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术前小剂量氯胺酮联合羟考酮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镇痛的效果及对血浆皮质醇浓度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全身麻醉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60例,随机平均分为三组(即Ⅰ、Ⅱ、Ⅲ组)。Ⅰ、Ⅱ组患者于全身麻醉诱导气管内插管后分别经直肠给予羟考酮10mg;腹腔注气前Ⅰ组给予氯胺酮0.5mg/kg静脉注射;Ⅱ组给予氯胺酮0.5mg/kg肌肉注射;Ⅱ组为对照组。观察全身麻醉苏醒时间,苏醒期躁动发生情况,监测患者术后24h内生命体征、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术后24h患者对镇痛治疗总体满意度。分别于术前和术后抽取静脉血测定血浆皮质醇和血糖浓度。随访术后镇痛治疗相关并发症。结果三组全身麻醉苏醒时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苏醒期躁动Ⅲ组有4例,Ⅰ、Ⅱ组未发生。Ⅰ、Ⅱ组患者术后生命体征、各时间点VAS、患者对镇痛治疗总体满意度明显优于Ⅲ组(P〈0.05);患者术后24h血浆皮质醇和血糖浓度Ⅰ、Ⅱ组低于Ⅲ组(P〈0.05),Ⅰ、Ⅱ组相近。术后24h吗啡用量Ⅲ组[(5.55±2.66)mg]高于Ⅰ组[(0.40±0.66)mg]、Ⅱ组[(0.46±0.73)mg](P〈0.05)。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Ⅲ组(40.0%)高于Ⅰ组(10.0%)和Ⅱ组(20.0%)(P〈0.05)。结论术前小剂量氯胺酮联合羟考酮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镇痛治疗效果好,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术后机体应激反应,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羟考酮与舒芬太尼用于妇科腹腔镜术后患者静脉自控镇痛(PCIA)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6月在该院择期全麻下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60例,年龄22~58岁,体质量46~75 kg,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盐酸羟考酮组(Q组)和舒芬太尼组(S组),每组30例。两组于手术结束前15 min给予舒芬太尼0.10μg/kg、托烷司琼5 mg,术毕转入麻醉恢复室(PACU)时连接PCIA泵至术后镇痛48 h。Q组PCA泵药液配方羟考酮60 mg+托烷司琼5 m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0 ml; S组为舒芬太尼100μg+托烷司琼5 m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0 ml;两组背景输注速率2 ml/h,PCA量0.5 ml/次,锁定时间15 min。分别记录麻醉苏醒时、拔除气管导管后10 min、出PACU时及术后12、24及48 h患者静息时、活动时数字评价量表(NRS)评分及内脏痛NRS评分。并记录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补救镇痛病例数及术后48 h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各时段静息时NR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S组比较,Q组拔除气管导管后10 min、出PACU时和术后12 h活动时NRS评分明显降低(t分别=3.789、3.674、3.565,P0.01);且内脏痛NRS评分明显降低(t=3.484、6.062、5.317,P0.01)。麻醉苏醒时至术后12 h内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减少(t=15.062,P0.01);镇痛补救率明显降低(χ~2=5.756,P0.05);头晕、恶心及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减少(χ~2分别=5.822、4.577、4.435,P0.05)。两组术后24 h和48 h内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和镇痛补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舒芬太尼比较,羟考酮用于妇科腹腔镜术后患者PCIA可提供更为满意的镇痛效果,尤其是对缓解术后内脏痛方面更有优势,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羟考酮复合右美托咪定用于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术后镇痛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的60例全麻下行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术后用药方法不同分为两组,每组30例,羟考酮复合右美托咪定组为QD组,仅用羟考酮组为Q组,QD组术后镇痛采用羟考酮20 mg复合右美托咪定1. 5μg/kg,Q组采用羟考酮30 mg,分析术后2、8和24 h疼痛视觉模拟(visual analog scales,VAS)评分、Ramsay镇静评分;记录补救性镇痛药羟考酮的患者数;比较两组镇痛满意度以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术后2、8和24 h VAS评分、Ramsay镇静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QD组患者镇痛满意度高于Q组(P 0. 05),QD组恶心、呕吐发生率和头晕嗜睡发生率低于Q组(P 0. 05)。结论羟考酮复合右美托咪定1. 5μg/kg用于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后镇痛减少了羟考酮的用药量,降低了恶心、呕吐和头晕的发生率,镇痛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4.
