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苏丽娟 《药物与人》2014,(12):184-184
目的:研究探讨肿瘤患者PICC置管化疗护理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采用PICC置管化疗的肿瘤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及护理的方法,探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可能引发的并发症及经护理干预后的临床效果.结果:经过全方位的护理,60例PICC置管化疗的肿瘤患者均顺利穿刺置管,治疗过程中,出现导管渗液1例、导管阻塞2例、导管脱位1例、静脉炎1例,并发症的发生率为8.3%.结论:PICC置管化疗具有留置时间长,操作快捷、安全有效的优点,通过围置管期的科学合理护理干预能有效避免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临床护理路径在肺癌患者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肺癌化疗患者41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治疗组和对照组PICC留置期间并发症的发生率、留置时间、患者依从性、留置成功率和患者满意度等指标。结果:治疗组患者总体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对 PICC 置管病人进行临床护理路径维护,有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和总结PICC置管在肿瘤科的临床护理经验和心得。方法:通过对90例肿瘤化疗患者进行PICC置管及护理,观察其效果及并发症。结果:置管后出现的并发症经临床护理后得到有效的控制,9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化疗治疗。结论:PICC置管后各种临床护理措施可以有效减少和控制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质量环(PDCA)护理管理措施在对行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治疗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通过现状调查,发现护士对PICC置管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及措施,并按计划实施后,进行效果评估.结果:经过PDCA循环,护士对PICC置管患者健康教育的达标率上升,有效减少了PICC置管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患者满意度.结论:PDCA循环模式在对行PICC治疗患者健康教育的应用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能减少并发症以发生,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化疗行PICC置管并发症的护理方法,旨在预防和减少PICC置管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方法:分析本院2009年1月一2011年12月68例肿瘤患者化疗行PICC置管的临床资料。结果:68例肿瘤患者化疗行PICC置管,60例未出现静脉炎、导管移位脱出、导管断裂等PICC置管并发症;1例出现静脉炎,内服阿司匹林药物、外用硫酸镁湿热敷后好转;2例发生导管堵塞,经过尿激酶反复冲管后,恢复通畅;5例穿刺口处出现红肿,经消毒热敷后局部炎症消退。68例PICC置管患者治疗结束,拔管后穿刺处均愈合良好。结论:及时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以预防和减少肿瘤患者化疗行PICC置管并发症,减轻患者的痛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乳癌术后患者PICC置管中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成效。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10月在我院行PICC置管的癌术后患者共11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进行临床路径护理。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护理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具有显著性。结论:对癌术后行PICC置管的患者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可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PICC在慢性重症肝炎的静脉输液中的优势及护理特点。方法回顾22例慢性重症肝炎患者应用PICC的临床资料,分析PICC在慢性重症肝炎治疗、抢救中的优势及护理对策。结果PICC置管时间1至95天,常见并发症发生率:局部渗血23%,置管侧肢体肿胀13.7%,导管脱落及移位0.5%。结论PICC置管提供一个安全有效的途径,有利于治疗、护理工作的开展,在抢救中显出优势,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PICC在慢性重症肝炎中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PICC在慢性重症肝炎的静脉输液中的优势及护理特点。方法回顾22例慢性重症肝炎患者应用PICC的临床资料,分析PICC在慢性重症肝炎治疗、抢救中的优势及护理对策。结果PICC置管时间1至95天,常见并发症发生率:局部渗血23%,置管侧肢体肿胀13.7%,导管脱落及移位0.5%。结论PICC置管提供一个安全有效的途径,有利于治疗、护理工作的开展,在抢救中显出优势,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PICC置管后常见的并发症的护理方法进行分析与探讨,寻求减少并发症的有效方法。方法:抽取2011年3月~2011年6月接受治疗的120例PICC置管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60名,实验组采取预见性护理方法,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方法,对两组患者PICC置管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观察,对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做出调查。结果:对照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实验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也明显低于实验组(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对PICC置管患者有积极作用,能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推广临床。  相似文献   

10.
