癌患者术后化疗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接受术后化疗乳腺癌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采用改良塞丁格技术联合血管超声PICC置管,对照组采用传统盲穿PICC置管,比较两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及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分别为91.67%、100%和3.33%,对照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分别为76.67%、86.67%和45%,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61,P=0.0434,P〈0.0001)。观察组置管后静脉血栓发生率为0,对照组置管后静脉血栓发生率为6.6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87)。结论将改良塞丁格技术联合血管超声PICC置管应用于乳腺癌患者术后化疗置管成功率高,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低,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叶莉  陈泽玲  龚衍 《医疗装备》2022,(1):155-157
目的 比较植入式静脉输液港(IVAP)与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乳腺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4月于医院进行化疗的乳腺癌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观察组留置IVAP,对照组留置PICC,比较两组一次置管成功率、意外拔管率、留置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  相似文献   

7.
郝敏 《药物与人》2014,(6):68-68
目的:探讨PICC联合微量注射泵在消化道肿瘤患者行氟尿嘧啶(5-FU)持续静脉化疗的应用效果,以减少化疗不良反应,减轻患者痛苦。方法:随机将90例消化道肿瘤化疗患者分为观察组50侧,对照组40例。观察组采用PICC联合微量注射泵持续化疗48小时;时照组采用外周浅静脉留置套管针穿刺。结果:观察组导管异常情况发生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导管留置时间为(50.6±37.2)天,对照组导管留置时间为(3.88±1.51)天。两组患者在发生静脉炎、局部疼痛、导管发生异常情况以及导管留置时间上比较均存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ICC联合微量注射泵持续化疗可减少氟尿嘧啶(5-FU)化疗所致局部不良反应,保证化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乳腺癌3种静脉通路化疗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将110例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A、B、C组,A组采用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B组采用经锁骨上或下静脉置管,C组采用普通留置针。结果 3组置管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导管留置时间A组为(155.0±12.8)d,B组为(56.3±9.1)d,C组为(5.0±1.1)d。并发症发病率A组为16.3%,B组为32.1%,C组为71.8%。结论乳腺癌不同静脉通路化疗时,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并发症明显少于经锁骨上或下静脉置管和普通留置针,而且导管留置时间较长,有利于血管的保护。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对脑卒中康复患者行中心静脉置管的最佳径路。方法:96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3组,A组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组31例,B组股静脉穿刺置管组34例,C组PICC穿刺置管组33例,分别从导管留置时间、穿刺成功率、置管并发症(导管引起的导管相关性感染、导管腔堵塞、意外拔管、深静脉血栓、静脉炎、局部血肿)、患者舒适度方面进行比较研究。结果:PICC组在导管留置时间、穿刺成功率、置管并发症及患者舒适度等方面都明显优于颈内静脉置管组和股静脉置管组(P〈0.05)。结论:PICC中心静脉脉管是脑卒中康复患者最理想的置管路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一次性无菌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与静脉留置针在癌症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攀枝花煤业有限责任公司总医院2013年4月-2013年8月收治的癌症患者40例,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20例。A组患者给予PICC管,B组患者给予静脉留置针,比较两组患者静脉炎以及并发症发生率,PICC和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时间和疼痛感评分,以及护理满意度。使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A组静脉炎发生率为25.00%,明显低于B组的45.00%,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4,P<0.05)。A组疼痛感评分(2.28±2.17)分,明显低于B组(6.18±3.05)分;A组患者PICC留置时间(57.13±1.09)d,明显长于B组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8.25±3.2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中发生2例PICC导管堵塞,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B组中发生6例留置针脱落,2例堵塞,并发症发生率为4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4,P<0.05)。结论癌症患者给予PICC留置效果明显优于静脉留置针,减少了患者的痛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应用改良冲管方法预防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ICC)输注大静脉营养液对导管堵塞的影响,分析导管堵塞因素及防护措施。方法将应用PICC输注乳剂大静脉营养液的肿瘤患者13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68例)及处理组(67例)。对照组用0.9%生理盐水100ml冲管,频率为每隔6~8小时1次;处理组用0.9%生理盐水20ml按照快一慢一快的方法脉冲式注射,每隔4小时1次。记录两组病例导管部分堵塞或全部堵塞发生的情况。结果对照组导管部分堵塞及全部堵塞发生率为13.2%,处理组为4.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1)。对照组1例因严重导管堵塞而拔管、1例发生静脉血栓;处理组无1例因导管堵塞而拔管,无1例发生静脉血栓。结论少量快一慢-快脉冲管方式及适当增加冲管频率是预防PICC输注大静脉营养液(药物性)堵管的有效措施;每天记录输液速度是早期发现导管堵塞的理想方法,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穿侧肢血管是早期发现静脉血栓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乳腺癌化疗患者外周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上肢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诊疗。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2011至2012年938例乳腺癌化疗患者中,PICC相关有症状上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诊断和治疗。结果10例乳腺癌患者出现PICC相关有症状上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1%(10/938),每1000个导管留置日中的血栓例数为0.11,共携带导管1035d,置管后血栓发生中位时间23.5(4~176)d,9例患者采用低分子肝素抗凝,中位抗凝时间为14(3~50)d,5例患者抗凝后继续使用导管,所有患者均无肺栓塞发生。结论PICC相关上肢静脉血栓形成在乳腺癌化疗患者中发生率低,早期诊断及治疗后,仍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结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三向瓣膜式PICC在血液病人输注化疗药物中的应用,以及与其他穿刺方法的对比。方法将129例次住院化疗患者分3组,A组:使用头皮钢针穿刺外周静脉41例次;B组:使用静脉留置针50例次;C组:使用三向瓣膜式PICC38例次。