《现代医院》2016,(10):1469-1472
目的观察盐酸羟考酮复合罗哌卡因用于剖宫产患者术后硬膜外镇痛(PCEA)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择期行剖宫产术的患者90例,年龄20~34岁,ASAⅠ~Ⅱ级。将患者随机分为三组,羟考酮组(O组)、芬太尼组(F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30例。三组患者均采用0.75%罗哌卡因1.5 ml行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O组术后PCEA采用盐酸羟考酮50 mg+罗哌卡因200 mg,F组采用芬太尼0.5 mg+罗哌卡因200 mg,C组单用罗哌卡因200mg,三组均稀释至100 ml,PCEA持续给药量2 ml/h,自控给药量0.5 ml/次,锁定时间15 min,镇痛持续48 h。分别于术后第4、8、12、24、48 h对三组患者进行VAS评分和Ramsay评分;记录三组患者术后48 h内PECA按压次数、补充镇痛次数及剂量;记录三组患者术后48 h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随访三组患者对PCEA的满意度。结果与C组比较,O组和F组患者在术后第4、8、12、24、48 h VAS评分明显降低,术后第4、8、12、24 h Ramsay评分明显升高,且术后48h内PCEA按压次数、地佐辛补充镇痛次数及剂量明显降低(P<0.05);与F组比较,O组和C组患者术后48 h内恶心呕吐、嗜睡和皮肤瘙痒的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O组和F组患者对PCEA的满意度明显高于C组,且O组满意度较F组升高(P<0.05)。结论盐酸羟考酮复合罗哌卡因用于剖宫产患者术后PCEA镇痛效果明显,且药物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恩丹西酮、地塞米松联合用于防治腹腔镜手术后病人静脉自控镇痛(PC IA)的恶心、呕吐效果。方法择期行腹腔镜手术ASAⅠ-Ⅱ级病人140例随机分为4组:Ⅰ组:对照组,30例,术后静注生理盐水5 m l;Ⅱ组:恩丹西酮组,35例,术后静注恩丹西酮4 mg;Ⅲ组:地塞米松组35例,术后静注地塞米松10 mg;Ⅳ组:联合组,40例,术后静注恩丹西酮4 mg 地塞米松10mg。术后均接术后自控镇痛泵(PCA)开始止痛,观察术后24 h恶心呕吐情况。结果24 h内Ⅰ组恶心13例,呕吐10例;Ⅱ组恶心8例,呕吐5例;Ⅲ组恶心10例,呕吐3例;Ⅳ组恶心4例,呕吐1例。后3组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第Ⅳ组又明显低于第Ⅱ、Ⅲ组(P<0.05)。结论恩丹西酮与地塞米松均能降低腹腔镜手术后PC IA的恶心、呕吐发生率,但二者联合应用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6.
预注射氯胺酮对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预注射小剂量氯胺酮对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影响.方法 对ASA分级Ⅰ~Ⅱ级、年龄20~80岁的择期手术患者160例进行全身麻醉,随机平均分为四组(K0、K1、K2、K3组).麻醉诱导期间,四组均静脉注射咪达唑仑(力月西)0.1 mg/kg,异丙酚2 mg/kg,芬太尼2μg/kg,阿曲库铵0.3 mg/kg.同时K0组注射0.9%NaCl溶液10 ml,K1组注射氯胺酮(0.5 mg/kg)10 ml,K2组注射氯胺酮(1.0 mg/kg)10 ml,K3组注射氯胺酮(2.0 mg/kg)10 ml.麻醉期间监测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心电图.手术结束后,记录患者苏醒时间,术后48 h内恶心、呕吐发生率,苏醒期躁动程度,手术时间及使用异丙酚、芬太尼及阿曲库铵的总量.结果各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异丙酚总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K2、K3组术后苏醒时间较Kl组长[(10.25±3.51)min、(13.50±4.12)min比(7.31±2.53)min](P<0.05),并且K2组与K3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KO组患者苏醒期躁动程度高于K2、K3组(P<0.05);K2、K3组恶心、呕吐发生率较K1组低(P<0.05),K2组和K3组恶心、呕吐发生率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预注射小剂量氯胺酮可以有效地降低全麻苏醒期躁动程度以及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但延长了苏醒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氯胺酮联合曲马多超前镇痛应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30例择期行LC患者,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10例。