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凝血功能变化对贲门癌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 观察了120例贲门癌患者手术前后[凝血]因子Ⅷ相关抗原(ⅧR:Ag)、因子Ⅷ凝血活性(Ⅷ:C)、抗凝血酶Ⅲ抗原(AT-Ⅲ:Ag)、抗凝血酶Ⅲ活性(AT-Ⅲ:A)及纤维蛋白原含量(Fbg)变化。结果 贲门癌患者术前血浆ⅧR:Ag、Ⅷ:C及Fbg含量均明显增高(P<0.01),AT-Ⅲ:Ag和AT-Ⅲ:A明显降低(P<0.01),术后各项指标均明显恢复(P<0.05)。随着病期的发展,贲门癌患者血浆ⅧR:Ag、Ⅷ:C及Fbg含量逐渐增高,AT-Ⅲ:Ag和AT-Ⅲ:A逐渐降低。结论 卉门癌患者凝血活性增加,而抗凝血功能降低,测定贲门癌患者凝血功能判断病期、有无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等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观察了59例急性期脑梗塞患者的血浆抗凝血酶Ⅲ抗原(AT-Ⅲ:Ag)及活性(AT-Ⅲ:A)水平,并以19例脑出血病人和30名正常人作为对照。结果表明,脑梗塞组血浆AT-Ⅲ:Ag及AT-Ⅲ:A水平均明显降低;在动态观察中,AT-Ⅲ:Ag在发病第1,3天降低,第6,10天接近正常;AT-Ⅲ:A则持续下降。脑出血组与脑梗塞组相比,AT-Ⅲ:A明显升高,但与正常组相比则明显降低。本文就AT-Ⅲ变化在急性脑血管病的诊治和了解预后等方面作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3.
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患者血凝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难治性肾病综合征(RNS)患者血凝学指标的变化。方法 31例RNS为实验组,另设31例正常对照。两组均检测第Ⅷ因子相关抗原(ⅧR:Ag)、纤维蛋白原(Fbg)、抗凝血酶Ⅲ(AT-Ⅲ)、纤溶酶原(Plg)、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及血小板聚集试验(PAgT)的变化。结果:ⅧR:Ag、Fbg、PAgT与正常组比较显著增高,AT-Ⅲ、Plg与正常组比较显著降低,APTT时间显著缩短,PT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ⅧR:Ag、AT-Ⅲ与尿素氮(BUN)、血浆白蛋白(A1b)呈正相关,Fbg、PAgT与A1b呈负相关。结论 RNS存在严重的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食管、贲门癌患者手术麻醉对凝血功能的影响及术中输血、应用止血药物的必要性。方法观察102例食管、贲门癌患者手术前后凝血因子VⅢ相关抗原(VⅢR:Ag),凝血因子VⅢ凝血活性(VⅢ:C),抗凝血酶Ⅲ抗原(AT-Ⅲ:Ag),抗凝血酶Ⅲ活性(AT-Ⅲ:A)及纤维蛋白原含量(Fbg)、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HCT)、血小板计数变化。结果食管、贲门癌患者术前血浆VⅢR:Ag、VⅢ:C及Fbg含量明显高于正常(P<0.01),AT-Ⅲ:Ag和AT-Ⅲ:A明显低于正常(P<0.01),术后各项指标均明显恢复(P<0.05);手术后较术前食管、贲门癌患者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血小板计数均降低(P<0.05)但接近正常。结论手术麻醉可使食管、贲门癌患者高凝血活性降低但接近正常,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HCT、血小板计数降低但仍在正常范围,食管、贲门癌手术患者术中无需输血,无必要使用止血药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从凝血-纤溶功能变化探讨老年肿瘤患者血栓形成的机制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32例老年肿瘤患者和20例良性疾病患者分为肿瘤组和非肿瘤,2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测定血浆中vWF:Ag,FⅧ:C、AT-Ⅲ、D-Dimer的水平。结果老年肿瘤患者的vWF:Ag、FⅧ:C、D-Dimer水平比非肿瘤患者和正常人明显增高(P&lt;0.01),AT-Ⅲ水平比非肿瘤患者和正常人降低(P&lt;0.05);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21.87%。结论老年肿瘤患者机体处于高凝状态,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比非肿瘤者高。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观察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凝血功能的异常变化,探讨肺炎患者凝血功能异常的可能机制。方法 选择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24例,并选36例健康体检者作对照,入选者采用ELISA法测定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组织因子(TF)、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凝血因子ⅹ(Factor ⅹ) 、血栓调节蛋白(TM )、蛋白C(PC )、蛋白S(PS),发色底物法测定抗凝血酶Ⅲ(AT-Ⅲ)。并观察两组入选者的血气分析、血常规、C-反应蛋白、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血浆纤维蛋白原(Fbg)等指标。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肺炎患者 vWF、 Factor ⅹ、 TF 及 TFPI 显著升高;TM 及 PC 显著下降。两组AT-Ⅲ 及 PS无显著差异。结论 肺炎患者存在显著凝血功能失衡状态,可能与炎症相关。注意监测相关凝血指标,对防治肺炎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肺炎 凝血 炎症  相似文献   

7.
