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研究维持性血透患者股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原因,探讨其治疗和预防方法。方法对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在我院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于股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138例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其中14例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DVT),作为DVT组,其他124例作为非DVT组,分析DVT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年龄、体质量、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置管前水肿、服用低分子肝素、病理类型为糖尿病肾病者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体温、血红蛋白、血细胞计数、血肌酐、尿素氮、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白蛋白、服用前列腺素E1、服用阿司匹林和病理类型为慢性肾小球肾炎者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体质量和糖尿病肾病是股静脉留置临时中心静脉导管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龄、低体质量和患糖尿病肾病是股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患者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 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系统内不正常的凝结。该病可以累及所有的年龄、种族、社会阶层,每年发病人数约为56-122人/10万,而且近年来有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机械预防、药物预防和机械、药物联合预防钝性创伤后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和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的有效性。方法:选择2008年4月至2010年3月收治的329例钝性骨与关节创伤患者,随机分为3组。第1组98例为低分子肝素(Low-molecular-weight-heparin,LMWH)组,在钝性创伤后24~48 h内使用LMWH(40 mg)皮下注射,每天1次。第2组107例为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IPC)组,入院后即使用抗深静脉血栓的IPC,要求患者每天使用6 h以上。第3组102例为药物联合机械性预防组,在入院后即使用IPC并延迟使用LMWH。进行DVT、PE的症状评估、下肢深静脉的彩超检查,并以逆行足背静脉造影确诊DVT,怀疑有PE时则在24 h内完成螺旋CT肺动脉造影。结果:共307例患者完成研究。第1组,DVT 11例 (11.22%),PE 3例 (3.1%),发生双下肢大的或阻塞性凝块8例;第2组,DVT 27例 (25.2%),PE 14例(13.1%),发生大的或阻塞性凝块11例;第3组,DVT 8例(7.8%),PE 2例(2.0%),发生大的或阻塞性凝块1例。在DVT及PE发生率上,第1、3组明显低于第2组(P<0.05);在大的或阻塞性凝块发生率上,第3组少于第1、2组。结论:严重钝性骨与关节创伤后,早期使用IPC并在出血控制后延迟使用LMWH的方法对预防深静脉血栓有一定的临床疗效,且能比较明显的降低大的或阻塞性凝块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机械预防、药物预防和机械、药物联合预防钝性创伤后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和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的有效性。方法:选择2008年4月至2010年3月收治的329例钝性骨与关节创伤患者,随机分为3组。第1组98例为低分子肝素(Low-molecular-weight-heparin,LMWH)组,在钝性创伤后24~48 h内使用LMWH(40 mg)皮下注射,每天1次。第2组107例为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IPC)组,入院后即使用抗深静脉血栓的IPC,要求患者每天使用6 h以上。第3组102例为药物联合机械性预防组,在入院后即使用IPC并延迟使用LMWH。进行DVT、PE的症状评估、下肢深静脉的彩超检查,并以逆行足背静脉造影确诊DVT,怀疑有PE时则在24 h内完成螺旋CT肺动脉造影。结果:共307例患者完成研究。第1组,DVT 11例(11.22%),PE 3例(3.1%),发生双下肢大的或阻塞性凝块8例;第2组,DVT 27例(25.2%),PE 14例(13.1%),发生大的或阻塞性凝块11例;第3组,DVT 8例(7.8%),PE 2例(2.0%),发生大的或阻塞性凝块1例。在DVT及PE发生率上,第1、3组明显低于第2组(P<0.05);在大的或阻塞性凝块发生率上,第3组少于第1、2组。结论:严重钝性骨与关节创伤后,早期使用IPC并在出血控制后延迟使用LMWH的方法对预防深静脉血栓有一定的临床疗效,且能比较明显的降低大的或阻塞性凝块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万咏柏  张寿  刘军  程月琼  曾玲 《海南医学》2010,21(17):69-70
目的分析下肢静脉泵预防髋部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renous thronr bosis,DVT)的疗效。方法应用下肢静脉泵对118例粗隆间、髋臼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及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进行预防DVT治疗。结果随访3-6个月,平均4个月,出现患肢肿胀无症状DVT病例12例,经彩色多普勒检查确诊,发生率为10.17%。结论应用下肢静脉泵进行预防髋部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较合理的预防方案,具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6.
