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老年人腮腺肿瘤的发病情况和临床特点。方法对1993年至2009年间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收治的242例年龄60岁及以上的老年腮腺肿瘤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老年良恶性腮腺肿瘤的发病高峰均为60-69岁年龄段,良恶性肿瘤的男女性别之比分别是2.38:1和2.29:1。良性肿瘤中前三位分别为Warthin瘤、多形性腺瘤、基底细胞腺瘤;恶性肿瘤中为腺癌、腺泡细胞癌、鳞癌。结论在老年腮腺肿瘤中男性病例比例较高,Warthin瘤为最常见的病理类型。  相似文献   

2.
俞辉明  房进 《山东医药》2011,51(7):98-99
目的探讨腮腺良性肿瘤的最佳手术方法。方法将同期收治的82例腮腺肿瘤患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2例、对照组40例;分别行腮腺区域性切除术及腮腺浅叶或全叶切除术。术后随访时间3个月~6 a。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面瘫、Frey综合征、面部塌陷畸形、口干、耳大神经损伤)发生率及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术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复发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区域性切除术治疗腮腺良性肿瘤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可作为腮腺良性肿瘤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残余腺体A型肉毒素(BTX-A)注射与术区加压包扎联合应用对单侧腮腺良性肿瘤患者腮腺部分切除术后涎瘘的预防效果。方法 单侧腮腺良性肿瘤患者58例,按照术后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28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均行腮腺部分切除术;观察组术后即刻于残余腺体分象限多点注射BTX-A共20 U,术后患侧术区持续加压包扎3 d;对照组采用传统术区长时间加压包扎2周;两组均放置负压引流。比较两组术后总引流量、拔管时间、并发症及手术前后唾液分泌量和舒适度、满意度评分。结果 两组总引流量、拔管时间比较,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5、7、14 d唾液分泌量少(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身体机能满意度评分、社会满意度评分、身体舒适度评分、心理舒适度评分低(P均<0.05)。观察组及对照组术后2周内发生Ⅰ级涎瘘者分别为1、2例,术后1周内发生Ⅱ级面瘫者分别为2、1例,两组比较,P均>0.05。结论 BTX-A配合术区短期加压包扎法应用于单侧腮腺良性肿瘤患者腮腺部分切除术后效果较好,可以抑制唾液分泌,预防涎瘘,提高了术后患者治疗过程舒适度和满意度,...  相似文献   

