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管正平 《当代医学》2016,(26):22-23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在三种肝内强回声病灶(胆管结石、肝内钙化灶、肝内胆管积气)中鉴别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肝内胆管结石和50例肝内钙化灶、10例肝内胆管积气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彩超声像图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上病例部分经由手术、CT、MRI、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等临床诊断所证实,部分经随访证实。结果本组30例肝内胆管结石中,肝左右叶同时存在的7例,左叶占43.3%(13/30),右叶占33.3%(10/30),其彩超声像图主要表现为结石沿肝内胆管走行呈簇状分布,结石一般多发,呈斑点状、条索状、团块状或不规则形,一般为高、强回声,后方大多伴明显声影,常伴肝内胆管不同程度扩张,与伴行的门静脉分支呈“平行管征”征象。50例肝内钙化灶中,位于肝左叶25例,位于肝右叶15例,左右叶同时存在10例,其彩超声像图主要表现为强回声一般可大可小,形态为点团状或斑块状,一般为单发,可位于肝内各处,无明显肝内胆管扩张。在10例肝内胆管积气中,8例有胆道手术病史,其彩超声像图主要变现为肝内胆管内强回声随体位改变,其形态、位置均发生变化,如强回声靠近肝内胆管前壁,后方会出现“彗尾征”征象。结论彩超多角度、多切面扫查,同时结合多种声像图信息,对肝内胆管结石、肝内钙化灶、肝内胆管积气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结石的超声声像图特征及其与肝内钙化灶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对临床和病理证实的106例肝内胆管结石和64例肝内钙化灶的声像图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肝内胆管结石表现强回声大小不等,形态各异,多发性,后方多数伴有声影,沿肝内胆管走行分布,常伴肝内胆管扩张。肝内钙化灶表现强回声较小,形态为点团状或斑块状,一般为单发,位于肝内各处,无肝内胆管扩张。结论超声检查是肝内胆管结石诊断与鉴别诊断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二维超声在肝内胆管结石与肝内钙化灶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应用二维超声诊断的48例肝内胆管结石和32例肝内钙化灶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经二维超声诊断肝内胆管结石48例,位于肝左叶16例,位于肝右叶24例,肝左右叶同时存在8例;肝内钙化灶32例,位于肝左叶17例,位于肝右叶10例,左右叶同时存在5例.以上全部病例均经手术、CT和MRI及临床诊断所证实.结论 二维超声在肝内胆管结石与肝内钙化灶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李玉香 《基层医学论坛》2013,(17):2265-2266
目的探讨B超对肝内胆管结石与肝内钙化灶的鉴别价值。方法对临床和病理证实的56例肝内胆管结石和36例肝内钙化灶患者的声像图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B超诊断,56例肝内胆管结石呈多发性,位于左叶者38例,右叶者10例,左右叶均有者8例;36例肝内钙化灶,位于肝右叶者28例,左叶者8例,其中2例钙化灶压迫肝内胆管致其远端扩张。诊断均经手术、内窥镜胆管造影(ERC)及CT证实。结论B超在肝内胆管结石与肝内钙化灶的鉴别诊断中具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彩超对肝内三种常见强回声病灶(肝内胆管积气、胆管结石、肝内钙化灶)的鉴别与诊断。方法采集2018年1月至2019年4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肝内钙化灶50例、胆管结石50例、肝内胆管积气50例,对这些患者的临床资料与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在胆管结石患者中,左叶发病17例,右叶发病22例,左右叶发病11例;彩超显示为结石分布于肝内胆管,多发且呈簇状,表现为条索状、斑点状、不规则形及团块状,出现高回声情况,伴随有回声影,胆管存在扩张情况且与门静脉分支呈"平行管"特征。在肝内胆管积气患者中,15例存在胆道手术史,彩超显示为胆管内强回声情况,体位会导致位置与形态发生变化,如强回声位于胆管前壁则后方为彗星征。在肝内钙化灶患者中,左叶发病24例,右叶发病21例,左右叶发病5例;彩超显示为强回声且呈现大小不一情况,以斑块状或团块状为主,可分布于肝内多处且为单发,胆管无明显扩张。结论彩超通过多切面与多角度扫描后,可与不同声像图相结合,可鉴别肝内钙化灶、肝内胆管结石及肝内胆管积气,在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囊状扩张伴多发性结石的超声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肝内胆管囊状扩张伴多发性结石的超声图像。结果:超声诊断肝内胆管囊状扩张伴多发性结石5例。超声诊断肝内胆管囊状扩张5例,表现为肝内胆管呈球形、椭圆形、梭形扩张,最宽处达2.9 cm,囊腔内透声佳,后方回声增强,扩张的胆管内见大小不等的强回声,后伴声影。结论:超声可以很好地显示扩张的肝内外胆管形态、部位以及胆管结石的大小、部位,且有实时、操作简便、经济、不良反应小、可重复等优点,对肝内胆管囊状扩张伴多发性结石的诊断具有极为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伴有声影的肝内强回声灶可由肝内胆管结石或非特异性的肝内钙化灶形成。为观察其意义,我们对187侧怠者进行了为期60个月的观察。观察过程中所有病灶大小、形态、位置均无变化。7例伴有肝内胆管扩张。结合文献,本文探讨7肝内胆管结石和肝内钙化灶的声象图特点。肝内胆管结石显示为肝内胆管内或其头端的强回声,伴声影,多发,常位于肝脏中心且与相应的门脉支伴行。否则应诊断为肝内钙化灶。  相似文献   

8.