ICU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文 《医学综述》2011,17(6):864-867
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是ICU中最常用的监测和治疗措施,但其同时存在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风险,从而导致患者住院时间延长和病死率升高。选择锁骨下穿刺径路、使用抗生素导管可减少CRBSI的发生。应用集束化预防措施进行置管及日常护理是预防CRBSI发生的重要措施,包括严格的手卫生、应用2%氯己定和70%乙醇混合液消毒皮肤、最大消毒屏障以及定期更换辅料。定期更换导管及使用抗生素封管对预防CRBSI效果不明确,不作为常规推荐。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中心静脉导管(PICC)溶栓治疗PICC并发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方法:采用PICC管逐步退管的方法,用尿激酶和法华林进行溶栓治疗,定时监测出凝血时间。结果:4例均溶栓成功,无肺栓塞、脓毒血症及患肢功能丧失等并发症。结论:采用逐步退管的方法进行溶栓,能在较短时间内打通深静脉通路,减少患肢回流受阻的时间,操作简单、经济。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导管溶栓术(CDT)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早中期疗效。方法 33例急性下肢DVT患者接受CDT治疗,以静脉通畅改善度以及大腿和小腿健、患侧肢体周径差值(患肢周径-健肢周径)评估CDT术后早期疗效,以正常股浅静脉第一对瓣膜比例和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症状评分(VCSS)评估CDT术后中期疗效。结果 CDT手术技术成功率100%,发生出血并发症5例,平均CDT治疗时间(3.93±1.14)d。术后平均静脉通畅改善度(69.25±18.93)%,大腿和小腿健、患侧肢体周径差值显著小于术前(P〈0.01,P〈0.05)。成功随访29例,随访时间6~27个月。术后3个月和6个月,血栓溶解Ⅱ级和Ⅲ级患者正常股浅静脉第一对瓣膜比例显著高于Ⅰ级患者(P〈0.05,P〈0.01),VCSS显著低于Ⅰ级患者(P〈0.01)。结论CDT治疗急性下肢DVT早中期疗效较好,严重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9.
宋楚茵  梁熠  马小玲  罗玉华  应燕萍 《广西医学》2023,45(3):281-284+295
目的 探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CVC)的胸部手术患者术后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栓(CRT)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410例行胸部手术治疗且置入CVC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术后是否发生CRT分为血栓组和无血栓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和CVC留置时间。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置入CVC的胸部手术患者术后发生CRT的危险因素。结果 410例患者中,CRT发生率为38.0%(156/410)。两组患者的性别、手术方式、咳痰难易度及CVC留置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VC留置时间、咳痰难易度是置入CVC的胸部手术患者术后发生CRT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 置入CVC的胸部手术患者术后CRT发生率较高,CVC留置时间长及咳痰困难的患者术后发生CRT的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10.
预防肺栓塞重在加强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防治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9  
程显声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40):2866-2869
肺动脉血栓栓塞症(肺栓塞,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是一种致死性心肺疾病,其发生绝大多数与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t hrombosis,DVT)血栓脱落有关。一般讲,DVT是源,PTE是果,没有DVT很少会发生PTE,因此,预防PTE的根本在于对DVT的防治。DVT与PTE应视为同一疾病过程的两种表现。在临床方面,特别是在治疗上,二者基本相似,故将他们共同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病(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VTE在我国尚无确切的发病资料。在美国成年人VrE的发病率为1/1000,80岁达5/1000。因许多患者无临床表现,实际发病率可能还要高出3~4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置管溶栓的治疗效果及护理。方法:回顾分析245例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置管溶栓治疗效果及护理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245例患者中,治愈219例,显效26例,有效100%。结论:置管溶栓治疗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手段,做好术前术后护理,可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中心静脉置管患儿发生相关性深静脉血栓的影响因素及有效护理措施。方法从到我院接受治疗的中心静脉置管患儿中选取70例作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其临床资料及护理措施。结果≥1岁患几率(5.71%)明显低于1岁患儿(22.86%);肱静脉置管发生深静脉血栓几率(26.47%)明显高于外周中心(12.50%)、颈内静脉置管患儿(5.00%);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深静脉血栓发生时间(18.10±1.21 d)明显长于肱静脉(5.83±2.51 d)、颈内静脉置管(6.21±1.01 d),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患儿深静脉血栓发生与其自身年龄、置管方式有直接关联。结论掌握中心静脉置管患儿发生相关性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可及早实施有效的护理,降低静脉血栓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评估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r)的危险等级,采取预防措施降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方法:依据《美国深静脉血栓预防医嘱》,结合亚洲地区关于深静脉血栓的文献报道,制定出适合西宁地区(海拔2264m)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评估表,根据此表评估住院手术患者。