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忠茹  战雁  肖宏国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32):4615-4617
目的:研究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对阻断乙肝病毒(HBV)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A组120例,对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孕妇于孕28、32、36周分别注射HBIG200U,对乙肝病毒e抗原(HBeAg)阳性的孕妇注射HBIG400U/次,所生新生儿为Ⅰ组。B组80例,孕期未注射HBIG,所生的新生儿为Ⅱ组,Ⅰ、Ⅱ组新生儿于生后24h内、1个月、6个月时,上臂三角肌肌内注射乙肝疫苗(HBVac)10μg/次,并于出生6h内、1个月时另侧上臂三角肌肌内注射HBIG100U/次,但HBeAg(+)孕妇的婴儿于生后6个月时再注射HBIG100U。C组75例,孕期未注射HBIG,所生的新生儿为Ⅲ组,新生儿于生后24h内、1个月、6个月时注射HBVac10μg/次。结果:A组较B组、C组新生儿出生时脐血HBsAg阳性率显著降低(P<0.05)。12个月时Ⅰ组与Ⅲ组婴儿HBsAb阳性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HBV感染的孕妇于孕28、32、36周分别注射HBIG200U,但HBeAg阳性的孕妇注射HBIG400U/次,新生儿出生后采用HBIG和HBVac联合免疫阻断HBV母婴传播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杨再新 《职业与健康》2008,24(24):2689-2690
目的观察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与乙肝疫苗(HBVac)联合预防HBV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将116名HBsAg阳性孕妇分成2组,预防组62例,自孕28周起3次注射HBIG和HBVac;对照组54例,不予免疫注射。结果预防组新生儿HBsAg阳性率(3.2%)明显低于对照组(25.9%),P〈0.05。结论HBIG与HBVac联合免疫可有效地阻断乙肝母婴传播,减少婴儿HBV感染率。  相似文献   

3.
杨燕玲 《卫生软科学》2012,26(2):156-157
[目的]探讨联合用药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52例HBsAg阳性的孕妇及其分娩的新生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孕妇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其新生儿注射HBIG、接种乙肝疫苗;对照组仅对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结果]两组孕妇28周前与分娩前HBshg阳性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婴儿出生时及12月龄时,两组HBsAg阳性率及抗HBs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见不良坂应。[结论]联合用药可有效减少HBV的母婴传播,且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乙型肝炎病毒(HBV)阳性孕妇孕期及其新生儿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阻断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将98例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妇分为两组:研究组53例,于孕28、32、26周肌肉注射HBIG,每次200IU;对照组45例,只随访查体不用药。采集新生儿出生时脐血和12月龄时的静脉血检测血清HBsAg和/或HBeAg和/或HBV-DNA,阳性者判为宫内感染或HBV感染。结果:研究组新生儿HBV宫内感染3例,宫内感染率为5.66%,对照组为2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HBsAg阳性孕妇孕中期始应用HBIG,新生儿出生时应用HBIG和乙肝疫苗联合免疫,可有效减少宫内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乙肝免疫球蛋白预防乙肝病毒母婴传播6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于芳  林进 《中国妇幼保健》2005,20(10):1272-1273
目的:探讨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疗效。方法:将100例HBsAg阳性孕妇分成2组,预防组60例,自孕28周起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200IU,每4周1次,共3次;对照组40例,不用药物仅定期产检;分娩时抽脐静脉血查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结果:60例预防组HBsAg阳性孕妇分娩的新生儿HBsAg(+)率3.33%,明显低于对照组(32.5%),有显著差异(P<0.001)。抗HBS(+)率为51.67%,与对照组(12.5%)相比有显著差异(P<0.001),同时检出81.25%HBsAg(+)新生儿中孕妇为HBsAg及HbeAg双阳性者。结论:孕妇于孕晚期多次注射HBIG进行被动免疫,可有效阻断乙肝母婴传播。  相似文献   

6.
