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真性小眼球行常规滤过性手术常导致术后脉络膜渗漏和恶性青光眼等严重并发症,本文介绍了在真性小眼球手术治疗时前部板层巩膜切除术及涡静脉减压术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
真性小眼球行常规滤过性手术常导致术后脉络膜渗漏和恶性青光眼等严重并发症,本文介绍了在真性小眼球手术治疗时前部板层巩膜切除术及涡静脉减压术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3.
真性小眼球行常规滤过性手术常导致术后脉络膜渗漏和恶性青光眼等严重并发症,本文介绍了在真性小眼球手术治疗时前部板层巩膜切除术及涡静脉减压术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4.
真性小眼球行常规滤过性手术常导致术后脉络膜渗漏和恶性青光眼等严重并发症,本文介绍了在真性小眼球手术治疗时前部板层巩膜切除术及涡静脉减压术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5.
0 引言 真性小眼球(nanophthalmos)是胎儿发育过程中,眼球胚裂闭合后停止发育所致的一种先天发育异常[1].真性小眼球伴葡萄膜渗漏患者的巩膜异常增厚,可障碍涡静脉血流使脉络膜充血并继发葡萄膜渗漏.真性小眼球并发白内障,手术存在诱发脉络膜渗漏综合征、恶性青光眼等严重并发症的风险,手术风险极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真性小眼球继发青光眼及脉络膜渗漏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7例(14眼)诊断为真性小眼球继发青光眼及脉络膜渗漏患者行三联手术(小梁切除术 白内障超声乳化 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或四联手术(巩膜板层切除术 深层部分巩膜切除 小梁切除术 白内障超声乳化 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真性小眼球继发青光眼及脉络膜渗漏.结果:术后矫正视力提高者12眼,术后眼压稳定在10~20 mmHg,脉络膜渗漏者术后1 wk复位.结论:三联手术及四联手术治疗真性小眼球继发青光眼及脉络膜渗漏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真性小腽球是一种罕见的致盲性眼病。患者多在中年期发生青光眼,单纯内眼手术常导致脉络膜脱离等并发症。国内文献中尚未见采用巩膜切除进行治疗的报告;我们曾采用板层巩膜切除联合手术治疗1例真性小眼球患者,现将治疗效果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2例真性小眼球葡萄膜渗漏综合征男性青年患者,眼轴均<16 mm。鼻下及颞下象限赤道区分别做1/3巩膜厚度正方形巩膜瓣并切除瓣下2/3巩膜厚度巩膜组织。术后1~3个月黄斑区视网膜下液逐渐减少,半年后黄斑区视网膜下液近完全吸收,病情稳定。提示2象限巩膜瓣下巩膜切除术治疗真性小眼球葡萄膜渗漏综合征安全有效,深板层巩膜瓣下切除、5-氟尿嘧啶和透明质酸钠的联合应用是手术成功的关键。(眼科,2022,31:394-396)  相似文献   

9.
真性小眼球继发青光眼的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真性小眼球继发青光眼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以及并发症的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7只真性小眼球继发青光眼的临床资料,治疗方法及病情转归。结果:9例17只眼,眼轴14.36-19.33mm;均合并有高度远视,屈光度+7.00-+16.00D.有的患眼均有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表现,其中9只进展期的患眼经过激虹虹膜手术联合药物治疗使青光眼得到控制,有1只眼在就诊时已是绝对期,予以睫状体光凝以改善疼痛症状,另外7只晚期患眼均接受了滤过手术,其中3只在随诊期内出现了严重眼后节并发症导致失明。结论:真性小眼球继发青光眼的治疗很复杂。在早期进行激光虹膜手术是治疗真性小眼球合并青光发安全有效的方法,选手选择密闭性的眼内手术和预防性的涡静脉减压术,前巩膜切开术,巩膜切除术可以减少滤过手术灾难性的眼后节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真性小眼球是指眼球体积明显小于正常眼而不伴有其他眼部畸形或全身发育异常的先天性疾病,可为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临床主要表现为眼轴明显缩短、高度远视、巩膜增厚等。该病临床虽罕见,但其常常合并有闭角型青光眼、葡萄膜渗漏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危害十分严重。真性小眼球可以自发缓解或反复发作,对药物治疗反应较差。全身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多不理想。而手术中及手术后又易发生出血、脉络膜脱离、视网膜脱离、恶性青光眼及葡萄膜渗漏等并发症,预后通常较差。深入了解真性小眼球的临床特征及其并发症和治疗进展,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类疾病的认知,从而避免并发症的漏诊及误诊,选择正确的处理方案,对该类疾病的诊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251.为什么在网脱手术时,会损伤了涡静脉?因为:①为了寻找直肌而盲目的乱钩造成;②起巩膜板层瓣时,损伤了它;③裂孔过于偏后,起巩膜板层瓣时压迫,或止血等动作时,稍一不慎而损伤了它;④涡静脉的位置和数量有变异时,而损伤了它;⑤再手术时,因涡静脉与周围...  相似文献   

12.
巩膜扣带术始于本世纪50年代,最早源于板层巩膜缩短术,后又发展为巩膜层间填压和巩膜外加压,其共同的目的都是形成一个内陷的巩膜嵴,这一方面利于视网膜复位、封闭视网膜裂孔,另一方面可以松解玻璃体视网膜牵引[1].巩膜扣带通常分两类,第一类局部巩膜扣带,分放射状和圆周状两种,主要适于裂孔较集中或锯齿缘截离的病例,优点是对眼球损伤小;第二类环形巩膜扣带,是在眼球圆周方向形成360°巩膜嵴,主要用于封闭分散或未发现的视网膜裂孔,也可借以松解视网膜玻璃体牵引,但在许多情况下需要两者联合应用[2].  相似文献   