血浆D-二聚体测定在老年糖尿病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D-二聚体在老年糖尿病中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90例老年2型糖尿病血浆D-二聚体(DD)及凝血因子Ⅷ相关抗原(ⅧR:Ag)和纤维蛋白原(Fbg)含量变化,观察合并血管病变与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老年糖尿病合并血管病变组血浆DD、ⅧR:Ag和Fbg含量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01)和无血管场变组(P〈0.01);经治疗后血浆DD、ⅧR:Ag和Fbg含量均明显降低(P〈0.01),但仍高于正常组(P〈0.05).结论老年糖尿病合并血管病变血浆D-二聚体等含量增高,动态监测血浆D-二聚体等指标对于早期发现和预防老年糖尿病合并血管病变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及其脑损伤程度和预后的关系。方法根据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将128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分为轻、中、重型3组,测定其入院时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抗凝血酶原Ⅲ(AT-Ⅲ)和D-二聚体(DD)的水平,并与100例健康体检者作对照,治疗3个月后依据改良Rankin量表对所有患者的预后进行评估并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比较两组患者的PT、APTT、AT-Ⅲ和DD的水平。结果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PT、APTT、和DD的水平随着伤情的加重依次增加,而AT-Ⅲ依次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预后良好组相比,预后不良组的PT、APTT和DD的水平明显增加,而AT-Ⅲ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凝血功能与脑损伤程度和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郭先锋  时雨  苏爱芳  张会永 《安徽医学》2015,36(10):1216-1219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抗凝血酶Ⅲ和 D-二聚体在新生儿重症肺炎诊治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新生儿普通肺炎97例、重症肺炎43例及健康新生儿70例为研究对象。重症肺炎组患儿,按照外周血 PCT 水平分为 PCT <2.00 ng/ mL 组和 PCT≥2.00 ng/ mL组。对全部新生儿采集静脉血分别测定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 TT)、纤维蛋白原(FIB)、D 二聚体(DD)和抗凝血酶Ⅲ(AT-Ⅲ)。结果与健康新生儿组比较,普通肺炎组、重症肺炎组 TT 、PT、APTT延长(P <0.05),PCT、DD、FIB水平升高(P <0.05),AT-Ⅲ和 PLT 水平降低(P <0.05)。与普通肺炎组比较,重症肺炎组PCT、AT-Ⅲ和 PLT水平降低(P <0.05),DD、FIB 水平升高(P <0.05),两组 PT、APTT、TT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与PCT <2.00 ng/ mL组比较,PCT≥2.00 ng/ mL组的患儿 DIC的发生率高(32.0% vs 11.1%),ATⅢ活性降低,PLT水平降低,而 DD的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降钙素原、抗凝血酶Ⅲ和D-二聚体在新生儿重症肺炎诊治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临产孕妇的产前凝血功能检查指标,探讨这些指标与产后大出血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2年3月间本院临产产妇183例,另选取非孕产妇158例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的纤维蛋白原(Fg)、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D-二聚体(DD)、抗凝血酶Ⅲ(AT-Ⅲ)等出凝血功能检查指标和临床资料。分析两组间及孕产妇组内产后出血组与非出血组间实验室检查指标差异性。结果 PT、TT、AT-Ⅲ明显低于对照组,Fg和DD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发生了产后大出血的孕妇的出凝血指标Fg、DD及AT-Ⅲ与未发生产后大出血的孕妇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Fg≥7.00g/L来诊断产后大出血,其阳性预测值是87.5%,阴性预测值是82.3%;以AT-Ⅲ≤205mg/L,其阳性预测值是85.7%,阴性预测值是82.0%;而以DD≥650mg/L,其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均是100%。结论临产孕妇的凝血功能指标与非孕产妇相比有显著差别,根据产前监测Fg、DD及AT-Ⅲ的浓度水平对预测产妇产后大出血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