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肛内塞药镇痛与连续硬脊膜外腔给药镇痛对前列腺切除术后镇痛效果和安全性。方法128例前列腺切除术后患者随机分成肛内塞药镇痛组和连续硬脊膜外腔给药镇痛组,肛内塞药镇痛组68例肛内塞入双氯酚酸钠栓镇痛,连续硬脊膜外腔给药镇痛组51例连续硬脊膜外腔导管注入吗啡、布比卡因、芬太尼等混合液镇痛,观察并记录膀胱痉挛次数、疼痛持续时间、停止冲洗时间等。结果两组镇痛效果均好,但肛内塞药镇痛组膀胱痉挛次数及持续时间,明显优于连续硬脊膜外腔给药镇痛组,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肛内塞药镇痛比连续硬脊膜外腔给药镇痛对前列腺切除术后镇痛效果好,经济实惠又方便。  相似文献   

2.
1临床资料病例1,患者男,50岁,因慢性胆囊炎在连续硬脊膜外腔阻滞麻醉下行开腹胆囊切除术;T8与T9间隙硬脊膜外腔穿刺置管,操作顺利;2%利多卡因维持麻醉,麻醉效果好;手术顺利。病例2,患者男,24岁,因左精索静脉曲张在连续硬脊膜外腔阻滞麻醉下行曲张静脉高位结扎术;T11与T12间隙硬脊膜外腔穿刺置管,操作顺利;2%利多卡因维持麻醉,麻醉效果好;采用标准切口,手术顺利。病例3,患者女,28岁,在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下行剖宫产术;L3与L4硬脊膜外腔间隙穿刺置管,操作顺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肛内塞药镇痛与连续硬脊膜外腔给药镇痛对前列腺切除术后镇痛效果和安全性。方法128例前列腺切除术后患者随机分成肛内塞药镇痛组和连续硬脊膜外腔给药镇痛组,肛内塞药镇痛组68例肛内塞入双氯酚酸钠栓镇痛,连续硬脊膜外腔给药镇痛组51例连续硬脊膜外腔导管注入吗啡、布比卡因、芬太尼等混合液镇痛,观察并记录膀胱痉挛次数、疼痛持续时间、停止冲洗时间等。结果两组镇痛效果均好,但肛内塞药镇痛组膀胱痉挛次数及持续时间,明显优于连续硬脊膜外腔给药镇痛组,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肛内塞药镇痛比连续硬脊膜外腔给药镇痛对前列腺切除术后镇痛效果好,经济实惠又方便。  相似文献   

4.
本院自1999~2004年采用硬脊膜蛛网膜下腔置管持续、间断引流脑脊液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收到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采用硬膜外腔留置穿刺针置导管后直接气液法,观察309例手术患者阳性成功率91.3%,此方法与常规采用硬膜外穿刺针突破黄韧带的落空感、硬脊膜外腔的负压试验阳性率71.7%相比较,硬膜外阻滞更完善。  相似文献   

