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60例脑梗死患者口服肠溶阿司匹林100mg/d,连服14d,分别测定10μmol/L二磷酸腺苷(ADP)和0.5mmol/L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满足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20%、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70%两项者为阿司匹林抵抗(AR),仅满足其中一项为阿司匹林半抵抗(ASR),均不满足者为阿司匹林敏感(AS),并根据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AR+ASR组及AS组,同时比较AR+ASR组及AS组临床因素与生化指标。结果 60例脑梗死患者中AR与ASR发生率为35.0%,AR+ASR组糖化血红蛋白及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与AS组比较显著升高(P〈0.05)。结论血糖控制不良及高LDL-C的患者更易发生阿司匹林抵抗;对于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应进行血小板聚集率检测以明确是否达到治疗目的 ,同时应积极调控血糖、LDL-C等危险因素。若有AR存在,需及时选用其他安全有效的抗血小板制剂。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的阿司匹林抵抗现象(AR)。方法52例2型糖尿病患者,服用阿司匹林100 mg/d×7 d后,分别用二磷酸腺苷(ADP)、花生四烯酸(AA)诱导检测血小板聚集率。阿司匹林抵抗(AR):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70%和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20%;阿司匹林半抵抗(ASR):满足上述条件之一者。服药前血小板的活化水平采用流式方法检测ADP(2μmol/L)诱导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及CD62P的表达。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各组间临床特征、血小板活化指标的差异。结果52例患者中AR的发生率为5.8%,(resis-tance,)ASR发生率为30.8%;与阿司匹林敏感(AS)组相比,AR的临床特征:低高密度脂蛋白患者居多;高甘油三酯患者居多。结论在服用常规剂量阿司匹林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AR的发生率为5.8%,合并脂代谢异常的糖尿病患者易发生AR或ASR。  相似文献   

3.
心血管病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的临床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心血管病患者阿司匹林抵抗(AR)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326例病情稳定的心血管病患者,采用血小板聚集仪分别测定花生四烯酸(AA)、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阿司匹林抵抗即用0.5 mmol/L花生四烯酸使血小板平均聚集率≥20%,用10μmol/L二磷酸腺苷使血小板平均聚集率≥70%。阿司匹林半抵抗(ASR)即符合阿司匹林抵抗条件之一者。结果 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率为4.9%(16/326),半抵抗发生率为27.6%(90/326)。与阿司匹林敏感(AS)者相比,AR的临床特征有:1)老年患者居多;2)女性患者居多;3)糖尿病患者居多;4)与高血压、高脂血症、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无关;5) 较少见于吸烟者。结论 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率和国外报道相似,除老年、女性患者外,糖尿病也是阿司匹林抵抗的一个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老年冠心病患者阿司匹林抵抗(AR)的发生率,并对其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选择246例正规服用阿司匹林(100 mg/d)超过3个月的老年冠心病患者,以花生四烯酸(AA)和二磷酸腺苷(ADP)作为诱导剂测定其静脉血中的血小板聚集功能,按结果分为AR组、阿司匹林半抵抗(ASR)组和阿司匹林敏感(AS)组,分析与AR有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AR的发生率为146%(36/246),ASR的发生率为313%(77/246),AS的发生率为541%(133/246).与AS组相比,发生AR的老年冠心病患者患糖尿病比例增高,C反应蛋白(CRP)、总胆固醇(TC)、纤维蛋白原(Fb)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R的发生可能与伴发糖尿病、血浆CRP、TC、Fb水平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调查社区动脉粥样硬化高危人群中阿司匹林抵抗(AR)或半抵抗(ASR)的发生率及其流行病学特征,并探讨其与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筛选200例动脉粥样硬化高危患者服用阿司匹林(100 mg/d)至少7天以上,用二磷酸腺苷(ADP)和花生四烯酸(AA)作诱导剂测定其前后血小板聚集功能变化及血清血栓烷B2(TXB2)水平测定.结果 200例动脉粥样硬化高危人群中AR发生率为4.5%,ASR者占20.7%.血清TXB2,AA、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血清TXB2与血小板聚集率有较好的相关性(r=0.871).