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者对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在α-干扰素(IFN-α)治疗前、治疗中和治疗后血清HCV核心蛋白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评价。 27例用IFN-α治疗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男19例,女8例,年龄32~65(平均50.6)岁,均有血清抗-HCV和HCV RNA,且HBsAg和抗-HIV阴性。重组IFN-α2a以9MU剂量每天肌注1次共2周,继以每周3次共22周。开始治疗后对患者进行观察,并至少至治疗完成后24周。若(1)血清ALT浓度在治疗中恢复正常并在完成治疗后保持  相似文献   

2.
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和自身免疫之间的关系仍存在争议,而确定HCV感染引起肝细胞损伤的致病机理对那些血清HCV RNA和自身抗体阳性患者的治疗是必要的。本文针对血清抗-HCV、HCV RNA和自身抗体阳性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在短期应用强的松治疗后无应答再用α-干扰素(IFNα)治疗的应答情况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测定IFN-α治疗慢性丙型肝炎之前,治疗期间及治疗后血清中HCV核心蛋白的含量,探讨其与IFN-α疗效之间的关系。 研究对象为27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男19例,女8例),其中7例为轻型,6例为中型,14例为重型。所有病例血清中抗-HCV及HCV RNA均为阳性,并经肝活检证实。用重组IFN-α 2a肌注9MU/天×2周治疗,然后是9MU,3次/周×22周,并于治疗开始  相似文献   

4.
长期血液透析患者易感染丙型肝炎病毒(HCV),本文前瞻性评价α干扰素(IFN-α)治疗HCV阳性的血液透析患者的长期疗效。 法国图鲁兹地区3个医疗中心内抗-HCV及HCV RNA均阳性的血液透析患者23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为47±11岁,接受血液透析时间为99±57个月,  相似文献   

5.
尽管α-干扰素(IFN-α)已用于治疗慢性丙型肝炎(CHC),但很少病人有长期效应。本文作者研究了与IFN疗效有关的几个因素: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型、RNA水平、组织学特征、IFN剂量、生物化学标记及年龄等。 选择抗-HCV阳性(ELISA-2)但无肝硬变的活动性CHC病人60例,其中35例(1组),用人淋巴母细胞IFN治疗,5MU,每周3次,疗程24周(总量360MU);另25例(2组)先用5MU,每周3次,治疗12周,然后用2.5MU,每周3次,疗程24周(总剂量  相似文献   

6.
为确定干扰素是否确实可以降低急性丙型肝炎慢性化率,作者对45例与输血相关的急性非甲非乙型肝炎患者进行了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在45例患者中,36例(80%)血清抗-HCV呈阳性,对此36例中的26例行血清HCV RNA检测,结果均为阳性,另10例未作HCV RNA检测;9例(20%)血清中未查出抗-HCV,其中2例治疗前血清HCV RNA阳性,另7侧重复检测HCV  相似文献   

7.
作者应用重组α-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并观察了HCV RNA从血清中清除与基因型的相互关系。 126例日本患者(男91例,女35例)均有慢性肝炎的组织学证据。血清HCV RNA均阳性(PCR法),抗-HCV阳性率为98.6%。乙型肝炎标志:HBsAg均阴性,抗-HBs和抗-HBc阳性率分别为25.2%和39.2%。所有患者抗-HIV阴性。根据血清学、生化以及组织学检查排除了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年龄25~63岁(平均47岁)。ALT  相似文献   

8.
α-干扰素(IFNα)治疗可使40%慢性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的血清ALT活性降至正常,但停药后,有效者中至少半数复发。虽然有研究表明IFNα治疗后血清ALT降至正常者的血清HCV RNA可能阴转,但生化证据完全或持续有效者是否伴有持续性HCV消失尚不明了。 本研究中15例慢性HCV感染者随机接受IFNα治疗。根据对IFNα的生化疗效分为3组;(1)无效组(5例),治疗期间与  相似文献   

