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报告用动物体内短期实验模型,研究左旅咪唑、番石榴叶、绞股兰、维酶素及葫芦素等5种药物影响黄曲霉毒素B_1(AFB_1)致大鼠肝癌的作用。结果发现左旋咪唑对AFB_1诱发大鼠肝组织γ-GT酶变灶平面和立体的5个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0.001),表明左旋咪唑对AFB_1致肝癌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番石榴叶也有较强的抑制效果;绞股兰和维酶素则无显著影响;葫芦素对AFB_1诱发肝γ-GT酶变灶的形成有促进作用。实验结果提示,左旋咪唑对人类肝癌的化学预防将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绿茶抑制黄曲霉毒素B1致大鼠肝癌作用的剂量—效应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1984年,我们首次发现绿茶对黄曲霉毒素B_1(AFB_1)致大鼠肝癌作用有显著的抑制效果。随后,对不同产地、不同品系绿茶,时间一效应关系,阻断AFB_1诱发肝癌的长期动物实验等进行一系列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绿茶的防癌作用非常显著。但在这些研究中,绿茶用量均为5%。为了解 相似文献
3.
4.
5.
6.
用本室建立的黄曲霉毒素B_1(AFB_1)致肝癌作用短期体内实验模型,研究了12种中药及中药制剂,发现当归、丹参、五味子、联苯双酯、白芨和土茯苓等对AFB_1诱发大鼠肝癌前病变r-谷氨酰转肽酶阳性肝细胞增生灶有显著或较显著的抑制作用,提示它们对阻断AFB_1致肝癌作用有效,在肝癌的化学预防上有试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8.
黄曲霉毒素B_1诱发大鼠肝癌的实验病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以黄曲霉毒素B_1(AFB_1)诱癌,苯巴比妥钠(PB)和四氯化碳(CCl_4)促癌,建立了一种新的诱发大鼠肝癌的实验模型,并用病理组织学、形态定量测算及电子显微镜等方法,研究了癌变过程中变异肝细胞灶/给节的发生和发展及其与肝癌的关系。结果表明,PB和CCl_4能使变异细胞灶的数目和体积增加,而且可促进肝癌的发生。作者还发现,嗜酸细胞结节与高分化型肝细胞癌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道扶绥县肝癌高发区高危险人群口服左旋咪唑预防肝癌的第二次实验研究结果。实验组1657人,口服左旋咪唑,连服三年;对照组1151人,口服安慰剂,服法与实验组完全相同。三年效果观察发现:肝癌发生率在实验组为2.41‰,对照组则高达16.51‰,为实验组的6.85倍。表明左旋咪唑有降低肝癌发生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11.
12.
肝癌高发地区人群黄曲霉毒素暴露水平的评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对我国原发性肝癌高发区居民进行较为全面的黄曲霉毒素(AFT)暴露水平的评估,为进一步研究AFT与肝癌的关系提供依据。方法:选择甲地(广西扶绥县竹琴村)、乙地(江苏启东通兴乡)丙地(启东天汾镇)作为调查地区,应用AFT生物标记物的检测,对人群AFT暴露水平进行评估。结果:食物结构调查表明,甲地居民以玉米为主食,乙地和丙地居民则以大米为主食,粮食中黄曲霉毒素B1(AFB1)的污染水平以甲地最为严重,居民膳食中AFB1的摄取量即AFT外暴露水平,血清中AFB1-白蛋白(AFB1-ALB)加合物水平,肝癌发病率均以甲地最高,丙地最低,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AFT外接触水平高的居民,AFB1-ALB加合物水平,尿中AFM1水平亦高,说明两者是反映AFB1外接触剂量的良好指标,在现有膳食结构条件下,AFT暴露仍是肝癌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3.
14.
我们于1986年曾经报道扶绥县肝癌高发区高危险人群口服左旋咪唑预防肝癌的第2次实验研究结果.本文报道对该地区原观察人群停服药3年后的随访结果.实验组4570人(年),发生肝癌7例,发生率为153.2/10万;对照组3304人(年),肝癌20例,发生率为605.3/10万,为实验组的3.95倍.表明左旋咪唑预防肝癌的效果仍存在.但已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黄曲霉毒素B1(AFB1)诱导性大鼠肝癌模型超微病理特征,以及c—myc、HER-2mRNA表达变化规律。方法用AFB-(400μg/kg)间断腹腔注射雄性Wistar大鼠制作肝癌模型,电镜观察大鼠肝组织超微结构,用RT—PCR技术检测不同病变肝组织中C—myc、HER-2mRNA的表达。结果本组大鼠肝癌模型中,肝细胞呈变性损伤、异型性到癌变,典型肝细胞吞噬细胞现象;线粒体由增生肿胀到枯竭、空泡变;糖原颗粒逐渐减少等特征性变化。C—mycmRNA在损伤病变、早期癌变和癌变组织中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大鼠肝组织(F=4.81,P=0.035;F=12.43,P=0.000;F=12.57,P=0.000)。HER-2mRNA在早期癌变组织、癌变组织中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大鼠肝组织和损伤病变肝组织(F=10.89,P=0.001;后者F=11.48,P=0.000);结论AFB1诱导性大鼠肝细胞出现变性、异型性及癌细胞渐变的超微结构特征,C—myc、HER-2异常表达参与AFB1诱导性大鼠早期肝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黄曲霉毒素B_1诱发大鼠肝癌的癌前病变与肝癌的组织发生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大鼠31只,喂食纯品AFB_1诱发肝癌观察其癌前病变及肝癌的组织发生学。其癌前病变有肝细胞不典型增生(58.06%);嗜酸性细胞增生灶(51.61%),用IIP-AFP多呈阳性,嗜碱性细胞增生灶(29.03%),IIP-AFP呈阴性。诱发出肝癌11例(35.48%),多中心起源7例、单中心起源4例。Ⅰ级分化9例,Ⅱ级分化2例。大细胞性肝癌7例,作IIP-AFP3例,有2例阳性,小细胞性肝癌4例,2例作IIP-AFP,1例阳性。6例肝癌作电镜观察显示大细胞性肝癌分化较好、小细胞性肝癌分化较差的亚微结构。其核仁均质化较为特殊。作者提出了AFB_1诱发肝癌的组织发生的设想,并认为肝癌的多中心与单中心起源均可存在。 相似文献
17.
目前国内对黄曲霉毒素B_1(以下简称B_1)的花生油去毒方法都需一定设备和技术,尚未被群众采用。为了寻找易被群众接受的简易方法,我们进行阳光照射法去除花生油中B_1含量的实验研究,取得了满意的去毒效果。现将实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19.
20.
黄曲霉毒素B1是黄曲霉毒素系列中毒性、危害性、污染性最大的一种,且分布广,对世界范围内的大多数食品原料及成品均有不同程度的污染,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目前,国内外对于黄曲霉毒素B1的检测要求越来越高,新发展起来的快速分析技术也逐渐应用于黄曲霉毒素B1的检测,除了常规的液相色谱法、薄层层析法、胶体金法、酶联免疫吸附法得到更充分的研究和应用外,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等新兴免疫学快速检测方法以及具有创新意义的ELISA-TLC组合分析法也已初步建立,这些为实现快速筛查、现场快检,提高检测效率、降低检测成本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同时也为更好地维护人民群众饮食安全提供重要支撑。本文就黄曲霉毒素B1的快速检测方法做一综述,以期为进一步提高对黄曲霉毒素B1的监控水平和效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