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超声在胆囊管解剖变异诊断中的价值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超声诊断胆囊管解剖变异的价值及其在胆囊切除术中的指导作用.方法收集行胆囊切除术证实为胆囊管解剖变异的患者74例,将超声检查借助胆囊颈长轴与胆总管夹角及胆囊颈与肝总管的位置关系诊断的胆囊管解剖变异者的超声表现与胆囊切除术中所见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超声断胆囊管解剖变异与手术证实的胆囊管解剖变异有高度的一致性(Kappa为0.547,P<0.01);超声诊断胆囊管解剖变异的患者术中医源性胆道损伤的发生率显著低于超声检查未诊断胆囊管解剖变异者(P<0.01).结论术前超查诊断胆囊管解剖变异有较高的准确性,并可降低术中医源性胆道损伤的生率.  相似文献   

2.
胆总管与门静脉及肝动脉的解剖位置较为衡定,胆总管和肝动脉分别位于右侧及左侧,门静脉在二者的后方,左右肝管位于门静脉左右支的前方。如门静脉与胆道系统的解剖位置发生了变异,可出现异常表现。董磊等[1]曾报道的“良性肝内胆管淤滞症”为三级以上肝内血管走行或分叉异常,压迫肝内胆管所引起的压迫部位远端的胆管局限性梭形扩张,但未提及从胆总管开始即与门静脉发生位置变异的病例,其它文献中亦少见报道。现总结4例该类型患者的病例,以提高对于该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胆囊通常位于胆囊窝内,但可发生位置变异,其中包括左位胆囊,肝内胆囊,横位胆囊、腹膜外胆囊、后位胆囊及游离胆囊。日前,我们见到一例异位(后位)胆囊,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中胆囊管解剖变异的诊断及处理。方法:回顾分析1999年1月—2013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行LC的465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胆囊管发生解剖变异者34例,包括胆囊管异常粗、短11例,高位汇入右肝管7例,低位汇入肝总管下端6例,从肝总管前方绕至左侧汇入肝总管1例,与肝总管并行一段后汇入胆总管3例,Mrizzi综合征4例,内脏反位2例。结果:34例胆囊管有解剖变异的患者中,22例成功行LC,12例中转开腹行胆囊切除术。9例出现并发症,均为胆管损伤,经处理后恢复良好,无远期并发症发生。结论:LC术前难以诊断胆囊管解剖变异,LC术中重视胆囊管解剖变异、细致地解剖胆囊三角、辨认各管道关系,是预防并减少胆管损伤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超声诊断胆囊管螺旋型变异及其对降低术中胆管损伤发生率的重要价值。方法收集2005年4月~2006年2月行胆囊切除术患者242例,在超声常规检查肝胆的同时,观察胆囊颈和肝总管的解剖关系、胆囊颈长轴与胆总管长轴形成夹角的开口方向。胆囊颈位于肝总管的前方、胆囊颈长轴与胆总管长轴形成夹角的开口向下呈倒“V”字型诊断为胆囊管前螺旋型变异,胆囊颈位于肝总管的后方、胆囊颈长轴与胆总管长轴形成夹角的开口向上呈“V”字型诊断为胆囊管后螺旋型变异,并与手术结果对照。结果超声诊断胆囊管螺旋型变异的正确指数为0.645、一致率为96.7%、阳性预测值为54.5%。超声诊断胆囊管螺旋型变异前后胆囊管损伤的发生率分别为70.6%和44.4%,两者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术前超声诊断胆囊管走行是降低术中胆道损伤发生率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6.
我们从临床实践中体会到病毒性肝炎常可累及胆囊.为了了解急性病毒性肝炎(AVH)时胆囊的改变,特对1984年住院的56位 AVH 患者的胆囊情况进行了临床观察,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AVH 患者56例(根据1983年11月第二届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病专题学术会议制定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的标准诊断)。既往无腹水、胆囊或胰腺疾病史.男46例,女10例,其中 HBsAg阳性31例.方法:1.在患者住院初期均用 B 超,于空腹时取仰卧或左侧卧位作纵向、横向和肋下扫查.其中一部分胆囊有改变者于肝功改善后予以复查.2.胆囊声象图形有改变者行十二指肠引流液检查和胆囊造影。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在腹腔镜下对胆囊管及胆囊三角区内肝外胆管结构变异的认识.探讨手术处理胆囊三角区结构变异的最佳方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2006年12月~2009年6月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术中所见胆囊管及胆囊三角区内肝外胆管结构变异患者90例的临床资料,分别针对胆囊管变异、胆囊管汇入胆总管位置变异和胆囊三角区内肝外胆管结构变异等情况进行不同的手术操作.结果 全组90例,术中中转开腹14例(包括mirizzi综合征I型4例Ⅱ型4例全部中转;胆囊管汇入胆总管过低2例;胆囊管开口于胆总管后壁2例;胆囊管与胆总管共同一侧壁,并并行约2cm1例;右肝管汇入胆囊管1例,开腹术中证实).Lc术成功76例.术后并发症2例,其中Lc术后1周因胆囊床迷走胆管渗漏胆汁再次手术1例.胆管残留结石1例(术后2周经ERCP取出结石).19例文氏孔放置引流管引流,术后2~5 d拨除.全部病例均临床治愈出院.结论 熟悉胆囊管及胆囊三角区内肝外胆管结构变异,细致解剖胆囊三角区,辨清肝总管、胆总管位置,针对不同的变异采用不同的操作方,是LC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患者,女,7岁。因发热、腹胀痛4天于2001年1月14日来我院就诊。查体,T38.8℃,精神差,巩膜黄染,腹部膨隆,右中下腹压痛,肝脾触诊不满意,遂行B超检查,发现于右中上腹可探及15.1cm×13.8cm囊性病变,囊腔内可见散在强回声斑,后伴“慧星尾征”、间以少许细带状稍强回声,近囊后壁处为密集点状回声,呈“层状”分布,随体位变化稍有移动。该囊性包块与肝内胆管相沟通,部分肝内胆管管径宽窄不一,最大内径1.6cm。于囊性包块的后方可探及门静脉,左侧至胰头部(图1)。胆囊位置前移,大小约6.5cm×2.2cm,壁厚0.4cm,毛糙,胆囊腔内显示暗淡点状回声,超声诊断为:1.右中上腹囊性包块,巨大胆总管囊肿,其内所见多考虑胆固醇沉着及炎性沉积物;2.部分肝内胆管囊状扩张;3.胆囊内炎性沉积物。患者遂住院治疗,经手术证实。  相似文献   

