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校师范学生的性度取向和人格特征的相关性,为教师的职业训练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整群抽样,使用BSRI和EPQ对河南某高等师范院校209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男、女高师生存在男性化、女性化、双性化和未分化4种性度取向类型,其中未分化者所占比例最大(50.2%),双性化者最少(8.1%)。且双性化特质的高师生表现出较为良好的人格特征和心理健康状况,未分化与男性化、女性化的人格特征无明显好坏之分。结论高校师范学生的性度取向与人格特征有高度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基于277名在校大学生的调查数据,考察性度取向类型对大学生学业行为的影响,并探讨大学生良好学业行为表现的理想性别角色模式。方法采用贝姆性度量表、学业行为问卷对277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1大学生中双性化性度取向者最少(6.9%),未分化者最多(51.3%);女性的双性化比例(5.4%)低于男性(9.0%),未分化比例(56.9%)高于男性(42.7%);2大学生的学业行为存在性别、是否学生干部的差异,女生的学习策略得分显著低于男生(t=3.815,P0.01),学生干部的成就动机、学习态度、自我效能感及学业行为总分显著高于非学生干部(t=3.175,2.310,2.054,2.409,均P0.05);3在学业行为及其成就动机、学习态度、注意力/坚持性、学习策略与自我效能感因子得分上,不同性度取向的个体存在显著差异(F=9.491,4.936,5.944,18.872,10.269;均P0.01),双性化人格特质者最优,其次为男性化,最后为女性化与未分化;4性度取向对个体学业行为具有显著预测作用(Beat=0.131,t=-6.444,P0.01)。结论双性化人格特质是大学生良好学业行为表现的理想性别角色模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揭示性度取向类型与大学生应对效能的关系。方法采用贝姆性度量表、应对效能量表对西北某学院277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1大学生中双性化性度取向者最少(6.9%)。未分化者最多(51.3%)。女性的双性化比例低于男性,未分化比例高于男性;学生干部的男性化比例最高,非学生干部的未分化比例最高。2男性的应对效能显著高于女性(t=4.346,P0.001),具体体现在应对效能的胜任力和自信程度这2个因子上(t=4.380,4.782,P0.001);学生干部的应对效能显著高于非干部(t=3.177,P0.001),具体体现在应对效能的胜任力和认知水平这2个因子上(t=2.547,4.472,P0.05)。3在应对效能及其各因子上,双性化人格特质者得分最高;男性化特质者只在应对效能的胜任力、自信程度2个因子上得分较高并与双性化人格特质者无显著差异。结论双性化与男性化人格特质是大学生良好应对效能的理想性别角色模式,相比较而言,双性化人格特质更优。  相似文献   

4.
了解独生子女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分布状况,为独生子女的性别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中国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CSRI-50),对分层整群抽取的中国27所大学1890名独生子女和3 097名非独生子女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独生子女大学生未分化比例高于非独生子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独生子女中,男大学生双性化比例高于女大学生;来自城市的大学生女性化比例高于来自农村的学生;担任过班干部的大学生未分化比例低,双性化比例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独生子女未分化比例高,性别角色发展存在较大偏差.民主型教养方式及社会实践有利于性别角色发展,而专制与溺爱的教养方式容易导致性别角色发展出现偏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大学生的性别角色发展趋势及关键期,为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中国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CSR I-50)对我国东、中、西部27所高校一至四年级大学生5 286名以邮递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结果双性化与未分化成为大学生性别角色的主要类型,在各年级居榜首。双性化和未分化一、二年级大学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二年级后出现分离,未分化逐年下降,双性化逐年上升,呈明显分化走势。女生双性化增长较男生显著;向传统性别角色回归趋势也较男生显著。结论二至三年级是未分化和双性化出现下降和上升的拐点,是大学生性别角色发展变化的关键期。  相似文献   

6.
了解厦门市未进入TannerⅡ期低年级小学生男女特质得分和性别角色的分布特征,为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厦门市2所小学二至四年级学生,并基于厦门市儿童血压队列,筛选未进入TannerⅡ期的学生共823名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儿童性别角色量表(Children's Sex Role Inventory,CSRI)获得儿童男女特质得分、性别角色类型以及性别角色异性化情况.采用非参数检验和χ2检验比较不同年龄、性别学生特质得分,性别角色类型和性别角色异性化的差异.结果 低年级小学生男性特质平均得分为(2.80±0.52)分,女性为(2.95±0.55)分;性别角色男性化、女性化、双性化、未分化的比例分别为12.8%,11.9%,39.1%,36.2%,男生未分化的比例(41.8%)高于女生(31.5%),双性化比例(34.6%)低于女生(4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9.22,6.02,P值均<0.05).性别角色异性化报告率为7.0%,不同性别、年龄报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厦门地区低年级小学生性别角色以双性化和未分化为主,男、女生的性别角色分布不同,男生以未分化为主,女生以双性化为主;性别角色异性化者报告率较高,需要学校和家长的关注和正确引导.  相似文献   