6.
腰硬联合麻醉硬膜外置管误入蛛网膜下腔4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机生 《浙江医学》2006,28(9):766-766,F0003
腰硬联合麻醉(CSEA)同时具有脊麻(SA)起效迅速、效果确切、局麻药用量少和硬膜外麻醉(EA)可连续给药、便于控制麻醉平面并作术后止痛的特点,在下腹部及下肢手术中被广泛应用。随着CSEA双针单点即针内针一点穿刺法(SST)逐步推广使用,并发症也相对增多。我院2002年6月至2004年6月共行CSEA1265例,有4例(0.32%)硬膜外置管误入蛛网膜下腔,现将经过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李国锋  元少鹏  肖伟利 《吉林医学》2014,(21):4668-4669
目的:探讨早期腰大池置管持续外引流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2例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在伤后24 h内行腰大池置管持续外引流治疗,选择L3~4或L4~5棘突间隙为穿刺点,进针4~6 cm,即可穿破硬脊膜达蛛网膜下腔,拔出针芯见脑脊液流出,予测压,放入中心静脉导管入终池3~4 cm,缝线将引流管牢靠固定。导管接一次性引流袋,留管时间3~7 d,最长10 d,期间用三通开关调节引流速度,控制引流量,每天约200~300 ml。结果:本组42例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治愈36例,轻残5例,重残1例。结论:腰大池置管持续外引流在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疗效确切,其操作简单,安全有效,并发症少,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应尽早进行。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吗啡与芬太尼分别用于硬脊膜外腔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胸腹部手术50例,随机分为吗啡组和芬太尼组,术前根据手术部位行相应间隙的硬脊膜外腔穿刺置管,术毕分别行吗啡与芬太尼镇痛,观察其镇痛效果及副作用发生率。结果:两组均具有较好的镇痛效果,芬太尼镇痛效果似更为确切,且药物副作用发生率较低。结论:吗啡与芬太尼适用于硬脊膜外腔术后镇痛,两组各有利弊。  相似文献   

9.
李静  王飞  林昕  童群  梁燕 《蚌埠医学院学报》2022,47(9):1314-1317
目的探讨2种不同时机的腔内心电图联合体外测量对于肿瘤病人经外周插管的中心静脉置管(PICC)尖端定位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置入PICC并接受化疗的64例肿瘤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2例。2组病人均采用腔内心电图联合体外测量技术进行PICC置入,对照组病人在使用腔内心电图定位置入PICC成功后30 min内进行X线片检查,干预组病人在腔内心电定位成功后3 h进行X线片检查。比较2种不同时机的腔内心电图联合体外测量的导管定位置管成功率、病人满意度及置管后7 d内导管相关性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2组病人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病人的置管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 < 0.05)。干预组病人置管后7 d内导管相关性并发症发生率为0.00%(0/32),低于对照组的18.75%(6/32)(P < 0.05)。结论肿瘤病人使用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植入PICC后3 h后可以替代X线片检查,不影响一次性置管成功率,有助于提高病人置管满意度以及降低置管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硬脊膜穿后再行硬膜外麻醉的可行性,以及改换间隙与否对病人的影响。方法 11例硬脊膜穿破后8例继续行连续硬膜外麻醉,其中6例是在原穿刺间隙退针至硬膜外腔插入硬外导管,2例改换上一间隙穿刺置管。结果 8例再行硬膜外麻醉的病人,不论改换间隙穿刺与否,只遵循小剂量分次缓慢给药的原则,均获满意的麻醉效果。结论 硬脊膜穿破后再行硬膜外麻醉,作为一种补救措施,只要麻醉者掌握给药原则,并作必要的药械准备  相似文献   

