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疏肝益气健脾类中药治疗慢性胃炎的疗效。方法采用自拟疏肝益气健脾方(黄芪、太子参、柴胡、枳壳、芍药、陈皮、川芎、白术、山药、茯苓、甘草),治疗慢性胃炎120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2%,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疏肝益气健脾法治疗慢性胃炎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回顾性分析林晓洁教授采用中药治疗儿童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炎的有效病例的病案资料,采用频数分析及聚类分析的统计方法,探讨其用药规律。收集中药处方220首,涉及中药36味,其中单味中药使用频次 > 50次的共24味,居前8位的高频药物为太子参、山药、茯苓、甘草、白术、葛根、鸡蛋花、陈皮;聚类分析显示, 24味中药聚为3大类。Ⅰ类药的太子参、山药、茯苓、甘草、白术、葛根、鸡蛋花、陈皮、谷芽、麦芽为林晓洁教授基于“胃气为本” 治疗本病而创立的脾胃康方的主要组成药物。分析结果提示,林晓洁教授治疗儿童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炎主张以健脾益气、清热利湿、消食化积为治法,辅以调理肺、胃、肝等脏腑气机,同时注重结合岭南气候特点而选择用药。  相似文献   

3.
<正> 复方四炭汤是临床常用经验方,具有健脾燥湿,益气和中,寓有培补中土,和胃止泻之功。对脾胃虚弱,湿胜之慢性泄泻最为合适。方由太子参炭、白术炭、茯苓、扁豆炭、苡仁炭、陈皮、砂仁、甘草组成。在本方基础上随证加减,灵活配伍,其适应范围更较广泛。一、脾胃虚弱,运化失职者,重用太子参炭、白术炭,加山药、莲肉健脾胜湿;若出现脾气甚虚,便后肛坠者,加蜜黄芪、蜜升麻、柴胡益气升提。二、脾胃阳虚,虚寒偏胜者,加熟附片、干姜温中散寒;若腹痛甚者,加肉桂温补脾阳。  相似文献   

4.
惊泻     
镇惊安神、补脾益气法:适用于外受惊吓型腹泻(见于单纯性消化不良),睡眠不安.惊哭惊跳,鼻准及唇周色青,大便青绿色,或黄绿相兼。舌尖红,苔薄,指纹色青紫。方剂:加味益脾镇惊散(蝉衣,钩藤,太子参,白术,茯苓,硃砂,神粬,甘草)  相似文献   

5.
自拟益胃消萎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5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国英 《陕西中医》2007,28(1):40-42
目的:观察健脾、益气、养阴类中药配伍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3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用益胃消萎汤(太子参、白芍、白术、元胡、茯苓、郁金等),对照组用维酶素片,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及病理的变化。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9.66%,对照组为40.0%,有显著性差异(P<0.01),对萎缩腺体病理组织的改变及HP的变化,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本方具有健脾益气养阴,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功效。  相似文献   

6.
王寿海  董学芳 《陕西中医》2012,33(2):178-179
目的:观察温阳益气降脂类中药配伍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确诊为高脂血症患者86例,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西医的治疗方法,治疗组采用温阳益气降脂汤(黑附子、太子参、茯苓、白术、山楂、何首乌、当归、熟地等)加减治疗。结果: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温阳益气降脂汤治疗高脂血症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7.
苓桂术甘汤出自《伤寒论》,由茯苓、桂枝、白术、炙甘草四味药组成。方中茯苓淡渗利水,桂枝温阳化气,白术健脾燥湿,甘草益气和中,共奏健脾利水,温化痰饮之功。药少意精,在临床上应用颇广。笔者师仲景之法,运用本方加减,治疗多种疾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益气养阴法为主中草药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益气舒肠汤(太子参生白术黄芪升麻陈皮甘草白芍当归玄参麦冬生地枳实乌药等)治疗功能性便秘60例.结果:近期治愈率100%,远期总有效率77%.结论:益气舒肠汤治疗虚型便秘有独特疗效.  相似文献   

