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干眼症相关客观指标变化与糖尿病病程、血糖控制情况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程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测定51例(102眼)2型糖尿病患者及20例(40眼)正常人泪膜破裂时间,并行泪液分泌试验及角膜荧光素染色试验,观察糖尿病病程、血糖控制情况及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程度.[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糖尿病组患者泪膜破裂时间显著缩短,角膜荧光素染色阳性率显著增高,基础泪液分泌值显著减少.糖尿病患者的泪膜破裂时间、角膜荧光素染色阳性率及基础泪液分泌值与血糖控制情况呈显著相关性,而与糖尿病病程及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程度无明显相关性.[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是干眼症的易患人群,较好地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可预防干眼症的发生,缓解或消除干眼症症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发生干眼症的相关因素。方法本研究选入案例为该院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100例糖尿病患者,列为观察组,选择同期入院进行体检的100例健康人士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同时比较两组研究对象泪膜破裂时间、泪液分泌试验滤纸条平均浸润长度、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以及发生干眼症的概率,总结诱发干眼症的相关因素。结果观察组患者平均泪膜破裂时间、泪液分泌试验滤纸条平均浸润长度低于对照组,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经Logistic多因素分析,泪液基础分泌量与泪膜破裂时间是糖尿病患者诱发干眼症的相关因素。观察组患者干眼症发病率为58%,高于对照组的干眼症发病率12%(P0.05)。结论泪液基础分泌量与泪膜破裂时间是糖尿病患者诱发干眼症的相关因素,与健康人士相比,糖尿病患者泪膜破裂时间更短,基础泪液分泌值减少,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更高,临床提倡加强对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监测,最大程度避免各种并发症的发生,保障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人工泪液凝胶联合双氯芬酸钠滴眼液在不同血糖控制水平的2型糖尿病性干眼症治疗中的效果,为临床干眼症患者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于马鞍山市人民医院门诊就诊的60例患者(120只眼)作为研究对象,无基础疾病的干眼症患者20例为A组,血糖HbA1c水平≤7.0%的2型糖尿病干眼症患者20例为B组,血糖HbA1c水平>10.0%的2型糖尿病干眼症患者20例为C组,均进行1个月的人工泪液凝胶联合双氯芬酸钠滴眼液治疗,比较3组患者治疗后眼部症状评分、泪液分泌指标、治疗效果。结果:3组患者治疗后眼部症状评分比治疗前降低(P<0.05),且A组患者症状评分下降幅度优于C组(P<0.05)。3组患者治疗后泪膜破裂时间、泪液分泌试验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A、B组患者荧光素染色评分较治疗前改善(P<0.05)。A组患者泪膜破裂时间、泪液分泌试验改善程度均优于B、C组(P<0.05)。A组患者荧光素染色评分下降幅度优于B、C组(P<0.05),B组患者优于C组(P<0.05),A组患者治疗有效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手机依赖症对大学生干眼症的影响及相关因素分析。方法随机对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015级学生1156人进行手机依赖问卷调查,依据手机依赖标准筛选出有手机依赖671人,无手机依赖485,从两类人群中分别抽取50人,设立实验组(手机依赖组)和对照组(无手机依赖组),就两组学生泪膜破裂时间,角膜荧光素染色及评分,基础泪液分泌试验进行检测比较。结果实验组学生泪液分泌量平均值为(5.1±1.6)、泪膜破裂平均时间(3.4±1.1)、角膜荧光素染色平均评分为(5.4±1.5)三者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手机依赖症患者的泪膜破裂时间缩短,角膜荧光素染色及评分升高,基础泪液分泌减少,趋向干眼症标准,手机依赖症患者由于长时间注视手机导致泪液蒸发过多易引起干眼症,这为指导学生健康使用手机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眼表异常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患者及正常健康体检者各30名,分别检测其泪液基础分泌试验(Schirmer Ⅰ test,SⅠt)、泪膜破裂时间(tear film break-up time,BUT)、角膜荧光素染色(Fluorescence stain,FLS),并采用t检验比较2型糖尿病患者和正常健康对照的干眼症相关指标的差异.结果:比较两组间干眼症相关指标发现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型糖尿病组的SⅠt和BUT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而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FLS)则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易发生眼表异常,早期诊断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徐元  张俭 《吉林医学》2011,(30):6334-6334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出现干眼症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以供临床参考。方法:将60例2型糖尿病患者(观察组)与60例非糖尿病患者(对照组)比较,分析糖尿病患者发生干眼症的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60例(120眼)2型糖尿病患者的泪膜破裂时间、泪液基础分泌试验低于非糖尿病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型糖尿病患者角膜荧光素染色阳性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多出现有干眼症情况,在临床治疗时需提高注意。  相似文献   

7.