A组:切皮前5 min静脉注射氯胺酮0.3 mg.kg-1+曲马多1 mg.kg-1;B组:术毕前5min静脉注射上述药物;C组:生理盐水对照组。3组患者均实施静吸复合全身麻醉。记录围术期血糖(Glu),皮质醇(Cor)水平、VAS评分、术后不良反应。结果B组、C组术中术后Glu、Cor水平高于A组(P<0.05或P<0.01);A组镇痛效果优于B组、C组(P<0.05);3组间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氯胺酮联合曲马多超前镇痛能减轻LC术后疼痛,降低术后应激反应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比较盐酸羟考酮与枸橼酸舒芬太尼用于老年人髋部手术后静脉自控镇痛(PCIA)的不同,评价盐酸羟考酮用于老年患者髋部手术PCIA的效果。方法选择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硬膜外麻醉下择期行髋部手术的患者64例,ASAⅠ~Ⅲ级、性别不限、年龄60~90岁、BMI 18~25,将患者随机分为羟考酮术后镇痛组(A组)和舒芬太尼术后镇痛组(B组),每组各32例。两组均于手术结束时开启静脉镇痛泵,其中A组含羟考酮0.5 mg/kg、阿扎司琼10 mg,B组含舒芬太尼2μg/kg、阿扎司琼10 mg,两组均用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至100 ml,设定背景流量2 ml/h,单次给药0.5ml,锁定时间15 min。观察指标:术后4、8、12、24、48 h行VAS评分,并记录术后48 h内补救镇痛药物使用情况、PCIA按压次数、恶心呕吐等情况和镇痛满意度评分。结果 A组患者术后4、8、12、24、48 h VAS评分与B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恶心0例(0.00%)、呕吐2例(6.25%),均分别低于B组的8例(25.00%)和6例(18.75%)两组头晕、嗜睡、皮肤瘙痒等并发症和镇痛满意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羟考酮(0.5mg/kg)用于老年髋部手术患者术后PCIA时,镇痛效果及患者满意度与舒芬太尼(2μg/kg)无差异,但恶心呕吐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更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羟考酮无背景剂量自控静脉镇痛在剖宫产术后镇痛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纳入2018年1~3月在四川锦欣妇女儿童医院拟行择期剖宫产的产妇60例,ASA分级Ⅰ~Ⅱ级,随机分为羟考酮无背景剂量自控静脉镇痛组(NB组)和羟考酮有背景剂量自控静脉镇痛组(CB组),每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于术毕给予自控静脉镇痛泵镇痛,镇痛泵药物配方为盐酸羟考酮注射液60 mg加生理盐水至150 m L。NB组给予羟考酮无背景剂量自控静脉镇痛,参数设定为背景剂量0 m L,单次剂量2 m L。CB组给予羟考酮有背景剂量术后静脉镇痛,参数设定为背景剂量2 m L/h,单次剂量2 m L。记录患者术后6 h、12 h、18 h、24 h、36 h、48 h静息和运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镇痛泵药物使用量,以及患者术后不良作用发生例数、各项功能恢复时间和总体满意度。结果 NB组术后18 h运动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高于CB组[(4. 5±0. 8) vs (4. 0±0. 3)];术后18 h、24 h、36 h、48 h镇痛药物用量少于CB组[(32. 4±2. 5、43. 3±6. 9、60. 3±8. 4、72. 3±8. 8) m L vs(36. 6±10. 2、52. 8±14. 5、82. 5±18. 2、98. 7±18. 0) m L];呕吐发生率(6. 7%)少于CB组(20. 0%),第一次排气时间短于CB组[(32. 7±4. 2) h vs (37. 9±7. 8) 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者术后总体满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羟考酮无背景剂量自控静脉镇痛比有背景剂量自控静脉镇痛能用更少的阿片类药物达到相似的镇痛效果和相同的满意度,且不良作用明显减少,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更早。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静脉注射地佐辛联合地塞米松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超前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择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三组,每组30例,Ⅰ组术前静脉注射地佐辛0.1mg/kg+地塞米松10mg,Ⅱ组术前静脉注射注射地佐辛0.1mg/kg,Ⅲ组为对照组,未应用药物。