11.
李伟 《中国现代医生》2008,46(31):66-67
目的探讨置管引流并腔内注药治疗恶性浆膜腔积液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恶性浆膜腔积液患者23例,采用国产中心静脉导管经皮穿刺引流积液.引流干净后行腔内注人抗癌药或生物制剂治疗21例,其中注顺铂12例,高聚生9例,注药后封管保留2~5d后放开继续引流;若仍有较多积液,可再行第2次灌注治疗,两次给药间隔时间7~8d。结果23例患者中,腔内注药21例,CR5例,PR12例,NC4例,有效率(CR+PR)达80.95%。不良反应:本组留置引流管时间平均在18d,无并发症发生,腔内注药组中,Ⅰ~Ⅱ度消化道反应6例,胸痛4例,发热1例,无一例发生骨髓抑制。结论中心静脉导管用于浆膜腔置管引流恶性体腔积液并腔内注药的方法简便易行,创伤小,疗效理想,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2.
从2003年5月2007年4月,对67例颈椎病病人采用颈硬脊膜外腔置管点滴药物治疗,取得较好疗效,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模拟临床给药途径,Beagle犬腰椎穿刺置管多次鞘内注射巴氯芬注射液,观察其局部刺激性,同时进行犬行为学观察,为巴氯芬注射液安全性评价提供依据.方法 12只Beagle犬分为假手术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巴氯芬给药组.行腰椎穿刺置管,使用单通道微量注射泵泵入给药,给药剂量为1000μg/d,生理盐水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0.5 mL,连续给药7 d,恢复期7 d.每日进行行为学观察,给药结束及恢复期结束时每组麻醉2只动物,取给药部位脊髓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给药及恢复期期间动物行为未见异常,给药结束时各组均有部分动物观察到置管处表皮感染现象,进行局部消毒处理后在恢复期第3天恢复正常.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给药及恢复期结束时各组动物脊髓均可见血管周围炎细胞浸润或脊髓内钙盐沉积,各组无差别.给药结束时巴氯芬组1例动物脊膜处有肉芽组织形成,判定与置管操作有关.结论 巴氯芬注射液Beagle犬腰椎穿刺置管连续7 d鞘内注射,给药剂量为1000 μg/d对脊髓无局部刺激性作用,动物行为也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三种大鼠蛛网膜下腔给药途径的优缺点。方法将成年雄性SD大鼠分为3 组,分别作如下处理:重复穿刺 (1 次/d),椎板切除置管以及经皮置管。设空白对照组。记录操作前后大鼠体质量变化;评估其一般行为及神经生物学行为; Rota-Rod跑步行为学测试,检查运动平衡与协调功能变化;痛敏刺激测试其对伤害的感受性反应。HE染色评价局部炎症反应, 并行甲苯胺蓝染色试验评价不同方法的给药精度。结果重复穿刺组成功率较低,并且引起较多并发症:包括异常的神经行为 学表现以及严重的运动功能障碍、痛觉过敏、脊髓背侧严重的局部炎症反应。留置导管可以方便进行后续给药,适合长期的药 理学及行为学研究。经椎板切除置管创伤大,严重影响动物的生理功能,并且容易引起脊髓额外损伤(P=0.03)。经皮置管具有 最高的手术成功率,且创伤小,仅引起轻度的脑脊液漏、微弱的感觉运动障碍以及脊髓背侧极轻微的组织病理学改变,给药精度 高(P=0.002)。结论3种方法相比,经皮置管是一种安全、有效、精确的重复给药途径。  相似文献   

15.
张磊  张阳  罗超  蓝雨雁 《广西医学》2013,35(2):174-175
目的 探讨大鼠蛛网膜下腔置管改进的方法.方法 将30只雄性SD大鼠麻醉后行L3~4间隙切开,钝性分离棘突周围肌肉,暴露L3~4棘突间隙.20 G静脉留置针探查并刺破硬脊膜,以鼠尾出现侧摆或后腿抽动为成功标志,经硬脊膜破口向头侧将20 G静脉留置针的外套管全部置入.逐层缝合,固定导管.术后每天观察大鼠有无脊神经损伤表现.术后第2天鞘管内注射2%利多卡因25 μl,观察阻滞效果.术后第4天,多聚甲醛灌注固定后打开椎管及椎间孔,观察导管位置.结果 术后30只大鼠均未出现明显的脊神经损伤症状,未出现神经并发症及感染.术后第2天,鞘管内注射2%利多卡因,30只大鼠均出现双下肢瘫痪症状.术后第4天,解剖大鼠椎管证实导管位置正确.结论 大鼠蛛网膜下腔置管的方法 改进后,对大鼠损伤小,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将激素、维生素类等药物合理组合后,通过置入椎体骨折部位上方或下方的硬膜外导管缓慢滴入硬脊膜外腔中。使药液逐渐渗透到病变部位,以解除因椎体压缩变形而产生的对神经根直接或间接的压迫,从而达到缓解和治愈椎体压缩型骨折性腰腿痛的目的。方法 选择压缩型骨折性椎体的上方或下方的椎间隙进针,确定针尖进入硬脊膜外腔后置管。置管方向为:若在压缩椎体的上方进针则向下置管;若在压缩椎体的下方进针则向上置管。置管后将事先配好的复方丹参注射液6—8ml、地塞米松10—20mg、维生素B1和维生素B6各300mg、2%利多卡因50-l00mg、生理盐水150-250ml,通过导管缓慢滴入硬脊膜外腔内。结果 通过30例临床病理观察,止痛优良率达83%,并且无并发症、副作用和后遗症。  相似文献   

