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下水平入路治疗近端脱垂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可行性。方法采用水平入路经皮椎间孔镜治疗16例近端脱垂游离型Lee分型Ⅰ区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观察指标:手术时间,术前、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腰、腿疼痛VAS评分及ODI,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手术效果。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30~180(96. 2±9. 5) min。术后下肢股前区麻木3例,经非手术治疗后症状完全缓解;股四头肌无力1例,1个月后症状消失;余12例无手术相关并发症。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术前、术后即刻、末次随访时,腰痛VAS评分分别为(5. 02±1. 41)、(2. 73±0. 81)、(1. 94±0. 68)分,腿痛VAS评分分别为(7. 17±1. 93)、(1. 83±1. 16)、(1. 72±0. 96)分,ODI分别为76. 12%±11. 35%、15. 14%±5. 37%、13. 77%±5. 32%;腰痛、腿痛VAS评分及ODI术后即刻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末次随访与术后即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末次随访时根据改良MacNab标准评价疗效:优13例,良3例。结论经皮椎间孔镜下水平入路治疗近端脱垂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侧路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后6年以上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3年6月通过侧路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后随访6年以上的42例患者。男24例,女18例,平均年龄(48.56±6.34)岁,腰椎间盘突出症37例,腰椎管狭窄症5例。均行俯卧位单节段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手术治疗。观察术前、术后6个月和末次随访直腿抬高试验角度、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McNab优良率;影像观察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和节段稳定性。[结果]本组病例均顺利手术,术中无硬膜撕裂、神经根损伤发生,术后无感染发生。随访75~93个月,平均(82.75±5.52)个月。2例患者(4.76%)接受了翻修术,均在术后3个月内;1例YESS患者因腿痛缓解不满意,行同节段椎间孔镜TESSYS翻修;另1例患者因复发并腰痛行手术节段及下位节段腰椎融合术。与术前相比,术后6个月和末次随访时,42例患者直腿抬高试验角度显著增加(P0.05),腰痛和腿痛VAS评分均显著减少(P0.05),腰椎JOA评分显著提高(P0.05),ODI评分显著减少(P0.05)。按McNab标准,临床优良率术后6个月为83.33%,末次随访时为85.71%。影像方面,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为术前的(84.52±5.66)%,动力位影像未见腰椎不稳征象。[结论]侧路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后不仅术后6个月时的近期疗效良好,6年以上随访的中期疗效亦保持良好。术后6年以上虽有椎间隙高度轻度下降,但无手术节段失稳征象。  相似文献   

3.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19):1806-1808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BEIS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并总结经验。[方法]自2016年09月~2018年09月,采用椎间孔镜BEIS技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52例,分析临床疗效;评估指标包括直腿抬高角度、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改良MacNab评定标准。[结果]患者手术顺利完成,术后直腿抬高度数、VAS评分、ODI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改良MacNab标准为优35例、良14例、可3例。[结论]经皮椎间孔镜BEIS技术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下微创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2-10-2013-12对15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经皮椎间孔镜下微创治疗。疗效评定依据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Macnab腰腿痛评定标准。结果随访3~18个月,平均6个月。下肢神经痛VAS评分术前(5.6±1.1)分,术后1周(2.0±0.5)分,术后3个月(0.7±0.3)分,手术前后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DI评分术前(63.5±13.3)分,术后1周(20.4±5.4)分,术后3月(15.1±3.6)分,手术前后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acnab腰腿痛评定标准结果为优109例,良27例,可12例,差2例,优良率90.7%。结论经皮椎间孔镜下微创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对脊柱稳定性破坏小,近期效果优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优选术式。  相似文献   

5.