结论 社区动脉粥样硬化高危人群服用阿司匹林后部分产生AR或ASR;AR或ASR人群发生冠心病事件的风险高于阿司匹林敏感(AS)人群;检测AA、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血清TXB2可作为动脉粥样硬化高危人群发生AR或ASR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社区动脉粥样硬化高危人群中阿司匹林抵抗(AR)或半抵抗(ASR)的发生率及其流行病学特征,并探讨其与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筛选200例动脉粥样硬化高危患者服用阿司匹林(100mg/d)至少7天以上,用二磷酸腺苷(ADP)和花生四烯酸(AA)作诱导剂测定其前后血小板聚集功能变化及血清血栓烷B2(TXB2)水平测定。结果200例动脉粥样硬化高危人群中AR发生率为4.5%,ASR者占20.7%。血清TXB2,AA、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血清TXB2与血小板聚集率有较好的相关性(r=0.871)。结论社区动脉粥样硬化高危人群服用阿司匹林后部分产生AR或ASR;AR或ASR人群发生冠心病事件的风险高于阿司匹林敏感(AS)人群;检测AA、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血清TXB2可作为动脉粥样硬化高危人群发生AR或ASR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平均小板体积(MPV)与阿司匹林抵抗(AR)的关系.方法 选取2006年10月~2007年4月102例常规服用阿司匹林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所有入选患者的血小板聚集试验结果和试验前后1周之内的血常规报告,从中获取患者的血小板平均聚集率和MPV数据.根据血小板平均聚集率将102例患者分为AR组、阿司匹林半抵抗组(ASR组)和阿司匹林敏感组(AS组),对各组MPV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02例人选者中AR组21例,ASR组41例,AS组40例.三组MPV分别为(8.65±0.94)、(8.43±0.45)和(7.95±0.84)fL,其中AR组的MPV显著大于AS组(P<0.05).结论 MPV临床可用于预测AR.提示AR的发生可能与血小板更新率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绝经后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抵抗与雌激素水平的关系。方法 74例绝经后脑梗死患者和52例未绝经脑梗死女性患者每日口服肠溶阿司匹林100 mg,28d后分别测定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A)和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和血清雌二醇浓度。以血小板聚集率AA≥20%和(或)血小板聚集率ADP≥70%为标准,符合一项为阿司匹林半抵抗(Aspirin Semi Resistance,ASR),均符合为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 Resistance,AR),均不符合为阿司匹林敏感(aspirin sensitive,AS)。比较两组患者血清雌二醇和阿司匹林敏感程度的差别,以及各因素间是否存在相关性。结果绝经后脑梗死组AR和ASR的发生率分别为5.4%和25.7%,而未绝经脑梗死组AR和ASR的发生率为1.9%和15.4%,绝经后脑梗死组阿司匹林抵抗率(31.1%)高于未绝经组(17.3%),χ2=4.40,P<0.05。两组相比,绝经后脑梗死组血清雌二醇显著降低、AR和ASR的发生率显著升高(P<0.05)。结论绝经后女性更易发生阿司匹林抵抗,其发生与雌激素水平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9.
平均血小板体积与阿司匹林抵抗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平均小板体积(MPV)与阿司匹林抵抗(AR)的关系。方法选取2006年10月~2007年4月102例常规服用阿司匹林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所有入选患者的血小板聚集试验结果和试验前后1周之内的血常规报告,从中获取患者的血小板平均聚集率和MPV数据。根据血小板平均聚集率将102例患者分为AR组、阿司匹林半抵抗组(ASR组)和阿司匹林敏感组(AS组),对各组MPV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02例入选者中AR组21例,ASR组41例,AS组40例。三组MPV分别为(8.65±0.94)、(8.43±0.45)和(7.95±0.84)fL,其中AR组的MPV显著大于AS组(P<0.05)。结论MPV临床可用于预测AR。提示AR的发生可能与血小板更新率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抵抗(AR)发生的情况,分析其临床有关因素,探讨可能机制。方法25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每日服用阿司匹林(ASA)100mg,连服10d,服用最后1剂后24h内抽取静脉血为血样,分别用二磷酸腺苷(ADP)、花生四烯酸(AA)诱导做血小板聚集试验(PAgT),检测血小板聚集率(PA)。结果患者中AR发生率为8.24%,阿司匹林半敏感(ASR)者占30.59%,年长者及女性在AR或ASR患者中比在阿司匹林敏感(AS)中居多;而AS者中吸烟者较AR或ASR者多(11.53%vs5.05%)。结论AR在脑梗死患者中确实存在。