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观察丹参川芎嗪合剂腹腔注射给药对博来霉素(bleomycin,BLM)致肺纤维化大鼠肺组织Ⅰ、Ⅲ型胶原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成年SD雄性大鼠90只,随机分为生理盐水(NS)组,BLM组,地塞米松(D)组,丹参川芎嗪合剂小剂量(S)组,合剂中剂量(M)组,合剂大剂量(L)组,每组15只,后五组按照BLM5mg/kg气管内给药制备肺纤维化大鼠模型,NS组气管内灌注同体积的NS。24小时后S组、M组、L组分别腹腔注射丹参川芎嗪合剂药物,NS组、BLM组腹腔注射等体积的NS.连续给药至第7天.第14天,第28天后各组分别处死大鼠5只。取肺组织分别行HE和Masson染色,观察肺泡炎和肺纤维化情况并评分;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al Time PCR)测定肺组织Ⅰ、Ⅲ型胶原mRNA的表达;血清用于肝、肾功能检测。结果:(1)各组大鼠血清旰、肾功能测定结果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肺组织病理学观察提示:NS组各时间点大鼠未发现肺泡间隔水肿、炎性细胞浸润及肺组织纤维化的形成;BLM组第7天大鼠肺泡炎症改变明显,肺组织纤维化不明显,BLM组第14天、第28天大鼠肺泡结构破坏、间质增生,形成广泛纤维化,同时存在肺泡炎;D组有肺泡炎症改变,但是炎性细胞浸润程度较BLM组轻,纤维化程度和肺泡结构破坏也较BLM组轻;S组肺泡炎和肺纤维化程度均与BLM组类似。M组、L组第7天大鼠肺组织改变与BLM组大致相同;M组、L组第14天肺泡炎程度明显低于BLM组。M组、L组第14天、第28天肺纤维化程度明显低于BLM组(P〈0.05)。(3)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肺组织I、Ⅲ型胶原mRNA表达:以NS组为参考标准,BLM组mRNA表达明显增多,D组相对于BLM组表达明显减少:S组与BLM组比较无明显差异,与D组比较其表达增多;M组、L组明显低于BLM组,与S组比较表达也明显减少(均P〈0.05)。结论:丹参川芎嗪合剂腹腔注射能够改善肺纤维化,且对肝、肾功能无明显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从细胞学超微结构变化观察川芎嗪对肺间质纤维化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气管内注入BLM方法制做肺间质纤维化动物模型.留取肺组织制备电镜标本.结果电镜可见:7天BLM组大鼠Ⅰ型肺泡上皮细胞受损,上皮基底膜水肿、裸露甚至断裂;Ⅱ型肺泡上皮细胞增生,微绒毛破坏,稀少或消失,其内板层小体增多增大,空泡样变,且分泌到肺泡腔内,线粒体肿胀,嵴断裂或消失甚至出现空泡样变.肺间质及肺泡腔内炎性细胞增多,可见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内含大量溶酶体及吞噬颗粒,7天即可见肺间质内束状胶原纤维.14、28天BLM组Ⅱ型细胞较7天BLM组减少,间质纤维组织增生明显,见大量纵横交错的胶原纤维束和纤维母细胞增生.7天川芎嗪组炎性细胞浸润较7天BLM组减轻,肺泡Ⅱ型细胞少数板层小体空泡样变,微绒毛存在且较丰富,而14、28天川芎嗪组肺间质中胶原原纤维总量不多.结论本文从超微结构变化证实了川芎嗪减轻BLM所致氧自由基对大鼠肺组织的损伤及纤维化程度.  相似文献   

3.