4.
104例老年人涎腺肿瘤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老年人涎腺肿瘤的患病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104例老年涎腺肿瘤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对1988~2002年老年人涎腺常见肿瘤发病情况的变化进行分析,并对两种不同手术方式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104例老年涎腺肿瘤约占同期收治的所有涎腺肿瘤的1/3,良性肿瘤占多数(89例,85.6%),60~70岁年龄段患者居多(79例,76.0%),男性多于女性(男女之比1.5:1);腮腺为肿瘤好发部位(69.2%);Warthin瘤占全组腮腺肿瘤的47.2%(34/72),良性肿瘤的54.8%(34/62)。结论 老年人腺肿瘤在发病特点上不同于中青年人,男性居多,Warthin瘤最常见;腮腺部分切除术是大多数老年腮腺良性肿瘤患者可靠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手术治疗腮腺肿瘤241例(良性204例,恶性37例);初次手术213例,非初次手术28例。其中211例腮腺肿瘤经一次手术治愈;17例多形性腺瘤(其中5例术前已多次复发)和6例Warthin瘤术后复发;7例恶性肿瘤术后复发。认为腮腺肿瘤的正确诊断及术中冰冻切片检查对治疗方案的选择及疗效有重要意义,首次术式选择是减少肿瘤术后复发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李志军  蔡现良 《山东医药》2011,51(36):110-111
目的探讨在腮腺区域切除手术的同时保留并重建腮腺嚼肌筋膜、恢复腮腺嚼肌筋膜屏障对味觉出汗综合征(Freys’综合征)发生的影响。方法腮腺区域切除术中保留并重建腮腺嚼肌筋膜患者44例为实验组,术后进行随访,采用碘—淀粉试验检测,观察术后Frey’s综合征的发病率;对照组采用在腮腺嚼肌筋膜下翻瓣,切除腮腺浅叶及肿物。结果实验组31例患者中潮红1例、碘—淀粉试验阳性3例,对照组30例患者中出汗1例、潮红5例、碘—淀粉试验阳性12例。结论切除部分腮腺保留并重建腮腺嚼肌筋膜对预防Frey’s综合征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7.
陈龙  王东  杜珍 《山东医药》2010,50(46):82-83
目的比较5种不同的腮腺切除术,探讨预防手术并发症的腮腺切除方法。方法对92例行腮腺浅叶切除术的良性腮腺肿瘤患者术前随机分为A、B、C、D、E组。A组25例(为对照术)行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术;B组18例术中保留咬肌筋膜;c组14例术中不保留咬肌筋膜,植入脱细胞异体真皮基质(ADM)覆盖创面;D组19例保留咬肌筋膜并辅以ADM植入:E组16例保留咬肌筋膜,用胸锁乳突肌瓣修补腮腺切除后的缺损区。观察各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A、B、C、D、E组术后发生涎瘘者分别为2、1、1、0、0例,面瘫分别为1、0、0、0、0例,组间比较,P均〉0.05;术后发生面部凹陷者分别为16、11、9、12、0例,E组发生率最低(P〈0.05);发生Frey综合征者分别为17、3、3、1、1例,A组最高(P〈0.05)。结论采用保留咬肌筋膜联合胸锁乳突肌瓣修补腮腺切除区的腮腺浅叶切除术,可有效预防术后面部凹陷畸形及Frey综合征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吴鸿  朱淑云  潘洪祥 《山东医药》2001,41(21):31-32
腮腺多形性腺瘤的常规治疗方法是浅叶切除术 ,即解剖分离并保存面神经 ,将腮腺浅叶及肿瘤一并切除。 1 992~ 1 996年 ,随着功能性治疗思想的提出 ,使我们在腮腺手术治疗时更多地考虑了功能修复方面的问题 ,为此 ,我们对我院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本组 6 2例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 ,其中男 2 9例 ,女 3 3例 ;年龄 1 7~ 6 6岁 ,平均 3 6岁 ;病程 0 .5~ 2 0年 ,平均 3 .75年。腺瘤均位于耳下区和腮腺后区 ,直径 1~ 5 cm,平均 2 .2 cm。临床表现多为无痛性肿物 ,触诊界限清楚、活动 ,呈球形或椭圆…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胰腺囊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对2004~2009年我院收治的均经手术和病理检查证实为胰腺囊性肿瘤的15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5例病人中浆液性囊腺瘤3例,黏液性囊腺瘤7例,囊腺癌5例。浆液性囊腺瘤较黏液瘤和囊腺癌小(P<0.05)。5例血清CAl99明显升高(胰腺囊腺癌4例,胰腺黏液性囊腺瘤1例)(正常参考范围1~39 u/L),提示CAl99是鉴别胰腺囊性肿瘤良恶性的较好标志物。5例肿物位于胰头部,1例肿物位于胰体部,2例肿物位于胰体尾部,7例肿物位于胰尾部。全部病人均接受了手术治疗。肿物位于胰头者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5例;肿物位于胰体者行胰腺节段切除加胰腺远端空肠Roux-en-Y吻合术1例;肿物位于胰体尾者行肿物摘除术2例;肿物位于胰尾者行肿物摘除术2例,胰体尾切除术2例,胰体尾及脾切除术2例,胰体尾切除、脾切除及肝转移瘤切除术1例。与病理诊断相比,术前诊断误诊率26.7%,手术术中诊断误诊率20%。全组无围手术期死亡者,预后良好。结论临床中胰腺囊性肿瘤的病史询问,病理学特征,B超及CT检查,囊液分析及组织活检有助于明确诊断,手术切除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腮腺淋巴上皮瘤样癌( lymphoepitheloma-like carcinoma,LELC)的MRI表现,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8例腮腺LELC的MRI表现。结果8例腮腺LELC均为左侧实性肿块,单发3例,多发5例。深、浅叶均有者4例,浅叶者3例,跨深浅叶者1例。平扫T1 WI呈等或稍高信号4例,等信号4例;T2 WI呈高信号6例,稍高信号2例;增强后均呈现早期明显强化。完整及不完整包膜并存者4例,不完整分隔者2例,完整包膜者2例,包膜均呈长T1、等T2信号,增强后逐渐延迟强化。边界大部分清晰局部模糊者2例,清晰3例,模糊不清3例。有邻近皮下脂肪、皮肤侵犯6例,无2例。邻近区域有淋巴结转移者6例,无2例。结论 MRI能反映腮腺LELC的影像特点,具有一定特征性。  相似文献   