ASA用于抗血小板治疗及预防动脉硬化事件的脑血管病患者,若有AR存在,应及时换用其他安全有效的抗血小板制剂长期服用,预测AR及抗血小板治疗个体化,将是抗血小板治疗未来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抵抗(AR)及氯吡格雷抵抗(CR)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连续性收集2010年10月~ 2013年1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梗死患者154例,其中男性104例,女性50例;患者年龄36~95岁,平均年龄66.5±11.3岁.患者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或氯吡格雷片7天后采集外周静脉血,光学聚集法测定血小板聚集率.对于服用阿司匹林患者,10μmol/L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70%并且500μmol/L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20%定义为阿司匹林抵抗,仅满足其中一项为阿司匹林半抵抗(ASR).对于服用氯吡格雷患者,10μmol/L 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70%定义为氯吡格雷抵抗.根据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阿司匹林抵抗组(AR+ ASR)、阿司匹林敏感组(AS)及氯吡格雷抵抗组(CR)、氯吡格雷敏感组(CS).比较各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史、2型糖尿病史、吸烟习惯)及检验指标(血小板计数、血脂、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结果 100例患者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AR的发生率为3%,ASR发生率为41%,阿司匹林抵抗及半抵抗总发生率为44%;阿司匹林抵抗组(AR+ ASR)年龄为67.9 ±9.9岁,大于阿司匹林敏感组(AS)(63.3±12.3岁)(P<0.05);54例患者口服氯吡格雷片,CR的发生率为22.2%;2型糖尿病患者CR发生率明显升高(P<0.05).结论 脑梗死患者存在一定比例的阿司匹林抵抗和氯吡格雷抵抗,高龄可能是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的危险因素,2型糖尿病可能是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中国北方汉族群体载脂蛋白E(ApoE)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水平的关联.方法 选择2型糖尿病患者200例作为病例组,健康个体21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ApoE基因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结果 病例组ε3/4基因型分布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36.50%比22.38%,x2=9.864,P<0.05);病例组携带ε3/4基因型的患者血清TC、TG和LDL-C水平高于对照组携带ε3/4基因型者[TC:(6.02±0.98) mmol/L比(4.87±0.97) mmol/L,t=6.301,P<0.05;TG:(2.04±0.42) mmol/L比(1.55 ±0.54) mmol/L,t=5.568,P<0.05;LDL-C:(2.81±0.53)mmol/L比(2.36±0.58) mmol/L,t =4.500,P<0.05),HDL-C水平低于对照组[(1.16±0.47) mmol/L比(1.69±0.56),t=5.579,P<0.05];病例组中携带ε3/4基因型患者脂代谢异常程度高于其他基因型,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poEε3/4基因型与2型糖尿病血脂水平升高及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冠心病阿司匹林抵抗(AR)的患病率、相关危险因素及中医证素分布情况,为防治阿司匹林抵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每晚服用阿司匹林(100 mg)至少4周的经造影证实的冠心病患者100例,平均年龄(68.95±8.91)岁。根据花生四烯酸AA(1 mmol/L)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实验结果分为3组:血小板聚集率≥80%为阿司匹林抵抗,聚集率≥50%且80%为阿司匹林半抵抗(ASR),聚集率50%为阿司匹林敏感(AS),并以文献资料研究、专家咨询为基础,对每位患者的中医证素类型(主要为气虚、痰浊、血瘀、气滞、阳虚、阴虚、寒凝7种)进行判定,比较3组的危险因素及中医证素分布。结果冠心病患者中阿司匹林抵抗12例,阿司匹林抵抗组空腹血糖、肌酐、冠脉病变血管数及严重病变数较其他组高(P0.05),餐后2 h胰岛素水平较其他组低(P0.05)。3组中医证素分布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二元回归分析显示空腹血糖水平是阿司匹林抵抗的危险因素。结论冠心病阿司匹林抵抗具有较高发生率,空腹血糖水平与阿司匹林抵抗具有密切相关性,阿司匹林抵抗组虚证主要证素为气虚、阴虚,实证主要证素为血瘀、痰浊,阿司匹林敏感性不影响中医证素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云南省老年结核病患者营养状况,为预防老年结核病患者营养不良及营养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在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1316例年龄≥65岁老年结核病患者为病例组,另选同期健康体检人群52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营养相关指标水平,分析老年结核病患者的营养状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相似文献   

15.