9.
2007年1月-12月来我科行MRCP(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检查患者共100例,其中发现肝胆管变异者2例,均在术前发现,占同期MRCP检查的2%。计胆囊管低位汇合入胆总管1例,副右肝管结石1例。现报道如下。患者1,女,40岁。以间歇性右中上腹疼痛十余年,加重7天为主诉收治入院。影像学检查:B超见胆总管下端强回声光团伴声影伴肝内外胆管扩张,诊断为胆总管下端结石伴胆管扩张。MRCP显示胆总管下段充盈缺损伴肝内外胆管明显扩张,胆道区域见一条异常管道汇入总胆管,其内见椭圆形充盈缺损,诊断为总胆管结石伴扩张,右副肝管变异伴结石(图1)。患者2,男,57岁。无明显诱因右上腹疼痛,呈持续性,以胆囊炎、胆囊结石收治入院。B超所见胆囊萎缩,胆囊壁增厚,胆囊内多个强回声光团伴声影,诊断为慢性胆囊炎,胆结石。MRCP检查见胆囊内多个充盈缺损影,胆囊壁毛糙,胆囊管较长,汇入至胆总管下端,诊断为胆结石,胆囊炎,胆道变异,胆囊管低位汇入于胆总管下端(图2)。2例病例均行剖腹手术,并在术中证实为右副肝管结石和胆囊管低位汇入。讨论胆道结石多见,大多手术治疗。临床上胆囊管先天变异较多,长胆囊管低位汇入者一般与肝总管平行走行,包括同一鞘膜内,如不...  相似文献   