颜林枫  南海燕  崔光彬  殷茜  魏经国 《医学争鸣》2008,29(16):1458-1461
目的:观察博莱霉素所致肺纤维化大鼠微血管内皮细胞(LMVECs)超微结构及血清CTGF的变化,探讨肺微血管内皮细胞表型及与博莱霉素损伤肺纤维化间的关系.方法:SD大鼠45只,随机分为3组:博莱霉素(BLM)组,肺炎链球菌组及正常对照组,每组15只,分别气管滴注博莱霉素及肺炎链球菌造模,对照组滴注生理盐水.电镜观察外周肺组织内皮细胞超微结构,同时测定血清CTGF含量.结果:光镜及电镜显示肺炎组与BLM组的不同改变.肺炎组组织学及肺微血管内皮细胞超微结构表现为典型的急性炎症损伤修复,之后肺组织结构恢复正常.BLM组表现为肺组织损伤的持续进行,肺微血管内皮细胞7d开始增殖并出现形态学的改变,且贯穿实验各个阶段,最终胶原明显沉积于肺泡间隔.血清CTGF测定:肺炎组3d开始增高,第7d骤降至(5.04±0.82)ng/L,第21d恢复至(12.06±0.43)ng/L.BLM组全程增高,第7d至(12.53±2.36)ng/L,第21d增至高峰(19.45±0.41)ng/L.结论:肺微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转变及其分泌CTGF时相和量的异常可能是博莱霉素所致肺纤维化发生发展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肺损伤(ALI)大鼠模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的变化及氨溴索对ALI的保护作用。方法:将36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油酸模型组、氨溴索组3组。氨溴索组在注入油酸前30min腹腔内注入氨溴索50mg/kg。以上各组均在注油酸后4h采血测SOD,观察肺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测定肺匀浆中MDA。结果:氨溴索组血清SOD含量2586±279KU/L与模型组血清SOD含量1898+256KU/L比较明显增高(P〈0.01);氨溴索组肺匀浆MDA含量(5.9±0.6nmol/m1)与模型组肺匀浆MDA(8.7±0.9nmol/m1)比较明显降低(P〈0.01)。病理组织学观察示氨溴索组肺组织病理改变较模型组减轻。结论:氨溴索对油酸致ALI大鼠模型有保护作用,这种保护作用可能与其抗氧化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转录因子NF-κB在博莱霉素(BLM)致小鼠急性肺损伤病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反义寡核苷酸对肺损伤的防治作用。方法小鼠随机分为5组,于0d经小鼠尾静脉分别注射150mg/kg或300mg/kgBLM,在注射前6h和注射后第5d,150组和300组分别注射生理盐水(NS);anti150组和anti300组分别注射p65的硫甙反义寡核苷酸(900μg/只);同时设立正常对照组,分别在3个时间点(注射前6h、0d、第5d),经尾静脉注射NS,观察各组小鼠体质量变化、死亡情况和肺组织病理改变。结果(1)150组和anti150组死亡率分别为53%和0%(P<0.05);而300组和anti300组死亡率分别为100%和60%(P<0.05)。p65反义寡核苷酸抑制了BLM所致小鼠死亡;(2)150组和anti150组小鼠的最低体质量分别减轻至原来的(65.5±7.8)%和(82.1±3.4)%(P<0.01)。p65反义寡核苷酸改善了BLM所致小鼠体质量减轻;(3)肺组织HE染色显示,BLM致死的150组小鼠,可见肺组织血管结构丧失,出血性水肿,肺泡腔内大量炎性渗出;非BLM致死小鼠注射BLM后14d,可见肺组织大片实变,肺泡结构丧失。而anti150组14d明显减轻了BLM导致的肺组织损伤。结论NF-κB可能在BLM致小鼠急性肺损伤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NF-κB反义寡核苷酸对BLM所致小鼠急性肺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γ干扰素(IFN-γ)对博莱霉素(BLM)诱导的肺纤维化大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FN-γ和白细胞介素10(IL—10)的变化,探讨IFN-γ可能的调节作用。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BLM组和IFN-γ组。一次性气管内注入BLM造模后,于第15d开始给药,分别于第17、21和28d处死,对苏木精-伊红染色(H-E)病理结果行半定量分析;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测定BALF中TNF-α、IFN-γ和IL-10的含量;用消化法测定肺组织中羟脯氨酸含量。