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HBV父婴、母婴传播的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杨静  邵兴兰  尤世刚 《现代预防医学》2006,33(5):806-806,813
目的: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阻断乙肝病毒携带者孕妇宫内感染(父婴、母婴垂直传播)。方法:对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孕妇自28周起每月肌注200IU的HBIG1剂(28W、32W、36W),产前共注射3剂。分娩时新生儿抽脐静脉血查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HBVM)。结果:83例乙肝病毒携带者所生的新生儿3例感染HBV,HBV宫内感染率为3.62%。母婴传播阻断率95.95%(71/74);父婴传播阻断率100.00(9/9)。结论: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孕妇在孕28W、32W、36W分别注射HBIG200IU3剂。可有效预防胎儿HBV宫内感染。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乙肝疫苗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的效果,探讨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方法。方法按自愿原则将随州市曾都区HBsAg阳性孕妇319例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组156例孕妇,于妊娠第28,32,36周肌肉注射HBIG 200IU及10μg基因乙肝疫苗,新生儿出生12h内、1月、6月龄各注射HBIG 100IU及5μg乙肝疫苗。对照组HBsAg阳性孕妇163例,不用药,仅新生儿出生后12h内、1月、6月龄接种乙肝疫苗每次5μg。所有新生儿均随访至3岁。乙肝标志物检测采用酶联免疫法,HBV-DNA病毒载量采用核酸扩增(PCR)荧光定量方法。结果实验组新生儿宫内感染率(6.41%)低于对照组(16.57%),新生儿HBsAb阳性率(22.44%)高于对照组(4.91%),1年后实验组幼儿HBV感染率(1.28%)低于对照组(13.50%),HBsAb阳性率(95.87%)高于对照组(88.39%),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3年后实验组幼儿HBV感染率为1.90%,低于对照组(14.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10,P〈0.001);但实验组、对照组幼儿HBsAb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能有效地阻断乙肝母婴宫内及生长过程中的感染,提高婴儿乙肝表面抗体应答率,有效地保护儿童健康。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携带孕妇及其新生儿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A组50例于孕28、32、36周分别注射HBIG200IU,B组40例仅常规产前检查及监护。结果:A组较B组新生儿出生时脐静脉血HBsAg阳性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对HBsAg携带者孕晚期多次应用HBIG,可有效阻断乙肝病毒母婴垂直传播。  相似文献   

9.
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垂直传播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垂直传播的效果。方法选取2004年1~12月到广宁县妇幼保健院进行产前检查并住院分娩的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妇共474例,按照孕妇自愿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情况将其分成3个组,第一组148例孕妇于怀孕7、8、9个月时各注射一次200 IU的乙肝免疫球蛋白,第二组162例孕妇于怀孕9个月时注射一次200 IU的乙肝免疫球蛋白,第三组164例无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在孕妇足月分娩时,分别采集新生儿脐血进行乙肝表面抗原检测。结果第一组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为2.0%,第二组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为8.0%,第三组(对照组)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为20.1%;经统计学分析,第三组(对照组)阳性率明显高于一、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第二组的阳性率也高于第一组(P<0.05)。结论适时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病毒母婴垂直传播有较好的效果,但不能彻底阻断其垂直传播。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乙肝疫苗联合阻断母婴传播的效果,为制定阻断乙肝母婴传播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6年,在武进区选择200例血清HBsAg阳性孕妇,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孕妇怀孕14周起每周注射HBIG200IU,临产时加强一剂;婴儿出生后注射1剂,同时按0、1、6个月接种10μg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对照组孕妇孕产期不注射HBIG;婴儿出生时注射HBIG200IU,同样程序接种乙肝疫苗。2组婴儿均采取母乳喂养。[结果]1岁时婴儿HBsAg阳性率,实验组为8.00%,对照组为19.00%(P〈0.05);1岁时婴儿抗-HBs阳性率,实验组为26.00%,对照组为14.00%(P〈0.05)。[结论]对HBsAg阳性孕妇在孕中、后期注射HBIG可以提高乙肝母婴阻断效果。  相似文献   

11.