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何升华  赵祥  吴小海  丁浩  方俊 《中国骨伤》2012,25(11):920-922
目的:评价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经保守治疗无效的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效果。方法:2008年12月至2011年6月,收治12例经保守治疗无效的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28~82岁,平均50.67岁;病程3~10个月,平均5.75个月。突出节段:T12L11例,L1,21例,L2,33例,L3,47例,其中合并L4,5间盘退变6例,合并L5S1间盘退变2例。12例责任椎间盘退变分级均为Ⅲ级。经椎间盘造影证实椎间盘后方纤维环均撕裂,行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于术前、术后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术前、术后末次随访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定,按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手术时间1.0~2.5h,平均1.45h;术后住院时间4~9d,平均5.83d。12例均获随访,时间1~12个月,平均5.5个月。术中未发生脑脊液漏、脊髓神经损伤。术前VAS评分为(8.00±1.21)分,术后为(1.92±0.79)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ODI评分为(78.81±13.65)%,末次随访为(16.19±3.52)%,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根据改良Macnab标准:优3例,良8例,可1例。结论: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经保守治疗无效的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有益的尝试,患者术后疗效较佳,但需注意与L3,4以下椎间盘突出症治疗的不同。  相似文献   

6.
徐峰  韩晶  蔡贤华  丁然  康辉  黄勇 《骨科》2016,7(1):8-12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recurrent lumbar disc hernia?tion, RLDH)的方法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5年7月于我院应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5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复发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本组患者手术前后的直腿抬高角度、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JOA)评估治疗分数,并采用Macnab标准评估疗效。结果本组患者手术时间为40~150 min,平均75 min;术中出血量为5~25 ml,平均10 ml;住院时间为4~14 d,平均7 d。术前患侧直腿抬高角度为(28.41±6.53)°,术后为(62.21±5.73)°;术前VAS评分为(8.04±1.12)分,术后为(2.42±1.38)分;术前JOA评分为(11.50±2.80)分,末次随访为(25.30±3.70)分。以上指标在手术前后数据的比较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3~60个月,平均28个月。根据Macnab标准进行评估:优28例,良19例,可6例,差3例,优良率为83.93%。结论对有合适手术适应证的RLDH患者,使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具有不破坏腰椎稳定性、手术时间短、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等明显优势,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PELD)治疗经保守治疗无效的青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10例经保守治疗无效的青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椎间盘造影证实12个椎间盘后方纤维环均撕裂,行PELD治疗。比较术前、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术前、末次随访时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按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手术时间30~60(42±15.5)min。住院时间5~7(5.6±0.7)d。10例均获随访,时间12~20(15.4±3.3)个月。术中未发生脑脊液漏、脊髓神经损伤。VAS术前为6~9(7.5±0.8)分,术后为0~3(1.4±0.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ODI术前为40.0%~82.9%(74.6%±13.1%),末次随访时为8.6%~14.3%(12.0%±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根据改良Macnab标准:优2例,良7例,可1例。结论 PELD治疗经保守治疗无效的青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具有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特点,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椎板间入路经皮椎间孔镜技术(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discectomy,PT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单节段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4例,行椎板间经皮椎间孔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手术,应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改良Macnab标准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 80例患者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25.4±6.3)个月(22~34个月)。术前、术后3 d、3个月及最后一次随访时的VAS评分分别为(7.5±1.2)分、(1.8±0.4)分、(0.5±0.05)分、(0.3±0.03)分,术前术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3 d、3个月及最后一次随访时的ODI指数分别为(70.4±15.1)%、(21.2±5.4)%、(17.2±4.8)%、(7.3±2.1)%,术前术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改良Macnab标准评价疗效:优58例,良16例,可4例,差2例。结论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期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价值。方法对4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实施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应用改良Macnab标准、Oswestry功能障碍(ODI)指数及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评价疗效。