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为进一步认识氯氮平与其他抗精神病药物致粒细胞缺乏的差异,按标准对收集的、关于氯氮平与其他抗精神病药致粒细胞缺乏的对照研究论文结果作Meta分析。结果:(1)氯氮平与其他抗精神病药物导致粒细胞缺乏有非常显著性差异(X~2=11.20,df=1,P<0.01);(2)氯氮平引起粒细胞缺乏的危验性是其他抗精神病药物的8.8倍(OR=8.8);(3)病因学分数:EF_(暴露)因素=0.88,即氯氮平治疗组中出现粒缺者,88%是由氯氮平引起的,EF_(总体)=0.88,即在全部被治疗的精神分裂症出现粒缺者,88%由氯氮平引起。提示,氯氮平引起粒细胞缺乏效应显著高于其他抗精神病药物。  相似文献   

2.
急性粒细胞缺乏症(简称粒缺)是内科急重症之一,本院1990年7月至1998年7月诊治药物性粒缺15列,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5例均为非抗肿瘤药物所致,其中男性7例,女性8例,年龄22~58岁。引起急性粒缺的药物有:甲基硫氧嘧啶3例,甲巯咪唑2例,氯丙嗪3例、氨基比林3例;丙基硫氧嘧啶、双氢克尿塞、磺胺药、苯巴比妥各1例。1.2 诊断标准 按照《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1]中之粒细胞缺乏症的国内诊断标准及国内疗效标准。1.3 临床表现 首诊全部发热;咽痛10例,(66.6%),化脓性扁桃体炎8例(53.3%);颈或颌下淋巴结肿大有压痛9例(60%)。…  相似文献   

3.
氯氮平致粒细胞缺乏症1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氯氮平以其独特的疗效在临床上广泛使用,尤以对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有效而备受关注,然而因其有致命的副反应粒细胞缺乏症可能(以下简称粒缺),使氯氮平作为一线或二线抗精神病药物颇有争议.为了进一步了解氯氮平所致粒缺的可能危险因素,本文对13例由氯氮平所致粒缺病例作一回顾性研究分析,以期为预防粒缺的发生提供一些依据.  相似文献   

4.
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合并粒细胞缺乏症(粒缺)是甲亢患者应用抗甲状腺药物(ATD)治疗中最严重的毒副作用,也是甲亢危急重症之一,如处理不当,易危及生命。本文就近4年来我院收治的24例ATD导致的粒缺进行报告。  相似文献   

5.
急性粒细胞缺乏症(简称急粒缺)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一组综合征。一旦发生急粒缺,易合并严重感染,病死率高。我院于1979年10月至1993年7月,共收治由药物引起急粒缺12例。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12例中,男性5例,女性7例,男:女=0.67:1。年龄25~61岁,平均34岁。1.2临床症状12例均有发热,咽痛11例,头晕8例,乏力7例,肛门癌1例。1.3体征12例中,有口腔坏死性溃疡6例,颌下淋巴结肿大4例,肛门脓肿2例,口唇疱疹和牙龈脓肿各1例。1.4实验室检查血常规,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1~0.5×10‘几,红细胞和血小板数值均正…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抗甲状腺药物(ATD)致粒细胞缺乏症(粒缺)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1日~2009年12月31日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ATD致粒缺的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9例为女性患者,年龄21~62岁,其中3例由丙基硫氧嘧啶所致,6例由甲巯咪唑所致;1例为男性患者,40岁,由丙基硫氧嘧啶所致.6例在服药后2个月内发生粒缺,3例在2~3个月发生,1例在9个月后发生.1例以低热、臀部皮肤感染起病,其余均以突发高热、咽痛起病.经治疗后均痊愈,粒细胞在停用ATD后2周内恢复.结论 粒缺为ATD应用中少见但非常严重的不良反应,不可预测,在甲亢开始ATD治疗的前2~3个月内,应高度警惕粒缺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在严重粒细胞缺乏(简称粒缺)的几周内并发感染是白血病和其他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治疗成功的严重障碍。预防措施虽不能改善白血病患者的长期生存率,但可以减少直接因败血症所致的死亡,使更强的抗白血病治疗成为可能。作者对粒缺期间感染的预防进行了概述。一、药物预防(一)细菌感染:过去,粒缺期间的严重感染主要  相似文献   