秦华 《当代医学》2011,17(27):40-42
目的探讨泪腺肿物切除术后患者术眼干眼症状及相关指标变化。方法 37例37眼泪腺肿物患者行泪腺肿物切除手术,分别观察术前、术后2周干眼症状,包括干涩感、异物感、烧灼感等,并行相关角膜荧光素染色检查、泪液分泌检查及泪膜破裂时间测定。结果泪腺肿物切除术后2周,小部分患者出现干眼症状(16%),反射性泪液分泌减少,与术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术后2周角膜荧光素染色、基础泪液分泌和泪膜破裂时间与术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泪腺肿物切除术后,小部分患者术眼出现干眼症状,程度较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免疫系统疾病、糖尿病患者与干眼病之间的关系。方法对65例(130只眼)免疫系统疾病的患者,40例(80只眼)2型糖尿病患者,以及36例(72只眼)无免疫系统疾病、无糖尿病者(对照组)进行临床症状积分,并观察角膜荧光素染色、泪膜破裂时间及Sehirmer Ⅰ试验。结果免疫系统疾病组的临床症状积分及角膜荧光素染色高于对照组(P〈0.05),免疫系统疾病组的泪膜破裂时间及泪液分泌量低于对照组(P〈0.05);糖尿病组和对照组进行临床症状积分、角膜荧光素染色、泪膜破裂时间及泪液分泌量的比较,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免疫系统疾病组的临床症状积分和年龄呈正相关,而泪膜破裂时间、泪液分泌量则和年龄呈负相关;糖尿病组的泪膜破裂时间和年龄呈负相关;对照组的泪液分泌量和年龄呈负相关。结论免疫系统疾病患者是干眼病的易患人群。角膜荧光素染色、泪膜破裂时间、泪液分泌量检测可作为免疫系统痰病患者的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9.
影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泪膜功能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泪膜功能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随机选取糖尿病患者65例(130眼)分为无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NDR)组25例(50眼)、增生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PDR)组20例(40眼)、单纯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BDR)20例(40眼)组,对患者分别行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 time BUT)、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 I test,SIt)、角膜荧光素染色检查。结果:无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NDR)组、单纯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BDR)组、增生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PDR)组SchirmerⅠ试验值、BUT值均下降(P<0.05);角膜荧光素染色阳性增加(P<0.05)。糖尿病眼底病变程度与SchirmerⅠ试验、BUT呈负相关,与角膜荧光素染色呈正相关(P<0.05)。结论:糖尿病可导致患者泪液分泌减少、泪膜稳定性下降及角结膜上皮的损害,且损害程度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程度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泪膜功能的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随机入选120例2型糖尿病患者及100例健康者,行干眼仪检查、角膜荧光素钠染色、测定泪膜破裂时间及泪液分泌实验,并比较病例组和对照组情况。结果:糖尿病组泪膜破裂时间较对照组缩短,干眼仪检查及角膜荧光素染色阳性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的泪膜功能下降,应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常规的泪膜功能检查、角膜荧光素染色检查、泪膜破裂时间检查等,以便发现早期并发症患者,及早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眼周针刺对干眼患者泪液流量及泪膜的影响。方法:将干眼患者106q4(212眼)分为针剌组、西药组。针刺组53例(106眼)采用睛明、攒竹、丝竹空、瞳子髂等眼周穴位针刺治疗;西药组53例(106眼)给予外用人工泪液滴眼治疗,并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患者泪液流量、泪膜破裂时间及角膜染色的变化。结果:针刺纽治疗后在泪液流量、泪膜破裂时间、角膜染色方面,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01);西药组治疗后在角膜染色、泪膜破裂时间方面,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01,P〈0.01)。针刺组在改善泪膜破裂时间、泪液流量方面,与西药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眼周针刺治疗能增加干眼患者泪液流量,延长泪膜破裂时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石家庄市某社区20岁以上人群干眼症的患病情况,为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对2012年3~10月期间某社区20岁以上人群抽样调查,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裂隙灯、基础泪液分泌试验、泪膜破裂时间、荧光素染色等检查,调查结果运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共870人完成答卷和全部检测。其中干眼症患者241例,患病率为27.70%,其中男性患病率为24.32%,女性患病率为30.67%,女性高于男性(χ2=4.354,P<0.05)。50岁及以上人群干眼的患病率明显升高(χ2=54.346,P<0.01)。与干眼相关的因素有年龄、性别、使用视频终端、服用抗过敏药物、长期滴用眼液及睑板腺功能障碍。