郭晓微  闫雅更  董凤丽  张琳  吕和 《医学综述》2014,20(20):3790-3792
目的评价糖尿病营养教育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血脂及慢性并发症的控制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1336例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患者就诊前是否曾在我科接受过糖尿病营养教育分为两组:受教育组680例,未受教育组656例,通过问卷调查结合查阅病例的方法,比较两组患者血糖、血脂各生化指标的差异及慢性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研究糖尿病营养教育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血脂各指标及慢性并发症的控制效果。结果受教育组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显著低于未受教育组[(8.74±2.84)mmol/L vs(10.29±3.23)mmol/L,(12.66±3.93)mmol/L vs(15.19±4.27)mmol/L,(8.02±1.81)%vs(8.99±1.81)%,(2.17±1.03)mmol/L vs(3.05±1.26)mmol/L,(5.19±1.15)mmol/L vs(5.70±1.36)mmol/L,(3.81±1.10)mmol/L vs(4.19±1.06)mmol/L,P<0.05],各指标的控制达标率明显高于未受教育组(P<0.05),各类慢性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未受教育组(P<0.05)。结论糖尿病营养教育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血脂及慢性并发症的发生有较理想的控制效果,应大力加强糖尿病患者的营养教育。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与拜阿司匹林联合用药应用于预防糖尿病继发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19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与对照组59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拜阿司匹林口服治疗,观察组联合阿托伐他汀口服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炎症因子水平、药物不良反应及继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结果:血脂:观察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3.99±0.17)、(1.12±0.13)、(2.03±0.30)m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1.66±0.10)m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炎症因子:观察组超敏C-反应蛋白(hs-CRP)[(6.42±2.31)mg/L]、白介素-6(IL-6)[(18.12±3.54)pg/L]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脂联素(APN)[(11.22±4.14)μg/mL]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继发心血管疾病:观察组继发心血管发病率(13.33%)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两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拜阿司匹林可有效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血脂水平,抑制炎症反应,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重组甘精胰岛素注射液治疗糖尿病的效果.方法 选取2009年3月~2012年6月入梧州市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Ⅱ型糖尿病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在同样常规治疗基础上,分别应用中效胰岛素和重组甘精胰岛素进行治疗,通过统计分析治疗效果的差异.结果 治疗前,治疗组餐前、餐后2h和凌晨2:00血糖分别为(11.58±1.37)、(18.74±1.69)、(7.11±0.73)mmol/L,对照组餐前、餐后2h和凌晨2:00血糖分别为(11.59±1.49)、(17.95±1.55)、(7.68±0.54)mmol/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餐前、餐后2h和凌晨2:00血糖分别为(5.44±0.75)、(6.21±0.77)、(4.45±0.51)mmol/L,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对照组餐前、餐后2h和凌晨2:00血糖分别为(6.74±0.69)、(8.12±0.49)、(5.87±0.69)mmol/L]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血糖达标天数远远少于对照组,低血糖发生率也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血尿常规检查和肝肾功能、血脂检查中均未发现明显变化.结论 重组甘精胰岛素注射液治疗糖尿病临床效果较好,安全性较高,可广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炎症状态评估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10年5月~2012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康复医院就诊的维持血液透析患者(透析龄均>3个月)的患者65例为透析组,选择同时期健康体检者45例为体检组.入选者均检测血常规、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血清白蛋白(Alb)、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红蛋白(Hb),并计算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值.分析hs-CRP、IL-6、Alb、HDL-C、Hb与NLR的相关性.