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颅内皮样囊肿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颅内皮样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总结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结果颅内皮样囊肿发病率低,症状不典型,且囊肿易破裂,术后可出现无菌性脑膜炎、脑积水等各种并发症。结论颅内皮样囊肿一般预后良好,手术是其主要治疗方式,防治术后并发症是取得理想治疗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原发性颅内黑色素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及复发后的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通大学附属医院2022年4月收治的1例经病理检查证实的原发性颅内黑色素瘤复发病例,结合相关文献总结颅内黑色素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病理诊断及治疗方法。结果 患者经首次手术全切除后病理报告为恶性黑色素瘤,术后未行放化疗等后续辅助治疗,随访7年余复发,二次术后恢复良好,随访5月余未见复发。结论 原发性颅内黑色素瘤长期生存者较罕见,其影像学表现多变,术前易误诊,手术全切除是治疗关键,对于复发病例重复切除仍是延长生存期的方案;放化疗效果不确切,手术结合立体定性放射治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综合方案似乎是原发性颅内黑色素瘤的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3.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特征与显微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特征、影像学特点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方法.方法总结分析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自1998年1月至2008年6月收治的189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表现、神经影像学特征及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方法等资料. 结果 183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位于脑实质内,以头痛、癫痫及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均全切除病灶;6例位于脑外中颅窝底区,其中全切除病灶5例,病灶活检1例. 结论 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安全和有效的方法,其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颅内黑色素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原发性颅内黑色素瘤患的临床资料,结合相关文献总结颅内黑色素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结果本例颅内黑色素瘤成功全切除,术后结合放疗,随访1年未见复发。结论颅内黑色素瘤临床较少见,影像学表现多变,术前易误诊,显微手术结合放疗可以降低恶性黑色素瘤的复发。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颅内恶性淋巴瘤1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原发性颅内恶性淋巴瘤的临床、影像学与病理学特征,加深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自1997年至2005年经病理证实的14例恶性淋巴瘤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原发性颅内恶性淋巴瘤生长部位不同,临床表现各异,但其主要表现为颅内压增高和神经功能缺失,易误诊为其它脑病。结论原发性颅内恶性淋巴瘤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可提示诊断,活检是其确诊的必要手段,采用手术、放疗、化疗等综合性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6.
吕巍  张倩  周衡 《中国卒中杂志》2012,7(8):626-630
目的 探讨产褥期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46例产后颅内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归纳总结。结果 产后颅内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以高颅内压及局灶性脑损伤为主要临床表现,经低分子肝素抗凝及对症治疗,患者症状均有改善。结论 对于存在静脉血栓形成风险的产褥期女性,应尽快完成相关检查,早诊断、早治疗,以期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颅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影像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2例颅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分析该病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与治疗方法。结果颅内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表现多样,缺乏特异性,本组2例影像学均表现为双侧丘脑、基底节病变,经头MRV证实为颅内深静脉血栓形成,给予抗凝治疗,症状缓解。结论本病发病因素多,临床表现复杂,头MRV检查是重要确诊手段,及时合理抗凝治疗,可获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8.
侵入颅内的颅骨肿瘤是指颅骨肿瘤向颅内生长,临床表现为颅内压增高、颅神经损害及局灶症状。本文报告我院自1990年1月至1993年12月间收治的23例颅骨肿瘤(包括肿瘤样病变)病人,肿瘤均侵入颅内,占同期颅内肿瘤病人的0.1%。现就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愈后情况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9.
