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类鼻疽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类鼻疽是Whitmore于1911年在缅甸仰光发现的。本病为类鼻疽杆菌所致的以东南亚为主的热带和亚热带地方性传染病。我国类鼻疽杆菌主要分布于海南、广东和广西。1995年,发现福建蒲田的稻田也存在类鼻疽杆菌。本对20多年来我国类鼻疽流行病学、细菌学及免疫学研究现况有关资料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类鼻疽杆菌(Burkholderia pseudomallei)广泛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的泥土之中,通过受损的皮肤和呼吸道侵入机体引起人和动物的类鼻疽病(Melioid-osis)。我国的类鼻疽疫区主要在海南岛、雷州半岛、湛江、及惠州等地,动物类鼻疽通过剖杀血清学阳性的猪已得到证实。由于疫区临床医生不了解类鼻疽,研究人员刻意去搜寻和发现人类鼻疽病例实属困难,这一问题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才得以解决。李俐等首先在海南省报道了我国第一例人类鼻疽病例,次年,唐德森等在湛江发现了4例人类鼻疽,随后有多例病例报道。类鼻疽杆菌的感染没有特有的临床症状,加之目前临床医生对该病的  相似文献   

3.
15例类鼻疽菌病例临床用药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我院类鼻疽病的临床特征,探讨早期诊断及其临床用药。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07年11月期间收治的15例类鼻疽病患者进行类鼻疽伯霍尔德杆菌细菌学检测和药敏试验。结果患者以外伤或治疗基础疾病时起病,多以畏寒、高热、肺部感染、败血症以及脏器损害和细菌毒素引起的全身反应为主要表现,伯霍尔德杆菌对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头孢他啶、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及其酶抑制剂、复方新诺明敏感率达100%。结论类鼻疽菌病治疗用药最好根据其药敏试验,如无条件可参考本文提供的经验应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FMMU白化豚鼠类鼻疽动物模型。方法类鼻疽杆菌腹腔接种FMMU白化豚鼠建立感染模型,观察模型动物外观、血液含菌量、死亡率以及主要脏器病理学变化,电子显微镜观察豚鼠白细胞杀灭类鼻疽杆菌作用。结果感染豚鼠出现疾病征象,造模后72h内血液含菌量达到约14000CFU/ml,造模后96h死亡率70%,光镜观察发现主要在脾、淋巴结、肝等实质器官中存在典型的化脓灶,电镜观察表明豚鼠白细胞具有杀灭类鼻疽杆菌作用。结论成功建立FMMU白化豚鼠类鼻疽杆菌感染模型,可作为人类的急性类鼻疽病动物模型用于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既往病例诊断治疗情况,结合实际收治病例经验,为类鼻疽伯克霍尔德杆菌(Bulkholderia pseudomallei)感染所致脾脓肿的科学治疗提供依据和参考。方法 以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为中心,收集类鼻疽伯克霍尔德杆菌感染导致脾脓肿的患者基本资料、临床表现和药物敏感性等病例资料。同时系统检索中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和中国知网)及英文数据库(PubMed、Cochrane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和Ovid)中关于类鼻疽伯克霍尔德杆菌感染致脾脓肿的病例报告。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1年1月1日,采用病例报告偏倚评价工具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估,对全部病例临床表现及治疗预后进行定性分析。结果 收集在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进行诊断和治疗的病例3例,筛选到符合标准的文献8篇(9个病例),共纳入符合标准的类鼻疽脾脓肿病例12例。类鼻疽脾脓肿患者临床表现大多为发热伴随寒战、左上腹痛等症状,影像学提示脾脓肿通常表现为多发脓肿灶。实验室检查结果提示患者白细胞计数常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最常见的并发类鼻疽感染所致脾脓肿的基础疾病为糖...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FMMU白化豚鼠类鼻疽动物模型。方法类鼻疽杆菌腹腔接种FMMU白化豚鼠建立感染模型,观察模型动物外观、血液含菌量、死亡率以及主要脏器病理学变化,电子显微镜观察豚鼠白细胞杀灭类鼻疽杆菌作用。结果感染豚鼠出现疾病征象,造模后72h内血液含菌量达到约14000CFU/ml,造模后96h死亡率70%,光镜观察发现主要在脾、淋巴结、肝等实质器官中存在典型的化脓灶,电镜观察表明豚鼠白细胞具有杀灭类鼻疽杆菌作用。结论成功建立FMMU白化豚鼠类鼻疽杆菌感染模型,可作为人类的急性类鼻疽病动物模型用于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海南地区类鼻疽的流行病学特点和临床特点.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从我院病案室收集95例类鼻疽患者的病历资料,调查该病的人群分布(如性别、职业、年龄)、地域分布、时间分布及有无易感因素等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和治疗情况等临床特点.结果 95例类鼻疽患者中男83例,占87%;农民66例,占69%;年龄14~80岁,平均50岁;类鼻疽患者全部分布在海南沿海的12个地区,内陆地区未发现;雨季(8~10月)发病者共40例,占42%;多发于免疫功能低下者,特别是糖尿病患者;本病临床表现多样,主要为败血症、肺部感染、肝脾脓肿等;类鼻疽伯霍尔德杆菌多分离于血标本;对亚胺培南、美洛培南的敏感率为100%.结论 类鼻疽患者主要为男性农民,本病好发于多雨秋季,其临床表现多样,临床和实验室均应加强对本病的认识程度,早期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及时选用有效的抗菌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8.
加强类鼻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类鼻疽(melioidosis)是由类鼻疽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新发传染病,属热带医学疾病。我国海南、广东、香港、台湾以及南海周边国家为流行区,有学者认为它是一种正在扩散的人兽共患病。类鼻疽杆菌主要存在于土壤或水中,极易获取和传播;加上该菌易培养、耐药性强,目前还没有有效的疫苗,WHO将  相似文献   

