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探讨闭角型青光眼既往小梁切除手术史对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早期眼压和视力的影响。方法 对闭角型青光眼28只眼(其中既往有小粱切除手术史者16只眼,无小梁切除手术史者12只眼)行透明角膜缘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其术前及术后视力,术前及术后1、2、3及6天眼压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既往有/无小梁切除手术史两组之间手术前后眼压、视力及视力提高幅度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既往小梁切除手术史对透明角膜缘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对术后早期眼压和视力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董仰曾  种平  李润婷 《眼科研究》2002,20(5):459-461
目的观察非穿透小梁切除术(NPTS)联合透明质酸钠凝胶植入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对9例(10眼)开角型青光眼施行非穿透小梁切除术,术中植入透明质酸钠凝胶.观察手术前后视力、眼压及手术并发症,并行超生生物显微镜(BUN)观察.结果 10眼术后眼压均得到控制.术前眼压最低24.38 mmHg,最高61.75 mmHg,平均(39.45±11.98)mmHg.术后5天拆线时眼压最低测不出,最高7.10 mmHg.1个月后复查,眼压最低4.85 mmHg,最高20.55 mmHg,平均(14.18±4.26)mmHg.手术前后眼压对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t=8.026,P<0.01).术后6个月、8个月各有1眼眼压升高,加用一种抗青光眼药物治疗后眼压即恢复正常.与术前需用1~3种降眼压药物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t=6.530,P<0.01).视力较术前提高.患者术后均无明显的前房炎症反应、浅前房以及脉络膜脱离等并发症.结论非穿透小梁切除透明质酸钠凝胶植入术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有效方法.其最大特点是手术不穿透前房,术后视力迅速恢复,并发症极少.  相似文献   

3.
非穿透小梁手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非穿透小梁手术及术中联合丝裂霉素C、亲水性丙烯酸脂植入物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 3 1例 3 5眼行非穿透小梁手术的开角型青光眼患者进行术后随访 ,观察眼压、视力、视野、并发症等情况。其中 5例 5眼单纯行非穿透小梁手术 ,6例 6眼术中使用丝裂霉素C ,2 0例 2 4眼术中联合使用丝裂霉素C及丙烯酸脂植入物 ,随访时间 6~ 2 4个月 ,平均 12 5 4± 4 3 1月。结果 术前口服及点眼药物控制下平均眼压 2 5 1± 7 92mmHg ,术后 1周平均眼压 11 6± 6 79mmHg ,术后 6个月平均眼压 (3 3眼 ) 15 7± 5 78mmHg ,经统计学处理 ,手术前后眼压有统计学差异。术后前房深度稳定 ,5例有较轻的葡萄膜炎反应 ,术后 1周及 6个月视力较术前无下降 ,术后 6个月复查视野未见明显改变。结论 非穿透小梁手术及术中联合丝裂霉素C及丙烯酸脂植入物手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降眼压效果确定 ,手术并发症少 ,对术后视功能影响小 ,但需要较高的手术技术。长期随访仍属必要。  相似文献   

4.
