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一种全膀胱切除术尿道改道方法.方法对6例全膀胱切除患者行去带乙状结肠原位可控膀胱术.结果随访2~18月,平均12个月,贮尿囊中平均容量380ml,内压力1.86~3.93kpa,平均2.45Kpa恢复完全自控排尿,无输尿管返流,血电解质和肾功能正常.结论全去带乙状结肠原位可控膀胱术疗效可靠,术后患者生活质量高,原位自控排尿良好,并发症少,是一种理想的尿路分流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膀胱全切、Roux-Y乙状结肠新膀胱尿流改道术治疗女性浸润性膀胱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膀胱全切、Roux—Y乙状结肠新膀胱术治疗女性膀胱癌患者12例。术中取直肠腹膜反折以上20cm处切断乙状结肠,近端与直肠在腹膜反折上行乙状结肠-直肠Y式端侧吻合,远端去管化后,构建一球形新膀胱。结果:随访3—96个月,平均36个月。未见肿瘤复发。术后新膀胱容量约300ml,术后3个月平均405ml,1年后平均456ml。无尿失禁发生。术后尿动力学检查,充盈期膀胱压力(39.2±10.8)cmH2O、最大尿流率(34.7±8.9)ml/s,排泄后残留尿量是0ml。7例术后3年行尿路造影示新膀胱形态良好,无输尿管返流及上尿路扩张。结论:Roux—Y乙状结肠新膀胱尿流改道术治疗女性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疗效好,并发症少,肿瘤复发率低,术后排尿和控尿功能满意。  相似文献   

3.
背景:原位尿流改道在膀胱癌根治术后具有良好的控尿能力,但针对女性膀胱癌患者行原位回肠重建新膀胱和原位乙状结肠重建新膀胱后疗效及随访方面的研究很少。 目的:比较女性膀胱癌患者原位回肠和乙状结肠尿流改道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至2008年行膀胱癌术后原位回肠尿流改道(回肠组,n=29)和乙状结肠尿流改道(乙状结肠组,n=23)的女性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分析两组患者修复中及修复后的一般情况、尿动力学结果、控尿能力和修复后储尿囊相关并发症等。 结果与结论:平均随访时间回肠组57个月,乙状结肠组55个月。两种修复方式术中失血量、术后控尿效果接近,但两组在手术时间、治疗后下床时间、新膀胱容量等方面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回肠组治疗后早期及晚期储尿囊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均高于乙状结肠组。回肠组治疗后储尿囊再发肿瘤2例,乙状结肠组未见发生,说明两种重建方式应用于女性膀胱癌患者疗效均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根治性的膀胱全切除原位乙状结肠代膀胱患者采取系统性膀胱功能训练的临床效果和尿流动力学进行分析.方法:分析中国医科大学盛京医院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根治性膀胱全切除原位乙状结肠代膀胱80例患者的资料,根据临床训练方法分成两组,将采取普通膀胱功能训练4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将采取系统性膀胱功能训练的40例患者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和尿流动力学特征.结果:观察组术后9个月残尿量、膀胱容量和最大尿流率等尿流动力学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且术后膀胱输尿管吻合口狭窄、夜间尿失禁、输尿管返流等总并发症发生率(2.50%)低于对照组(25.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体健康评分(83.40±14.30)高于对照组(65.33±13.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根治性的膀胱全切除原位乙状结肠代膀胱患者采取系统性膀胱功能训练能够改善尿流动力学指标,减少术后并发症且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张之 《医学信息》2019,(20):178-179,187
目的 观察护理配合在经腹腔镜下膀胱全切原位回肠代膀胱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2019年3月在我院行膀胱全切除原位回肠代膀胱术实施针对性手术配合的48例膀胱癌患者。观察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肠功能恢复时间、新膀胱功能、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48例患者手术时间5~9 h,平均手术时间(5.98±0.45)h,术中出血量200~1000 ml,平均出血量(398.50±20.64)ml。术后2~3 d胃肠功能恢复,术后3周回肠代膀胱造影、静脉肾盂造影显示,双肾良好,无输尿管反流、梗阻,充盈良好。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发生尿失禁、排尿困难等并发症。护理满意度调查,满意28例,一般18例,不满意2例,满意度为95.83%。结论 经腹腔镜下膀胱全切除原位代膀胱术患者采用针对性护理配合,可促进术后恢复,预防并发症发生,且术后膀胱功能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Roux-y乙状结肠新膀胱术围手术期护理经验及技巧。方法对收治的21例应用Roux-y乙状结肠新膀胱术的患者围手术期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1例患者均痊愈出院,无因护理不当产生并发症病例。结论合理、有效的护理对Roux-y乙状结肠新膀胱术开展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阑尾原位输出道的可控性回结肠膀胱术的临床效果 .