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通过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检查探讨后循环缺血与供血脑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对76例后循环缺血患者进行DSA全脑血管造影检查,并对其病变血管进行综合性分析。结果:90.79%患者存在血管病变,按血管病变部位分类最常见的是单纯后循环血管病变47例(68.11%),其次是前后循环均受累9例(13.03%),单纯前循环病变8例(11.59%),锁骨下动脉起始处病变伴后循环病变5例(7.24%)。后循环血管闭塞/狭窄常见部位依次是椎动脉V1段病变最多见(42处,60%),椎动脉V4段(7处,10%)及BA(6处,8.57%)。结论:PCI主要累及后循环动脉,后循环血管闭塞/狭窄部位依次是VA颅外段、VA颅内段及BA,盗血综合征及后循环血管变异均是引起PCI的发病因素之一,因此DSA检查是诊断后循环缺血血管病变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2.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血管结构异常状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侯昊明  刘振华  刘亚杰  黎洪展 《广东医学》2006,27(10):1476-1477
目的应用数字减影主动脉弓及全脑血管造影方法观察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的血管结构异常表现,探讨其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年来收治的54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54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患者中,共有38例(70.4%)患者存在颈及颅内血管结构异常:其中单纯前循环病变6例(11.1%);单纯后循环病变22例(40.7%),前后循环同时受累复合病变10例(18.5%);其余16例(29.6%)造影未见血管结构异常。除1例患者在造影过程中出现短暂的椎动脉痉挛外。未出现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后循环血管结构异常是最常见的导致椎基底动脉缺血的血管性病因。前循环狭窄亦是致病因素之一。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是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安全准确的检查手段,有助于临床诊断和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3.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脑血管造影34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春瑞  李军  杨睿海 《吉林医学》2010,31(16):2474-2475
目的:观察以眩晕为唯一或主要症状的患者的脑血管造影的结果,从而对眩晕的血管原因进行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34例患者均经临床诊断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按改良的Seldinger技术进行全脑血管造影,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34老年患者中共有例22(64.7%)患者存在颈及颅内血管结构异常,其中单纯前循环病变3例(8.8%),单纯后循环病变12例(35.3%),前后循环同时受累的复合病变7例(20.6);其余12例(35.3%)造影未见血管结构异常。结论:后循环血管结构异常是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重要病因,前循环狭窄亦是病因之一。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是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安全准确的检查手段,有助于临床诊断和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利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技术,观察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脑血管的形态变化,进一步为该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观察对象为临床诊断为后循环短暂脑缺血发作性的92例患者,全部进行全脑血管DSA检查,分析血管形态异常的类型、部位以及受累血管数目。结果:后循环TIA患者92例,病变137侧,其中前循环(颈动脉系统)病变l5侧(11%);后循环(椎-基底动脉系统)病变122侧(89%),累及两条或两条以上血管3l例(34%),以椎动脉合并其他血管狭窄最为常见。椎-基底动脉系统病变中椎-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39侧(28%),大脑后动脉狭窄或闭塞13侧(9%),后循环变异59侧(43%)。结论:后循环狭窄和变异可能是中老年人后循环TIA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全脑血管造影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1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进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对全脑血管造影的特点进行分析。结果100例患者经全脑血管造影检查后显示,75例患者(75.00%)有脑动脉狭窄或闭塞,有44例患者(44.00%)存在前循环动脉狭窄或闭塞,有28例患者(28.00%)存在后循环动脉狭窄或闭塞;前后循环均狭窄或闭塞28例(28.00%);前循环动脉狭窄显著高于后循环脉动狭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25例(25.00%);颅外动脉狭窄47例(47.00%);颅内外均有狭窄或闭塞28例(28.00%)。颅外动脉狭窄主要为颈内动脉颅外段,颅内动脉狭窄主要为椎动脉颅内段与大脑中动脉。结论全脑血管造影可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动脉狭窄情况进行观察,并判断狭窄或闭塞程度,为临床治疗提供准确依据。  相似文献   

