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1962年美国 Lesher 等报道了萘啶酸以来,许多学者致力于研究开发这类药物,尤其近年来研究得比较活跃,取得了较快进展,出现的一些氟取代的新品种,其抗菌作用与疗效已大大超过萘啶酸等同类药物,甚至达到或超过第三代头孢菌素类的抗菌作用.到目前为止已合成数百种吡啶酮酸类化合物,但用于临床或进入临床研究者仅十多种.根  相似文献   

2.
氟哌酸的应用及临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氟哌酸(Norfloxacin)是全合成的第三代吡啶酮酸类抗菌药,抗菌作用比老一代吡啶酮酸类药物大大增强,对大多数革兰氏阴性菌的作用明显超过目前临床应用的其它类型抗菌药;抗菌谱明显扩大,抗革兰阳性菌的活性明显超过萘啶酸、吡哌酸等老一代产品。而且可能取代或部分取代磺胺类药物,达到甚至超过第三代头孢菌素的抗菌作用。目前,本药已在全世界范围销售,国内也已通过鉴定,并投入批量生产。  相似文献   

3.
自第1个喹诺酮类药物--萘啶酸上市以来,喹诺酮类药物在临床应用已经有47年的历史,尤其是1979年第1个含氟喹诺酮类药物诺氟沙星诞生以来,具有广谱、高效、低毒的新氟喹诺酮类药物不断涌现,并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其中部分品种还能抑制结核分枝杆菌DNA旋转酶A亚单位,具有抗结核菌活性.由于临床应用日益广泛,细菌耐药性不断增加.本文就氟喹诺酮类药物在传染病治疗中的合理应用问题作一简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 检测宋内志贺菌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探讨染色体介导DNA旋转酶A亚单位(gyrA)和拓扑异构酶ⅣC亚单位(parC)基因突变或(和)质粒介导qnrA基因存在与宋内志贺菌耐喹诺酮类药物的相关性.方法 用K-B纸片扩散法对58株宋内志贺菌进行耐药性检测;PCR法检测宋内志贺菌喹诺酮耐药决定区(QRDR)相关gyrA、parC基因,并根据药敏结果 挑选5株菌扩增片段进行DNA测序;PCR法扩增qnrA基因片段.分析宋内志贺菌gyrA、parC基因突变或(和)qnrA基因存在与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性的关系.结果 宋内志贺菌对萘啶酸的耐药率高达94.8%.58株宋内志贺菌中,8株检出qnrA基因,5株测序gyrA、parC基因的菌株中,4株萘啶酸耐药菌株均在gyrA 83位发生有义突变TCG(Ser)→TTG(Leu),但未发生parC基因突变,gyrA基因突变菌株对萘啶酸全耐药.qnrA基因阳性菌株对5种喹诺酮类药物抑菌圈中位数比较都缩小;对NAL、氧氟沙星的耐药率高于qnrA基因阴性菌株(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gyrA Ser83分→Leu突变是导致宋内志贺菌临床分离株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的关键突变,宋内志贺菌若携带质粒介导qnrA基因则会导致对喹诺酮类药物的敏感性下降,若两者同存也可引起喹诺酮类药物耐药增强,除萘啶酸耐药外对其他喹诺酮类药物也可呈中介.  相似文献   

5.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6):2991-2992
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呼吸内科未实施药学干预2718例为对照组。选取2014年2月~2016年1月呼吸内科实施药学干预患者2819例为研究组。比较实施药学干预前后临床用药情况。结果实施后喹诺酮类药物临床使用不合理事件发生情况显著低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主要革兰阴性菌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率均显著低于实施前(P0.05)。临床合理应用喹诺酮类药物药学干预,能够提高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AL)患者细菌性血流感染的临床特点、病原学和药敏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4月至2018年4月发生细菌性血流感染AL患者的临床资料、病原学及药敏结果资料。结果:共353例患者发生血流感染,分离出病原菌376株。其中革兰阴性菌289株(76.9%),革兰阳性菌87株(23.1%)。革兰阴性菌中前3位依次是: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对替加环素、亚胺培南及美罗培南的敏感率分别为100.0%、98.2%和98.1%,肺炎克雷伯菌对替加环素、亚胺培南及美罗培南的敏感率分别为100.0%、98.3%和94.4%。主要革兰阴性菌血流感染患者初始应用碳青霉烯类药物调整率为3.8%;初始应用非碳青霉烯类药物调整率为74.3%(P 0.05)。革兰阳性菌对糖肽类抗菌药、利奈唑胺、替加环素的敏感率为100.0%,对304(87.9%)例感染的控制均好。结论:AL患者发生细菌性血流感染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多见。革兰阴性菌对碳青霉烯类和替加环素的敏感性均高,初始应用碳青霉烯类药物治疗调整率低。革兰阳性菌对糖肽类、利奈唑胺、替加环素均敏感。  相似文献   