8.
李薇  许明莲  严艳 《护理研究》2011,25(11):969
降压药(如硝苯地平)、退热药(如双氯芬酸钠栓)、止痛药(如丙氧氨酚片)、镇静药(如地西泮)等是科室常见的备用药物。口服药、外用药品种繁多,使用频繁,临床上通常每种药物备10粒存放于小药袋中。病人使用后,护士直接补充所缺药物,此时无法辨别哪些药物是新增加的,而且药物的有效期不明确,容易引起安全隐患;若遇到梅雨季节,个别药片受潮发霉,导致所有药物都不能使用,造成贵重药物的浪费。针对以上情况,我科  相似文献   

9.
提高对他巴唑致粒细胞缺乏症的认识。方法:对14例因服用抗甲状腺药物(ATD)致粒细胞缺乏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抗甲状腺药物引起粒细胞缺乏症,不论服药剂量大小、时间长短及是否初治或复治均可发生。选用G—CSF效果明显。结论:对服用ATD患者必须常规监测白细胞,发现粒缺早期应用G—CSF,积极控制感染。  相似文献   

10.
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与粒细胞缺乏症1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李莉莉 《实用医学杂志》1997,13(11):723-724
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在发病过程中或抗甲状腺药物治疗时均可出现粒细胞缺乏(粒缺)。为了探讨甲亢合并粒缺的升粒细胞治疗方法,对14例甲亢合并粒缺患者分别予鲨酐醇+利血生(9例),鲨酐醇+利血生+地塞米松(3例),鲨酐醇+利血生+重组人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2例)治疗。结果表明,三种方法均能有效升高粒细胞,显效时间分别为21.7天,16.7天和3.5天。提示rhGM-CS  相似文献   