观察患者术后2h(T1)、6h(T2)、12h(T3)、24h(T4)、48h(T5)的VAS、BCS评分、Ramsay镇静评分、镇痛药、止吐药追加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术后各个时间点,Ⅰ组的VAS低于Ⅱ组和Ⅲ组,BCS评分都高于Ⅱ组和Ⅲ组(P〈0.05);Ⅱ组术后6h的VAS评分低于其他各个时点(P〈0.05);三组间Ramsay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恶心、呕吐及咽喉不适发生率高于Ⅰ组和Ⅱ组(P〈0.05);Ⅱ组和Ⅲ组追加镇痛药的次数高于Ⅰ组(P〈0.05)。结论:地佐辛联合地塞米松超前镇痛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具有协同作用,能延长术后镇痛时间,减少镇痛药的使用,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三种不同麻醉方法对广泛性子宫切除术病人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36例择期行广泛性子宫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硬膜外麻醉组(Ⅰ组),气管插管全麻组(Ⅱ组),硬膜外阻滞复合气管插管全麻组(Ⅲ组),每组12例。不同时间点采集静脉血测定皮质醇(Cor)、肾上腺素(E)和血糖(BG),同时监测血压(BP)和心率(HR)。结果Ⅱ组Cor、E和BG手术最大刺激时和术毕均明显高于麻醉前(P<0.05);也明显高于同一时段第Ⅲ组(P<0.05)。Ⅱ组各时点间MAP和HR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毕较麻醉前明显增加(P<0.05);组间比较,术毕Ⅱ组MAP与HR明显高于其余2组(P<0.05)。结论硬膜外阻滞复合气管插管全麻对广泛性子宫切除术患者应激反应有明显抑制作用,且全麻药用量和术后躁动减少,患者苏醒迅速,硬膜外可镇痛,有利于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曲马多和氯胺酮预防雷米芬太尼麻醉颅脑手术患者术后痛觉过敏的效果.方法行颅脑幕上肿瘤切除术患者15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曲马多组、氯胺酮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麻醉维持采用雷米芬太尼0.1~0.2μg/(kg·min)和丙泊酚,吸入七氟烷.缝皮前分别静脉注射曲马多1.5 mg/kg、氯胺酮0.5 mg/kg或0.9%氯化钠.记录患者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应用曲马多镇痛例数、曲马多用量及不良事件等.分别于苏醒后15、30、60、120 min行视觉模拟评分(vAS)、Ramsay镇静评分.结果曲马多组、氯胺酮组应用曲马多镇痛例数和曲马多用量少于对照组(P< 0.01或<0.05),曲马多组发生寒战例数少于对照组(P<0.05).曲马多组苏醒后15、30 min,氯胺酮组苏醒后30 min的VAS低于对照组(P<0.05);氯胺酮组苏醒后15 min Ramsay镇静评分[(2.9±0.6)分]高于曲马多组[ (2.3±0.7)分]和对照组[(2.3±0.9)分](P<0.01).结论 曲马多和氯胺酮用于雷米芬太尼麻醉颅脑手术患者均可预防术后痛觉过敏,曲马多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羟考酮术前用药对腹腔镜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急性疼痛的抑制作用及机制。方法 8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27例)、B组(22例)及C组(31例),分别于手术前30 min静脉注射:A组0.05 mg/kg羟考酮、B组0.1 mg/kg羟考酮、C组0.15 mg/kg羟考酮。比较各组麻醉恢复质量、不同时间点的疼痛介质水平、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应激反应指标、血流动力学指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C组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均多于A组和B组(P0.05),A组拔管质量评分高于B组和C组(P0.05)。术后12 h,各组疼痛介质水平、应激反应指标及血流动力学指标均上升,B组和C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以上指标水平高于B组和C组(P0.05)。术后6 h及12 h,B组和C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VAS评分高于B组和C组(P0.05)。C组呼吸抑制、恶心呕吐及嗜睡发生率高于A组和B组(P0.05),A组呛咳及躁动发生率高于B组和C组(P0.05)。结论腹腔镜子宫内膜癌术前给予0.1 mg/kg羟考酮能够改善患者苏醒质量,有效减轻术后急性疼痛及应激反应,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性,不良事件较少。  相似文献   

14.
