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联合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胆道放置导丝(PTC)治疗难治性恶性胆道梗阻的技术特点和临床效果。方法对18例胆道恶性梗阻ERCP治疗失败患者,先超声引导下PTC放置导丝入十二指肠,ERCP时经过此导丝行奥迪氏括约肌行胆道支架置入术,并观察其临床效果。结果 18例均获得成功,其中右侧肝管穿刺12例,左侧肝管6例,主要并发症为胆道感染,7天后查血胆红素均明显下降。结论 PTCD与ERCP对接术是治疗ERCP失败的恶性梗阻性黄疸的另一新方法,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但是对技术要求比较高,要严格把握其适应症。  相似文献   

2.
PTCD与ERCP对接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与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对接胆管支架植入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可行性。方法对8例恶性肿瘤导致的梗阻性黄疸ERCP治疗失败患者,超声引导下PTCD成功后,经引流管进入导丝,与ERCP对接后,行胆道支架植入术。观察其临床效果。结果7例获得成功。其中采取右侧肝管穿刺5例,左侧肝管2例;一次性对接成功6例,分次进行1例;植入金属内支架5例,塑料内支架2例。7例均未发生明显并发症,患者3天后查血胆红素均明显下降。结论PTCD与ERCP对接术在梗阻性黄疸ERCP不成功时是一种可选择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经皮经肝胆管穿刺引流(PTCD)与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对接术解除胆道梗阻的临床方法和效果.方法9例胆道梗阻患者ERCP治疗失败后,立即行PTCD,将导丝引入十二指肠,与ERCP对接后,行胆道支架植入或行梗阻物理因素解除,实施英方法并观察其效果.结果8例获得成功,1例导丝不能通过狭窄段仅放置外引流管.PTCD与ERCP对.接获得成功后的患者,术后血清胆红素明显下降,主要并发症为发热和血清淀粉酶升高.结论PTCD与ERCP对接术是解决ERCP失败后的另一方法,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可明显提高ERCP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在老年人胆道梗阻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47例老年胆道梗阻性疾病患者,在完成腹部彩超、CT、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等检查后行ERCP检查,并根据病情行相应的治疗,观察诊治效果和并发症.结果:147例患者,ERCP成功138例,成功率93.88%,6例患者难以配合插管无法进行ERCP检查,3例发生并发症;ERCP诊断胆总管结石78例(53.06%),术中73例成功取石,取石成功率93.59%;39例(26.53%)术中怀疑肿瘤患者术后病理证实为恶性肿瘤,术中行鼻胆管引流(ENBD)或放置塑料临时支架减黄;ERCP诊断胆管良性狭窄12例(8.16%),慢性胰腺炎伴胰管扩张7例(4.76%),先天性胆管囊状扩张症2例,胆道蛔虫症3例,行相应的治疗,均治疗成功;1例患者术后出现重症急性胰腺炎死亡,2例患者术后出血经过积极的止血后未再出血.结论:ERCP用于诊治老年患者胆道梗阻性疾病效果好,创伤小.  相似文献   

5.
113例胆囊切除术后黄疸患者ERCP的诊治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丁钧  李智华  刘吉奎  陈敏  周永碧  董家鸿 《重庆医学》2003,32(6):736-737,739
目的 了解造成胆囊切除术后患者残留上腹痛及黄疸症状的原因,比较ERCP及其他影像检查在此类患者检查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13例胆囊切除术后残留上腹痛及黄疸症状并行ERCP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分析患者行超声、CT等其他影像学检查以及ERCP检查对患者诊断的准确性及通过ERCP对患者治疗的效果。结果 113例患者中,最短术后5d,最长33年出现症状;ERCP检查前106例行CT检查,105例超声检查,检查3例PTC;ERCP检查对病因诊断准确性明显高于其他检查;通过ERCP对胆总管结石、胆管下端良性狭窄64例进行治疗并且效果良好;对不宜手术的胆管梗阻4例放置胆道支架能有效解除黄疸、缓解症状。结论 ERCP检查可明显提高患者病因诊断的准确率;基于ERCP的EST技术可对胆总管结石、胆管下端良性狭窄进行有效治疗,避免再次手术;对于不宜手术的胆管梗阻,可通过ERCP放置胆道支架解除黄疸,ERCP通过局部观察和组织活检对十二指肠乳头肿瘤的诊断是其他检查不可替代的。  相似文献   

6.