结果术后均随访6个月,优良率为93.75%(45/48)。未发生脊髓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术后3个月及6个月时患者的ODI指数及VAS评分均显著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创伤小、并发症少,可明显改善术后生活质量,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单切口治疗多间隙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9-06—2015-06采用经皮椎间孔镜单切口髓核摘除术治疗的30例多间隙腰椎间盘突出症。通过VAS、ODI评分及Macnab评分标准评价手术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0.5~5年,平均2.4年。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VAS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且末次随访时低于术后3个月;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ODI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Macnab评分:优21例,良5例,可1例,差2例,优良率86.7%。结论虽然单切口经皮椎间孔镜治疗多间隙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有一定难度,但是术后效果满意,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评分分型中腰椎间盘突出症Ⅳ型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5年10月在我院就诊的采用评分分型法分型为Ⅳ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2例,男51例,女31例;年龄24~72岁,平均年龄(41.2±3.74)岁;病程:小于3个月37例,大于3个月45例;突出节段:L3~411例,L4~541例,L5S130例。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分别为(7.46±0.37)分和(56.21±2.74)%,均行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术后采用VAS、ODI及Macnab标准评估手术疗效。结果经过平均(11.5±3.6)个月的随访,术后患者腰腿痛VAS和ODI分别为(2.63±0.74)分和(21.65±2.41)%,较术前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现硬脊膜破裂1例,复发2例。Macnab标准评定疗效,优58例,良16例,可5例,差3例,优良率90.24%。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手术对评分分型IV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疗效确切,且优良率较高,可能与采用评分分型纳入高质量患者以及其对自身疾病认识有关,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治疗经保守治疗无效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临床效果。方法:2008年11月至2009年7月,收治43例(70个退变间盘)经保守治疗无效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男29例,女14例;年龄18~82岁,平均44.79岁;病程3~15个月,平均7.7个月。突出节段:L3.,44个,L4,536个,L5S130个。椎间盘退变分级:Ⅲ级42个,Ⅳ级28个。经椎间盘造影、透视证实椎间盘后方纤维环均撕裂,行PELD治疗。于术前、术后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术前、术后末次随访时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定,按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手术时间1~2.5h,平均1.4h;术后住院时间5~8d,平均5.7d。43例均获随访,时间4~9个月,平均6个月。术中发生脑脊膜破裂1例(未发生脑脊液漏);术后当天出现一过性神经麻痹4例,未行特殊处理,末次随访时症状消失。术前VAS评分为(7.91±1.23)分,术后为(2.09±1.31)分;术前ODI指数为(74.22±16.61)%,末次随访为(17.88±8.20)%,术后VAS评分、末次随访ODI指数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根据改良Macnab标准:优27例,良13例,可2例,差1例。结论:PELD安全有效,可用于治疗经保守治疗无效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经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的效果。方法对4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实施经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结果 46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手术时间(80.90±17.20)min。术中出血量(41.82±8.34)m L。未发生脊神经受损等并发症。术后随访6个月,术后1周、1个月、6个月时VAS疼痛评分较术前均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依据Macnab评定标准,本组优良率95.65%。结论应用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创伤小、症状缓解明显,术后恢复快,治疗优良率和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经皮内镜椎间孔内口入路椎间盘摘除术(MFD)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并侧隐窝狭窄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06—2016-01采用经皮内镜MFD技术治疗的30例老年腰椎间盘突出并侧隐窝狭窄症。术前、出院时、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时记录VAS评分和ODI指数,末次随访时采用Mac Nab标准评定疗效。结果本组均获得随访8~12个月,平均10个月。末次随访时Mac Nab评分:优18例,良9例,可3例,优良率90.0%。出院时、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时VAS评分、ODI指数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术后各时间点的VAS评分、ODI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内镜MFD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并侧隐窝狭窄微创、安全、有效,合理选择手术适应证和熟练的椎间孔镜操作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治疗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1月~2021年8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科行手术治疗的16例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VAS评分、ODI指数和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进行临床疗效的评价。