方法 回结肠袢 ,纵形剖开成肠片 ,拼缝成囊袋 .间断切断结肠带 .阑尾原位经右下腹引出造口 .共为 11例膀胱癌患者实施了膀胱全切、阑尾原位输出道的可控性回结肠膀胱术 .结果 储尿囊容量 40 0~ 6 0 0ml,内压平均为 2 7± 6 8cmH2 O ,无尿液溢漏 ,自我导尿方便 ,造口小无需覆盖 .随访 6个月至 4年 ,临床效果满意 .结论 该术式方法简便 ,控尿能力可靠 ,储尿囊容量大、压力低 ,节省肠袢 ,自我插管方便 ,并发症少 ,明显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全膀胱切除胃代膀胱术治疗膀胱癌患者的手术配合与护理经验。方法 通过术前访视和宣教,熟悉手术步骤,制定周密的手术护理计划,术中强调无菌技术及主动配合,对27例多发和复发性膀胱癌患者施行全膀胱切除、原位楔形胃代膀胱术。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经过顺利,术中病情平稳,术后恢复良好。结论 高质量的手术配合是顺利完成这一新的大型复杂手术的一个重要保证,不仅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同时能减少术中、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卡介苗素膀胱灌注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卡介苗素膀胱内灌注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安全性.方法47例膀胱癌术后患者分2组。分别应用卡介苗素和卡介苗定期行膀胱内灌注,随访10~32个月,了解灌注后肿瘤复发情况及并发症。并于灌注前、后检测2组尿液中IL-2、IL-6、IL-8的变化情况.结果卡介苗膀胱灌注组肿瘤复发4例(17.4%)。副反应发生18例(78.3%),卡介苗素膀胱灌注组肿瘤复发5例(20.8%)。副反应发生率11例(45.8%),2组尿液中IL-2、IL-6、IL-8值灌注后高于灌注前(P〈0.05).两组肿瘤复发率、IL-2、IL-6、IL-8值灌注前后比较无显著差异,副反应卡介苗组明显高于卡介苗素组(P〈0.05).结论卡介苗素膀胱灌注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有效率与卡介苗相同,但不良反应明显减少。患者耐受性好,因此卡介苗素可成为膀胱浅表移行上皮细胞癌临床治疗和预防复发的一种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0.
田洪超  万光珍  金讯波 《解剖与临床》2004,9(2):119-119,121
目的:探讨改良耻骨上经膀胱前列腺切除术治疗前列腺增生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耻骨上经膀胱前列腺切除术(简称改良术),对50例前列腺增生症(BPH)患者行前列腺切除术。结果:术后拔除尿管后均排尿通畅.并发轻微尿失禁4例,膀胱痉挛6例,均自愈。结论:该术式具有操作简单,出血少,易于掌握且疗效好的优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带蒂球海绵体肌脂肪瓣填补移植术在修补复杂膀胱阴道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6例女性复杂膀胱阴道瘘患者,均采用带蒂球海绵体肌脂肪瓣填补移植术经阴道修补。会阴部切口,经阴道彻底切除瘘管周围瘢痕组织,美蓝试验无渗出后,缝合膀胱各层,游离肌瓣,从皮肤切口向瘘孔处打一隧道,将肌瓣通过隧道覆盖在缝好的膀胱创口上。结果6例复杂膀胱阴道瘘,发生于子宫全切除术后3例,子宫次全切除术后1例,膀胱颈楔形切除术后1例,足月产后1例;既往行1次单纯尿瘘修补术4例,行2次单纯尿瘘修补术2例。6例患者均应用带蒂球海绵体肌脂肪瓣填补移植术修补复杂膀胱阴道瘘,随访后均未出现尿瘘及尿失禁。结论带蒂球海绵体肌脂肪瓣填补移植术操作简单,成功率高,是一种比较理想的修补复杂膀胱阴道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吕洪波 《解剖与临床》2003,8(4):238-239
目的:探讨顺铂(PDD)注射液在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中的作用。方法:对行保留膀胱手术治疗的28例膀胱癌患,术后采用PDD注射液60mg/次定期膀胱灌注,总疗程2a。结果:28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0月~37月,平均20.4月。复发2例,复发率为7.1%(2/28);并发尿道狭窄3例。结论:PDD注射液膀胱灌注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及较少的毒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膀胱全切除回肠代膀胱术病人的围术期护理.方法 对12例膀胱肿瘤的患者行膀胱全切回肠代膀胱术,术前做好心理护理、术前准备;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及生命体征变化,予以对症护理及出院指导.结果 12例膀胱全切回肠代膀胱术无1例并发症发生,患者病情稳定,均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结论 加强膀胱全切除回肠代膀胱术病人的围术期护理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女性腺性膀胱炎合并膀胱颈梗阻应用微创诊断和治疗的临床应用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腺性膀胱炎合并膀胱颈梗阻女性患者27例,所有患者均给予膀胱镜诊断,并采用微创经尿道病变电切汽化术和膀胱颈电切术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尿频、尿急、尿意不尽、排尿不畅等临床症状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0.05),总有效率达92.6%,随访6~12个月,无1例患者复发。