11.
王文滪  徐勇  刘冉录 《山东医药》2009,49(42):66-67
目的探讨腹膜后神经鞘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7例腹膜后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查体发现2例,腰腹部疼痛不适5例(其中3例查体可触及肿物),肿瘤直径4.7~12 cm,6例位于肾上腺区、1例位于右后盆壁。5例经腹手术切除肿物,1例经腰手术切除肿物,1例行后腹腔镜肿瘤探查、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神经鞘瘤。结论腹膜后神经鞘瘤缺乏特异临床表现,术前诊断困难,确诊依赖病理学检查,手术切除是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良性腮腺肿瘤改良腮腺部分切除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2012年8月行改良腮腺部分切除手术的46例良性腮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采用改良切口,保留耳大神经,保留腮腺咬肌筋膜,区域性腮腺切除,保留腮腺主导管,应用Focus超声刀切除肿瘤,分析手术效果。结果 46例患者手术顺利,手术时间均小于1 h,切口小,局部凹陷不明显。术后出现涎瘘1例,经加压包扎1周后恢复;暂时性面瘫3例,4周后自行恢复。术后无Frey综合征、口干。随访24个月以上,无复发病例。结论对良性腮腺肿瘤采用改良腮腺部分切除手术方法疗效较好,术后并发症少、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对7例胰腺癌前病变患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分析,探讨此类疾病诊断方法的应用及治疗策略.方法 收集2006年1月-2007年12月92例手术治疗胰腺肿瘤中有癌前病变的7例患者,其中黏液囊腺瘤(MCN)1例、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IPMN)2例、胰腺内分泌肿瘤1例、胰腺上皮内瘤变(PanIN)Ⅰ级、Ⅱ级及Ⅲ级各1例.采用免疫荧光分析法测定患者血清CA19-9.7例上腹部均行超声和螺旋CT检查;1例行超声内镜检查及穿刺;2例行逆行胰胆管造影检查.结果 胰腺癌前病变临床表现不典型,影像学检查常无实质性肿块,但PanIN可伴有胰管扩张、狭窄;IPMN在胰头处可表现为囊性扩张的胰管;囊腺瘤等在胰体尾处可表现为单个孤立的囊肿.肿瘤指标CA19-9在此类疾病中可轻度增高.但对诊断作用有限.手术切除可治愈,并可防止肿瘤的进一步癌变.结论 对疑为胰腺癌前病变患者需积极选用多种影像学方法进行诊断,并予以积极的手术探查及切除.  相似文献   

14.
<正>腮腺肿瘤是最常见的唾液腺肿瘤,种类较多,影像学检查对于腮腺肿瘤的诊断及手术方案的制定都有重要的作用,MRI具有良好的软组织分辨率,通过多参数成像,可以清晰地显示肿瘤及邻近解剖结构,为术前提供丰富的影像学信息。老年患者腮腺肿瘤具有其特殊性,针对老年患者腮腺肿瘤的研究较少,文献罕见报道,本文回顾性分析老年腮腺肿瘤患者的MRI表现,旨在提高对老年腮腺肿瘤的认识及诊断率。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10年1月~2014年5月经手术  相似文献   