结果 患者术后腰腿痛VAS评分、ODI指数在术后1周、3月、及末次随访时较术前均显著改善(P<0.05);根据改良的Macnab标准,优良率达到93.75%。结论 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治疗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可获得良好的短期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侧隐窝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12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侧隐窝狭窄患者,均行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神经根减压术(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discectomy, PTED)。观察手术时间、腰腿痛VAS评分、 ODI指数、末次随访MacNab评分以及并发症等。结果 本组12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PTED术,术中均无明显出血,无一例转为开放手术。手术时间55~113 min,平均(66.09±10.98)min。术后随访36~60个月,平均(45.48±6.74)个月。术后3 d, 1、3、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患者腰腿痛VAS评分、ODI指数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按MacNab评分评价疗效:优66例,良42例,可18例,优良率为85.71%。术后3个月复查MRI未见残留突出的髓核组织,无复发,侧隐窝位置明显增宽。术后并发症6例(4.76%),其中术后1 d内出现一过性神经刺激症状5例,术后伤口轻度血肿1...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后路椎间盘镜微创术(MED)治疗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和意义.方法 应用MED治疗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共45例,根据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和Macnab腰椎评价标准,评估腰椎术前功能状况和术后功能恢复情况,术后全部病例得到随访.结果 ODI评分:术前36.6±1.2,术后9.2±0.9;术后随访时间:1~45个月,平均12个月,随访平均Oswestry功能评分9.6±0.8.Macnab评分结果:优23例(51.1%),良17例(37.8%),可4例(8.9%),差1例(2.2%),优良率占88.9%.结论 MED术微创治疗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效果良好,拓展了中央型椎问盘突出症的治疗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皮内镜经椎间孔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期疗效。方法 2015年1~12月,采用经皮内镜经椎间孔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7例,其中40例于术后33~44个月(平均39. 3月)获得随访。除1例术后腰椎管狭窄症外,比较其余39例的术前、术后第2天及末次随访患侧下肢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手术中期疗效。结果无严重并发症,无椎间隙感染,无复发。术前、术后第2天及末次随访患侧下肢VAS评分分别为(6. 5±1. 3)分、(0. 8±0. 7)分、(0. 6±0. 7)分,JOA评分分别为(16. 6±3. 9)分、(27. 7±1. 3)分、(28. 1±1. 2)分,ODI分别为(48. 3±7. 7)%、(3. 5±3. 4)%、(3. 0±3. 6)%,术后及末次随访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 0. 05)。结论经皮内镜经椎间孔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在明确责任节段及术中精细操作的基础上,可有明显的即时疗效及良好的中期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椎间孔镜技术联合In-Space经皮置入棘突间动态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短期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2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患者,采用椎间孔镜联合In-Space经皮置入棘突间撑开系统,术前、术后1d,术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分别摄腰椎正、侧位及动力位X线片,测量置入节段椎间隙前、后缘高度,椎弓根间距离,腰椎活动度.并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全部病例随访6~24 (15.5±2.53)个月.术后各时间点椎间隙前缘高度较术前略有下降(P>0.05),术后1d椎间隙后缘高度、术后各时间点椎弓根间距离较术前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活动度由术前的(9.78±1.85)°减小到末次随访的(5.55±1.89)°.在末次随访中,腰背部疼痛VAS、ODI评分[(2.12±1.88)、(20.58±18.30)分]均明显低于术前[(6.82±1.68)、(72.76±11.5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未发生假体松动、断裂及脱落.[结论]椎间孔镜联合In-Space经皮置入棘突间撑开系统在完成髓核摘除、减压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同时,能够较好地维持脊柱活动度及稳定性,防止椎间隙塌陷及继发腰椎不稳的发生,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技巧及临床疗效。方法2013-08-2015-01,共有21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我院行经皮穿刺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神经根减压术。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腰腿疼痛缓解情况进行评价,采用ODI功能评分及改良Mac Nab标准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 2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55~125 min,平均85 min,住院时间3~6 d,平均4 d,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平均随访18个月,手术前腰腿痛VAS评分术前为(8.6±2.5)分,术后当天为(2.0±1.1)分,末次随访(1.8±0.8)分,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ODI为(65.4±21.8),末次随访为(12.6±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例患者出现感觉异常;1例出现髓核残留,另有1例术后9个月复发,均行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翻修后症状缓解。按照Macnab标准评定,其优良率为9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是一种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