结果:①IFN-γ组和BLM组于造模后第17d起肺泡炎症和肺纤维化的程度及羟脯氨酸含量显著重于正常对照组(P〈0.01);②IFN-γ组BALF中TNF-α含量于造模后第17d起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和BLM组(P〈0.01);IFN-γ于造模后第21和28d显著高于其余两组(P〈0.05);IL-10于造模后第17d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IFN-γ在BLM致大鼠肺纤维化的形成阶段增加BALF中的TNF-α、IFN-γ和IL-10含量,对肺纤维化无明显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博莱霉素(BLM)所致大鼠肺纤维化的病理形态学变化和三七总皂甙(PNS)的干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通过气管内注入BLM复制动物肺纤维化模型,于造模后第2天各治疗组开始每天给药,于给药后第7,14,28天分别随机处死一批大鼠,取肺组织行HE染色,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肺组织中TGF-β1的表达,并测定肺组织中羟脯氨酸(HYP)含量。结果PNS能抑制实验性肺纤维化大鼠肺组织中胶原沉积及TGF-β1的异常升高,减轻其肺部的病理损害。结论PNS对BLM诱导产生的肺纤维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中肺合剂对放射性肺损伤大鼠肺羟脯氨酸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放射性肺损伤大鼠经“中肺合剂”治疗后,肺羟脯氨酸含量的变化。方法:采用25Gv加速器射线单次全胸照射大鼠90只,建立大鼠放射性肺损伤模型,同时给予“中肺合剂”等药物干预,并于照射后第8周活杀后取肺组织,检测肺组织中的羟脯氨酸含量。结果:经照射后,模型组大鼠肺组织中羟脯氨酸含量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1);经“中肺合剂”治疗后,其含量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也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肺合剂”可降低放射性肺损伤大鼠肺羟脯氨酸含量,防止肺组织进一步损伤。  相似文献   

9.
水通道蛋白1在高氧肺损伤中的表达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AQP1在高氧肺损伤中的表达变化及其在肺水肿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将2周左右Wistar大鼠32只随机分为空气对照组和高氧暴露不同时间组,分别置于常压高氧仓中(氧体积分数〉1.95)和常压空气中,采用RT—PCR和免疫组化方法观察AQP1的分布和表达变化,并对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的蛋白含量、肺通透系数、肺湿/干重比(W/D)及肺组织病理学改变也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高氧组3天时肺组织出现水肿、出血、炎性细胞浸润,7天时炎性改变进一步加重,14天时开始出现肺纤维化的倾向。W/D值、BALF蛋白含量和肺通透系数在3、7、14天时均高于空气组。肺组织AQP1mRNA的表达在高氧3、7和14天时均明显低于空气组(P〈0.05),随暴露时间延长持续下降,在14天时有所恢复;免疫组化显示AQP1主要分布在支气管和肺泡壁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及间质细胞,高氧损伤后肺AQP1的表达部位未发生改变。AQP1的蛋白表达变化与其mRNA表达变化结果是一致的。结论:高氧性肺损伤可能存在AQPs的基因表达调控失衡,这可能是高氧性肺损伤肺水肿形成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肺纤维化大鼠肺组织信号转导和转录活化因子1(STAT1)和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表达的变化,探讨其在肺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3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博莱霉素组(BLM组)和对照组(NS组),①BLM组:气管内灌注BLM(5mg/kg)诱导肺纤维化;②NS组:气管内灌注NS(剂量与用法同上)。于气管内灌注后第7、14和28天各分别处死5只大鼠,右肺支气管肺泡灌洗(BAL),进行细胞分类、计数;肺组织免疫组化测定STAT1和PDGF蛋白的表达。结果BLM组肺组织中STAT1和PDGF蛋白表达在第7天达高峰,之后下降,第28天时仍高于NS组(P〈0.05),而且与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的细胞总数密切相关(r值分别为0.892和0.880,P均〈0.01)。结论肺纤维化发生的可能机制与肺组织STAT1和PDGF的过度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