结论对女性腺性膀胱炎合并膀胱颈梗阻行膀胱镜检查可明显诊断,同时给予经尿道病变电切汽化术和膀胱颈电切术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主动膀胱功能训练对剖宫产患者术后排尿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2月~2020年1月于我院行剖宫产手术的19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98例。两组患者均在成功麻醉后留置一次性双腔气囊导尿管,对照组于术后2h采用夹闭尿管措施对膀胱功能进行刺激,当患者有尿意时开放尿管,尿管留置时间为术后24h。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应用主动膀胱功能训练。对比两组产妇术后首次排尿时间、残余尿量、排尿效果(排尿通畅、辅助排尿、排尿困难)以及膀胱刺激征、尿潴留与尿路感染的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术后首次排尿时间与残余尿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术后排尿通畅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辅助排尿与排尿困难的发生率、尿潴留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产妇术后膀胱刺激征与尿路感染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主动膀胱功能训练可以有效促进剖宫产女性术后的排尿功能,减少膀胱刺激征、尿潴留与尿路感染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膀胱肌瓣修复输尿管中下段长段缺损的远期疗效,探讨输尿管长段缺损的重建方法.方法 收集2001年1月至2006年9月我院采用膀胱肌瓣卷管输尿管替代治疗21例输尿管中下段狭窄或缺损病例,观察其术后利尿肾图、B超、膀胱造影检查结果.结果 术后8周拔除输尿管支架管,20例病例1次手术成功,1例病例术后出现尿瘘,于半年后再次行膀胱肌瓣输尿管替代术.术后随访输尿管无狭窄,排尿良好.超声、膀胱排尿期造影显示所有患者患侧上尿路积水明显减轻,2例出现膀胱输尿管轻度返流,利尿肾图显示患侧肾脏功能恢复良好,上尿路无梗阻.结论 膀胱肌瓣卷管输尿管替代是处理输尿管中下段长段狭窄的有效方法,远期疗效可靠,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7.
目的:提高膀胱憩室癌的诊断与治疗水平.方法:报告一例膀胱憩室癌并文献分析,患者,男, 56岁,因"尿频、排尿不畅3个月,加重1个月"入院,术前超声及盆腔CT增强提示膀胱左侧壁多发憩室.结果:入院后行膀胱镜检查,术中见其中最大憩室颈部新生物,宽蒂,大小约1 cm,呈菜花样改变,表面有钙化坏死,活检提示为膀胱移行上皮癌,故行膀胱憩室切除及膀胱部分切除术,术后病理为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结论:膀胱憩室癌是属于膀胱肿瘤的一种,病理学类型相对复杂,目前诊断方法主要是影像学、内镜检查及病理学检查,治疗一般以外科手术为主,手术方式有经尿道手术、膀胱部分切除术及膀胱根治性切除术,手术方式的选择依据肿瘤的病理学类型及临床分期而定.  相似文献   

18.
应用放射免疫方法对58例膀胱肿瘤患者血清TNFα、IL-2进行检测,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表明:膀胱肿瘤患者血清TNFα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血清IL-2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TNFα和IL-2水平与膀胱肿瘤分级无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22例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的临床资料,并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结果所有患者术后病理诊断为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其中同时并发膀胱移行细胞癌Ⅱ级2例,细胞轻度异型1例,并发慢性膀胱炎者3例。术后随访1~5年,未见肿瘤复发。结论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为可发生癌变的良性肿瘤,临床诊断应以膀胱镜病理检查为主并仔细排查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可能,尿道膀胱电切术联合膀胱灌注疗法是治疗该病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小剂量氯胺酮辅助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防治前列腺电切术后膀胱痉挛性疼痛的疗效。方法89例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在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手术术后病人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9例采用芬太尼、氯胺酮静脉自控镇痛,对照组40例按常规方法止痛。通过VAS评分,控制膀胱痉挛效果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观察组在止痛效果和控制膀胱痉挛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膀胱冲洗时间较对照组缩短(P<0.05),差别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前列腺电切术术后应用小剂量芬太尼、氯胺酮静脉自控镇痛及防止膀胱痉挛效果确切,有利于病人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