结论石家庄市某社区20岁以上人群干眼症的患病率近30%,干眼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眼表面疾病。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LASEK)前后泪膜稳定性和角膜中央知觉的变化。方法76例152眼高度近视行LASEK,观察术前、术后1周,1、3、6个月时的干眼症状及角膜荧光素染色(FL);测量角膜知觉、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 time,BUT)和泪液分泌量(Schirmer Ⅰtest),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幂术后1周、1个月干眼发生率及角膜FL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周,1、3个月角膜知觉较术前明显下降(P〈0.01),BUT较术前明显缩短(P〈0.05或〈0.01),但术后6个月均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术后1周、1个月泪液分泌量较术前明显减少(P〈0.01),术后3、6个月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ASEK术后可导致角膜知觉减退,泪液分泌量减少,泪膜稳定性下降,但随着角膜的愈合而逐渐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脂代谢异常和干眼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型糖尿病患者77例(154只眼),分为A组(脂代谢异常)40例和B组(脂代谢正常)37例,所有受试者全部进行眼表疾病指数问卷(OSDI量表)、泪膜破裂时间( BUT)、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 Ⅰ test)、角膜荧光素钠染色、眼表分析[睑板腺缺失评分、泪河高度(TMH)、非侵入性平均泪膜破裂时间(NIBUT)]、脂质层厚度分析等干眼相关检查,对两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脂代谢异常和干眼的关系。结果:A组干眼发生率为73.75%,B组为55.41%,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χ2=5.682,P=0.017)。A组干眼OSDI量表指数(t=-8.357,P=0.000)、BUT(Z=-4.245,P=0.000)与B组有统计学差异,OSDI量表指数与总胆固醇(r=0.706,P=0.000)、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r=0.653,P=0.000)以及甘油三酯(r=0.763,P=0.000)呈正相关;BUT与总胆固醇(r=-0.310,P=0.000)、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r=-0.262,P=0.001)以及甘油三酯(r=-0.303,P=0.000)呈负相关;Schirmer与总胆固醇(r=-0.207,P=0.010)、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r=-0.164,P=0.042)以及甘油三酯(r=-0.234,P=0.003)呈负相关。结论:脂代谢异常的2型糖尿病患者干眼发生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5.
郭建军  陈则云  田学武  王敏 《海南医学》2014,(14):2072-2074
目的:探讨结膜印迹细胞学检查(CIC)在干眼症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3年6在我院就诊的干眼症患者180例为观察组,按干眼症的分级,轻度65例,中度58例,重度57例;另选择18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泪液分泌实验(S-I-T)、泪膜破裂时间(BUT)、荧光素染色(FLS)检查;同时重点进行CIC检查。结果 S-I-T、BUT、FLS检查指标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杯状细胞数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轻、中、重度患者的杯状细胞数均少于对照组(P〈0.05或P〈0.01)。对照组CIC分级主要集中于0级和1级;干眼症患者则多集中于1、2、3级;其中轻、中度多集中于1、2级,重度主要为3级。观察组与对照组CIC分级有明显不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轻、中、重度患者CIC分级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CIC检查能够反映泪膜黏液层的病理变化情况,可用于区分正常人与干眼症患者并可了解干眼的病程变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泪膜的变化。方法:选择单纯老年性白内障患者60例60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分析术前、术后1天,7天,30天,90天的所有患者的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It)、泪膜破裂时间(BUT)及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情况。结果:SchirmerI试验结果表明术后1d泪液分泌量增多,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术后7天、30天、90天恢复至术前水平,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BUT结果表明术后1天,7天BUT均较术前明显缩短,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30天、90天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角膜荧光素染色结果表明术后1天和7天术眼角膜荧光素着色点较术前明显增多,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术后30天、90天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可在短期内影响泪膜功能。  相似文献   

17.
