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四肢主要血管闭合或隐匿损伤诊断与修复方法及其临床效果。方法对11例闭合创伤合并动脉损伤或微小伤口合并动脉损伤的患者行血管成像技术(CTA)检查,诊断明确后行手术探查及显微外科修复。结果11例患者经CTA检查均清晰显示血管损伤,行显微外科血管重建后肢体恢复血循环。结论对怀疑肢体有闭合或隐匿主要动脉损伤行CTA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明确损伤部位;及时手术探查、采用显微外科修复损伤血管是保全肢体成活起关键。  相似文献   

2.
多排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技术在不稳定骨盆骨折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出血是骨盆骨折最严重的并发症,也是骨盆骨折高死亡率的主要原因。对其早期诊断并预防是减少死亡率的主要措施。2003年3月至20014年4月,我院对19例B型和C型骨盆损伤患者术前进行螺旋CT三维重建及多排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CTA)检查,避免了手术过程中的大出血,提高了手术操作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骨盆骨折致坐骨神经损伤机制及预后的相关因素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骨盆骨折所致坐骨神经损伤的创伤机制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分析本组骨盆骨折所致的坐骨神经损伤共53例:39例行骨盆骨折复位内固定、坐骨神经探查松解手术治疗,14例保守治疗。结果:获得随访47例,随访12个月~6年,平均2年。根据MCRR标准,手术治疗组优19例、良10例、一般4例、差1例,保守治疗组优6例、良2例、一般3例、差2例。结论:骨盆骨折致坐骨神经损伤者宜早期行骨折复位内固定,坐骨神经探查松解减压或束膜吻合,可获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闭合性动脉损伤的机制、特点,以及64排CT血管成像(CTA)在其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005年7月至2007年9月进行CTA检查确诊有血管损伤的2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CTA检查能准确判断动脉损伤的程度、部位及侧支循环情况.发现动脉闭塞16例,动脉内充盈缺损4例,动静脉瘘2例,假性动脉瘤2例.20例行手术治疗,手术探查发现:动脉完全断裂6例,不完全断裂9例,内膜损伤5例;合并血栓形成4例.其中端端吻合12例,直接修补4例,静脉移植4例;伴取栓术4例.受损动脉术后mL流通畅、血运正常.20例手术患者术中所见与术前CTA诊断一致,准确率为100%.4例CTA显示侧支循环良好者行保守治疗,随访无功能异常表现.结论 CTA是诊断闭合性动脉损伤的准确方法,能判断动脉有无损伤及损伤程度,指导骨科医生治疗,对临床可疑血管损伤者应及时行CTA检查.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后路内固定复位治疗上颈椎骨折脱位发生椎动脉损伤的原因、外科治疗策略及其预防措施。方法:2013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采用后路复位内固定术治疗上颈椎骨折脱位患者96例,其中6例术后出现椎动脉损伤,男4例,女2例,年龄32~57岁(39.8±8.3岁),病程18~26d(22.0±2.5d)。2例术前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未见椎动脉损伤,4例术前未行MRA检查。术后3~42h出现脑缺血症状,其中4例切口渗血或周围血肿形成,行颈后路探查止血后行CT血管造影(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2例直接行CTA和DSA检查,明确椎动脉损伤后行血管腔内介入治疗,随访观察患者脑缺血症状改善情况。结果:1例寰枢椎复合型骨折和1例混合型骨折患者复位内固定难度较大,其余4例患者手术均顺利。4例椎动脉V3段血管壁损伤(双侧1例,单侧3例),行覆膜支架置入;2例单侧椎动脉V3段假性动脉瘤形成,行椎动脉闭塞术。6例患者行介入治疗后椎动脉损伤出血均有效止血,出院后均获随访,随访6~12个月(10.0±2.2个月),1例双侧血管壁损伤患者术后1年随访仍诉头晕、头痛,面部麻木;3例单侧血管壁损伤患者脑缺血症状明显缓解,术后1年随访时未诉特殊不适;2例单侧假性动脉瘤形成患者行椎动脉闭塞术后6个月及9个月随访时诉脑缺血症状逐渐缓解。2例患者椎动脉损伤为内固定手术术中所致,4例患者因术前未行MRA或CTA检查,无法明确椎动脉损伤原因。结论:上颈椎骨折脱位及手术复位内固定可能造成椎动脉损伤,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行介入治疗可取得较好效果;对上颈椎骨折患者术前需进行详细的影像学检查及评估,术中需谨慎操作,避免椎动脉的损伤。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在枕颈手术中应用术前CT血管造影(CTA)技术的价值.方法 16例枕颈疾病患者在术前进行CTA检查.完成3D重建后,评价椎动脉寰枢段走行、分支.测定寰椎椎动脉沟距中线距离、侧块中点距中线距离、枢椎峡部宽度等指标.根据影像学研究进行后路枕颈固定2例,后路寰枢固定10例,经口1例,经口 枕颈固定2例,单纯减压手术1例.结果 影像学研究发现椎动脉不对称3例,异常分支2例, 直接入颅1例, 肿瘤侵犯1例.16例手术均未出现医源性椎动脉及脊髓损伤.结论 在枕颈部畸形及肿瘤患者存在很高的椎动脉异常发生率,CTA是进行枕颈部手术前一项很有价值的检查,降低了损伤椎动脉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骨盆骨折合并阴道损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0年7月收治的13例骨盆骨折合并阴道损伤患者的病历资料,年龄17~52岁,平均31.7岁。按Tile骨盆骨折分类系统分类:B1型4例、B2型1例(Tilt骨折)、B3型4例、C1型3例、C2型1例。3例急诊行阴道损伤修复、骨盆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5例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积极抗休克治疗,病情稳定后急诊行阴道修复、骨盆骨折外固定支架固定术;2例延迟诊断阴道损伤,确诊后及时行阴道修复术,1例行骨盆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另1例行外固定支架固定术;2例因外院漏诊阴道损伤,形成盆腔脓肿,行彻底清创、骨盆骨折外固定支架固定术,待感染控制后二期行阴道重建术。结果 12例存活,1例入院后6 h死亡。11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7个月(8~36个月)。