10.
副肝管作为变异的肝外胆管其发生率约为10%~20%,且90%位于胆囊三角内[1],在胆囊切除术及胆道手术时极易误伤。误伤后如处理不当,可导致严重后果。本文主要讨论我科收治的副肝管变异情况及损伤后处理。1临床资料1.1变异情况我科1993年7月~1995年10月手术治疗胆系疾病184例,发现有副肝管变异ZI例,发生率为11.4%;其中男7例,女14例;年龄29~73岁。直视手术处理胆囊三角时直接发现变异副肝管15例,其中1例开口子胆囊管中段伴有结石予切开取石外,余操作时谨慎避开。因手术损伤术中渗胆汁,探查发现3例;术后胆漏或胆汁性腹膜炎…  相似文献   

11.
胆囊位置变异较多,其中肝内胆囊临床少见,尤以合并肝外胆管狭窄者罕见。我院外科于1986年4月1日遇到1例,现报告如下。病例报告男患,杨某,34岁,于1986年4月1日入院。患者上腹不适或疼痛反复发作一年。一年来,每无明显诱因即有上腹不适发生,甚或疼痛发作,严重时伴有  相似文献   

12.
肝内胆管结石是一种较常见的胆道疾病,由于结石性状不同及所处的特殊位置,手术中容易被忽略或结石不易彻底清除,治疗上仍有一定困难.我科1986年8月~1991年12月共收治肝内胆管结石34例,经过手术前充分研究病情,手术中肝内、外胆管全面检查,切除病灶(含结石的肝段组织),取尽结石,解除梗阻,引流通畅,手术后控制感染,结合中药清热解毒,利胆排石,疗效满意,特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 34例中男12例,女22例.年龄32~72岁,其中曾做过胆囊造瘘、胆囊切除、胆总管取石等一次手术者8例、2次手术者6例.1.2 诊断 本组病例的临床表现因结石分布、感染程度不同而异.但均有反复发作病史,短者几年,长者达十几年.多有肝区痛、上腹胀痛、低热、不思饮食、倦怠无力.多数患者出现过发作性腹痛伴高热、寒颤、黄疸  相似文献   

13.
患者男,45岁。体检超声检查于剑突下偏左侧探及一囊状结构,壁光滑,内部透声好,形似胆囊,其左侧无肝组织回声,右侧肝组织内可显示门静脉左支矢状部结构,说明该囊状结构位于肝左叶左侧(图1)。因本例肠气多,肝门部结构显示不清楚,未能明确胆总管行程。嘱患者进食后复查,见此囊状结构明显缩小。超声提示:左位异位胆囊,后经CT检查证实为左位异位胆囊(图2)。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MIu误诊的原发性胆囊癌影像表现,以期提高MRJ对原发性胆囊癌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3月15例术前MRI误诊为其他疾病而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胆囊癌的MRj影像学表现,分析其胆囊壁病灶部位、增强扫描强化方式、胆管扩张及是否伴有胆囊结石等特点。结果5例误诊为肝门部占位伴肝内胆管扩张,7例肝内外胆管扩张者误诊为胆管内肿瘤及炎性狭窄,2例诊断肝右叶占位而胆囊病变误诊为胆囊息肉,1例误诊为结石性胆囊炎。回顾性分析发现12例有胆囊壁增厚(其中局限性增厚9例,弥漫性增厚3例);增强扫描15例胆囊壁均有不同程度强化,11例动脉期有延迟强化特征;8例患者合并胆囊结石;2例出现胆囊壁结节。结论原发性胆囊癌容易引起肝内、外胆管扩张,胆囊癌可表现为局限性或弥漫性囊壁增厚,常伴有胆囊结石等,MRI诊断时需引起充分注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复杂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囊管的辨认及处理方法,以减少胆道损伤的发生率.方法 A组30例患者采取常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B组30例患者术中探查发现Calot三角分离困难、肝外胆管损伤几率较大时,则切开胆囊壶腹或体部,吸净胆汁、取出结石后从胆囊腔内辨认胆囊管开口位置,作为分离Calot三角的标志,若胆囊管可完全分离则予以钛夹夹闭或丝线结扎,若胆囊管粗短并紧贴胆总管而难以分离时,则于腹腔下缝扎胆囊管断端.结果 A组发生胆管损伤5例,B组无胆管损伤,两组在胆管损伤、中转开腹率、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Calot三角分离困难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中切开胆囊壶腹,从胆囊腔内辨认胆囊管开口位置,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有利于胆囊管的识别等优点,可进一步减少肝外胆管损伤的几率.  相似文献   