塑料内支架治疗难取性胆总管结石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秀英  黄智铭 《浙江医学》2008,30(3):218-220
目的评价塑料内支架治疗难取性胆总管结石的疗效。方法采用常规方法行ERCP造影,对58例难取性胆总管结石患者(41例为巨大结石,10例结石伴下端胆管狭窄、7例结石伴乳头过小),在导丝引导下放置一根8.5Fr塑料胆道内支架进行治疗。结果3个月后第二次ERCP检查时,发现15例结石消失;27例结石直径变小1/2以上或成碎片状经网篮或气囊顺利取出;16例结石无明显变化,行更换塑料内支架治疗并B超随访,一旦发现结石明显变小,即再次ERCP+取石。经平均2.3次内镜下治疗,96.5%患者结石取净。期间未发生与ERCP或留置支架相关的严重并发症。结论留置塑料内支架是治疗难取性胆总管结石简单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ERCP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正凤  申素芳  陈洪  王林恒 《中外医疗》2010,29(14):18-18,20
目的探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 ERCP+EST(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网篮/球囊/碎石网篮取石对25例明确诊断为胆总管结石的患者进行内镜下取石治疗,必要时行内镜鼻胆管引流(ENBD)或胆道内置管引流(ERBD)。结果一次取石成功率为92%(23/25),二次取石成功率为100%,并发症术后胰腺炎为4%(1/25),一过性淀粉酶升高为16%(4/25)。结论 ERCP治疗胆总管结石效果好、并发症少、创伤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ERCP联合胆道微结石检查在即性胆管炎中的临床价值。 方法 对于54例急性胆管炎患者,常规行B超、CT或MRCP检查,经ERCP或ENBD收集患者的胆汁,通过普通和偏光显微镜查找微结石。 结果 54例患者常规检查(B超、CT或MRCP)提示36例胆总管结石或扩张,18例无明显异常。54例患者均行ERCP,其中5例急诊行ENBD治疗,3例ERCP插管失败;ERCP提示35例胆总管结石,4例胆总管下端炎性狭窄,12例未见明显异常;在12例无明显异常的患者中,9例在偏光显微镜下检测有胆道微结石(大多为胆固醇单水结晶)。与常规检查组、ERCP组比较,联合检查组大大提高了结石阳性检出率,统计学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ERCP联合镜下查找微结石可以提高胆道结石的诊断率;不明原因的急性胆管炎与胆道微结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内镜下乳头切开术(EST)对胆囊切除后T管引流不能拔除的病因诊断价值及治疗效果。方法10例胆囊切除术后T管引流不能拔除者行ERCP,观察胆总管下段情况,了解其梗阻原因,如有结石则行EST及胆总管取石术,配合使用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ENBD)。结果10例患者9例有胆总管残存结石,内镜下取石成功,1例疑诊胆管癌患者行ENBD,T管均成功拔除,未发生与操作有关的并发症。结论ERCP、EST治疗可了解胆囊切除术后T管不能拔除的原因,并能解除胆总管梗阻,是一项十分有价值、相对安全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ERCP在胆道术后并发症中的应用.方法 通过对13例胆道手术术后并发症行ERCP检查,明确诊断为何种胆道术后并发症并行相应治疗.结果 单纯胆囊管残端瘘6例,行鼻胆管引流术(ENBD);合并胆总管结石的胆囊管残端瘘1例,行十二指肠乳头肌切开取石、鼻胆管引流术(EST+ENBD);胆总管瘘1例,行鼻胆管引流术(ENBD);胆总管中断1例,行开腹手术;胆总管狭窄3例,行胆管内支架引流术(ERBD);肝总管空肠吻合口狭窄1例,行吻合口柱状球囊扩张,3个月后患者再次出现黄疸,行支架引流术.上述病人均得到治愈.结论 ERCP是微创技术,在胆道术后胆道损伤中的应用避免了腹部再次手术、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及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1.