17.
大鼠蛛网膜下腔微创置管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介绍一种大鼠腰部椎管内置管的新方法。方法:12只大鼠平均分为两组,一组采用枕骨大孔置管方法,另一组采用改进的腰部置管。腹腔注射水合氯醛将大鼠麻醉后,于背部L4、L5间隙处皮肤作一5mm切口,在该间隙沿L5棘突插入自制的套管钢丝,出现硬膜刺激征时推入导管,抽出钢丝,两者分离,管内溢出清亮脑脊液为置管成功标志。以平行线实验检测动物术后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用体重变化为指标观察术后恢复的一般情况。结果:术后24h,平行线实验中腰部置管组大鼠运动功能恢复良好,枕骨大孔置管组有一例前肢运动障碍;两组间术后一周体重增量差别显著。结论:新方法减少了动物术后死亡、脊髓损伤,体重减轻等置管后并发症,与以往大鼠珠网膜下腔置管方法相比,有操作简单迅速,置管成功的指征明确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
对大鼠硬脊膜外腔注射100μg辣椒素后,第7天电针镇痛效应较给药前及对照组明显降低;腰骶段脊髓后角P物质样免疫反应性(SP-LI)减弱和抗氟化物酸性磷酸酶(M)反应产物减步,而亮氨酸脑啡肽样免疫反应性(ENK-LI)增强;脊神经节B型细胞内FRAP反应产物消失。以上结果提示,大鼠硬脊膜外腔注射辣椒素可影响一级传入C类纤维(特别是SP纤维)以及脊髓后角Ⅰ-Ⅲ层含ENK中间神经元的代谢和功能;一级传入C类纤维(包括SP纤维)在针刺信息传入及针刺镇痛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改进大鼠经皮穿刺腰骶部鞘内置管技术,探索更加简便、快捷、安全、有效的大鼠鞘内给药的新方法。方法:健康雄性大鼠6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经寰枕膜鞘内置管组(C组,n=30)和经皮穿刺腰骶部鞘内置管组(T组,n=30)。戊巴比妥钠腹腔麻醉后,C组大鼠接受经皮切开寰枕膜鞘内置管操作,T组大鼠接受在L6~S1间隙,用20 G穿刺针行经皮穿刺腰骶部鞘内置管操作。两组大鼠在操作成功后,均经导管注入2%利多卡因10μL。观察并比较两组大鼠置管成功只数、瘫痪只数以及死亡只数。结果:与C组比较,T组大鼠鞘内置管成功率明显提高,术后瘫痪、死亡率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穿刺腰骶部鞘内置管技术是一项简便、快捷、安全、有效的鞘内给药方法。  相似文献   

20.
黄萍  钟慧  谢琦  吴修全 《吉林医学》2023,(3):769-772
目的:探讨在腔内心电图指导下肿瘤患者中心置管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肿瘤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采取传统穿刺方法进行中心置管,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另采取腔内心电图进行辅助中心置管,比较两组患者导管一次性尖端到位率、并发症发生率、舒适度、取管因素、PICC期间定位耗时和定位成本。结果:观察组一次性置管成功准确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导管置管舒适度高于对照组,定位耗时和定位成本方面低于对照组,在置管期间内观察组取管因素比例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腔内心电图辅助PICC导管尖端实时定位技术可提高PICC置管的一次性到位率,减少置管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长期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