氯胺酮+异丙酚辅助小儿骶管阻滞麻醉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小儿骶管阻滞麻醉辅助氯胺酮+异丙酚的安全性及效果,并与单纯辅助氯安酮或异丙酚作比较。方法选择下腹部、会阴部、下肢手术患儿105例,ASAⅠ~Ⅱ级,年龄1~7岁,在基础麻醉下行骶管阻滞,随机分为三组辅助用药(用微泵持续输注):Ⅰ组,氯胺酮25μg.kg-1.min-1;Ⅱ组,异丙酚120μg.kg-1.min-1;Ⅲ组,氯胺酮10μg.kg-1.min-1+异丙酚45μg.kg-1.min-1。结果三组综合麻醉效果满意,均能满足手术要求;术中镇静评分Ⅰ组4.23±0.6,Ⅱ组3.95±0.5,Ⅲ组4.12±0.6,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注药后2 min HR、MAP、SpO2变化有明显差异;术后苏醒时间Ⅰ组明显长于Ⅱ、Ⅲ组(P<0.05);苏醒期恶心呕吐、精神症状、躁动不安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Ⅲ组明显少于Ⅰ、Ⅱ组(P<0.05)。结论氯胺酮+异丙酚辅助小儿骶管阻滞麻醉效果可靠,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于单纯应用氯胺酮或异丙酚辅助小儿骶管阻滞。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静脉注射低剂量氯胺酮对剖宫产手术患者超前镇痛的作用.方法 选择无高血压病史、嗜酒和滥用去痛药史;ASA分级Ⅰ~Ⅱ级,年龄22~37岁.随机分为超前镇痛组(A组)和非超前镇痛组(B组).每组10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硬膜外麻醉下行剖宫产手术.A组在麻醉满意后手术开始前经静脉给予氯胺酮0.3~0.4 mg/kg,B组于胎儿娩出后静脉推注氯胺酮0.3~0.4 mg/kg,术后均连接PCA装置.术中观察麻醉镇痛效果、生命体征、新生儿Apgar评分、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术后2、4、8、12、24、48h镇痛效果.结果 A组麻醉镇痛效果优良率100.00%,B组94.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术后2、4、8、12、24 h VAS评分,A组明显低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手术在生命体征、新生儿Apgar评分、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剂量氯胺酮进行超前镇痛,能有效地降低剖宫产手术患者术后疼痛且对母婴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观察丙泊酚(P)与氯胺酮(K)、芬太尼(F)不同配伍用于小儿静脉麻醉的效果及其对患儿呼吸、循环的影响。方法90例手术患儿随机分为三组(每组30例),Ⅰ组:P+K+F;Ⅱ组:P+K;Ⅲ组:P+F。均用微量泵持续静脉注入麻醉药,观察各组患儿麻醉药物用量、术毕苏醒时间、镇静和镇痛的效果及麻醉期间呼吸、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Ⅰ组与Ⅱ、Ⅲ组相比用药量明显减少,镇静和镇痛完善,对呼吸、循环的变化小,术毕苏醒时间较短(P<0.05)。结论丙泊酚复合氯胺酮、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用药少,镇静和镇痛完善,对小儿呼吸循环影响轻微且术毕苏醒快,优于丙泊酚复合氯胺酮或芬太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静吸复合麻醉使用小剂量氯胺酮对开胸手术患者围手术期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6、IL-8和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AS)的影响.方法 选择40例择期胸部肿瘤手术患者,ASA分级Ⅰ~Ⅱ级,按手术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氯胺酮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两组麻醉诱导后行双腔管气管插管,切皮前氯胺酮组静脉注射氯胺酮50 mg,继以静脉输注0.2%普鲁泊福和氯胺酮等复合液,对照组静脉注射芬太尼50μg,继以静脉输注0.2%普鲁泊福和芬太尼等复合液,间断吸入恩氟烷和追加阿曲库铵维持麻醉.观察两组患者TNF-α、IL-6、IL-8浓度变化;两组术后均同时实施患者自控静脉镇痛,记录术后4、24、48 hVAS.