7.
从1963年第一个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萘啶酸问世以来,此类药物的发展极为迅速,随着氟哌酸的出现,目前国内应用十分广泛,如诺氟沙星(氟哌酸)、氧氟沙星(氟嗪酸)、环丙沙星(环丙氟哌酸)、依诺沙星(氟啶酸)等。由于氟喹诺酮类药物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现已成为临床上重要的抗菌药物,但此类药物在应用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良反应,近几年多有报道。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探讨骨科医院革兰阳性球菌感染的标本分布及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回顾性调查2015年5月-2018年11月骨科医院中革兰阳性球菌感染的临床状况,对分离培养的446株革兰阳性球菌的药敏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46株革兰阳性球菌感染标本主要来源于伤口分泌物(38.3%)、脓液(23.5%)、穿刺液(17.3%)和痰液(10.8%)。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占66.8%;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占25.8%;肠球菌属占7.4%。对红霉素和克林霉素,耐药率均超过60%,对青霉素的耐药率超过80%,对其他常用的抗菌药物也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尚未发现对万古霉素耐药。结论 骨科医院革兰阳性球菌感染已呈现出多菌株感染和广泛多重耐药特征,应加强细菌监测和抗菌药物监管,临床用药应以药敏试验结果为依据,积极预防和控制革兰阳性球菌感染。  相似文献   

9.
需氧革兰阳性球菌是细菌性感染的重要病原菌,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该类细菌所致感染呈上升趋势;尤为人们关注的是革兰阳性球菌耐药性的日趋严重,给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带来严峻挑战。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是目前用于治疗耐药革兰阳性菌感染的常用糖肽类药物,但随着临床应用的日益广泛,世界各地亦相继出现了万古霉素中介或耐药金葡菌(VISA、VRSA)以及万古霉素耐药肠球菌(VRE)。因此,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已不能完全满足临床需要,有必要开发应用新的糖肽类药物。  相似文献   

10.
蒽环类药物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方案的核心药物,但其心脏毒性限制了它的临床应用.比如,柔红霉素(DNR)在儿童白血病患儿中的累积用量不能超过250 mg/m2.目前已研制出较多新一代的蒽环类药物,如表柔比星(EPI)、伊达比星和吡柔比星(THP)等,临床上已尝试用于替代柔红霉素进行治疗.为此,浙江大学医学院附童医院血液肿瘤科同时对新一代蒽环类药物吡星和表柔比星替代柔红霉素进行临床研究,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序贯化疗(诱导、早期和定期强化化疗)的VDLD方案吡柔比星或表柔比星代替传统的柔红霉素进行化疗,并对两组病例的心脏毒性进行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2009~2011年该院临床常见的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情况,指导临床科学合理用药.方法 收集2009~2011年该院临床送检标本,进行病原菌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 共分离到3 121株病原菌,其中2009年864株,2010年987株,2011年1 270株,常见病原菌在该院检出的总数及比例无明显差异.革兰阴性杆菌检出率明显高于革兰阳性球菌,约占60%~70%,真菌占18%.该院常见革兰阴性杆菌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及复方制剂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敏感性较高,但对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率均超过50%.常见革兰阳性球菌为葡萄球菌、肠球菌和肺炎链球菌,其中葡萄球菌中,耐甲氧西林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的检出率分别为54%、82%.革兰阳性球菌均对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敏感性均很高,但对青霉素几乎均耐药.结论 耐药性有升高趋势,应加强医院感染病原菌的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切断耐药菌传播途径,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喹诺酮类抗生素是一类合成抗生素,由萘啶酸发展而来,从1962年进入临床使用至今,经几十年的临床应用,特别进入80年代以后,喹诺酮类抗生药物发展迅速,至今已至第四代,成为临床最常用的抗生素之一,但随着临床的大量使用,其耐药性也随着增加,作者统计2000年~20D4年本院革兰阴性杆菌对喹诺酮类中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呈上升态势,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尿路感染患者致病菌分布及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272例尿路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细菌培养结果及抗生素的耐药性。结果 (1) 272例患者尿培养阳性57例(20. 96%),其中52例为细菌,5例为真菌。革兰阴性杆菌40例(70. 18%),以大肠埃希菌为主(70. 00%);革兰阳性球菌12例(21. 05%)。(2)革兰阴性杆菌对氨曲南及喹诺酮类药物无耐药性,对亚胺培南耐药率最低;革兰阳性球菌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率最高,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耐药率为0。结论目前尿路感染致病菌仍以大肠埃希菌为主,且耐药率较高,尤其对喹诺酮类抗菌药耐药率最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云南省玉溪市甲型副伤寒沙门菌(Salmonella paratyphi A, SPA)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及耐药趋势,为临床医生合理用药、有效治疗患者、清除传染源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纸片K-B法扩散技术检测玉溪市2005-2011年分离的252株SPA对17种抗生素的敏感性;并采用 Etest测试条进行喹诺酮类(萘啶酸、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诺氟沙星)抗生素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测定。 结果 分离株对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头孢噻吩、亚胺培南、奈替米星、复方新诺明、氯霉素7种抗生素均敏感;头孢噻肟的敏感率为99.21%;四环素、氨曲南、左氧氟沙星的敏感率为98.41%;呋喃妥因、诺氟沙星、环丙沙星的敏感率分别为97.62%、95.63%和36.51%;洛美沙星、萘啶酸的敏感率仅为0.79%,所有分离株对利福平耐药;分离株对洛美沙星的中介率逐年下降,耐药率逐年上升;对环丙沙星的中介率不断上升,敏感性不断降低。250株分离株属于萘啶酸抗性(nalidixic acid-resistant,NAR)株,其余2株属于萘啶酸敏感(nalidixic acid-sensitive, NAS)株, NAR株降低了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敏感性,NAR分离株MIC值远远高于NAS株的MIC(χ2=244.063, P结论 第三代头孢菌素可作为玉溪境内治疗甲型副伤寒的首选药物;当地SPA对氟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性呈上升趋势,合理应用该类药物,对遏制耐药性的进一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第三代喹诺酮类药物的临床应用彭慧文,高淑芳641400四川省简阳市中等卫生职业学校四川省简阳市人民医院自1962年美国Sterting—Winthrop研究所Lesh-er发现第一个喹诺酮类药物萘啶酸以来,该类药物的研究取得巨大进展。70年代末相继出...  相似文献   

