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评价纳络酮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VBI)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 6 0例VBI眩晕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 ,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上纳络酮 0 .8mg静滴 ,1次 /d ,7天为一个疗程 ,对照组仅予常规治疗 ,并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94 % ,对照组为 78.2 % ,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P <0 .0 1)。结论 纳络酮治疗VBI眩晕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灯盏细辛注射液与纳络酮联合治疗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疗效。方法82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随机分为灯盏细辛注射液与纳络酮治疗组(40例)和维脑路通与胞二磷胆碱对照组(42例),观察疗效及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并能显著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结论:灯盏细辛注射液与纳络酮联合能有效治疗椎一基地动脉供血不足和改善血液粘滞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吕萌 《浙江实用医学》2003,8(5):287-287,300
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 (VBI)是中老年人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是由各种病因引起的椎 -基底动脉狭窄、闭塞、痉挛导致脑干、小脑或枕叶皮层短暂性缺血。作者应用纳洛酮治疗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 ,取得明显效果 ,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入选病例符合 1989年WHO对短暂性 ,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制定的诊断标准[1] ,并除外椎 -基底动脉系统及颈内动脉系统脑梗塞以及颅内占位性病变。入选病例 6 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 ,每组各 30例。治疗组男 12例 ,女18例 ,年龄 4 4~ 6 7岁 ,平均 5 2 4岁 ;对照组男 …  相似文献   

4.
对94例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颈性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和椎基底动脉卒中病人进行详细神经症状、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和其他检查的研究,除椎基底动脉卒中以持续性眩晕发生率较高外,在眩晕的性质及其相关的症状方面各组间无明显差异。本组病人的神经长束征、小脑征及BAEP异常率在颈性眩晕组(CV)、CV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组、VBI组和椎基底动脉卒中组呈递增的排列顺序。本文提出了CV与VBI在临床和电生理检查上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纳络酮合止晕饮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致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照组用纳络酮2 mg每日1次静脉点滴,连用1周,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中药汤剂止晕饮每日1剂,连用1周。结果:治疗组54例,总有效率为90.7%,对照组50例,总有效率68.0%,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纳络酮结合止晕饮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致眩晕较单用纳络酮效果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利多卡因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性眩晕的近期疗效,方法:将46例VBI性眩晕患随机分成治疗组24例,对照组22例,通过分别使用利多卡因及复方丹参注射液对比观察其疗效。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显效率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利多卡因治疗VBI性眩晕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7.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受临床治疗脑梗塞的启发,我们试用纳洛酮治疗VBI性眩晕61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温胆汤加减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8例,给予倍他司汀等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42例,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温胆汤加减;均以14 d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症状改善的情况。结果: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改善总有效率为95.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9%,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用温胆汤加减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取得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赛莱乐注射液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VBI)性眩晕的疗效。方法 对 82例VBI眩晕患者随机分成 42例赛莱乐治疗组和 40例对照组 (西比灵治疗 ) ,对比观察二者的疗效。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总有效率有明显差异 (P <0 .0 5 )。结论 赛莱乐治疗VBI性眩晕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0.
丹参注射液合奥扎格雷钠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于2005年7月~2006年7月,应用丹参注射液(正大青春宝药业有限公司)和奥扎格雷钠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36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36例中男20例,女16例,年龄38~75岁,平均52岁。诊断标准[1,2]:眩晕,为发作性视物或自身旋转感/晃动感,多因头位和/或体位变  相似文献   

11.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VBI)临床上常见 ,但其病因尚不十分明确。近年来 ,我们对本院 2 0 0 4年 4月至 8月间收治的 5 0例VBI患者进行颈部彩超检查 ,其中 30例行颈部MRA检查 ,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 ,以明确VBI的病因诊断。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本组男 2 8例 ,女 2例。年龄 39岁~ 86岁 ,平均年龄 6 4 .8岁 ;病程 5d~ 14d ,平均 10d。均经头颅MRI排除椎动脉的骨源性机械压迫所致的VBI。VBI诊断标准[1~ 3 ] :①眩晕为旋转感或视物晃动感或不稳感 ,多因头位和 /或体位改变后诱发。②眩晕同时至少有 1种椎基底动脉缺血发作的其他症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利多卡因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VBI)性眩晕的近期疗效。方法 :将 46例VBI性眩晕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 2 4例 ,对照组 2 2例 ,通过分别使用利多卡因及复方丹参注射液对比观察其疗效。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显效率有明显差异 (P <0 0 1 )。结论 :利多卡因治疗VBI性眩晕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3.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性眩晕(vertebrobasilar ischemia,VBI)为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短暂缺血性发作的一种常见症状,其不同于血管部分或完全阻塞,其临床表现消失快,且大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处于发作的间歇期,不易观察到阳性体征,导致诊断困难。近年来由于超声影像学的发展,对VBI有了新的认识,为临床诊断提供了依据。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临床诊断为VBI患者78例,男47例,女31例,年龄36~68岁,平均(53·23±15·52)岁。VBI诊断依据为[1]:(1)眩晕为发作性视物或自身旋转感/晃动感/不稳感,多因头位或(和)体位变动诱发。(2)眩晕同时伴有其他脑干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医辨证施护联合耳穴压豆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性眩晕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86例VBI性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中医辨证施护+耳穴压豆治疗。比较两组干预效果、眩晕程度、椎-基底血流动力学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35%高于对照组8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VSS-C、DHI评分低于对照组,BA、LVA、RVA平均血流速度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7.67%高于对照组79.07%(P<0.05)。结论:中医辨证施护联合耳穴压豆可改善VBI性眩晕患者脑血流速度,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银丹心脑通软胶囊联合西比灵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VBI)的疗效.方法:将122例VBI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62例)和对照组(60例).治疗组予银丹心脑通软胶囊联合西比灵,对照组仅给予西比灵,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疗效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94%,对照组为78.33%,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银丹心脑通软胶囊联合西比灵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确切,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我科1998-2003年用西比灵胶囊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性眩晕40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丹红注射液联合注射用血栓通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o-basic arterial ischemia,VBI)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16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88例)和对照组(80例),治疗组给予丹红注射液联合注射用血栓通,对照组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进行疗效比较.结果 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1).结论 丹红注射液联合注射用血栓通治疗VBI具有较好的疗效,且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彭旭  钟秀娟  方芳 《广西医学》2003,25(6):930-932
目的:了解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患发作时椎基底动脉(VBA)血流的特点。方法;从151例VBI患与同年龄段121例正常人VBA的血流参数作统计学分析。结果:VBI患VBA经颅多普勒(TCD)基础特征是:血流阻力升高和/或伴有血流速度改变。结论:TCD对VBI患的诊断、治疗具有指导性意义,对预防缺血性卒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刺五加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41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刺五加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疗效及毒副作用。方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8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用刺五加,对照组用川芎嗪。观察眩晕及其他临床症状消失情况及毒副作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24%,明显高于对照组73.17%(P<0.01),均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刺五加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显著,优于川芎嗪。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电针风池、供血穴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5例符合入选标准的VBI眩晕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28例和西药组27例。电针组采用电针风池、供血穴治疗,西药组采用西比灵治疗,疗程均为2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眩晕症状积分、临床疗效以及双侧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平均血流速度(Vm)的变化。结果治疗后,电针组眩晕症状积分明显低于西药组(P0.01),电针组LVA、RVA、BA的Vm值均高于西药组(P0.05);电针组总有效率92.86%,西药组总有效率70.3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风池、供血穴可缓解眩晕症状,改善VBI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临床疗效显著,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