肝内胆管结石与肝实质非特异性钙化点的鉴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每当在声象图上发现肝内有强光团后方伴声影时,容易将肝内胆管结石与肝实质非特异性钙化点相混淆,为鉴别两种不同病变。连续观察P655例肝胆B超检查,发现19例肝內胆管结石和18例肝实质非特异性钙化点,根据声象图特征,拟出两者鉴别诊断标准,符合下列条件者诊断为肝内胆管结石:1.强光团伴声影;2.肝内胆管扩张;3.下列2项或2项以上:①总胆管内径超6mm;②多发性;③胆道气体征;④合并肝胆系统其他病变。如果仅有强光团伴声影,无后2条者为肝实质非特异性钙化。  相似文献   

9.
肝内胆管细胞癌的MSCT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的MSCT诊断价值及鉴别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5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MSCT表现。结果病灶单发14例,多发1例;肝左叶12例,肝右叶3例;大小3.5~8.5cm,平均5.8cm。平扫:低密度13例,不规则形11例,边缘不清12例。增强扫描:动脉期强化不明显10例,门脉期环形强化12例,呈渐进性和向心性轻中度强化,延迟期持续强化,病灶强化高于肝实质10例。肝内胆管扩张5例,肝内胆管结石3例,肝叶萎缩3例,局部肝轮廓凹陷2例。结论肝内胆管细胞癌的MSCT多期增强表现有较明显的特征性,具有较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肝内钙化与肝内胆管结石的超声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往多将肝内强回声伴声影病变诊断为肝内胆管结石 (下称肝内结石 ) ,近年来已注意到可能是肝实质非特异性钙化 (下称肝内钙化 ) [1]。由于这两种情况的临床意义完全不同 ,故彼此鉴别颇为重要。本文对比研究了39例肝内钙化和50例肝内结石的临床和声像图特点 ,对其鉴别诊断作一探讨。1.1一般资料经ERCP、PTC检查证实肝内钙化39例 ,其中男25例 ,女14例 ;年龄25~69岁 ,平均年龄 (47.1±9.7)岁。经手术或/和术中胆道镜检查证实肝内结石50例 ,其中男31例 ,女19例 ;年龄35~79岁 ,平均年龄 (49.…  相似文献   

11.