9.
作者对用α-干扰素治疗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进行了IgG结构(core)和非结构(C100-3)重组HCV蛋白抗体的定量分析,并证实了这一检测结果与血清HCV RNA的清除有关。 42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男性32例,女性10例,年龄20~66岁。所有病例抗-C100-3、抗-HCV core和血清HCV RNA均阳  相似文献   

10.
临床研究已证实α-干扰素(IFN-α)可致约1/3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制完全抑制以及HBe血清转化、HBeAg消失及抗-HBe出现。也有人报道IFN治疗肝硬变有效。于HBe血清转化前通常可见与淋巴细胞引起肝细胞溶解加重有关的血清转氨酶中度升高。本文报道1例用IFN引起慢性乙型肝炎致死性恶化。患者男性,62岁,因慢性乙型肝炎而用IFN-α治疗,患者无任何肝硬变并发症。治疗前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持续性升高,凝血酶原时间15.5S,胆红质8μmol/L。血清HBsAg、HBeAg及HBV DNA均阳性,抗-HIV、抗-HCV及抗δ因子均阴性。肝活检为慢性乙型肝炎伴肝硬变,免疫化学检测证实约20%的肝细胞核中有HBcAg。用IFN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检测抗-HCV阳件血清巾的HCV RNA并进行HCV基因分型.方法 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85例大连地区抗-HCV阳性患者血清中HCV RNA,应用型特异性引物逆转录套式PCR法对HCV RNA阳性样本进行基因分型.结果 85例的抗-HCV阳性患者中,HCV RNA阳性65例(76.5%),其中基因分型1b型32例(49.2%),2a型29例(44.6%),未分型4例(6.2%).结论 抗-HCV阳性并非HCV直接标志,大连地区HCV基冈1b型和2a型基本相等.  相似文献   

12.
据报道,大约15%~35%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用α干扰素治疗会出现长期效应,但大多数研究者仅以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作为疗效标志,而作者把血清HCV RNA的清除情况也作为衡量疗效的标准,因为在ALT正常患者的血清中常测得HCV RNA阳性。 1990~1992年期间,在瑞典各临床中心对40例HCV感染者进行试验性α-2b干扰素治疗。方法为每周3次皮下注射α-2b干  相似文献   

13.
作者对急性HCV感染临床经过中HCVRNA、抗-HCV免疫反应和肝损害的生化标记进行了研究。 17例急性HCV患者,男11例,女6例,平均年龄33岁(17~68),平均ALT 1910(680~3584)。收集患者病程中血清,用第二代EIA法检测抗-HCV,用套式PCR检测HCV RNA,随访16~52周。结果:17例急性HCV患者在起病头3周中,血清均检出HCV RNA,ALT水平均增高,超过正常值的1.5倍,用第二代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抗肺结核治疗患者血清促炎及抗炎因子动态变化。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2017年12月重庆三峡中心医院收治的200例肺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进行抗结核治疗3个月时进行痰液涂片检测,分为痰液阳性组和痰液转阴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3个月、治疗6个月血清中促炎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IL-1)、IL-6、干扰素-γ(IFN-γ)及抗炎因子IL-10、IL-4、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含量,以及肺部病灶的吸收情况。结果与治疗前相比,痰液转阴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及6个月血清中TNF-α、IL-1、IL-6及IFN-γ含量降低(P0.05);IL-10、IL-4及TGF-β升高(P0.05);痰液阳性组血清TNF-α、IL-1及IFN-γ的含量仅在治疗后6个月降低(P0.05);IL-6的含量在治疗后3个月及6个月血清中的含量降低(P0.05);痰液阳性组血清IL-10、IL-4及TGF-β的含量仅在治疗后6个月升高(P0.05);治疗后3个月及6个月,痰液转阴组血清中TNF-α、IL-1、IL-6及IFN-γ的含量均降低(P0.05);IL-10、IL-4及TGF-β的含量均升高(P0.05);与痰液阳性组相比,痰液转阴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12个月的肺部病灶吸收率增加(P0.05)。结论治疗效果良好的肺结核患者血清中促炎细胞因子的含量降低,抗炎细胞因子的含量升高,检测血清中促炎细胞因子及抗炎细胞因子的含量,能够对肺结核的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作者报道了1例病人在输注3单位红细胞浓缩物后6周发生急性肝炎(ALT>1000U/L),经第二代抗-HCV重组免疫印迹试验(RIBA-2)和HCV cDNA-PCR法检测,确诊为HCV感染。 在输血后8个月,受血者的HCV cDNA-PCR阴转(但第三代 ELISA和RIBA测定抗-HCV仍为阳性),提示HCV RNA可能被清除。 血库中常规贮存着每个供血者的1ml血清样本。对原用ELISA-2检测抗-HCV均呈  相似文献   