结果 氯胺酮组在手术开始后30min、手术开始后4 h、术毕24 h血清TNF-α浓度[(1.40±0.22)、(1.46±0.22)、(1.36±0.13)μg/L]明显低于对照组[(1.54±0.09)、(1.58±0.17)、(1.47±0.22)μg/L](P<0.05);氯胺酮组在术毕48 h血清IL-6浓度[(30.53±3.35)ng/L]低于对照组[(34.64±2.61)ng/L](P<0.05);两组各时间点血清IL-8浓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氯胺酮组术后24、48hVAS[(3.2±0.2)、(3.1±0.7)分]低于对照组[(3.7±0.5)、(3.5±0.7)分](P<0.05).结论 小剂量氯胺酮用于开胸手术患者,可抑制其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6)的产生,术后24、48 h VAS降低,减轻围手术期炎性反应,提高术后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硬膜外镇痛对胃癌根治术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肿瘤坏死因子(TNF)-α表达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胃癌根治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全身麻醉-硬膜外镇痛组(Ⅰ组)和单纯全身麻醉组(Ⅱ组),每组30例。I组患者术前硬膜外置管,术后经硬膜外实施患者自控镇痛(PCEA)48h。Ⅱ组单纯使用全身麻醉,术后不使用PCEA。于麻醉前、术毕及术后24h采集外周静脉血,提取单核细胞,用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单核细胞TNF-α阳性率。结果两组术毕和术后24h单核细胞TNF-α阳性率均明显高于麻醉前水平(P<0.01);但Ⅰ组术后24h其单核细胞TNF-α阳性率较手术结束时明显降低(P<0.05),而Ⅱ组术毕和术后24h单核细胞TNF-α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4h两组单核细胞TNF-α阳性率比较,Ⅰ组明显低于Ⅱ组(P<0.05)。结论硬膜外术后镇痛可明显降低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单核细胞TNF-α阳性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氯胺酮合并异丙酚应用于小儿骶管阻滞麻醉探讨其复合麻醉的优点、安全性及效果,并与单纯辅助氯安酮或异丙酚作比较。方法:选择下腹部、会阴部手术患儿300例,ASAⅠ~Ⅱ级,年龄1~8岁,在基础麻醉下行骶管阻滞,随机分为3组辅助用药(用微泵持续输注):Ⅰ组,氯胺酮25μg.kg-1.min-1;Ⅱ组,异丙酚120μg.kg-1.min-1;Ⅲ组,氯胺酮10μg.kg-1.min-1+异丙酚45μg.kg-1.min-1。结果:3组综合麻醉效果满意,均能满足手术要求;术中镇静评分Ⅰ组4.23±0.6,Ⅱ组3.95±0.5,Ⅲ组4.12±0.6,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注药后2minHR、MAP、SpO2变化有明显差异;术后苏醒时间Ⅰ组明显长于Ⅱ、Ⅲ组(P〈0.05);苏醒期恶心呕吐、精神症状、躁动不安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Ⅲ组明显少于Ⅰ、Ⅱ组(P〈0.05)。结论:氯胺酮+异丙酚辅助小儿骶管阻滞麻醉效果可靠,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于单纯应用氯胺酮或异丙酚辅助小儿骶管阻滞。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人工流产术患者不同剂量氯胺酮复合异丙酚麻醉的效应。方法:择期行人工流产术患者160例,分为对照组(C组)(诱导时静脉注射异丙酚2 mg/kg);Ⅰ组(诱导时静脉注射异丙酚2 mg/kg及氯胺酮0.1 mg/kg);Ⅱ组(诱导时静脉注射异丙酚2 mg/kg及氯胺酮0.2 mg/kg);Ⅲ组(诱导时静脉注射异丙酚2 mg/kg及氯胺酮0.3 mg/kg),每组40例。患者意识消失后开始手术,出现体动反应追加异丙酚30~50 mg,分别记录诱导前(患者入室稳定3m in后)、扩宫口、宫腔负压吸引时及术毕时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及手术时间、意识消失时间(从开始注药至意识消失时间)、意识恢复时间(停止注药至呼之睁眼时间)、异丙酚用量及注射时疼痛情况并评价麻醉满意度。结果:各组患者年龄、体重、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C组相比,Ⅰ组、Ⅱ组、Ⅲ组注药时疼痛例数减少,异丙酚用量降低,麻醉满意率提高(P<0.05),Ⅱ组与Ⅲ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Ⅲ组苏醒时间明显延长(P<0.05)。与诱导前相比,扩宫口、宫腔负压吸引时各组平均动脉压(MAP)均降低;但Ⅱ组和Ⅲ组明显高于C组(P<0.05)。结论:异丙酚2 mg/kg复合氯胺酮0.2 mg/kg可显著提高人工流产术患者麻醉满意率且无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