16.
49株脑膜炎奈瑟菌体外抗菌药物敏感性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2005-2006年中国脑膜奈瑟菌分离株(Neisseria meningitides,Nm)的抗菌药物敏感性变化趋势,为选择抗菌药物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患者进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肉汤稀释检测最低抑菌浓度(MICs)方法、药敏纸片扩散(K-)法和E-test试纸条检测方法对本实验室收集的49株(16株A群、33株C群)2005-2006年分离的患者Nm菌株进行体外抗菌药物敏感性检测.结果 16株A群Nm菌株对复方新诺明、四环素、左氧氟沙星、萘啶酸4种抗菌药物耐药,对环丙沙星耐药或中度敏感.33株C群Nm菌株对复方新诺明耐药,31株(93.9%)C群菌株对萘啶酸耐 药,20株(60.6%)C群菌株对左氧氟沙星耐药,17株(51.5%)C群菌株对环丙沙星耐药.分别发现对青霉素不敏感的4株A群和1株C群Nm菌株.结论 2005-2006年,中国的A群和C群Nm菌株对磺胺类药物和喹诺酮类药物普遍耐药,此两类药物不适合中国流脑的临床用药及人群预防性给药.K-药敏纸片和肉汤稀释MICs及E-test方法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7.
黎微微 《中国疗养医学》2013,(12):1090-1093
喹诺酮类抗菌药是由萘啶酸发展起来的合成抗菌药,自1962年投入使用以来,经过50多年发展,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氟喹诺酮类药物快速发展,已成为临床上最常用的抗菌药之一。然随着喹诺酮类抗菌药临床应用的增多,细菌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的耐药性也迅速上升。研究发现,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机制广泛,并且不同细菌对喹诺酮耐药机制不同。  相似文献   

18.
喹诺酮类抗生素的基础和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喹诺酮类抗菌药是由萘啶酸发展起来的合成抗菌药,从1962年投入使用以来,经40余年发展,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氟喹诺酮类药物快速发展,已成为临床上最常用的抗菌药。  相似文献   

19.
自1962年Lesher等[1]发现第1个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萘啶酸以来,经过不断发展,至今已有4代问世.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是一类全合成的抗菌药物,具有抗菌谱广、抗菌力强、作用机制独特、高效、低毒等特点.新型的喹诺酮类药物更是具有生物利用度高、半衰期长、血药浓度高、组织分布广等优点,广泛用于泌尿生殖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但是随着抗菌药物的临床不合理应用增多,其耐药问题也日益突出.本文就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及耐药现状,结合其药动学/药效学(PK/PD)特点,探讨如何合理使用喹诺酮类药物,预防或减少细菌耐药的出现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DNA旋转酶A亚单位(gyrA)和拓扑异构酶ⅣC亚单位(parC)基因突变与志贺菌耐喹诺酮类药物的相关性。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志贺菌喹诺酮耐药决定区(QRDR)相关gyrA、parC基因并挑选11株菌扩增片段进行DNA测序,分析突变位点与药敏结果的关系。结果11株扩增片段测序结果显示,9株耐萘啶酸菌均在gyrA 83位发生有意义突变TCG(Ser)→TTG(Leu),宋内志贺菌未发生parC基因突变,5株耐萘啶酸、诺氟沙星和/或环丙沙星中介敏感福氏志贺菌在parC 80位发生有意义突变AGC(Ser)→ATC(Ile)。结论志贺菌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严重,福氏志贺菌比宋内志贺菌更耐此类药物,靶酶基因突变是其耐喹诺酮类药物的主要机制之一,gyrA Ser83→Leu突变是导致志贺菌临床株对萘啶酸耐药的关键突变。parC基因突变在gyrA基因突变的基础上才会发生,parC突变可能引起诺氟沙星和/或环丙沙星不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