11.
正急性白血病是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由于患者本身免疫功能极度低下和反复化疗导致中性粒细胞缺乏(简称粒缺),极易发生感染,甚至发生败血症从而引起死亡。感染的常见部位是呼吸道、口腔、肛周、肠道、皮肤软组织等[1]。2017年5月,本院血液科收治1例急性混合细胞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后粒缺期发生败血症,并相继在穿刺部位出现皮肤感染性肿块、肠穿孔,经多学科联合护理查房、讨论,给予同质化护理,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探讨白血病患儿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粒缺)伴发热时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清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分析我院2004年10月~2007年12月的白血病患儿化疗后粒缺不伴发热者(A组),粒缺伴发热者(B组)及粒缺发热伴败血症者(C组)的hs-CRP血清水平。结果:A组(不发热组)hs-CRP血清水平为(5.37±4.65)mg/L,B组(发热组)为(74.05±48.35)mg/L,C组(败血症组)为(122.00±66.32)mg/L。A组与B组、C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1)。结论:hs-CRP血清水平可作为儿童白血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合并细菌感染的监测指标,对儿童白血病化疗后粒缺发热伴败血症的早期治疗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析小儿白血病粒缺期肺侵袭性真菌感染运用米卡芬净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该院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小儿白血病粒缺期肺侵袭性真菌感染患儿2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米卡芬净治疗,对药物不良反应、治疗效果以及用药前后各项脏器功能指标变化情况进行观察记录。结果本组20例患儿中,9例痊愈,占45%,7例显效,占35.0%, 2例进步,占10%,2例无效,占20%,治疗总有效率为80%;治疗期间,2例肝功能异常,1例皮疹,1例腹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同时,用药前后患儿的各项脏器功能指标变化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临床上给予小儿白血病粒缺期肺侵袭性真菌感染患儿米卡芬净治疗,不仅可以获得较好的疗效,还不容易出现不良反应,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粒细胞缺乏(agranulocytosis,粒缺)是抗甲状腺药最严重的副作用,临床上虽然少见,但严重时可危及病人生命,应引起高度注意。本文将1982年以来中山医科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和附属第一医院内科收治的12例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多黏菌素B治疗粒细胞缺乏(粒缺)伴难治性革兰阴性菌血流感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8月至2022年7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收治的粒缺伴难治性革兰阴性菌血流感染的病例,观察多黏菌素B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结果共纳入27例粒缺伴难治性革兰阴性菌血流感染的血液病患者,其中22例多黏菌素B治疗有效,首次发热至给予多黏菌素B的中位间隔为3(2,5)d;多黏菌素B的中位用药时间为7(5,11)d,中位退热时间为37(32,70)h。其中4例发生急性肾功能损伤,占14.8%,根据RIFLE标准,均为"损伤(Injury)"级别;色素沉着发生率为59.3%。结论多黏菌素B治疗粒缺伴难治性革兰阴性菌血流感染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巨和粒治疗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的临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秀兰 《当代护士》2007,(11):51-53
总结了69例巨和粒治疗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病人的护理.认为巨和粒是治疗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的有效药物,但要加强病情观察和护理,预防巨和粒引起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7.
中性粒细胞减少(neutropenia)是指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ANC)< 1.0×109/L,中性粒细胞缺乏(agranulocytosis,粒缺)是指ANC <0.5×109/L,严重粒缺(profound neutropenia)是指ANC <0.1 × 109/L[1].粒缺持续>10 d,是严重细菌和真菌感染的主要危险因子.接受强烈化疗、造血干细胞移植(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HSCT)以及血液系统疾病本身都会导致持续的粒缺或粒细胞功能障碍(dysfunction),此时患者面临严重的细菌、真菌和病毒等机会感染(opportunistic infections)的危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HM)院内感染(NI)的危险因素,临床意义和治疗。方法:回顾153例HM的NI,比较粒缺组与非粒缺组的医院感染率(NIR)、死亡率、院内感染持续时间、感染部位。20例曾用泰能治疗。31例患者化疗后2d~14d外周血WBC<2.0×10~9/L时给用G-CSF,剂量为75~150mg/d。8例严重NI患者使用静脉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结果:NIR为52.9%,粒缺组与非粒缺组NIR分别为87.2%和41.2%;平均感染时间分别为19.2d和8.8d”死亡为6例和1例;呼吸系统是最常见感染部位;泰能治疗有效率为55%;化疗后严重白细胞减少率:用G-CSF组为45.2%,对照组为87.1%;NIR分别为54.8%和90.3%。结论:粒细胞缺乏是发生NI的高危因素;泰能是有效而副作用小的药物;化疗后用G-CSF可以缩短粒细胞减少时间,帮助病人度过NI危险期,早期用G-CSF比晚期用好;IVIg的使用有待研究观察。  相似文献   

19.
因外伤、烧伤、头癣引起的瘢痕性缺发及男性秃顶、女性脱发和体毛稀少缺如,目前尚缺乏有效的药物治疗,对于这些顽固性缺毛,自体毛发移植是相对较好的治疗方法。作者自2000至2005年开展毛囊移植技术治疗各种毛发缺少患者295例,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我院血液病房九年来收治了恶性肿瘤——小儿急性白血病9940人次,其中急淋7740人次,急粒2100人次,急粒单1100人次,这些病人除进行综合治疗外,其中抗恶性肿瘤药物的应用是一个重要手段,多数的抗癌药物对造血机能、消化机能和免疫力有损害作用。此外在静脉滴注治疗过程中,注意保护机体皮肤,免受化疗药物外漏引起皮肤坏死,是护理人员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