结果 ①透析组患者NLR(4.67±4.17)、hs-CRP[4.02 (6.67,0.68)mg/L]、IL-6[(14.28±2.94)pg/mL]高于体检组[(1.91±0.67)、0.59(3.07,0.11)mg/L、(].52±0.54)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透析组Alb[(39.15±3.67)g/L]、HDL-C[(0.89±0.23) mmol/L]、Hb[(102.1±30.6)g/L]低于体检组[(43.67±3.89) g/L、(1.09±0.21)mmol/L、(118.2±24.7)#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单因素相关分析发现,hs-CRP(r=0.323,P< 0.01)、IL-6(r=0.405,P< 0.01)与NLR成正相关,ALB(r=-0.442,P<0.01)、HDL-C(r=-0.353,P<0.01)、Hb(r=-0.291,P< 0.01)与NLR呈负相关.多因素逐步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影响NLR的主要因素为hs-CRP、IL-6、Alb、HDL-C,标准回归系数(β)分别为0.296、0.387、-0.365、-0.356.结论 NLR可以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提供重要的炎症信息,它是一个容易检测而且廉价的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体质指数(BMI)对接受血管重建治疗的冠心病心力衰竭(心衰)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药物洗脱支架对血运重建策略影响研究(单中心回顾性注册研究)入选2004年7月1日至2005年9月30日在北京安贞医院接受血管重建治疗的3632例患者,2006年9月1日对患者进行随访.本研究入选其中有体质指数(BMI)资料的慢性心衰患者1010例.将患者按BMI分为3组:BMI<24(正常组),BMI 24~27.9(超重组)和BMI≥28(肥胖组),比较不同组别之间的临床和预后情况.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包括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非致死性卒中和再次血管重建.结果 正常组295例,超重组495例,肥胖组220例.随访中位时间为542 d,超重和肥胖患者较年轻[(59.3±10.1)岁、(58.6±10.3)岁比(62.6.4±9.9)岁,P<0.01],高血压病史(61.2,66.8%比52.5%,P=0.017)和稳定型心绞痛(21.2%,23.7%比17.0%,P=0.005)比例高,甘油三酯[(1.90±1.05)mmol/L,(2.10±1.12)mmol/L比(1.48±0.92)mmol/L,P<0.01)]、空腹血糖[(6.07±2.09)mmol/L,(5.96±1.53)mmol/L比(5.67±1.92)mmol/L,P=0.021]和肌酐[(84.9±21.7)μmol/L,(90.2±30.9)μmol/L比(82.2±25.8)μmol/L]水平高(P均<0.05).与正常体重的患者相比,在调整了其他因素后,超重组的全因死亡风险(HR 0.769,95%CI 0.442~1.338)和MACCE(HR 0.998,95% CI 0.754~1.322)并未增加,而肥胖组全因死亡(HR 0.285,95%CI 0.104~0.777)和MACCE(HR 0.596,95% CI 0.401~0.885)风险降低.BMI对心性死亡无显著影响.结论 在进行血管重建的冠心病心衰患者中,尽管超重和肥胖者相对体重正常者有更多的危险因素,但是接受血管重建治疗后的预后不比体重正常者差.  相似文献   

20.
Wang CH  Jin XF  Fang Q  Zhang SY  Shen ZJ  Fan ZJ  Liu ZY  Xie HZ 《中华医学杂志》2011,91(42):3003-3006
目的 评价血红蛋白(Hb)水平对接受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远期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150例接受了急诊PCI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纳入本研究,根据基线Hb水平分为两组:Hb< 120 g/L组(n=21)、Hb≥120 g/L组(n=129),临床随访3年,平均(41±16)个月,观察两组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两组在心肌梗死部位、梗死相关血管、双支血管病变、三支血管病变、Killip分级≥Ⅱ级、药物支架的比例、术后TIMI3级血流的比例,以及高血压、高血脂、吸烟、肥胖、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使用比例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Hb< 120 g/L组,平均年龄(岁)显著高于Hb≥120 g/L组(68.5±9.2比61.2±12.2,P<0.0001);糖尿病比例显著高于Hb≥120 g/L组(47.62%比18.60%,P=0.0032);平均的症状发作至球囊打开时间(SOTB)(h)显著高于Hb≥120 g/L组(8.8±10.5比6.3±5.0,P<0.0001);而平均左室射血分数(LVEF)(%)、完全血运重建的比例显著低于Hb≥120 g/L组(51.25±11.34比58.79±10.38,P<0.0001;61.9%比86.8%,P=0.0045),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VEF是随访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P=0.0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临床随访期3年,MACE发生16例.Hb< 120 g/L组的MACE发生率显著高于Hb≥120 g/L组(33.33%比6.98%,P=0.0003);随访期间其全因病死率和心性病死率也显著高于Hb≥120 g/L组(28.57%比3.10%,P<0.0001;23.81%比2.33%,P<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接受急诊PCI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中,Hb水平<120 g/L患者,其随访期MACE发生率增加,全因病死率和心性病死率增加,远期预后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