开角型青光眼的手术治疗传统的方法仍是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及其它并发症较多。非穿透小梁切除手术(NWS)是目前较新的术式,它能更好地控制眼压及避免穿透手术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并使视力迅速恢复,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MMC)减少了术后瘢痕形成,我院自2001年2月以来采用非穿透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治疗开角型青光眼42例(42眼),疗效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分析非穿透小梁手术和小梁切除手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196例222眼,其中小梁切除术197眼,非穿透小梁手术25眼,术后观察视力、眼压、滤过泡、前房深度、前房出血、前房反应以及视野等情况,随访时间1d~24(平均10.6)mo。结果:小梁切除术患者术前、术后3,7d;1,6,12和24mo眼压分别为27.61±6.59,10.49±6.22,12.37±7.51,14.37±4.22,13.66±5.78,18.91±7.32和17.53±4.11mmHg,非穿透小梁手术术前、术后3,7d;1,6,12和24mo眼压分别为25.17±8.31,13.66±5.92,15.22±3.60,16.08±6.39,16.16±4.57,17.63±5.91和16.87±6.27mmHg。两种手术后眼压均明显降低,在术后3d~6mo小梁切除手术后眼压低于非穿透小梁手术后眼压(P<0.05),术后12mo以上,二者眼压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患者小梁切除术后随访7d;1,6,12和24mo滤过泡维持比例为195/197,113/152,60/137,47/62和33/46,而非穿透小梁手术的比例分别为25/25,17/23,12/19,5/9和5/9。术后常见并发症包括浅前房、脉络膜脱离、低眼压、前房出血、葡萄膜炎和恶性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发生率为18%,2%、40%,24%和1%,非穿透小梁手术后发生率分别为4%,0%,28%,4%和0%。结论:非穿透小梁手术和小梁切除手术均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有效方法,前者术后并发症较少,后者术后短期眼压控制较理想。  相似文献   

6.
刘菲  邵彦 《临床眼科杂志》2006,14(3):254-255
目的探讨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手术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合并开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5例(42只眼)白内障合并开角型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15例(18只眼)行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B组20例(24只眼)行传统小梁切除术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比两组术后视力、眼压、滤过泡情况及并发症等。结果术后A、B两组视力均较术前有提高,两组术后1月视力恢复无显著性差异(P≥0.05);A、B两组术后眼压较术前均有显著性下降(P≤0.01),A、B两组术后1周及3月时降眼压效果相当(P≥0.05);A、B两组功能滤过泡形成情况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术后前浅房发生机率低于B组(P≤0.05),A组未发生术后持续性低眼压和术后脉络膜脱离,其余并发症发生机率两组间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安全、有效的术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非穿透小梁手术联合丝裂霉素治疗青少年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2例41眼青光眼进行非穿透小梁手术,术中联合应用丝裂霉素。术前、术后1,2,8,15天,1,2,3月,以后每3月进行视力、眼压、裂隙灯显微镜、检眼镜等检查。结果术前眼压(32.96±13.02)mmHg,术后第1天(6.59±2.60)mmHg,经3-9月随访,最后随访(12.27±3.48)mmHg,仅2眼术后前房积血,均没有出现术中术后浅前房、炎症反应等并发症。结论非穿透小梁手术联合应用丝裂霉素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抗青光眼新手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穿透性与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疗效的对比。方法 选择开角型青光眼住院患者12例(24眼)一眼行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对侧眼行小梁切除术,术后对比观察视力、眼压、滤过泡、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两种术式术后降眼压效果相似,而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术后并发症少。结论 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效果可靠,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非穿透性小梁手术联合透明质酸生物胶植入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手术效果及有效的降压机制。