16.
干扰素用于治疗丙型肝炎能降低血清ALT水平和改善肝脏组织学,但对于干扰素治疗期间和治疗后HCV的复制状态则知之甚少,为此作者系统地观察了干扰素治疗前后受试者ALT、抗-HCV和HCV RNA的变化,以揭示HCV的复制状态。  相似文献   

17.
刘桂香  吴炳英  田登 《现代预防医学》2007,34(23):4459-4460
[目的]探讨HCV在特殊人群中的流行和干扰素治疗效果对HCV-RNA含量的影响。[方法]收集223份抗-HCV阳性血清并跟踪观察和用荧光定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CV-RNA的含量。[结果]在141份抗-HCV阳性血清中,58份实时荧光定量PCR阳性,阳性符合率为41.13%,在86份有输血史患者中39份实时荧光定量PCR阳性,阳性率为45.35%,17份有家族遗传史患者中11份实时荧光定量PCR阳性符合率为64.70%。在38例不明原因感染者中有8份实时荧光定量PCR阳性,阳性率为21.05%(χ^2=16.21Р=0.000)。58例实时荧光定量PCR阳性的病人经治疗两年后,39份有输血史患者,转阴24例,转阴率61.53%。11份有家族遗传史患者中6例转阴,转阴率54.54%。在8例不明原因感染者中有5例转阴,转阴率62.24%。[结论]不同的传染途径在RNA的含量和治疗的预后有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母亲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与子代受染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母亲与胎儿抗-HCV均阳性者为研究对象,检测母亲与胎儿的抗-HCV、HCV RNA、抗-HCV的型别。结果:16对母亲与胎儿抗-HCV均阳性,血清分型一致,其中12例母亲HCV RNA阳性,其胎儿6例阳性,4例阴性母亲的胎儿HCVRNA均阴性,结论:母亲HCVRNA阳性其子代受染率为50%。  相似文献   

19.
α2b干扰素治疗慢性丙肝患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α2b干扰素对慢性丙肝患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内HCV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国产α2b干扰素(300MU/d)治疗,3个月为一疗程,共2个疗程,并设常规治疗组(VitC、门冬氨酸)为对照。于疗程结束后分别检测患PBMC内HCV-RNA和血清内HCV-RNA、抗-HCV。结果:α2b干扰素治疗组2个疗程后慢性丙肝患PBMC、血清内HCV-RNA和抗-HCV转阴率分别为42.31%(11/26)、57.69%(15/26)、65.38%(17/26),常规治疗组慢性丙肝患PBMC、血清内HCV-RNA和抗-HCV转阴率分别为13.64%(3/22)、22.73%(5/22)、27.27%(6/22),两组相比,差异有显性(P<0.05)。结论:α2b干扰对PBMC内HCV-RNA具有肯定的治疗作用,其疗效优于常规治疗组。  相似文献   

20.
对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体持续阳性而无肝病症状及体征者的临床处理尚有争论.为评定此类人员中肝病发病率以及了解循环中抗-HCV及血清中HCV RNA与肝组织学改变的相关性,本文报道了无症状抗-HCV阳性者(其中多数ALT正常)的肝活检结果.23例受试者中14例为男性,均经第二代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2)检测抗-HCV阳性,并经6个月以后再用重组免疫印迹法(RIBA)检测也阳性.此23例抗-HCV阳性者均进行体检、肝超声波扫描、常规肝功能试验及经皮肝活检,并于肝活检的当天收集血清标本用聚合酶联反应(PCR)检测HCV RN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