6.
李正侠 《中华全科医学》2012,10(9):1422-1423
目的探讨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的临床运用价值。方法对18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采用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对颅内外动脉血管的狭窄程度以及狭窄部位进行分析。结果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7例脑血管正常,175例颅内外血管异常,110例颅内血管异常,65例颅外血管异常,50例血管狭窄程度<50%,85例血管狭窄程度达50%~70%,40例血管狭窄程度>70%;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可明确狭窄部位以及对狭窄程度进行诊断;颈内动脉颅内段狭窄的严重程度高于颈内动脉颅外段(P<0.05)。结论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采用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可对患者病变部位以及狭窄程度进行明确诊断,并对脑血管的血流动力学改变、侧支代偿以及动脉回流情况进行检查,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实施提供理论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运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全脑血管造影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病因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全脑血管造影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血管病变的诊断价值,探讨TIA的发病机制。方法选择符合TIA诊断标准的患者80例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观察TIA患者颈内动脉和椎动脉颅内、外血管有无狭窄及粥样硬化斑块。结果80例患者中发现68例有血管狭窄(85%)。其中狭窄程度≥70(例(35%),50%~70%的30例(37.5%),〈50例(12.5%),10例正常(15%)。颅内段狭窄占36.4%,颅外段狭窄占63.6%。发现狭窄部位有粥样斑块50例,占狭窄动脉的73.5%。频发TIA患者血管狭窄程度多表现为重度(76%),且多数有粥样硬化斑块。颅内盗血5例。结论全脑血管造影可以确定TIA患者是否存在血管狭窄、狭窄程度及溃疡斑块的程度,观察斑块的性质,对TIA治疗方案的选择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CT灌注成像和脑血管追影对椎基底动脉短暂性缺血发作的诊断价值.方法 时56例椎基底动脉短暂性缺血发作的患者进行后循环CT灌注成像扫描和脑血管造影检查.结果 CT灌注成像显示异常者50例;脑血管造影显示36例患者,共48条血管异常,其中16条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并狭窄,18条椎动脉起始部扭曲,6条椎动脉先天发育不良,8条颈动脉狭窄.结论 CT灌注成像和脑血管造影联合应用有利于椎基底动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诊断和治疗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中枢性眩晕患者的92例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结果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利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技术观察中枢性眩晕患者脑血管的形态变化,为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临床拟诊为中枢性眩晕的92例患者,全部进行全脑血管DSA检查,并分析血管结构异常的类型、比例及分布(好发部位以及受累血管数目).结果:中枢性眩晕患者92例,病变137侧,其中前循环(颈动脉系统)病变15侧(10.95%);后循环(椎-基底动脉系统)病变122侧(89.05%),累及两条或两条以上血管的共31例(33.70%),以椎动脉合并其他血管狭窄最为常见.椎-基底动脉系统病变中椎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39侧(28.47%),大脑后动脉狭窄或闭塞13侧(9.49%),后循环变异59侧(43.06%).结论:后循环狭窄和变异可能是中老年人中枢性眩晕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车楠 《当代医学》2009,15(4):69-69
目的观察以眩晕为唯一或主要症状的患者的脑血管造影的结果,从而对眩晕的血管原因进行分析。方法对我科的15例均以眩晕为唯一或主要症状的患者按改良的Seldinger技术进行全脑血管造影。定义①对于有狭窄的血管,凡是直径狭窄率大于40%的病变侧的血管,或无症状但直径狭窄率大于50%,均视为有病变的血管;②有动静脉畸形;③动脉瘤;④有造影剂明显滞留,为血管病变。结果①所有患者无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②所有眩晕患者行脑血管造影检查后,血管病变的发生率分别为颈动脉系统6例(40%),椎基底动脉系统2例(13%),无血管异常7例(47%)。结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原因可能是椎基底动脉系统病变,也可能是功能性或前循环缺血的表现。  相似文献   

11.
莫英绪 《海南医学院学报》2009,15(12):1571-1572
目的:分析老年眩晕患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的临床资料,为临床诊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将22例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患者行全脑DSA术,观察血管狭窄部位及受累血管数目。结果:DSA阳性率为82%,其中椎基底动脉系统病变11例(50%),颈内动脉系统病变7例(31.8%),血管正常4例(18.2%)。结论:眩晕与前、后循环缺血均有关系。  相似文献   

12.
后循环缺血患者椎基底动脉血管结构及血流动力学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莉莉  李敬诚  谢鹏  王琳  王景周 《重庆医学》2008,37(18):2022-2024
目的 对后循环缺血患者椎基底动脉系统的血管结构异常和血流动力学改变进行分析,明确椎基底动脉系统病变的具体情况.方法 收集132例后循环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应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经颅内多普勒(TCD)的方法对椎基底动脉的结构和血流动力学改变进行评价.结果 后循环缺血患者椎基底动脉的收缩期峰值流速、平均流速以及血管搏动指数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DSA发现其血管狭窄和扩张延长率也较对照组明显增多.结论 后循环缺血患者椎基底动脉血管狭窄和扩张延长较多见,并伴有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TCD表现.  相似文献   

13.
刘丽  白雪 《医学综述》2012,(24):4267-4269
目的应用减影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评价椎基底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的侧支循环,探讨不同的侧支循环与后循环缺血(PCI)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08年2月至2011年1月在赤峰市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椎基底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住院患者102例,根据CTA或DSA检查结果分为有侧支循环组和无侧支循环组,分析不同的侧支循环与PCI的相关性。结果有侧支循环组脑梗死发病率低于无侧支循环组(P=0.031);无侧支循环重症脑梗死患者比例较有侧支循环组高(P=0.043);有侧支循环组发病后30 d临床表现的好转率较高(P=0.021);有侧支循环的脑梗死组较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侧支代偿方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结论有侧支循环的脑梗死发病率低、临床症状较轻、预后好,以多种侧支循环方式代偿的PCI患者临床症状较轻、预后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MRA与DSA在后循环缺血患者椎基底动脉狭窄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56例MRA提示椎基底动脉狭窄的后循环缺血患者进行DSA检查,观察两者影像学诊断的符合情况。结果:56例患者中MRA提示椎动脉异常中Ⅱ型异常与DSA符合率为80.6%,Ⅲ型异常两者符合率为21.4%,Ⅳ型异常两者符合率为75.0%,Ⅴ型、Ⅵ型异常两者符合率为0,基底动脉异常中Ⅱ型异常与DSA符合率为83.3%。结论:后循环缺血患者椎动脉MRA检查发现符合Ⅱ型、Ⅳ型异常及基底动脉MRA检查发现符合Ⅱ型异常严重者应考虑DSA检查,必要时行介入治疗,其他类型异常一般可不行DSA进一步检查。  相似文献   