13.
脉络膜渗漏综合征的眼底血管造影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脉络膜渗漏综合征(UES)的眼底血管造影特征。 方法 回顾分析UES患者11例17只眼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及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的临床资料。其中7只眼在作巩膜板层切除手术后1~28个月再行造影检查。 结果 FFA及ICGA检查显示12只眼有视网膜静脉纡曲扩张及视盘水肿,2只眼在后极部出现荧光素渗漏点,14只眼有豹纹样色素斑(豹斑),8只眼有线条状或网状色素条纹。ICGA检查4例5只眼的斑片状强荧光一直持续至晚期,1只眼在眼底下方有三角形弱荧光区,1只眼在后极部显示地图状弱荧光区。巩膜板层切除手术后患眼睫状体脉络膜脱离逐渐好转甚至消失,脉络膜高灌注状态改善,渗漏点消失。1只眼手术2年后视网膜下液又增多。 结论视网膜静脉纡曲扩张及视盘水肿、豹斑和线条状或网状色素条纹是UES的特征性眼底血管造影表现;这些表现有助于加深对此病的理解和临床诊断。(中华眼底病杂志,2007,23:189-192)  相似文献   

14.
眼内猪囊尾蚴病为链状绦虫的幼虫感染到眼部时引起,眼眶及眼球内各部位均可发生,引起眼内炎症和纤维组织增生,导致严重危害[1,2],临床上以玻璃体内及视网膜下最常见.针对玻璃体内和视网膜下囊尾蚴病,惟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手术摘除[1],包括巩膜切开夹取或吸取[1,3]、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1,3-8]和氩激光光凝治疗[3].近年来主要采用玻璃体切割手术取出囊尾蚴,具有成功率高、手术创伤小等优点,在取出囊尾蚴的同时可以消除由虫体所致的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3-6].我们回顾性分析了一组接受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的眼内猪囊尾蚴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特发性浆液性睫状体脉络膜和视网膜脱离称为葡萄膜渗漏综合征(ureal effusion syndrome),其发病机理至今未全明了。有些患眼具有一种或多种先天性异常,诸如小眼球、巩膜和脉络膜增厚,引起经由涡静脉的静脉外流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巩膜表面径线定位新方法,提高眼内异物摘出手术效果。方法 根据眼外肌、涡静脉在巩膜表面不同时钟方位及功能,对51例51眼眼内及眼球壁异物患者,运用眼外肌、涡静脉巩膜表面径线定位切口摘出异物,并与角膜缘标记法对比。结果 一次性切口摘出异物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脱盲率均有较大差异(P<0.05)。结论 眼外肌、涡静脉解剖学径线定位法,简单易行,创伤小,眼球前后段径线位均较准确可靠,优于角膜缘标记法。 [眼科新进展2001;21(1)∶33-34]  相似文献   

17.
真性小眼球(nanophthalmos)是指在胎儿发育过程中,眼球在胚胎裂闭合以后停止发育,眼球体积较正常者小而无其他先天畸形的一种眼病[1]。典型的小眼球具有眼球小、角膜小、前房浅、房角窄、巩膜厚、晶状体大小正  相似文献   

18.
浆液性周边脉络膜、睫状体脱离合并非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认为是葡萄膜渗漏综合征(简称UES)。最近Gass假设UES的原因是巩膜不正常,致涡静脉阻塞,血管外的蛋白质不能排于眼外,由于涡静脉阻塞增加了组织的渗透压,结果发生脉络膜及视网膜慢性渗出性脱离。Hunter综合征由于粘多糖类的沉着,其巩膜异常肥厚而发生UES。报告1例男性Hunter综合征病人,26岁,视力逐渐减退,右眼视力为20/30,左眼为20/300。眼底:右眼重度视乳头水肿,后极部有点状色素沉着。全周轻度脉络膜脱离,无视网膜脱离。左  相似文献   

19.
23G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巩膜切口的超声生物显微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常规20G玻璃体切割手术是治疗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微创玻璃体手术系统由于巩膜切口和手术器械直径较小,创伤小,恢复快而应用逐渐增多.但既往临床经验表明,若玻璃体手术巩膜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玻璃体视网膜嵌顿可造成视网膜裂孔和视网膜脱离,严重者可发生前部增生性视网膜病变、睫状体脱离甚至眼球萎缩[1,2].因此,我们采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对玻璃体切割手术后患者的巩膜切口进行了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人工晶状体(IOL)后脱位是白内障手术后严重并发症之一,随着玻璃体手术的广泛开展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传统的对IOL后脱位保守观察的方法,已逐渐被积极的玻璃体手术干预所取代[1-12].目前人们对IOL后脱位的干预大多是在玻璃体切割基础上,将其白眼内直接或借助全氟化碳液体取出[7-12],这除了增加患者更换IOL及全氟化碳液体费用外,还需要较大的角巩膜切口以及IOL经过空间相对狭小的前房.我们通过内外路结合复位手术,即只将IOL袢引出眼球外而其光学部始终位于玻璃体腔治疗6例IOL后脱位患者,很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效果理想.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