观察组对2011年7月22日-2013年6月30日18岁以上住院患者26560例进行深静脉血栓危险程度评估,对中等以上危险因素(评分〉3分)的需手术患者共l235例进行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低分子肝素钠;对照组对2009年8月1日-2011年7月21日18岁以上住院患者21431例,中等以上危险因素(评分〉3分)的手术患者共2037例,未采取任何预防措施;分析两组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ll例,发病率为0.89%;对照组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68例,发病率为3.34%;两组患者差异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应用《青海红十字医院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评估表》对住院患者进行评估,对于中等以上危险(评分〉3分)的需手术患者进行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低分子肝素钠,明显降低了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回顾性分析急性白血病患者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后导管相关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PICC-DVT)及影响因素。方法 46例急性白血病患者PICC置管后按有无PICC-DVT分血栓组及非血栓组,并分析PICC-DVT与患者年龄、性别、血常规、凝血功能、疾病类型、疾病状态、疾病预后、感染、置管长度、化疗及置管后1月内使用止血药的关系。用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0/46例(21.8%)患者出现PICC-DVT,未发生肺梗塞。PICCDVT患者均未拔管,予药物抗凝治疗后血栓均溶解。高危急性白血病患者PICC-DVT高于非高危者,为8/8例比2/28例(χ~2=11.5,P=0.001),血栓组及非血栓组两组间置管时患者年龄、性别、血常规、凝血功能、急性白血病类型、疾病完全缓解(CR)/疾病复发(RR)/初发、PICC前后1月内有无肺部感染/化疗/使用止血药、及置管长度均无差异(P0.05)。结论本文发现急性白血病预后为高危者PICC-DVT发生率相对更高。虽然急性白血病患者PICC-DVT发生率高,但无致命性肺栓塞发生,在留管状态下积极抗凝治疗可安全有效消除血栓。此外,血液肿瘤患者PICC-DVT发生可能与血常规、凝血功能、感染、疾病状态、化疗及使用止血药无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析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有效防治措施。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月~2015年6月期间所收治91例拟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组(n=46)与B组(n=45)。两组均行全髋关节置换术,B组通过主动活动下肢踝、膝、髋关节的方式对下肢静脉血栓进行预防,A组同时结合物理预防(使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PC)及药物预防(术后12 h开始皮下注射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比较两组术前、术后8 h时的D二聚体、血小板计数等血栓指标;记录两组术后股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与全身并发症发生率并比较。结果两组术前D二聚体、血小板计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 h两组D二聚体均降低、血小板计数均升高,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A组术后12 h的D二聚体低于B组、血小板计数高于B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A组指标改善幅度更大。A组股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8.7%(4/46),B组为24.2%(11/45),A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全身并发症发生率为6.5%(3/46),B组为20.2%(10/45),A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深静脉血栓形成为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常见并发症,形成原因与创伤、反复穿刺、长时间处于被动体位、下肢过度旋转牵引等,此外,手术、麻醉、镇静与肌松药物的应用等多种因素有关,临床可采取同时联合肢体主被动活动、药物预防及物理预防的方式减少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后行植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意义。方法对52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后采用导管溶栓术进行治疗。结果52例患者均成功导入溶栓导管,疗效明显。回收滤器32例。捕获血栓28例。本组患者无一例发生致死性肺栓塞。结论与传统深静脉血栓的治疗方法比较,导管溶栓术治疗不仅临床操作简单,快速有效,并发症少,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减少后遗症发生的概率。  相似文献   

17.
王波 《实用全科医学》2009,7(9):1012-1013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预防和护理措施。方法对920例剖宫产术后产妇采取预防性护理措施的回顾性探讨,并对发生下肢DVT患者进行抗凝、溶栓等治疗及有针对性的护理。结果只有2例发生下肢DVT,经综合治疗护理,2例患者短期内完全康复。结论剖腹产术后采取预防性护理措施可减少下肢DVT的发病,有针对性的治疗护理可促进DVT患者的康复,宜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高龄股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8月—2013年8月116例高龄股骨骨折患者,对其进行密切观察、积极预防、综合护理,并对12例发生深静脉血栓病人采取适宜的护理措施。结果:通过围手术期加强病情观察、综合护理可及时预防、发现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并对已形成血栓的患者采取适宜的护理措施,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结论: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方法和适当的护理措施,可有助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笔者研究患者在置入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管)后,上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并分析静脉血栓形成的各种可能原因。方法在2007年7月-2012年1月于普外科住院的患者中,选择55例成功接受PICC管置入的患者,其中置管目的为肠外营养的30例(54.5%),长期使用抗生素的13例(23.6%),使用化疗药物的12例(21.8%)。结果所有选择的病例都成功的置入了PICC管,PICC管的平均留置时间是13 d(留置时间最短的为1d,最长的为136 d),发生静脉血栓形成的有15例(27.3%),其中为完全性闭塞的11例(20.0%);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与患者年龄、性别及有无吸烟史等临床病例特征无明确相关性。结论 PICC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静脉穿刺方式,但是可引起上肢静脉血栓等相应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