阴道损伤一期修复的9例患者中已婚者6例,5例性生活正常,1例存在性交时疼痛;未婚者3例,月经正常。阴道损伤二期重建的2例患者,均存在性交时疼痛。末次随访时Majeed骨盆骨折术后功能评分平均82.2分(56~96分),优6例、良3例、可2例。结论 女性骨盆骨折存在骨盆前环损伤,应高度怀疑阴道损伤的可能。早期诊断并修复阴道损伤是处理的关键,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延误诊断和治疗可导致严重的并发症,临床效果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前路或前后联合人路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Tile C型骨盆骨折的疗效。方法2006年6月至2009年6月,采用前路或前后联合入路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骨盆骨折24例,均为Tile C型,其中C1型8例,C2型2例,C3型14例。结果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24例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血管神经损伤及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全部病例随访10~46月,平均23.5月。所有患者术后8-12周可完全负重行走,骨折愈合时间为8-18周,平均14周。根据Majeed骨盆功能评分,本组优17例,良3例,可4例,优良率83.3%。结论前路或前后联合入路重建钢板内固定可较好的重建骨盆的稳定性,能获得良好的功能康复,是治疗TileC型骨盆骨折较理想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9.
膝关节周围骨折、脱位伴血管损伤的诊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早期诊治膝关节周围骨折损伤的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3月至2007年11月31例膝关节周围骨折、脱位伴血管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4例,女性7例,年龄21~62岁,平均41岁.结合临床体征,运用彩色超声、CTA、手术探查等明确血管损伤,分别采用外固定支架、钢板、螺钉固定骨折脱位,并根据具体情况对损伤血管进行取栓、修补、自体静脉或人造血管移植重建血循环,分析保肢指数(predictive salvage index,PSI评分)、早期诊断、治疗方法对预后的作用.结果 本组病例1例死亡,截肢6例,手术成功修复31例股动脉、胭动脉、胫前及胫后动脉,24例肢体存活患者分别随访1~4年,平均24.2个月.6例骨不连或感染骨缺损经二期植骨、骨转运骨折愈合,7例膝关节脱位患者进行二期韧带修复重建,功能优良率为71.4%.结论 PSI评分≤10分的膝关节周围骨折、脱位伴血管损伤患者应积极实施治疗,早期明确诊断、手术重建血循环是治疗成功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合并腹内脏器损伤的Tlie C型骨盆骨折的治疗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 9例合并腹腔内畦器损伤的Tile C型骨盆骨折患者,在行腹部手术后均同时采取骨盆外固定器维持骨盆稳定性,待伤情改善后再联合行后路手术治疗,术后均无需进行牵引,继续维持外固定器1~3周.结果 骨盆骨折均获得良好复位,X线片显示骨盆畸形纠正,骨盆环完整性和连续性恢复.结论 早期外固定联合后期后路手术治疗合并腹内脏器损伤的Tile C型骨盆骨折,效果确切,可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功能恢复满意,是该类型损伤的合理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骨盆后环内固定术加前环外固定支架固定术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5年1月至2008年7月共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17例,男14例,女3例,年龄16~57岁,平均34岁。腹股沟处骨折端外露1例,合并盆腔脏器损伤5例,股动脉损伤后血栓1例,腰骶神经损伤5例,下肢骨折4例,胸部外伤1例。均行快速复苏,12例同时行骨盆骨折外固定支架外固定术,复苏后行后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继续前环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5例复苏后行后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同时行前环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结果随访6~48个月,平均20.6个月,按照Co le等骨盆骨折效果评分表进行功能评价,17例中功能恢复优12例,良3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88.2%。无死亡病例,无切口感染,有2个钉道感染,无医源性损伤,腰骶神经损伤完全恢复3例,部分恢复2例。结论采取后环内固定术加前环外固定支架固定术治疗骨盆不稳定性骨折,可以获得稳定固定,疗效可靠,且手术操作简单、安全,创伤小、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孤立性髂动脉瘤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孤立性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术前彩超检查17例,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CTA)检查13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2例.10例髂动脉瘤患者接受了人工血管间置移植开放手术,6例成功实施了直管型带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治疗.1例髂内动脉瘤破裂患者行髂内动脉栓塞治疗时失败,改行人工血管间置移植手术.结果 17例患者均术前确诊,且治愈出院.开放手术组平均手术时间(3.7±1.2)h,腔内治疗组(1.4±0.7)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放手术组平均住院(16±5)d,腔内治疗组(9±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放手术组输血率72.7% (8/11),腔内治疗组为16.7% (1/6).术中输尿管损伤1例,术后出现间歇性跛行2例;腔内治疗发生异位栓塞1例,Ⅰ型内漏2例,随访3个月,内漏消失.