ERCP后螺旋CT仿真内窥镜在胆系疾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agrade cholangiopan creatography,ERCP)后应用螺旋CT仿真内窥镜(CT virtual endoscopy,CTVE)在胆系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螺旋CT对26例行ERCP术后的患者行SCT扫描,对扫描所得的数据行后处理再进行CTVE重建。结果选择适当的闽值应用CTVE技术观察,胆管、胆囊未见明显异常5例,表现为胆管内径匀称,壁光整;胆系结石14例,表现为胆管或胆囊内的光整的隆起性改变,病变周围的管壁亦光整;胆系癌肿5例,表现为表面不光整的腔内隆起性改变,周围管壁凹凸不平;胆总管炎性狭窄2例,表现为胆总管腔渐进性狭窄,内壁光整。结论ERCP后CTVE较为满意地显示了胆系疾病的腔内改变的细节,获得类似于内窥镜效果的图像,对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2.
肖光云 《中外医疗》2012,31(14):27-28
目的评估术中经T型管胆道造影联合胆道镜检查在治疗肝胆结石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肝胆外科2009年8月~2011年8月间78例肝胆结石患者术中经T型管胆道造影联合胆道镜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78例肝胆结石患者中63例术前明确诊断存在肝胆结石,15例术前无明确结石发现;术中胆道镜新发现结石11例,假阴性结果 1例,胆道狭窄5例,胆道肿瘤2例,胆管感染1例;术中胆道造影新发现结石19例,假阳性结果 6例,假阴性结果 1例,胆道解剖异常3例、胆道狭窄2例,胆管感染1例;术后胆道探查发现新结石3例。结论术中胆道造影联合胆道镜治疗肝胆结石可进一步降低结石残留率,减少单独采用胆道造影或胆道镜出现的假阴性或假阳性结果,减少术后再次开腹取石的可能,安全有效,值得临床广泛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3.
我院从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共对1263例胆总管结石患者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联合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共有1235例取石成功,成功率97.8%,做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后1次取石成功982例,2次取石成功129例,3次及以上取石成功124例.术后放置鼻胆引流管1130例,占89.5%.有56例患者取石困难行置入胆道塑料内支架,其中42例经1~3次更换内支架后取尽.共28例取石失败转外科手术治疗.术后并发症29例,发生率2.3%,其中切口出血8例,急性胰腺炎17例(其中重症5例),穿孔4例.无患者死亡.提示绝大部分胆总管结石可通过内镜治疗取尽,但对肝内胆管结石及难取性胆总管结石是治疗难点,同时其远期疗效、并发症情况需要进一步探索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ERCP联合MRI在诊断胰胆管疾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90例胰胆管疾病患者,均行ERCP与MRI检查,所有患者经过手术、活检及病理证实为胆总管结石45例、胰腺癌20例、胆管癌并梗阻12例、慢性胰腺炎8例、胆道蛔虫感染5例,临床表现为黄疸、反复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结果 ERCP对胆总管结石、胰腺癌、胆管癌并梗阻、慢性胰腺炎、胆道蛔虫感染诊断准确率依次为95.56%、100%、75.00%、87.50%、100%,MRI诊断准确率依次为86.67%、85.00%、75.00%、87.50%、80.00%,ERCP对胰胆管疾病的诊断准确率略高于MRI诊断准确率,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ERCP与MRI胰胆管疾病的影像特征表现不同。结论 ERCP与MRI对诊断诊断胰胆管疾病有较高的一致性,二者联合应用可大大提高诊断疾病准确率,并可根据影像特点互补诊断。  相似文献   

15.
ERCP、MRI、螺旋CT对胰胆管疾病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ERCP、CT、MRI对胰胆管疾病的诊断准确性。方法85例临床表现为黄疸,反复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者均行ERCP、CT及MRI检查。本组经过手术,活检,病理证实为胆总管结石44例。20例为胰腺癌,10例胆管癌,7例为慢性胰腺炎,4例胆道蛔虫。结果胆总管结石诊断准确率ERCP97.7%.CT90%,MR146%;胰腺癌ERCP100%,CT90%,MRI93%;胆管癌ERCP80%,CT90%,MR160%;慢性胰腺炎ERCP85%,CT100%,MRI71%;胆道蛔虫ERCP100%,CT75%,MRI无病例。结论ERCP对胰胆管病变诊断准确率较高,是可靠的诊断手段。CT对恶性肿瘤定性诊断准确率也较高,且无创伤。MRI对梗阻型确诊率较高,且可观察周围组织情况有无创伤。所以,三种检查方法可以进行互补。  相似文献   

16.