联合应用免疫球蛋白与疫苗阻断乙肝母婴传播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估联合应用免疫球蛋白与乙肝疫苗对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效果,探索最佳阻断方案。方法将220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e抗原(HBeAg)双阳性的母亲及其所生新生儿分成3组,第一组母亲在分娩前三个月每月注射一次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200IU/ml,出生婴儿按0、2周注射HBIG200IU/ml;第二组婴儿出生后按0、2周注射HBIG200IU/ml;第三组不使用HBIG。所有婴儿按国家免疫程序(0、1、6月)注射乙肝疫苗。对220名儿童进行3年血清学追踪观察(1、2、3岁)。结论联合应用免疫球蛋白与乙肝疫苗对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估联合应用免疫球蛋白与乙肝疫苗对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效果,探索最佳阻断方案.方法 将220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e抗原(HBeAg)双阳性的母亲及其所生新生儿分成3组.结果 第一组母亲在分娩前三个月每月注射一次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200IU/ml,出生婴儿按0、2周注射HBIG200IU/ml;第二组婴儿出生后按0、2周注射HBIG200IU/ml;第三组不使用HBIG.所有婴儿按国家免疫程序(0、1、6月)注射乙肝疫苗.对220名儿童进行3年血清学追踪观察(1、2、3岁).结论 联合应用免疫球蛋白与乙肝疫苗对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乙肝疫苗阻断乙肝病毒(HBV)母婴传播失败原因。方法:选择HBsAg阳性、HBeAg阳性、HBV-DNA阳性孕妇218例,检测孕妇分娩前HBVDNA,新生儿(出生24h内且未进行阻断前)、7月龄及1岁时婴儿的HBsAg、抗HBs;所有新生儿出生后24h内在三角肌注射HBIG200IU,同时在大腿前部外侧肌内注射基因工程乙肝疫苗10μg,2周再注射同等剂量的HBIG,1、6月时分别注射同等剂量的乙肝疫苗。结果:孕妇分娩前血清HBVDNA含量>1×106copies/ml组7月龄、1岁时HBsAg阳性率分别为18.12%、19.38%,HBVDNA含量<1×106copies/mi组为7.50%、7.25%(P<0.05)。注射HBIG及乙肝疫苗后,宫内感染组7月龄、1岁时HBsAg阳性率分别为75.00%、74.19%,非宫内感染组为3.76%、4.19%(P<0.01)。结论:宫内感染及孕妇分娩前血清HBVDNA含量高是HBV母婴阻断失败的主要原因。采取综合措施可提高母婴阻断效果。  相似文献   

14.
分娩方式对乙型肝炎母婴传播阻断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钱燕华 《职业与健康》2006,22(17):1332-1334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乙肝)病毒携带孕妇不同的分娩方式对乙肝母婴传播的影响。方法51例HBV感染但无临床症状的孕妇分成2组,实验组(联合免疫组):孕妇产前及新生儿均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对照组(单用乙肝疫苗组):孕妇产前及新生儿均不注射HBIG;上述所有新生儿均注射乙肝疫苗。随访3 a,每年检测新生儿HBsAg和抗-HBs,同时询问所观察婴儿的生产方式。结果3 a中剖宫产和经阴道分娩的两组婴儿HBsAg携带率和抗-HBs阳性率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不同分娩方式对乙肝母乳传播的阻断效果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系统评价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对HBeAg阳性孕妇乙肝病毒(HBV)宫内母婴传播的阻断效果,有针对性的对重点人群制定更加有效的乙肝免疫策略。[方法]通过电脑检索,对国内有关HBeAg阳性孕妇晚期使用HBIG阻断母婴传播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固定效应模型的Meta分析。[结果]母婴阻断的Meta分析OR值为0.22(0.15~0.33)。[结论]Meta分析结果显示:HBeAg阳性孕妇通过注射HBIG能有效阻断HBV的宫内母婴传播,建议在孕期28、32、36周注射HBIG200IU,以减少HBV的官内母婴垂直传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母婴垂直传播阻断的有效途径,以积累经验,指导临床工作。方法收集在我院治疗并分娩的500例HBV—DNA阳性的孕妇,随机分为观察组(250例)与对照组(250例),观察组分别于孕28、32、36周时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200IU,新生儿出生后6小时内及第2周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2001U,并全程接种乙肝疫苗。对照组在孕期不采取特殊措施,而只在新生儿时应用上述措施。采集两组婴儿出生时的脐带血及1岁时的静脉血,检测HBsAg、HBsAb及HBV—DNA。