7.
性别角色与焦虑及抑郁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性别角色特质与焦虑及抑郁的关系,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方法采用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CSRI)、焦虑自评量表(SAS)和Beck抑郁问卷(BDI)对336名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男女生在性别角色类型分布上差异无显著性(P> 0.05);正性的男性化特质或女性化特质与焦虑、抑郁都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双性化与男性化者比女性化与未分化者焦虑、抑郁水平低.结论大学生性别角色与焦虑及抑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分布及其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为高校心理健康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抽样方法和Bem性别角色量表(BSRI)和幸福感指数量表对某高校215名大学生施测.结果 大学生性别角色分布比例由高到低为双性化(37.2%)、未分化(36.3%)、女性化(13.5%)、男性化(13.0%),且存在性别差异(χ2=13.932,P<0.01);双性化被试的总体情感指数、生活满意度以及主观幸福感均显著地高于其他3种性别角色类型(P<0.01);女双性化者存总体情感指数、生活满意度上和主观幸福感的得分均高于男双性化者(P<0.01).结论 双性化是理想的性别角色类型,双性特质对女性所起的作用要显著优于男性.  相似文献   

9.
陈军 《中国学校卫生》2015,36(12):1839-1841
探讨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与坚韧人格的关系,为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性别角色量表和大学生坚韧人格评定量表对安徽6所本科院校随机抽取的1 134名大学生进行测试和分析.结果 大学生中双性化比例为36.5%,未分化为35.1%,女性化为13.6%,男性化为14.8%.不同性别角色类型大学生坚韧人格的韧性、挑战、控制、投入维度得分和总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97.59,100.58,101.81,87.22,133.53,P值均<0.05);男性化、女性化得分与坚韧人格得分均存在正相关(P值均<0.01);回归分析表明,个体的男性化得分能够正向预测坚韧人格(B=0.523,P<0.05).结论 双性化大学生比其他性别角色类型大学生人格坚韧性更好,男性化特质对坚韧人格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体育院校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特点和生活满意度状况.方法:利用Bern性格角色量表和生活满意度评定问卷对500名体育院校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1)体育院校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以双性化(34.3%)和未分化(31.5%)为主,且女大学生性别角色异性化者多于男生;(2)双性化者生活满意度水平最高(P<0.05);(3)女双性化者的生活满意度水平高于男双性化者(P<0.05);(4)男生异化者的生活满意度低于双性化的男大学生(P<0.05),而女生异化者的生活满意度均低于其它类型的女大学生(P<0.01).结论:体育院校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以双性化和未分化者为主,双性化者的生活满意度水平最高.  相似文献   

11.
黄颀 《中国学校卫生》2021,42(10):1540-1543
  目的  了解中国小学六年级学生性别角色发展状况并与美国小学生进行对比,为性别发展敏感时期学生的性别角色干预提供跨文化的理论依据。  方法  采取整群抽样和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分别抽取202名美国印第安纳州六年级小学生与554名中国江苏省六年级小学生进行性别角色问卷调查。对中国小学生进行性别角色整体状况分析与人口学差异检验,并与美国小学生性别角色发展状况进行对比。  结果  中国小学生总体性别角色发展较好,双性化达到41.2%,男性化占13.4%,女性化占11.2%,未分化占34.3%;女生未分化比例(29.2%)低于男生(39.4%)(χ2=4.13,P < 0.05);中国小学生双性化比例高于美国(26.2%)(χ2=8.86,P < 0.01),女性化比例低于美国(17.3%)(χ2=4.34,P < 0.05)。  结论  当代小学生性别角色发展有大幅提升,但男生性别角色比女生更需要引导;中国小学生性别角色发展优于美国。应建立文化自信,立足本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师范院校本科新生的调查,了解大学新生的人格特征,及早发现心理问题,并提出积极的干预措施,为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艾森克成人个性问卷(EPQ)对577名深圳大学的师范本科新生进行测试,用SPSS14.0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师范大学男女新生内外向(E)量表分高于国内常模,精神质(P)、神经质(N)和掩饰性(L)量表分低于常模;男女新生的精神质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内外倾向性、掩饰性上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农村来源学生与城镇学生在内外倾向性和掩饰性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理科、文科和艺术类新生除内外倾向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p<0.01),其它因子无差异。结论应高度重视师范生的个性培养,对有人格障碍的学生采取相应的干预机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医学生亚健康流行病学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应用健康评定量表(SRHMS)对河北省承德医学院1 581人进行横断面调查,并对年龄、性别、年级、专业、学习负担、体育锻炼,原居住地及家庭平均月收入等有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医学生总体亚健康、身体亚健康、心理亚健康、社会适应亚健康发生率分别为69.2%、39.6%、52.6%、48.3%。不同年龄医学生身体亚健康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家庭经济水平、居住地区医学生总体亚健康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专业医学生身体、社会和总体亚健康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级、学习负担及体育锻炼医学生身体、心理及社会亚健康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学生亚健康发生率较高;其主要影响因素为年级、专业、学习负担及体育锻炼。  相似文献   