郑琳  林海丽 《中国病案》2014,(11):31-33
胆管癌按所发生的部位可分为肝内胆管癌和肝外胆管癌两大类。本文依据最新版世界卫生组织肿瘤分类及诊断标准系列(WHO)结合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ICD-10),针对不同解剖部位和病理分型,对肝内外胆管癌给出正确编码。编码时阅读病历,特别是冰冻和常规等病理报告是正确编码的重要步骤。通过查阅文献及与临床医生沟通,区别疑难和易混淆的相关诊断,才能做到正确编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肝内胆管囊腺瘤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19例肝内胆管囊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 .采用Cox回归分析对预后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9 例患者中男4例,女15例,平均年龄为49.9岁.患者以腹部不适为主要表现,有4例出现黄疸.影像学检查确诊5例(26.3%).7例患者糖类抗原19-9(CA19-9)水平异常,19例患者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水平均正常.19例患者中有15例行根治性手术,其中11例行肝叶切除手术,4例行肿瘤根治性切除联合胆总管取栓术;4例行姑息性手术.病理结果 提示胆管囊腺瘤15例,其中4例伴局部不典型增生,2例伴中-重度不典型增生;肝内胆管乳头状囊腺瘤3例;胆管浆液性囊腺瘤1例.术式与患者的无瘤生存时间有相关性(β=4.174,P=0.014).结论 肝内胆管囊腺瘤以成年女性多见,多表现为腹部不适;影像学检查确诊率低;行根治性手术对患者有较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本文主要研究对于肝胆管狭窄及结石患者治疗时采用切除肝叶措施,分析治疗疗效以及临床的应用。方法:选择本院从2011年1月-2013年1月接受治疗的40例肝胆管狭窄及结石患者的资料开展回顾性的总结。结果:40例肝胆管狭窄及结石患者经过接受肝叶切除手术治疗后,均没有严重的并发症发生,更没有出现死亡病例,没有发生一例肝衰竭以及休克或者是败血症等不良并发症。结论:切除肝叶手术对于治疗肝脏内胆管结石以及肝胆管狭窄具有重要意义,是一种安全且高效方法,治疗效果明显啊,值得在临床加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MRI多序列扫描结合MRCP在肝内胆管结石并胆道梗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5月在本院进行了MRI影像检查并经手术病理确认的50例肝内胆管结石并胆道梗阻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同时对结石的影像表现、分布及其他临床表现进行归类分析。结果 MRI多序列扫描结合MRCP对于肝内胆管结石并胆道梗阻的整体确诊率为94%。对不同位置结石确诊率为:肝左叶确诊率96.7%;肝右叶患者确诊率87.5%;左右肝内胆管均有结石确诊率91.7%,诊断结果与手术确认结果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多序列扫描结合MRCP对于肝内胆管结石并胆道梗阻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对临床手术治疗能起到较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CT诊断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 carcinoma,ICC)的临床价值,为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诊断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我院自2009年1月至2012年3月诊断治疗的32例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分析其CT影像学表现,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评价CT的诊断符合率。结果 CT诊断总体符合率为87.5%(28/32),初期末梢型胆管癌CT诊断符合率为80.0%(4/5),晚期末梢型胆管癌CT诊断符合率为88.2%(15/17),肝门部胆管细胞癌符合率为90.0%(9/10)。结论 CT扫断肝内胆管细胞癌诊断符合率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1972年~1986年,我科共收治肝胆管结石153例,占同期手术治疗1448例胆石症的10.4%,占793例胆管结石的19.3%。以往有1~3次胆系手术史者101例。急症入院的83例中,48例作急诊手术。69例入院时计有126个并发症。死亡18例,病死率11.76%。83例作了随访,2月~14年,平均5年,结果属优60.2%,良19.3%,差15.7%,死亡4.8%,以肝叶切除的效果最好。本文对肝胆管结石的诊断、并发症、手术方式的选择及手术的原则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肝内胆管结石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逊  梁晓强  张静喆 《医学综述》2009,15(15):2337-2339
肝内胆管结石在我国发病率很高,但其治疗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复发率较高。肝内胆管结石的治疗方法较多,包括外科手术治疗、微创内镜治疗、体内外碎石治疗、药物溶石治疗、中医药治疗等,但各种治疗方法都有一定的利弊,常常无法达到根治的目的。本文对肝内胆管结石的各种治疗方法进行综述,在临床上需依据患者的具体病况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或采取多种方法结合,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探讨人防御素2(HBD2)在肝胆管结石病中的抗菌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RT-PCR检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手术切除肝组织标本HBD2的表达情况。比较胆汁培养为革兰阴性及阳性菌组的HBD2表达的强弱,左右肝组织HBD2表达的强弱,分析HBD2表达与急性生理功能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ARACHEⅡ)评分的关系。结果 HBD2在部分肝内胆管结石的胆管间质细胞胞浆中表达,革兰阴性菌组的肝组织HBD2表达强于革兰阳性菌组,左肝部位HBD2的表达强于右肝部位,ARACHEⅡ高分组的HBD2表达强于低分组。结论 HBD2在肝胆管结石病肝组织中起到抗菌作用,其表达强度与革兰阴性菌和ARACHEⅡ评分正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内源性β-葡萄糖醛酸酶(β-glucuronidase,β-G)活性在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形成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采用改良的Fishman方法对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患者胆汁、唾液中内源性β-G进行测定,分析内源性β-G活性变化与肝内胆管结石的关系。结果无论术前及术后,肝内胆管结石患者胆汁和唾液中内源性β-G活性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2周胆汁和唾液中内源性β-G水平均较术前降低,但是只有胆汁内源性β-G水平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源性β-G可能与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的成石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