9.
类鼻疽病(Medioidosis)是由类鼻疽假单胞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主要流行于东南亚及中南美洲,国内未见报告。我科收治1例类鼻疽杆菌败血症并多发性深部脓肿及肺部病变患者,报告如下。患者林某,男,46岁,职工。因多食、多饮、多尿、消瘦2年,畏寒高热20天于1990年6月16日入院。入院前20天“三多”症状加重伴乏力轻  相似文献   

10.
类鼻疽病是由类鼻疽假单胞菌引起的地方性传染病,在东南亚和澳洲等热带区域流行,其病情一般较为严重,病死率高达30%~90%.我院曾收治1例类鼻疽急性败血症合并肝脾脓肿患者,现将其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海口市海南医学院三家附属医院2000-2019年收治的227例类鼻疽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类鼻疽的防治、诊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227例类鼻疽患者开展回顾性调查,分析其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地区、时间等流行病学特征,并对研究对象进行电话随访.结果 227例类鼻疽患者中,男性202人,占88.5%,女性26...  相似文献   

12.
海南人群的类鼻疽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彭英振 《海南医学》1996,(4):233-234
类鼻疽病由类鼻疽杆菌引起,则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病。本文从3例患者中分离出的细菌从细菌学、血清学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分析,均提示类鼻疽病的诊断 。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建立类鼻疽杆菌(Burkholderia pseudomallei)慢性感染BALB/c小鼠模型并评价其稳定性.方法 采用0.01 mL洗涤后的高、中、低剂量的类鼻疽杆菌液(菌量分别为3.3×104、3.3×103、3.3×102 CFU)滴鼻感染BALB/c小鼠,密切监测42 d,记录小鼠的生存率,探索合适的攻毒剂量.在低剂量细菌(3.3×102 CFU)感染小鼠后21、28、35、42 d,计数小鼠血液、肝脏、脾脏和肺脏的细菌定植量,ELISA检测血清炎性因子TNF-α、IFN-γ的表达和血清类鼻疽杆菌特异性IgG抗体滴度,观察肝脏、脾脏和肺脏等主要器官的病理学改变,评价动物模型的稳定性.结果 低剂量类鼻疽杆菌滴鼻感染BALB/c小鼠后,小鼠42 d生存率为60%.期间小鼠体质量呈下降趋势,血液、肝脏、脾脏和肺脏均有细菌定植,并出现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多灶性坏死和脓肿等病理改变;类鼻疽杆菌血清中特异性IgG抗体滴度从感染后21 d起持续增高;实验组小鼠血清炎性因子TNF-α和IFN-γ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成功建立了稳定的类鼻疽杆菌慢性感染BALB/c小鼠模型.  相似文献   

14.
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是分布于热带地区的(如中国海南、东南亚、澳洲等)和亚热带地区水壤的革兰阴性杆菌,主要通过受损皮肤、黏膜感染或吸入引起类鼻疽病,属于人兽共患病.在我国,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主要分布于海南、广东和广西,迄今为止,在广西本例属于首次发现和报道.急性败血症型类鼻疽死亡率高达90%[1~5].  相似文献   