9.
茯苓易与他药配伍,治疗领域宽广,被历代医家推崇。《伤寒杂病论》中并没有茯苓单味药方剂,配伍后创制出诸多方剂;典型药对配伍为茯苓-桂枝、茯苓-白术以及茯苓-干姜。茯苓作用其一为安神定志,如酸枣仁汤;其二为淡渗水湿,如五苓散、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因其自身甘淡性平,所以可配伍到寒温不同属性方剂,发挥不同作用。经典配伍:茯苓+桂枝-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水饮上逆、茯苓+白术-甘姜苓术汤-湿邪困脾、茯苓+干姜-小半夏加茯苓汤-水邪内停。茯苓在《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用量有较大差异,单付药用量最大属苓桂甘枣汤、小半夏加茯苓汤、茯苓戎盐汤等,达半斤(125g);用量最少当属五苓散,只用十八铢(11.70g),平均用量在四两(45.9g)。汉代一两相当于当今15.625g,目下临床每付药茯苓用到45g也是有依据的。苓桂术甘汤为《伤寒论》运用茯苓名方,含"茯苓-桂枝""茯苓-白术"配伍,实脾土、燥脾湿,现代学者拓展用途,加味治疗内耳性眩晕、加活血益气药治疗充血性心衰、加宣肺解表药治疗小儿哮喘、与二至丸合方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加活血益气药治疗产后尿潴留等,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探索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用药特点和组方规律。方法: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及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SPD)中搜索应用中医处方治疗CAG的相关文献,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析所提取的全部处方,分析用药特点及组方规律,并对得到的新处方进行分析。结果:共收集到CAG相关处方207首,剔除重复处方和不合理处方后得到180首待分析处方,涉及中药203味,其中用药频次≥20次的中药有32味,排名前5位的药物分别为茯苓(89)、党参(85)、白术(84)、黄芪(63)、炙甘草(61);药物分类中,多使用补虚药、理气药、消食药等,用药多甘温,多归脾、胃经;排名前5位的高频药对为白术-茯苓(63)、党参-茯苓(56)、党参-白术(54)、陈皮-茯苓(47)、炙甘草-茯苓(46);得到68个3味药、14个4味药核心组合,新处方12首。结论:中医治疗CAG主要通过益气健脾、理气消食,兼顾祛湿化痰的治法,为临床发展新型处方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1.
于春霞 《新中医》2010,(12):57-58
<正>笔者自2006年应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多系统萎缩(MSA),效果较好,结果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观察病例为本院住院患者,共19例。男12例,女7例;年龄35~60岁;病程1~10年,均符合MAS的诊断标准。2治疗方法予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处方:黄芪、白术、太子参、当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中医方剂大辞典》中胸痹防治用药规律。方法: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对《中医方剂大辞典》中164首治疗胸痹的方剂进行数据挖掘,得出药物频次、药物组合频次统计,提取出治疗胸痹的核心组合。将分析结果与《中药成方制剂》数据分析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肉桂、陈皮、茯苓、半夏、当归、白术等应用较多,常用药对组合有"甘草-茯苓""人参-甘草""人参-茯苓"等,置信度为0.7的关联规则为"半夏,茯苓→甘草""前胡,甘草→茯苓""厚朴,茯苓→白术"等。结论:《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胸痹方剂的组方以理气健脾、祛湿化痰药和温中散寒、补中益气药居多,治病求本。  相似文献   

13.
目的挖掘古籍方剂治疗抗流感病毒的药物组,指导临床用药组配。方法搜集古籍记载的方剂6950首,基于Excel2010对方药进行关联关系挖掘。结果抗流感病毒方药的单味药使用频次从高到低排序前10名分别是甘草、人参、茯苓、防风、黄芩、陈皮、川芎、当归、白术和麻黄;两味药药物组使用频次从高到低排序前10名分别是人参-甘草、茯苓-甘草、黄芩-甘草、陈皮-甘草、防风-甘草、川芎-甘草、柴胡-甘草、桔梗-甘草、白术-甘草和麻黄-甘草。抗流感病毒古方用药多为疏风解表、清热解毒、止咳化痰和补益脾肺药物。结论抗流感用药以解表药物和清热药物为主,健脾益气,补血活血药物使用频次亦较高,说明治疗流感的古方多有气血亏虚的表现。  相似文献   