结果①静脉炎:A组发生率39.02%(16/41),B组32%(16/50),C组5.26%(2/38),P〈0.01。②外渗:A组发生率21.95%(9/41),B组10%(5/50),C组2.63%(1/38),P〈0.01。结论血液病人治疗的输液通道应首选三向瓣膜式PICC导管。可保护血管,减少并发症发生,并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乳腺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化疗患者CDSMP(慢性病自我管理健康教育项目)实施后的效果。方法:采用历史性对照试验研究设计,将2010年11月~2011年10月88例乳腺癌PICC化疗患者实施CDSMP作为干预组,将2010年2~11月90例乳腺癌PICC化疗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化疗结束后PICC拔管前疾病自我管理行为、PICC自我管理能力、自我效能、健康状况和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在健康状况的7个方面(整体健康自评、健康担忧、精力指标、疲劳、气短、疼痛、PICC对患者生活影响)明显好于对照组(P均<0.05),干预组在自我管理行为方面、PICC导管自我管理能力方面明显提高,机械性静脉炎、导管堵塞、管腔回血、导管感染、导管脱出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CDSMP可改善乳腺癌PICC化疗患者的健康状况、自我管理行为、PICC导管自我管理能力、自我效能,可降低机械性静脉炎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行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ICC)过程中遇到的常见问题及对策。方法对140例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分析置管过程中出现的常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结果140例患者中置管成功率为98.6%,135例(96.4%)1次穿刺成功,5例(3.6%)2次穿刺成功。此外,10例(7.1%)送导丝不畅,5例(3.6%)PICC管送入不畅,3例(2.1%)在送管至同侧锁骨下静脉处受阻,3例(2.1%)PICC管异位至颈内静脉,2例(1.4%)PICC管分别在上腔静脉及腋静脉处折返,均经处理,置管成功。结论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过程中常见的问题有穿刺失败、送导丝不畅或失败、送管不畅或失败,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才能提高置管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水胶体敷料对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所致机械性静脉炎的防治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于某院接受PICC的100例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采用水胶体敷料进行PICC置管处护理)和对照组(给予湿热敷进行PICC置管处护理),各50例,比较两组患者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舒适度及护理操作时间。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分别为4.0%(2/50)、22.0%(11/50),观察组患者机械性静脉炎等级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皮肤刺激、活动限制及肢体暴露发生率(分别为0、2.0%、0)均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0.0%、14.0%、16.0%);观察组和对照组护理人员操作时间分别为(2.8±1.1)、(35.2±7.4)min,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采用水胶体敷料护理,可有效降低PICC置管所致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提高患者舒适度,减轻护理工作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临时中心静脉导管并发症及失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358例肾衰竭血液透析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导管部位分为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及股静脉导管,分析并比较3组患者应用中心静脉导管的并发症及失功原因。结果临时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操作主要并发症为损伤动脉(4.19%)、局部血肿(3.63%)和渗血(2.23%);留置过程中并发症主要为感染(11.45%)和导管流量不足(4.19%)。三组临时中心静脉导管失功率分别为1.44%、4.55%和10.66%。感染导致导管失功的发生率最高为5.87%。结论选择适合的临时中心静脉导管,预防和治疗各种并发症,尤其是预防感染,可降低临时中心静脉导管失功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颈外静脉、股静脉、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进行比较,探讨食管癌患者围手术期中心静脉置管的最佳途径。方法对3种不同途径中心静脉置管共264例进行分析,分别比较穿刺总成功率、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过程并发症发生率、导管留置时间及置管期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颈外静脉、股静脉、PICC置管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分别为85.33%、86.95%和92.59%,总的成功率分别为96.15%、95.83%和90.00%,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穿刺过程中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77%、10.42%和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置管期间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7.69%、70.83%和28.33%;,颈外静脉组明显低于另外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种穿刺途径均穿刺成功率高,穿刺过程中并发症发生情况均无显著性差异,但置管期间并发症发生率颈外静脉组明显低于另外2组,食管癌患者围手术期的治疗静脉通道应首选颈外静脉置管。  相似文献   

19.
段昌琴 《现代保健》2014,(23):74-76
目的:通过三种PICC穿刺方法在儿童肿瘤疾病中置管的应用,比较三种穿刺方法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患儿疼痛感、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为选择合适的PICC穿刺方法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4年2月经确诊疾病行化疗的47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年龄3-13岁,采用美国巴德公司4 F规格的PICC导管,其中28例使用盲穿法(A组)、12例使用非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B组)、7例留置针改良塞丁格技术(C组)行PICC置管术。观察比较三种穿刺方法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患儿疼痛情况、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A组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置管率为71.43%,B组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置管率为91.67%,C组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置管率为100%,三组PICC一次性穿刺成功置管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70, P=0.0243)。三组患儿疼痛情况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PICC置管术后机械性静脉炎、渗血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三组体外断管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置管过程中运用留置针改良塞丁格技术更适用于儿童的PICC置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