方法 将临床接治的19例(28只眼)开角型青光眼行非穿透性小梁手术联合透明质酸生物胶植入术,术后观察眼压、结膜滤枕及前房反应等情况,随访6~24个月。结果 28只眼术前平均眼压(23.92±1.26)mmHg,下降幅度36.33%,差异有显著性(P<0.01),24只眼结膜形成功能性滤过泡,4只眼功能性滤过泡消失。28只眼均无前房出血,术后前房反应轻。结论 非穿透性小梁手术联合透明质酸生物胶植入术能有效地降低开角型青光眼的眼压,术后并发症少,可做为此类青光眼病人手术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非穿透性小梁于术联合激光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先进行激光治疗,然后行非穿透性小梁手术并植入T-Flox治疗13例16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随访眼压,视力,滤过泡,房角镜和UBM检查情况。结果术后不需用降眼压药物者7例8眼,需要加用一至二种局部降眼压药物者3例4眼,加用一至两种局部降眼压药物仍不能稳定控制眼压至正常者3例4眼,本方法大大减少了术中和术后的并发症、结论非穿透性小梁于术联合激光治疗原性闭角型青光眼足一种新的有价值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非穿透小梁手术术中和术后早、中期并发症及疗效分析   总被引:39,自引:3,他引:36  
Wang N  Wu H  Ye T  Chen X  Zeng M  Fan Z 《中华眼科杂志》2002,38(6):329-334
目的 评价非穿透小梁手术术中和术后早、中期并发症及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6 8例 (2 5 8只眼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 ,按年龄、性别、病情严重程度进行匹配后 ,随机分为两组 ,一组行非穿透小梁手术联合透明质酸钠凝胶植入术 (14 2只眼 ) ,另一组行小梁切除术 (116只眼 )。非穿透小梁手术组和小梁切除术组患者术前平均眼压分别为 (31 85± 4 83)mmHg(1mmHg =0 133kPa)和 (32 5 9± 4 6 2 )mmHg。对两组患者的术后眼压及术中、术后 3个月内的并发症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1)眼压 :非穿透小梁手术组患者术后 7、14d ,1、3、6个月时 ,平均眼压分别为 (6 6 7± 2 4 3)mmHg、(11 4 2± 2 89)mmHg、(12 5 9± 2 2 4 )mmHg、(15 4 5± 1 82 )mmHg、(17 99± 1 80 )mmHg ;小梁切除术组患者眼压分别为 (4 87± 1 6 5 )mmHg、(10 4 8± 2 38)mmHg、(12 0 1± 2 83)mmHg、(15 0 1± 2 6 6 )mmHg、(17 4 8± 2 97)mmHg。术前、后 1~ 6个月 ,两组患者眼压差异无显著意义(t=1 2 8、1 78、1 5 5、1 6 0 ,P =0 2 0 2、0 0 77、0 12 4、0 112 )。术后 7d及 14d ,小梁切除术组平均眼压低于非穿透小梁手术组 ,差异有显著意义 (t=7 0 3、2 89,P <0 0 0 0 1、P =0 0 0 4 )。 (2 )视力 :两组患  相似文献   

12.
非穿透性与改良小梁手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远期疗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非穿透性与改良小梁手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远期疗效。方法:开角型青光眼患者15例(30眼),同一患者1眼行非穿透性小梁手术,另眼行改良小梁切除术,术后观察眼压、滤过泡、视野、房角和视力情况。结果:通过对非穿透性小梁手术与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术后眼压、滤过泡、视野、房角和视力情况的长期观察、比较,二者疗效无显著性差异,非穿透性小梁手术组并发症较少。结论:非穿透性小梁手术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Luo RJ  Zhuo YH  Liu SR  Lin MK  Tian Z 《中华眼科杂志》2010,46(6):499-502
目的 探讨非穿透性小梁手术治疗青光眼的远期疗效.方法 病例对照研究.非穿透性小梁手术后患者31例(31只眼)为A组,同期小梁切除术患者32例(32只眼)为B组.对两组患者的眼压、滤过泡、视野及并发症等情况进行病例对照研究.采用SAS 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两组患者术后眼压值比较,采用具有一个重复测量两因素设计定量资料的方差分析;术后结膜滤过泡消失率和视野改变等情况比较,采用CMH X2检验.以P<0.05作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1)眼压:手术后1个月至5年,A组患者眼压为(13.87±4.88)mm Hg(1 mm Hg=0.133 kPa)至(24.01±6.55)mm Hg,眼压随时间推移有较明显的升高趋势;B组患者眼压(11.90±4.92)mm Hg至(19.10±7.43)mm Hg;两组患者眼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137,P<0.05).(2)滤过泡:术后B组患者均形成明显的功能性滤过泡;A组仅有25只眼(80.6%)形成明显的功能性滤过泡,6只眼仅见滤过泡轻度隆起;随着时间推移,两组患者滤过泡消失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129,P<0.05).