邱利君  经屏 《中国卒中杂志》2017,12(11):1023-1032
前循环颅内外动脉狭窄是缺血性卒中危险因素之一,目前研究证实前循环颅内外动脉狭 窄可以通过多种机制引起认知功能下降。其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及手术治疗。本文对前 循环颅内外动脉狭窄引起认知功能障碍的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进行综述,为临床工作者提 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临床诊断为颅内炎性脱髓鞘疾病患者的临床、影像学及治疗方法的特点,加深对该类疾病的认识。方法回顾2011年7月至2012年6月在我科住院诊断为颅内炎性脱髓鞘疾病的15例患者病例特点,同时对一例颅内瘤样炎性脱髓鞘疾病予以重点介绍。结果中年男性、吸烟饮酒者较多,临床表现没有特异性,影像学特别是头颅磁共振有强化者激素冲击治疗效果好。结论颅内炎性脱髓鞘疾病临床表现没有特异性,容易误诊为脑梗死,该病原因不明,目前国内没有具体诊断标准,主要参照多发性硬化治疗方案,预后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颅内黑色素瘤发病率较低,手术是治疗的主要方法,本文探讨颅内黑色素瘤的诊断与治疗与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临床病理诊断为颅内黑色素瘤的病例,所有患者均进行手术治疗,根据其影像学、病理与预后进行分析。结果颅内黑色素瘤的临床表现以占位效应、癫痫与局灶神经症状为主,CT与MRI表现多样,MRI典型表现只有5例,上皮样细胞是病理的主要类型共13例,溶解蛋白(S-100)的敏感性与人黑色素相关抗原(HMB-45)的特异性结合可以对诊断有所帮助。原发性颅内黑色素瘤患者平均生存期为12个月,继发性颅内黑色素瘤平均生存期为5个月。结论颅内黑色素瘤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手术大体所见与病理是确诊的主要手段,但患者总体预后较差,继发性颅内黑色素瘤较原发性颅内黑色素瘤更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治疗.方法 分析2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文献.结果 2例患者临床表现差异很大,头部MRI检查示短T1、长T2信号,其中1例伴癫(癎)发作,经治疗后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均很快好转.结论 分析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有助于该病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特点与影像学特征,以提高临床医师对颅内静脉窦血栓的早期诊断率,降低误诊与死亡率。方法分析2009年5月至2011年1月本院收治的48例CVST患者临床资料,对其临床表现与影像学特征进行归纳。结果 CVST患者临床表现多样,以头痛为首发症状。其确诊主要依靠CT、MRI、MRV及DSA等影像学进行分析。经抗凝、降低颅内压等对症治疗,患者治疗后的颅内压有明显降低。48例患者中,治愈者26例(54.17%),好转者14例(29.17%),无效8例(16.66%)。结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病因多种,发病形式多样,且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头痛、呕吐、伴或不伴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为最常见的临床特征。结合CT、MRI及MRV可对其进行诊断,必要时可行DSA检查。早期使用抗栓治疗可缓解临床症状,改善预后,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4.
硬脑膜动静脉畸形约占颅内动静脉畸形的10~15%,常发生于颅内静脉窦旁的硬膜结构。本文报告2例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畸形,结合文献对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症状、治疗方法,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继发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影像学表现.方法 报道本院收治的1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误诊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结果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是一种少见疾病,致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更为罕见.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局部定位体征、癫向.CT对其诊断阳性率低,头部MRI及MRV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可接受性最高.抗凝治疗安全有效,且并非颅内并发出血的禁忌证.结论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发病率低,临床表现多样而不典型;对急、慢性头痛,影像学表现为大脑皮层不规则出血、大脑凸面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癫苘发作的患者要警惕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可能.  相似文献   

16.
颅内真菌肉芽肿(intracranial fungal granuloma,IFG)是一种颅内慢性或亚急性真菌感染性局限性炎症,其发病率低,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诊断和治疗均较困难。  相似文献   

17.
神经白塞氏病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神经白塞氏病是白塞氏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颅内小血管炎是其基本病变。临床呈缓解与复发或持续进展的病程。临床表现多样化。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预后较差,早诊断、早治疗有助于改善预后。本文就其病因及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标准、治疗及预后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颅内静脉血栓应用纤溶抗凝治疗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颅内静脉血栓早期纤溶抗凝治疗疗效。方法 详细分析应用纤溶抗凝治疗前后15例颅内静脉系统血栓临床表现及影像学变化。结果 颅内静脉血栓患者应用纤溶抗凝治疗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结果有明显改观。结论 脑静脉血栓患者早期纤溶抗凝治疗可以改善预后,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正颅内动-静脉畸形(AVM)是临床最常见的颅内血管发育异常导致的疾病,由于其病残率和病死率高、自然病程不确定、血管结构复杂,长期以来一直是临床治疗的重点和难点。颅内动-静脉畸形的治疗主要包括保守治疗、手术切除、血管内介入治疗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RT),不同治疗方式组合、不同动-静脉畸形分级、不同临床表现、不同高危因素,使我们难以在复杂的临床实践中整理出所谓的"颅内动-静脉畸形治疗规范",而且面临更多的是颅内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总结分析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治疗方法,为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对自2002年至2007年湘雅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1例颅内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资料、影像学特征、治疗经过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10例患者临床表现为非特异性的头痛,其次为呕吐、肢体偏瘫、脑膜刺激征、抽搐等.确诊前有2例曾分别诊断为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11例患者均行头颅CT和(或)MRI,8例行MRV检查,1例行DSA,明确诊断为静脉血栓形成者10例.所有患者均行降颅压治疗,10例患者进行抗凝/抗血小板治疗,9例好转,1例加重,1例死亡. 结论 颅内静脉血栓形成l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误诊率高,确诊有赖于影像学检查,早期抗凝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