14.
朱国强  屈弘宇 《陕西中医》1998,19(3):110-110
采用益气健脾收敛止血法(太子参、黄芪、白术、当归、地榆炭、藕节炭、茯苓)治疗上消化道出血43例,总有效率96.67%。提示本方法对本病具有止血、缓解症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养脾滋阴汤治疗慢性泄泻50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姬云海 《陕西中医》1994,15(11):484-484
采用健脾益气,利湿止泻,养脾滋阴法,自拟养脾滋阴汤(党参、白术、茯苓、泽泻、山药、薏米仁、太子参等)治疗慢性泄泻50例,总有效率90%。提示本法对久泄而致脾阴暗伤之证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基于数据挖掘方法,探讨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相关性腹泻的组方用药规律,为临床用药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网)、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从建库至2019年12月收载的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相关性腹泻的临床研究文献,提取相关方剂,建立数据库,采用中医传承平台软件(V2.5),分析用药频次、常用药物组合、功效分布、配伍规律及新方。结果 收集并筛选出48首治疗艾滋病相关性腹泻的方剂;使用频率较高的单味中药有白术、甘草、茯苓、黄连、党参等;高频次药对包括白术-茯苓,白术-甘草,党参-白术等;关联规则分析置信度为1的药对有茯苓→白术,甘草、茯苓→白术,党参、茯苓→白术;通过复杂系统聚类分析,演化出10个核心药物组合,获得新处方5首。结论 中医治疗艾滋病相关性腹泻以健脾益气、利水渗湿为主;新方组方规律以温补脾肾、收敛止泻为主。  相似文献   

17.
通过总结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床应用太子参及其用量经验,得出汤剂中太子参临床用量范围为6~45 g,常用剂量为10~30 g,丸剂用量为0.9 g.根据疾病、证型、症状寻求最佳用量,如养阴生津治疗冠心病、心肌炎、心律失常、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顽固性失眠时,汤剂为10~30 g,丸剂为0.9 g;益气健脾治疗慢性胃炎、肝硬化、贫血、经期延长、哮喘、干燥综合征时,为6~45 g.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养阴生津常配伍麦冬、五味子等;益气健脾常配伍茯苓、白术、黄芪.  相似文献   

18.
唐仕勇 《光明中医》1996,11(1):25-26
参苓白术散治疗小儿泄泻的机理及体会唐仕勇贵州省中医研究所附院(550008)参苓白术散出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人参、茯苓、白术、桔梗、山药、白扁豆、砂仁,薏苡仁,莲子肉、甘草等10味药组成,具有健脾益气、渗湿和胃的功用。笔者应用本方加减治疗小儿多...  相似文献   

19.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中医药治疗围手术期食管癌患者的用药规律。方法:查阅2006至2015年围手术期食管癌中医治疗的相关文献,建立相应数据库,采用频数分析和Carma算法对药物及药物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治疗围手术期食管癌的中药中,补虚药所在比例最大(28.5%),其次为理气药(12.6%),最常用的前6味药为甘草、厚朴、白术、茯苓、黄芪和木香。在药对及药组分析中,甘草-白术和甘草-茯苓是置信度最高的药对,甘草和白术-茯苓为置信度最高的药组。结论:中医药治疗围手术期食管癌患者以扶正为主,理气为辅,健脾益气、滋阴养血、理气通腑为基本治法。  相似文献   

20.
陈夏六君汤是由党参,茯苓,白术,甘草,陈皮,法夏等六味药组成。功能健脾益气,燥湿化痰,和胃消痞,降逆止呕。加减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