15.
类鼻疽假单胞菌肺炎3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类鼻疽假单胞菌肺炎的临床特点,探讨早期诊断及其治疗。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1996年1月~2005年12月住院32例类鼻疽假单胞菌肺炎的发病、胸部X线表现、细菌的耐药性及其治疗。结果患者多见于男性,以农民发病最多,临床表现为寒战、发热、咳嗽、咳痰。胸部X线发现肺部病变32例,其中被误诊为肺结核的10例;类鼻疽假单胞菌对抗生素具有多重耐药性,但未发现对亚胺培南的耐药菌株。结论类鼻疽假单胞菌肺炎临床表现无特殊性,误诊率高,X线可早期发现肺野病变,该病确诊依靠细菌学检测。亚胺培南对类鼻疽假单胞菌敏感,应作为治疗类鼻疽假单胞菌肺炎首选用药。  相似文献   

16.
麦文慧  陈海  朱雄  吴清艳  王日  陈柳红  陈学  郑霄  李伟 《海南医学》2016,(10):1695-1697
目的:分析威马逊台风过后集中发生的5例类鼻疽,探讨台风对类鼻疽发病的影响。方法2014年8月海南省遭遇18级超强台风“威马逊”,台风过后发病来海口市第三人民医院就诊并确诊的类鼻疽5例,对患者的基本情况、临床特点、流行病学进行分析。对培养分离的菌株进行16SrDNA同源性测序比对、MLST多位点序列分型、TTSS1与BLF1毒力因子检测等分子生物学分析。4个月后家访了解患者预后情况,并采集患者居住地泥土和水培养做环境调查。结果威马逊台风是导致本次5例类鼻疽发病的重要因素。5例患者均来自台风中心经过海南东北部沿海一带,均在台风过后一个月内发病。5例均以肺部感染、脓毒血症为主要表现,死亡3例。5株分离菌株16SrDNA同源性比对均为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MLST分型分别为不同的ST型,毒力因子检测均为阳性。环境样本培养没有检出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结论威马逊台风是导致本次5例类鼻疽发病的重要因素,台风会加大类鼻疽水源性或吸入性感染的概率,导致散发、甚至爆发流行。  相似文献   

17.
类鼻疽研究近况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类鼻疽(Melioidosis)是由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感染所致的地方性传染病[1],是热带地区的人兽共患病,发病区域一般都在北纬20°至南纬20°之间。主要因接触污染的土壤或水而感染,本病一般散发,无明显季节性。可表现为化脓性病灶播散所致的暴发性败血症,或有肺部空洞的慢性结核样疾病[2]。1 病原学研究现状与进展类鼻疽杆菌(P pseudomallei)革兰染色阴性,与鼻疽杆菌同属单胞菌,两者的致病性、抗原性和噬菌体敏感性均类似。有鞭毛,无芽胞,无荚膜,需氧,在普通培养上生长良好。此菌对多种抗生素有自然耐药性。可产生两种不耐热毒素,即坏死性…  相似文献   

18.
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败血症50例鉴定及其耐药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败血症感染的特点和耐药性。方法收集2002年6月~2009年6月我院住院确诊的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败血症感染株50例,采用CLSI推荐的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病例以农民多见占68%,接触疫水、免疫功能低下为易感因素,多伴有基础性疾病,误诊率高。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对亚胺培南和美洛培南最敏感。结论类鼻疽病中以败血症多见,亚胺培南和美洛培南可作为治疗本病的首选用药。该菌对多种常用抗生素耐药率较高,加强对本病的认识程度,早期进行细菌培养确诊,及时选用有效的抗生素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建立类鼻疽杆菌感染豚鼠模型,分析白化豚鼠和花色豚鼠在类鼻疽杆菌感染动物模型建立中的异同点。[方法]菌液腹腔接种豚鼠,96h之内每隔12h平皿培养法测定菌血症血液含菌量,同时测定动物死亡率,HE染色观察主要脏器病变,体外菌血症法进行多形核白细胞杀灭类鼻疽杆菌的超微结构观察。[结果]造模后72h之内,白化豚鼠血液含菌量就迅速达到约14000CFU/ml,而花色豚鼠血液里几乎检测不到细菌。造模后96h白化豚鼠死亡率100%,花色豚鼠没有死亡。镜下观察发现主要脏器有大量的炎性细胞浸润,实质大多伴有大小不等的脓肿形成,脾脏淋巴小结增生,肺实…  相似文献   

20.
苏林光 《中国热带医学》2005,5(8):1666-1666
类鼻疽是由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所致的东南亚各国和澳大利亚北部的地方性传染病,临床表现多样,常造成误诊.为提高对该病的认识以便早期诊断,现将海南省人民医院2002年2月~2005年6月误诊的13例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