韩亮  文卫 《现代医学》2013,(10):728-731
目的:探讨ERCP在儿童胆胰疾病中的临床诊疗价值。方法:对2003年1月至2012年9月间进行ERCP诊断和治疗儿童胆胰疾病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观察其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3例儿童患者中胆总管结石6例,胆囊切除术后残余结石1例,胆总管扩张2例,胆源性胰腺炎1例,肝外伤右叶切除术后胆道狭窄并胆漏1例,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1例,先天性胆总管囊肿1例。共计行ERCP18次,其中诊断性ERCP1次,治疗性ERCP17次。术后并发症发生1次(1/18)。结论:ERCP对于儿童胆胰疾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诊疗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胰管塑料支架结合鼻胆管引流对复杂、难治性胆总管结石患者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后胰腺炎(PEP)及高淀粉酶血症的预防作用。 方法 选择2016年1月—2018年4月于淄博市中心医院消化内镜中心经ERCP治疗的113例复杂、难治性胆总管结石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57例)仅在ERCP胆总管取石术后行鼻胆管引流,支架组(56例)行胰管插管留置导丝后常规胆管插管、胆管取石术后置入胰管支架、鼻胆引流管。比较2组患者在ERCP术后结石清除率、胰腺炎及严重程度、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以及术后患者腹痛评分结果。 结果 对照组57例患者,结石完全清除47例(82.46%),PEP 10例(17.54%),重症PEP2例(3.51%),高淀粉酶血症15例(26.32%),术后患者腹痛评分(4.33±1.09)分;支架组56例患者,结石完全清除45例(80.36%),PEP 3例(5.36%),无重症PEP,高淀粉酶血症6例(10.71%),术后患者腹痛评分为(3.56±1.37)分。支架组ERCP术后PEP、高淀粉酶血症及术后腹痛评分明显少于对照组(均P<0.05),结石完全清除率、重症PEP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复杂、难治性胆总管结石患者ERCP治疗术后可通过放置胰管支架和鼻胆管引流减少术后PEP、高淀粉酶血症的发生,减轻患者腹痛程度,但对结石清除率、重症PEP发生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技术(MRCP)及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对70岁以上老年病人胆道结石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6例老年胆道结石患者进行MRCP和ERCP检查,并对MRCP和ERCP影像资料进行对照分析,经ERCP或手术证实。结果所有病例MRCP与ERCP都能清晰显示胆道系统,胆总管结石诊断准确率MRCP为98.5%(65/66),ERCP为95.5%(63/66),两者比较,统计学上无差异。结论 MRCP是一种安全、无创、诊断准确性高、无需造影剂及无并发症的检查手段,易被老年患者接受;MRCP和ERCP对于胆道结石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两者结合,可进一步提高对胆道结石的诊断准确率;ERCP还能同时进行内镜下取石。  相似文献   

19.
施悦  徐俊法  罗芸葆 《西部医学》2008,20(1):158-159
目的探讨经胆囊管造影在胆道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617例胆道手术患者有选择性地行胆囊管造影198例,其中发现胆总管结石44例,行胆总管探查;有2例造影假阴性,术后发现胆总管结石残留,行二期手术。随机抽取单纯胆囊切除术病人154例、胆切+总探病人200例与造影组分别进行对照。结果造影组198例病人中,胆切154例,有2例术后残留结石,残石率1.3%,而对照组有14例之多,残余结石发生率为9.1%。在造影组中有44例行胆总管探查,均证实有胆总管结石,阴性探查率0%,对照组200例中有23例进行了不必要的胆总管探查,阴性探查率11.5%。结论有选择性地经胆囊管造影能降低残余结石发生率及胆总管阴性探查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