(3)视野:术后随访5年,A组有11只眼(39.29%)视野缩小,B组有6只眼(23.08%)视野缩小,但两组视野缩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347,P>0.05).(4)并发症:术后随访5年,B组并发白内障12只眼(12/26,46.15%),A组并发白内障6只眼(6/28,21.43%),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797,P<0.05).(5)手术成功率:B组为61.54%(16/26),A组为14.29%(4/28),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463,P<0.05).结论 非穿透性小梁手术与小梁切除术均是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有效方法.与小梁切除术相比,非穿透性小梁手术安全性较好,术后合并症较少,但远期疗效尚不确定,需谨慎选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非穿透性小粱手术治疗青少年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例(30只眼)青少年型青光眼患者采用非穿透小梁手术,联合应用抗代谢药物和可调节缝线。术后随访观察眼压、视力、滤过泡、杯/盘比值、视野及术后并发症。结果患者术后l周和末次随访时(术后6~24个月)的眼压与术前相比显著下降,经配对t检验,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t=13.10,P<0.01和t=10.35,P<0.01)。所有患者随访期间视力均达到或略优于术前。术后不用或使用5-Fu形成功能性滤过泡,杯/盘比值和视野无明显进展。结论非穿透性小梁手术联合术中、术后应用抗代谢药物及可调节缝线,对于青少年型青光眼的降眼压效果明显,并且安全性高,应作为青少年型青光眼的首选手术治疗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非穿透性小梁手术(Nonperforating trabecular surggery,NPTS)联合经烧烙自体巩膜植入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39例(48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分为两组,实验组:NPTS+经烧烙自体巩膜植入,对照组:单纯NPTS。术后观察眼压、视力、滤过泡形态、并发症等,并做超声生物显微镜(UBM)观察。结果 经12个月随访成功率实验组为91.7%,对照组为66.7%。术后1~12个月实验组眼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术后3~12个月实验组功能性滤过泡及减压室存留情况均多于对照组(P<0.05),术后6~12个月实验组睫状体脉络膜上腔低回声暗区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 非穿透性小梁手术联合经烧烙自体巩膜植入术,能有效降低眼压,经济安全术后视力稳定,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6.
非穿透小梁手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的疗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Yang S  Li Y  Ma X  Li Y 《中华眼科杂志》2002,38(12):725-727
目的 评价非穿透小梁手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 18例 (2 5只眼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行非穿透小梁手术 ,术中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术后随访 6~ 2 8个月 ,平均 16个月。结果 患者术前平均眼压 (2 7 93± 7 6 2 )mmHg(1mmHg =0 133kPa) ;术后 3个月 ,平均眼压降至 (14 6 2± 3 5 3)mmHg ;差异有显著意义 (t=11 82 ,P <0 0 0 1)。术后2 5只眼均形成明显的弥散滤过泡。术后 3个月 ,2 1只眼有功能性滤过泡 ,4只眼功能性滤过泡消失。术后前房反应轻 ,1只眼发生前房出血 ;4只眼术中发现小梁网处有小穿孔 ,但无虹膜膨出 ,术后前房角镜检查均可见小穿孔 ;2只眼术中未发现小穿孔 ,而前房角镜下观察有小裂隙。结论 非穿透小梁手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 ,能有效降低开角型青光眼的眼压。术后患者视力恢复快 ,并发症少而轻。  相似文献   

17.
种平  董仰增  李润婷 《眼科研究》2003,21(5):524-526
目的 评价非穿透小梁手术联合羊膜植入治疗继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 16例(16眼)继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行非穿透小梁手术联合羊膜植入术。术后观察眼压、滤过泡、眼内反应及视力等情况。随访6~24个月。结果 术后1、3、6、12和24个月的眼压(单位:mmHg)分别为:13.52±4.71、16.30±4.11、16.38±4.26、16.54±4.39和17.6±4.58,与术前眼压46.24±9.32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随访期间2眼眼压>21mmHg,其中一眼局部用药可控制,另一眼接受再次手术。75%眼可见显著弥散的滤过泡。无手术并发症发生。术后早期视力不稳定,1个月后有不同程度提高。结论 非穿透小梁手术联合羊膜植入治疗继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是一种理想的方法,比经典小梁切除术更优越。  相似文献   

18.