结果观察组在出生时及出生1年时HBsAg和HBV-DNA的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在出生时及出生1年时HBsAb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孕晚期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可有效阻断乙肝病毒的母婴垂直传播,临床中可以开展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母婴HBVM的关系及阻断HBV母婴传播的方法、效果。方法:将母婴随机分成3组,A组新生儿0、1、6月注射乙肝疫苗;B组新生儿注射乙肝疫苗+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C组新生儿注射乙肝疫苗+HBIg+母亲注射HBIg。ELISA法检测母亲、脐血、新生儿HBVM并随访1~2年检测小儿HBVM。结果:HBeAg/HBV-DNA(+)母亲所生新生儿及脐血HBeAg阳性率为64.71%、82.35%,而HBeAg/HBV-DNA(-)母亲所生新生儿及脐血HBsAg阳性率为20.835、33.33%。随访结束A组14例:11例抗HBs(+),2例HBeAg(+),1例HBeAg(-)、抗HBs(-)(无免疫应答);B组15例:13例抗HBs(+),1例HBeAgg(+),1例无免疫应答:C组12例;11例抗HBs(+),1例无免疫应答。3组阻断率分别为78.57%,86.67%,91.67%。结论:母亲病情及HBVM状况是母婴传播的重要因素;3种方法均能起到阻断作用,但主动+被动免疫能增强阻断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HBsAg、HBeAg双阳性的产妇在孕后期及哺乳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对HBV宫内传播的阻断作用。方法:按照是否在孕后期及哺乳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将足月分娩的HBsAg、HBeAg双阳性产妇分为HBIG注射组和对照组,其中HBIG注射组121例在孕后期及哺乳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对照组201例,为以往的研究对象,未接受HBIG注射,只接种乙肝疫苗正常免疫的HBsAg、HBeAg双阳性的产妇。对比两组产妇所生新生儿的HBV感染率及乙型肝炎表面抗体阳性率情况。结果:注射组新生儿中有3例HBsAg阳性,宫内感染率为2.47%(3/121),对照组新生儿中有15例HBsAg阳性,宫内感染率为7.47%(15/201),两组宫内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7,P>0.05)。HBIG注射组的婴儿在出生后1周岁均未检测出HBsAg、HBeAg、抗-HBe、抗-HBc阳性及慢性感染;对照组中有12例在出生后1周岁检测出HBsAg、HBeAg、抗-HBe、抗-HBc均阳性,慢性感染率为5.97%(12/201)。结论:孕期及哺乳期注射高效价的乙肝免疫球蛋白能明显降低HBV宫内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阻断乙型肝炎宫内感染的临床报告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季乐丹 《现代预防医学》2003,30(3):380-380,405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阻断HBsAg、HBeAg双阳性孕妇宫内感染的疗效及新生儿的预防。方法:60例双阳性(HBsAg、HBeAg)孕妇随机分为治疗组(N=29)和对照组(N=31)。治疗组自28周开始每4周肌注一次HBIG(2001U)直至分娩。对照组不给予上述药物。新生儿出生后即取脐血检测HBsAg和抗HBs。结果:治疗组新生儿HBsAg阳性率低于对照组,治疗组抗HBS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HBsAg能有效降低HBsAg HBeAg双阳性孕妇的宫内感染发生率和有效预防新生儿HBV的感染。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乙肝疫苗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的效果,探讨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方法。方法按自愿原则将随州市曾都区HBsAg阳性孕妇319例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组156例孕妇,于妊娠第28,32,36周肌肉注射HBIG 200IU及10μg基因乙肝疫苗,新生儿出生12h内、1月、6月龄各注射HBIG 100IU及5μg乙肝疫苗。对照组HBsAg阳性孕妇163例,不用药,仅新生儿出生后12h内、1月、6月龄接种乙肝疫苗每次5μg。所有新生儿均随访至3岁。乙肝标志物检测采用酶联免疫法,HBV-DNA病毒载量采用核酸扩增(PCR)荧光定量方法。结果实验组新生儿宫内感染率(6.41%)低于对照组(16.57%),新生儿HBsAb阳性率(22.44%)高于对照组(4.91%),1年后实验组幼儿HBV感染率(1.28%)低于对照组(13.50%),HBsAb阳性率(95.87%)高于对照组(88.39%),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3年后实验组幼儿HBV感染率为1.90%,低于对照组(14.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10,P<0.001);但实验组、对照组幼儿HBsAb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能有效地阻断乙肝母婴宫内及生长过程中的感染,提高婴儿乙肝表面抗体应答率,有效地保护儿童健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