结论 人工血管间置移植开放手术和腔内治疗均是髂动脉瘤的有效治疗方法,腔内治疗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康复快、住院时间短、风险相对较小、疗效确切等优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不稳定骨盆骨折手术内固定治疗的效果。方法20例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按Tile分类确定为B、C型并行手术治疗。结果平均随访1a,结果满意。结论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可有效复位固定骨折,恢复骨盆的稳定性,早期功能锻炼,减少病残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髋臼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髋臼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5例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髋臼骨折患者进行手术复位内固定,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结果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38个月。术中无血管神经损伤发生,无切口感染、内固定松动及断裂、骨不愈合、明显双下肢不等长。髋臼骨折复位效果按MattaX线评估标准:优8例,良5例,一般2例。功能恢复根据Majeed评分标准:优5例,良8例,可2例。结论手术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髋臼骨折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稳定性儿童骨盆骨折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33例不稳定性儿童骨盆骨折,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结果根据X线片、临床检查及患儿的主观感受评定。按照Majeed的疗效评价标准:优16例,良11例,可5例,差1例。结论对于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患儿应考虑及时采取手术治疗,手术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应用钉棒系统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23例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对Tile B型骨折采用骨盆前环的钉棒皮下内固定,对Tile C型骨折加用后路钉棒内固定或骶髂关节螺钉内固定。术后采用Matta标准评价骨盆骨折复位情况,采用Majeed评分系统评价临床疗效。结果前路手术时间20~30 min,术中出血量17~22 ml;后路手术时间45~75 min,术中出血量115~180 ml。2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27个月。患者均无深部感染、医源性神经损伤、内固定松动及断裂等并发症发生。手术切口全部甲类愈合,未出现骶尾部皮肤压疮、坏死。术后X线片根据Matta标准评定骨盆骨折复位情况:优13例,良6例,可4例。术后6个月按Majeed评分评价临床疗效:优14例,良6例,可2例,差l例。结论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具有操作简便安全、创伤较小、并发症少的优点,患者可早期负重,功能恢复良好,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切开复位固定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疗效。方法对38例AO分型为B、C的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本组3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2.23±0.38)h。术中输血(600±120.38)m L。术后除1例切口发生感染延迟愈合外。其余切口均I期愈合,未出现其他感染及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患者均获(15.64±3.06)个月随访。骨折均愈合良好,无骨盆环明显畸形,无内固定物松动或断裂。根据Matta评定标准,本组总优良率89.47%(34/38)。结论早期内固定手术治疗骨盆骨折能有效恢复骨盆稳定度,早期行功能锻练,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改良髂腹股沟入路手术内固定治疗TileC型骨盆骨折的疗效。方法对16例TileC型骨盆骨折,经改良的髂腹股沟入路行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结果16例随访5~25个月,2例出现L4神经根损伤症状,5个月后恢复。疗效按Matta标准,优良率88%。结论经改良髂腹股沟入路治疗TileC型骨盆骨折,可在直视下完成骶髂关节损伤和耻骨骨折的复位固定,同时减少了手术创伤,缩短了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19.
骨盆骨折术中医源性损伤的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盆骨折是一种较为复杂的骨折,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应行手术治疗。早期切开复位内固定有助于功能康复,降低死亡率,减少出血量及晚期并发症。手术入路包括髂腹股沟入路和Kocher-Langenbeck入路。手术造成的医源性损伤很多见,包括血管、神经、内脏的损伤等,一旦损伤,后果十分严重。那么,预防这些医源性损伤显得至关重要。只有熟悉手术入路,多做临床解剖学研究才能把医源性损伤发生的机率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20.
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损伤特点和评价应用内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5例不稳定性骨盆骨折采用骨盆前方和(或)后方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结果 本组随访6~15个月,骨折均愈合,骨折和内固定位置满意.所有患者术后无神经损伤,切口均一期愈合,腰骶及双下肢运动和感觉均满意,无会阴部感觉障碍.结论 对不稳定性骨盆骨折应早期手术治疗,应用骨盆前方和(或)后方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骨折复位满意,固定牢靠,并发症少,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