非穿透性小梁手术联合双层羊膜植入物治疗青少年型青光眼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 探讨非穿透性小梁手术 (NPTS)联合羊膜植入物治疗青少年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 2 6例 (32只眼 ) 12~ 2 8岁青少年型青光眼患者进行非穿透性小梁手术联合羊膜植入物治疗。术后观察患者眼压、眼内反应及滤过泡情况 ,并做前房角镜检查。患者术后平均随访时间 (8 3± 4 2 )个月。结果 患者术后视力较术前无明显变化。患者术前平均眼压 (2 8 6± 7 3)mmHg(1mmHg =0 133kPa) ,术后 (15 7± 3 7)mmHg ,差异有显著意义 (t=4 82 ,P <0 0 1)。术前用药2~5种 ,平均 3 2种 ;术后用药 0~ 2种 ,平均 0 8种 ,差异有显著意义 (秩和检验 ,t=12 8,P <0 0 1)。随访期间眼压≤ 2 1mmHg者 30只眼 (93 8% ) ,无需药物治疗而眼压正常者 18只眼 (5 6 3% ) ,用药后眼压保持正常者 12只眼 (37 5 % )。术后 6只眼有轻微前房出血 ;无前房变浅、眼部炎性反应、脉络膜脱离等并发症发生。术后患者经前房角镜检查 ,可见术区后弹力膜及残存小梁网变薄 ,5只眼可见小梁处有微穿孔。结论 NPTS联合羊膜植入术能有效降低眼压 ,减少抗青光眼药物的应用 ,术后并发症少 ,是治疗青少年型青光眼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9.
非穿透小梁手术的术后早期并发症及成本-效果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评价非穿透小梁手术(NPTS)的术后早期并发症及成本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47例(215只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行滤过性手术后的临床资料,包括早期(住院期间)视力、眼压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其中NPTS组104只眼,改良小梁切除术(MT)组111只眼。根据所需治疗的例数(NNT)和手术效果,对预防不良事件的发生进行成本效果分析。结果(1)早期视力波动:术后视力下降两行以上者NPTS组25只眼(24.0%)、MT组26只眼(23.4%),两组间的视力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早期低眼压:术后第1天眼压≤5mmHg(1mmHg=0.133kPa)者NPTS组39只眼(38.2%),MT组10只眼(9.2%),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出院时眼压≤5mmHg者分别为18只眼(27.5%)和19只眼(17.3%),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前房出血:NPTS组20只眼(19.2%),MT组10只眼(9.0%);各组均有2只眼需行前房冲洗;两组间前房出血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早期浅前房:NPTS组发生Ⅱ°浅前房2只眼,Ⅰ°浅前房5只眼;MT组Ⅱ°浅前房5只眼,Ⅰ°浅前房5只眼;各组均未出现Ⅲ°浅前房者,两组间不同程度浅前房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其他并发症:NPTS组术中小梁穿透1只眼,遂改行小梁切除术;术后瞳孔散大6只眼;急性眼压升高1只眼;内滤口虹膜前粘连1只眼;低眼压性黄斑水肿1只眼。(6)成本效果分析:NPTS组对不良事件的绝对风险降低率(ARR)=3.0%,防止1例不良事件发生需治疗的病例数(NNT)=33.2例,较MT组多花费成本11.6万元;对于严重不良事件,NPTS组的绝对风险降低率=1.8%,NNT=55.5例,较MT组多花费成本19.4万元。结论NPTS可能在减少抗青光眼术后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方面具有一定作用,但与MT相比,其在减少并发症方面的成本较高;因此,基层医院眼科医师应重点掌握MT操作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