15.
CT血管造影评价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评价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16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病人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CTA检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16例病人中,血管检查发现单纯锁骨下动脉狭窄6例,前循环血管病变2例,此结果CTA与DSA检查结果一致。另外108例病人均检出后循环血管异常,其中基底动脉狭窄16例,CTA与DSA均检出。以DSA结果为标准,CTA对92例病人184条椎动脉检查的灵敏度为95.10%,特异度为92.68%,Kappa值=0.8788,CTA与DSA诊断后循环血管狭窄程度的结果呈正相关(r=0.991,P<0.001)。结论CTA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彭仕军  阳潮东 《吉林医学》2013,(8):1437-1439
目的:探讨瞬目反射(BR)、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后循环缺血(PCI)患者的联合诊断价值。方法:对85例临床确诊为后循环缺血患者行BR、TCD检测。结果:85例患者BR异常率为61%,TCD异常率为76%,同时其相应参数有不同程度改变。结论:BR、TCD分别从神经电生理及血流动力学方面为PCI的诊断提供有价值的客观依据,联合检测互为补充,有助于提高后循环缺血的阳性检出率。  相似文献   

17.
马婉  郭骅 《海南医学》2011,22(2):105-106
目的 探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对后循环缺血(PCI)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100例诊断为PCI的患者进行BAEP和TCD检查,并选择50例正常对照组进行BAEP检查.结果 BAEP异常率为62%,且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内耳型5例,脑干型49例,混合型8例.TCD异常...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与椎动脉优势(vertebral artery dominance,VAD)现象的相关性以及VAD患者合并PCI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1年10月~2012年10月期间在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梗死/TIA患者,根据脑血管影像学检查结果分为VAD组和非VAD组,根据牛津郡社区脑卒中项目分型标准分为前循环组和后循环组。回顾性收集人口统计学、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影像学和其他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PCI组有VAD的危险比前循环组高2.363倍,而存在VAD的病例出现PCI的危险是没有该血管变异者的1.639倍。在128例伴有VAD的脑梗死/TIA患者中,后循环组冠心病患者比例(11.0% vs 28.3%,P=0.013)显著小于前循环组,基底动脉弯曲比例(86.6% vs 19.6%,P=0.000)显著高于前循环组,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底动脉弯曲可能是VAD患者PCI的独立危险因素(OR=36.505,95%CI:9.778~71.850,P=0.000)。结论 VAD与PCI存在相关性,基底动脉弯曲可能是VAD患者合并PCI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colour doppler ultrasound,CDU)、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检查对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血管评估的诊断价值。方法将216例PCI患者分为脑梗死组(86例)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130例),均行颈动脉CDU、TCD及头颈联合CTA检查.比较两组斑块的稳定性及血管狭窄的部位和程度。结果CTA显示157例(72.7%)298条脑血管异常;后循环血管病变以椎动脉V1段(21.5%)和V4段(17.4%)狭窄最为多见,狭窄程度以重度(47.0%)为主:脑梗死组血管病变发生率为80.2%.高于TIA组的67.7%,脑梗死组血管重度狭窄的比例亦高于TIA组(47.4%vs.25.4%).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32例(61.1%)颈动脉CDU异常;脑梗死组易损斑块的发生率为67.4%.高于TIA组的5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48例(68.5%)TCD检查异常;脑梗死组侧支循环开放率较TIA组明显减少(19.8%vs.2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I患者的主要血管病变部位在椎动脉V1段和V4段;颈动脉CDU、TCD和CTA联合应用可为PCI的血管评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TCD)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对后循环缺血(PCI)的联合诊断价值。方法采用TCD和BAEP技术对128例临床诊断为PCI的患者进行检测,评价基底动脉(BA)、椎动脉(VA)、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大脑后动脉(PCA)的血供情况,同时对BAEP各波潜伏期(PL)、峰间潜伏期(IPL)进行分析。结果 128例患者中TCD异常率为75.0%(96/128);BAEP异常率为68.7%(88/128)。TCD和BAEP总异常率为87.5%(112/128)。TCD、BAEP、TCD+BAEP 3种方法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TCD、BAEP在PCI诊断中各具优势,分别从神经电生理和血流动力学方面为PCI的诊断和定位提供有价值的客观依据,联合应用能更全面地反映病情,提高阳性检出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