王华  陈威 《中国病案》2011,12(2):23-24
目的观察干眼症药物治疗方案的疗效。方法回顾研究我院门诊诊治的94例干眼症患者的临床与诊治资料。依据泪膜破裂时间(BUT)、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试验)、泪河高度、睑板腺功能检查(MGD评分)等方法确诊干眼症并进行临床分型,给予相应治疗。结果 94例干眼症患者中18例为水液缺乏型干眼(ATD)、47例为脂质缺乏型干眼(LTD)、29例为其他类型。针对性给药治疗后临床症状与各项试验结果均有明显改善。结论临床症状及Schirmer试验、BUT、泪河高度、MGD评分可快速确诊干眼症并明确分型,根据干眼症分型,给予相应治疗可明显改善症状,避免盲目用药,重复用药,减少药物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泪然对于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术后干眼的治疗是否有效及安全。方法选择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有干眼的137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超声乳化术后单用典必殊眼液,B组联合应用典必殊眼液和泪然眼液滴眼。分别对137例患者术前、术后1d、1周及1、2、3个月行角膜荧光素染色(FL),泪膜破裂时间(BUT)和Schirmer I检查及干眼症状的调查结果做统计学分析。结果手术前及手术后1d,A组和B组在FL、BUT、SchirmerI及干眼症状四个检查值经统计学分析无明显差异;手术后1周、1个月,B组BLrr较A组更长,FL值小于A组,干眼症状少于A组,统计学上有显著差异,Schirmer I两组在统计学上无明显差异;手术后2、3个月,B组BUT较A组长,FL值小于A组,统计学上有显著差异;Schirmer I及干眼症状,两组在统计学上无明显差异。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早期,泪膜稳定性明显下降,出现干眼症状,加用泪然眼液滴眼后,泪膜稳定性提高,干眼症状好转,提示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早期使用泪然对干眼治疗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激动剂Mapracorat对兔蒸发过强型干眼症的疗效及兔泪液中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方法:健康成年雌性新西兰白兔(16只/组),经灼烧封闭睑板腺开口建立蒸发过强型干眼症模型,并经6周观察确认模型建立成功后随机分为两组:0.1%地塞米松(0.1%DEX)治疗组和0.5%Mapracorat治疗组,分别给予0.1%地塞米松磷酸钠溶液滴眼(1滴/次,3次/d),0.59/6Mapracorat溶液滴眼(1滴/次,3次/d)。给药后分别在1、3、5周时间点进行裂隙灯下观察两组兔角膜形态,并进行Schirmer I实验、BUT时间测定、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同时采集兔泪液进行IL-6、TNF-α的ELISA检测。结果:两组实验兔的蒸发过强型干眼症模型均建立成功,在模型第6周Schirmer I实验棉条湿润长度〈10ram/5min,BUT时间〈10S,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明显增加。0.5%Mapracorat治疗组与0.1%地塞米松治疗组比较,自给予开始后1、3、5周检测均表现出显著性优势,能明显增加Schirmer I实验棉条湿润长度,延长BUT时间,降低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P〈0.05)。泪液中IL-6、TNF-α含量在干眼症模型中明显高于正常基线水平,0.1%地塞米松和0.5%Mapracorat均能有效降低泪液中IL-1、TNF-α含量,且0.5%Mapracorat表现出更强的降低效果(P〈0.05)。结论:Mapracorat可明显减轻蒸发过强型兔干眼症状,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眼表的炎性因子IL-6和TNF-α表达从而减轻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20.
付玲  刘柏宏 《新疆医学》2011,41(12):1-5
目的:建立二型糖尿病动物模型,验证A,B,C,D,E五个中药复方制剂降低C57BL/6J小鼠二型糖尿痛模型血糖的作用。方法:2周龄C,,BL/6J小鼠随机分为正常饮食对照组,高脂高糖饮食组,饲养三周后,对照组注射柠檬酸(ph4.2),第二组给予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建立二型糖尿病模型,持续喂养四周,并于第1,2,3,4周,眼眶取血测动物空腹血糖及糖耐量。动物十一周龄时从模型组中选血糖值在9~20mmol/l之间的动物。并按体重和血糖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0403和EF的高、低剂量组(第一批动物),0404高、低剂量组,上清液、沉淀组(第二批动物)及模型对照组,阳性对照组。灌胃给药30d,并在第10,20,30d测空腹血糖及糖耐量值并和给药前比较。结果:五个样品对Ⅱ型糖尿病模型小鼠的空腹血糖均无明显影响,对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中1h和2h的血糖均有降低作用。其中0403高剂量、EF高剂量在给药后10d、20d均能明显降低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中1h和2h的血糖(P〈0.01),0403低剂量和EF低剂量在给药后20d能明显降低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中lh的血糖(P〈O.01),对2h的血糖无影响;0404高、低剂量在给药后30d能明显降低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中1h(P〈0.01)和2h(P〈0.05)的血糖;上清液和沉淀在给药后20d、30d均能明显降低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中1h(P〈0.01)和2h(P〈0.05)的血糖。结论:A,B,c,D,E五个药对二型糖尿病动物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