14.
The general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help delineat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sex-stereotypic attributes, gender, and occupational choice in the health professions. Specifically, the study attempted to determine if there were differences in perceptions of sex-stereotypic attributes among four groups of individuals: male medical students, female medical students, male allied health students, and female allied health students. It was found tha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the four previously described groups on their sex-role perceptions as measured by the Bem Inventory. This variance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main effect of gender. Occupation was found not to be a significant variable in explaining variance among the four groups on their masculinity, femininity, and androgyny scores. Likewise, androgyny scores did not distinguish individuals in traditional careers from those in non-traditional careers.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广东某大学新生对预防近视知识的认知水平及行为现状,为预防大学生视力不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文科生、理工科生和艺术生共693人,用统一的自制问卷进行现场调查。结果对预防近视知识的认知水平女生高于男生,文科生和理工科生的知晓率高于艺术生(P〈0.05);对于预防近视的正确行为而言,男生的行为正确率高于女生,艺术生的行为正确率高于文科生和理工科生(P〈0.05)。结论大学新生预防近视保健知识水平仍需提高,行为正确率严重偏低,学校、家庭、社会应协调合作,努力提高大学生对预防近视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  相似文献   

16.
叶丽  柴红波  张华 《职业与健康》2012,28(22):2774-2776
目的了解不同年级医学生结核病知识掌握现状,为制定针对性的教育计划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随机抽取某医学院校各年级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医学生(n=800)对结核病基本知识知晓率较高,但不同年级医学生间对结核病知识知晓率差异性大,大三、大四学生结核病知识掌握情况明显优于大一、大二学生(P0.05)。医学生对结核病相关国家政策总体上知晓率不高,低年级与高年级间比较存在差异性(P0.05),1/2以上学生对结核病的认知态度是对的,但情况不容乐观。结论医学院校学生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率高,但对相关国家政策及认知态度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究医学生性取向、性行为及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相关知识随年级变化的特点。  方法  整群抽取某医科大学2015级本科新生876人,采用自编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性取向和行为问卷进行每年一次、共四次的匿名调查,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描述。  结果  不同调查批次的医学生的性取向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223,P=0.036)。公开的同性恋占同性恋总人数的比例有上升的趋势(χ趋势2=4.150,P=0.042)。随访研究中医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总知晓率呈上升的趋势(χ趋势2=23.462,P < 0.001)。医学生在过去半年中总体性行为和男男同性性行为的发生率随年级增长呈上升趋势(χ趋势2=4.450,P=0.035;χ趋势2=6.738,P=0.009),第二和第三次随访时,男男同性性行为中偶尔使用和从来不用安全套的比例有所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35,P=0.047)。  结论  医学生性安全防护意识薄弱,学校应持续加强各个年级的医学生艾滋病宣传防治教育,完善学校性健康教育机制。  相似文献   

18.
宋桂荣  应超  刘博佳  刘启贵 《中国校医》2012,26(10):730-731
目的了解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心理状态。方法分层整群随机抽取某医科大学三年级与五年级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学生180人,采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问卷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同专业的学生在恐惧与疑病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男女学生在恐惧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专业、年级医学生在抑郁、恐惧、强迫-焦虑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五年级临床学生得分高于其他年级及专业学生。结论医学生应加强心理医学、行为医学等方面的学习,以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能力及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9.
杨丽娜  刘国良  林玲  王颖芳  丁勇 《中国校医》2022,36(2):封2,封3,159-160
目的 了解医学生性与生殖健康状况的分布特征,为医学类高校青春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有效参考.方法 依据《青春期性心理健康量表》和自编调查问卷,采用整群分层抽样法,对河南省2所医学类专科与2所医学类本科高校的2 982名学生进行网络调查.结果 医学生性心理整体水平为3.40±0.73,本科生高于专科生(t=-6.084,...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究初高中生的性别角色与社交焦虑的关系,以及自我接纳的中介作用和父母教养方式的调节作用。方法 于2018年10月,采用性别角色量表(BSRI)、交往焦虑量表(IAS)、自我接纳问卷(SAQ)和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对大庆市9所学校的2 399名初高中生进行调查。结果 双性化、男性化、女性化和未分化分别为874例(36.43%)、378例(15.76%)、343例(14.30%)和804例(33.51%),且性别(男/女)和学历(初/高中)可显著影响性别角色分布(χ2=45.35、9.44,P<0.01)。四种性别角色在IAS和SAQ得分上差异显著(F=127.15、79.11,P<0.001),双性化社交焦虑得分最低、自我接纳得分最高,女性化则与之相反。当以双性化为对照时,自我接纳在男性化与社交焦虑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在女性化和未分化与社交焦虑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量分别为62.36%、56.67%和70.30%。潜在剖面分析将父母教养方式分为积极型、混合型和消极型三类。以消极型为对照时,在不同父母教养方式类型中,自我接纳对社交焦虑的预测作用有显著差异(△R2=0.005,P<0.001),具体为积极型的效果优于消极型(β=0.33,P<0.001)。结论 不同性别角色个体的自我接纳水平可预测其交往焦虑水平,但在不同父母教养方式类型中自我接纳对交往焦虑的预测作用有所差异。故今后,若欲通过提高初高中生自我接纳水平以减少其遭受社交焦虑困扰的风险时,父母应更多采用积极的教养方式以利于自我接纳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