16.
华枝睾吸虫病声像图表现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分析华枝睾吸虫病的声像图改变,以提高对本病超声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了78例华枝睾吸虫病患者的声像图表现特点.结果华枝睾吸虫病患者肝内外胆管、胆囊、肝脏等脏器可出现一系列的超声改变,其中以肝内小胆管的改变较具特征性,表现为等号状或树枝状小胆管扩张,管壁增厚模糊,越靠近肝脏边缘的小胆管改变越明显,尤以肝左叶的病变为重.胆囊和肝实质的超声改变无特异性,需与其它疾病鉴别.结论华枝睾吸虫病的声像图表现具有一定特征,认识这些特征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7.
肝外胆管结石是指左肝管和右肝管汇合部以下的胆管结石。可原发于胆管系统,也可从胆囊排出至胆管。这个部位的结石,可位于胆管内,也可在肝总管内,但以胆总管下端为多见。患者发作时右上腹绞痛难忍,可伴寒战发热和/或黄疸,给患者带来莫大痛苦。本文所介绍的例均经B超诊断后确诊,现报告近年来治疗此病的情况。  相似文献   

18.
患者男,47岁.因排尿时右下腹疼痛7d入院.查体:心尖搏动位于右侧第五肋间锁骨中线内侧0.5cm处,心界主要位于右侧胸腔,无明显扩大.腹平软,右下腹压痛.超声显示:心脏位于右胸腔,心尖指向右下,主动脉弓位于右侧,左右房室腔呈“镜像”翻转.内脏反位,肝脏、胆囊位于腹腔左侧,脾脏位于腹腔右侧;下腔静脉位于脊柱左侧,腹主动脉位于脊柱右侧.右肾长径增大,肾窦区分为上下两部分,下部肾盂肾盏不扩张;上部肾盂肾盏明显扩张,内径约2.9 cm,与之相连的输尿管全程扩张,上段内径1.6 cm,下段内径1.8 cm,其末端膨大,呈囊状向膀胱腔内凸出,大小约6.3 cm×4.2 cm×3.5cm(图1).  相似文献   

19.
超声心动图诊断右心房异构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例女,50天。哭闹时口唇发绀入院。超声心动图:腹部横切面:对称肝,胆囊居中略偏右,腹主动脉及下腔静脉均位于脊柱左侧,下腔静脉位于腹主动脉的前侧(图1);未探及脾脏回声。心脏大部位于左侧胸腔,心尖指向左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胆囊移位在肝及胆道疾病中的发生率及其机理。方法采用超声技术研究血吸虫性肝纤维化患者100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100例和肝内胆管结石患者100例胆囊位置的变化。结果血吸虫性肝纤维化组12例、肝炎后肝硬化组1例、肝内胆管结石组3例发生胆囊移位。血吸虫性肝纤维化组胆囊移位的发生率与其它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胆囊移位常发生于肝及胆道疾病中,特别在血吸虫性肝纤维化患者中。其机理是萎缩的右肝被肥大的左肝推向后上方,肝门向上、向后、向右旋转,整个肝脏向右转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