《rrjk》2017,(14)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PICC置管患者导管维护依从性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采取分层抽样法从2016年6月—2017年6月期间来我科室行PICC置管治疗的患者中抽取5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患者。对照组患者PICC置管期间给予常规治疗配合性护理,观察组患者在以上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和健康宣教。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正规机构维护、有延期维护、每天进行自我观察、正确进行洗澡保护、准确活动置管肢体、合理使用保护套等PICC导管维护依从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者的导管阻塞、导管破裂、感染、静脉炎等并发症发生率为8.0%,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32.0%,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PICC置管患者给予心理干预和健康宣教临床护理,可显著提高患者的PICC导管维护依从性,从而显著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方法在减少PICC置管并发症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3年5月期间我院PICC置管患者50例,并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以常规护理方式对患者进行护理、观察者患者以循证护理方法对患者进行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患者满意度。结果在循证护理条件下,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小于对照组患者,起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0%及60%,两组数据差异显著,结果具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循证护理法可有效减少PICC置管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对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维护技术进行规范化管理的效果。方法于2010年10月组建PICC置管维护小组,并对全院PICC置管维护实施规范化管理。将实施PICC置管维护规范化管理前一年的住院PICC置管患者86例为对照组,实施规范化管理后一年102例为观察组,评价两组患者PICC一次置管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非计划性拔管率以及患者资料的完整率。结果观察组的PICC一次置管成功率及资料完整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及非计划拔管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PICC置管维护技术实施规范化管理,能有效提高PICC置管技术水平,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确保患者置管及留置期间安全,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降低PICC导管在血液病患者使用中的风险,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方法对我院血液肿瘤内科使用PICC导管置入的血液病患者分为两组,一组实施风险管理,一组未进行风险管理,对比两组发生并发症情况及患者满意度、护理缺陷的临床资料。结果通过实施风险管理,对PICC置管后血液病患者进行风险评估,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后,降低了PICC导管在血液病患者使用中出现的各种并发症及护理缺陷,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结论通过PICC导管在血液病患者使用中的风险管理,提高本科护士的管理能力及病人的认知能力,降低了PICC导管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延长了PICC导管使用的时间,保证患者顺利完成相应的治疗,减少护理投诉,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将循证护理方法应用于PICC置管后护理,总结出有效的预防并发症的措施.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湖南省肿瘤医院置入PICC的患者14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 =758)和观察组(n=732),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循证护理方案.针对PICC置管后常见的并发症(静脉炎、导管异位、穿刺点感染和穿刺点出血)查阅相关资料和文献,总结这些并发症的原因及解决方案的理论依据,并进行分析、归纳,结合临床实践,制订出相应的护理方案并在观察组患者中实施.结果 观察组PICC置管术后静脉炎、导管异位、穿刺点感染、穿刺点出血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3.14%比8.97%,P=0.023; 4.23%比11.74%,P=0.021;3.96%比8.44%,P=0.001;4.92%比12.66%,P=0.011).结论 在留置PICC导管的患者中应用循证护理可减少PICC置管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临床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开展PICC区域性管理降低带管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方法选择2011年6月2012年5月在我院进行PICC维护的肿瘤患者40例为对照组,2012年6月2012年5月在我院进行PICC维护的肿瘤患者40例为对照组,2012年6月2013年6月开展PICC区域性管理后带管的肿瘤患者40例为实验组,对照组:本院带管患者回肿瘤科进行导管维护,院外置管患者由门诊治疗室或急诊室护士兼顾;实验组:开展PICC进行区域性管理,非住院PICC带管者均由PICC维护门诊专职人员进行导管维护,措施有:开展PICC维护门诊、进行PICC现状调查、对带管患者进行PICC专业化管理、运用PDCA循环方法进行培训、实施PICC置管严密的监控管理、对PICC网络单位实行对口帮扶。结果实验组患者静脉炎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中途拔管人数减少,患者满意度较对照组提高,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开展PICC区域性管理,可有效降低PICC带管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肿瘤患者长时间输注化疗药中的应用及护理干预效果。方法将该院2011年5月—2013年4月行PICC的肿瘤患者85例纳入该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加强健康教育。对比两组患者在PICC导管留置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的差异性。结果对照组患者PICC导管留置时间(95.25±20.38)d,置管期间发生并发症10例。观察组患者PICC导管留置时间(112.54±25.63)d,置管期间发生并发症2例。与对照组对比,观察组患者PICC导管留置时间较长,组间差异经t检验后发现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对比,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组间差异经χ2检验后发现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肿瘤患者长时间输注化疗药中应用PICC技术可减轻患者痛苦,置管期间加强健康教育有助于延长导管留置时间,减少并发症,对改善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有益。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委员会管理模式对保证PICC置管病人护理质量的影响效果。方法:通过成立中心静脉置管技术质量管理委员会,审核操作者资质准入制度,明确工作职责与权限;规范PICC置管技术操作方法、流程;制定中心静脉导管护理质量标准,置管安全评价指标。结果:对中心静脉置管技术质量管理委员会成立前后的一次置管穿刺技术、穿刺置管不同时间下例数、并发症的发生等进行比较,经统计学χ^2检验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建立完善的中心静脉置管技术质量管理机构,对PICC置管技术进行系统规范的管理,不仅有利于技术水平、维护质量的提高,更有利于专科护理的发展,满足了病人的治疗需要,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强化宣教对患者PICC保护知识及意识的影响.方法 选取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在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行PICC置管的200例患者,按患者住院号分为对照组(单号,常规宣教,n=100)和观察组(双号,强化宣教,n=100).评估两组患者宣教前后的PICC保护知识掌握情况及保护意识,统计两组导管不良情况发生率和导管留置时间.结果 宣教后观察组的PICC保护知识掌握较佳率高于对照组(91%比78%,P=0.001),保护意识较高率也高于对照组(95%比80%,P=0.011),不良情况发生率低于对照组(1%比5%,P=0.034),PICC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125.8±10.6)d比(106.7±8.2)d,P=0.026].结论 强化宣教可有效增强患者的PICC保护知识及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危重症患者留置PICC的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情况,为危重症患者提供更多的静脉治疗途径,同时减少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使PICC置管技术在危重病人中得到合理的应用。方法统计2009年上半年的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分析引起导管感染的主要原因,对下半年使用中心静脉导管的病人在更换导管时作全面评估,改为留置PICC,两组病人均采用预防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护理集束进行护理,导管感染发生率比较进行2检验,分析PICC置管技术对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率的影响。结果 自采用留置PICC代替中心静脉导管换管后,病人出现静脉导管感染率的现象明显减少(由5.4%降至1.7%),p〈0.05。结论预防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护理人员不仅需要严格执行相关护理指引,还需要护理人员有主动静脉输液治疗的理念,预测护理安全隐患,懂得适时、正确的评估,给予恰当置管方法,才能有效地减少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和讨论对肿瘤患者PICC置管循证护理的实施方法和效果。方法进行肿瘤患者PICC置管的治疗过程中,采用循证护理的方法。结果循证护理能避免传统药物对患者机体造成损害,防止患者的局部组织坏死,遏制治疗中的一系列由药物引起的不良临床反应。结论高刺激的药物对患者的身体造成很大的伤害,而循证护理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使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