15.
<正>1病例资料患者女性,54岁,因“上腹部及背部困痛”于2022年8月16日就诊,入院查体、实验室检查、肝功能检查及肿瘤标志物均在正常范围内,未检测到肝炎病毒感染的血清学标志物。增强CT检查:肝右叶多房囊性占位,内见钙化及分隔,增强可见囊壁及分隔强化,考虑囊腺瘤(图1);MRI肝脏特异性增强检查:肝S7见囊性长T1长T2混杂信号影,大小3.2 cm×3.4cm,内见多发薄壁分隔,增强扫描三期可见囊壁及分隔强化,ADC呈高信号,考虑囊腺瘤(图2)。完善相关检查后,患者行腹腔镜下部分肝切除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成人肾恶性横纹肌样瘤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对11例成人肾恶性横纹肌样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11例成人肾恶性横纹肌样瘤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腰腹疼痛4例,肉眼血尿2例,消瘦、乏力2例。 B超检查均提示肾占位性病变;CT检查均提示肾实质不规则混杂密度肿物影,肿瘤内有坏死液化,增强扫描均有不均匀强化改变。术后病理检查结果均确诊为肾恶性横纹肌样瘤。11例均行根治性肾切除术,术后辅以生物免疫治疗。根据NWTS3分期标准:Ⅰ期4例、Ⅱ期3例、Ⅲ期4例。4例术后1 a内死于肿瘤多器官转移;3例分别死于心肌梗死、脑出血、肾功能衰竭;3例术后随访7~26个月无瘤生存。结论成人肾恶性横纹肌样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确诊依赖于病理学检查,应争取早期行根治性肾切除术和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Ⅰ期和Ⅱ期术后及时辅以生物免疫治疗疗效良好,Ⅲ期和Ⅳ期预后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胃神经鞘瘤(GS)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G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患者以“间断性腹胀不适1月余”入院。腹部CT检查示胃体大弯侧团状软组织肿物,直径37.9 mm,部分突出于胃腔外;腹部增强CT检查示动脉期见胃窦体交界处一团状软组织肿物,部分突出胃腔外,边缘较清晰,瘤体轻度强化,静脉期及平衡期见瘤体轻—中度强化影,病灶周围腹腔内可见轻度增大的淋巴结影;超声内镜见胃窦体交界大弯侧黏膜下一隆起性病变,球形,表面光滑,胃体可见陈旧性出血斑,超声胃镜扫描见一起源于固有肌层的类圆形病灶,呈高低回声混杂,回声不均匀,弹性成像以蓝色为主。结合病史,初步诊断为胃占位性病变?胃间质瘤?患者接受腹腔镜下胃体大弯切除术治疗,术后病理检查明确诊断为GS,顺利出院。术后正常随访1 a,未见复发或转移。结论 GS表现为腹胀等非特异性临床表现,极易漏诊误诊;腹部增强CT检查、超声内镜检查有一定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明确诊断需行病理检查;手术切除是治疗GS的首选方法,如腹腔镜下胃部分切除术、内镜下胃全层切除术等,术后不推荐放化疗。  相似文献   

18.
27例腮腺腺淋巴瘤的临床分析沈阳军区总医院口腔科(110015)薛宏宇,李超 腺淋巴瘤又称乳头状淋巴囊腺瘤或Warthin's瘤。主要发生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且男性患者明显多于女性。我科自1976年4月至1995年6月收治的27例腮腺腺淋巴瘤资料分...  相似文献   

19.
垂体转移是癌症的罕见并发症,甲状腺乳头状癌又是血行播散倾向较低的肿瘤。本文报告1例罕见的甲状腺乳头状癌垂体转移。该例患者43岁,因"右眼视物模糊"入院。8年前因甲状腺肿物行甲状腺部分切除术病理为甲状腺乳头状癌,没有进一步治疗。入院后MRI检查发现垂体肿物经鞍底突入右侧蝶窦内,为缓解视力障碍行神经内镜下经鼻蝶鞍区肿物切除...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对1例长期患者带瘤生存多处转移化学感受器瘤治疗过程的分析,总结出其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 对1例长期带瘤生存多处转移化学感受器瘤的治疗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患者37岁,因全身乏力入院。患者于2002年11月因左侧颌下包块就诊,行肿物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为慢性淋巴结炎,之后未做治疗及检查。2年后原部位再次出现逐渐增大的肿物,血常规:血红蛋白48 g/L;在全麻下行左颌下包块切除术,术中见肿物与周围组织粘连严重,无法完全切除,切取一直径约2 cm大小肿物组织做活检,病理检查诊断为(颈部)化学感受器瘤。患者术后未做治疗。4个月后原部位再次出现颌下肿物增大,胸部CT检查发现双肺转移瘤,给予NP方案全身化疗,及颌下局部放疗,并给予输注红细胞等对症治疗,病情持续稳定6年后经胸腹部CT、颅脑MRI等检查发现双肺、多处骨骼、肝脏、脾脏转移,且伴重度贫血,血红蛋白最低为44 g/L。给予输注红细胞及对症支持治疗,患者乏力减轻。结论 长期带瘤生存多处转移化学感受器瘤的治疗方法首选肿瘤切除术,如手术不能完全切除,早期积极的全身化疗、局部放疗及对症支持治疗有益于患者的长期生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