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炎症反应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新发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10,37(3)
脑出血是临床常见的血管性疾病,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都较高,但目前尚缺乏能明显改善预后的治疗措施。脑出血后继发性脑损伤的机制较复杂,其中血肿周围组织炎症反应在继发性脑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发现,炎症细胞的渗出及浸润、细胞因子的上调、基质金属蛋白酶的释放以及活性氧的过度产生等多种因素均参与血肿周围组织炎症反应。进一步深入研究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炎症反应及其可调节性,对指导临床脑出血病人的治疗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急性脑出血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发生情况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脑出血后全身炎症反应出现的情况及其与出血量、出血部位、血糖、年龄的关系。方法 根据116例急性脑出血患者的体温、心率、呼吸频率、白细胞确定是否存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并了解与SIRS发生有关的因素。结果 急性脑出血后SIRS的发生与出血量大小、是否破入脑室、血糖高低显著相关;与性别、年龄无关。存在SIRS的急性脑出血患者的死亡率及多脏器功能障碍率较不存在SIRS者明显升高。结论急性脑出血患者出现SIRS提示损害仍在进展,病情危重,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急性脑出血患者并发全身炎症反应(SIRS)后TNF-α、IL-10情况及其与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死亡率的关系。方法 6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分为SIRS组(28例)、non-SIRS组(32例),分别于发病24h内及3、7、14d晨起空腹抽取静脉血3mL,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TNF-α、IL-10水平。并观察两组患者MODS的发生率、死亡率。结果 在不同的时间点,脑出血患者TNF-α差异有显著性(P=0.000);SIRS组在3d、7d时TNF-α达到高峰;与non—SIRS组比较。各时间点均以SIRS组的TNF-α较高(P=0.000)。在不同的时间点,脑出血患者IL-10差异有显著性(P=0.000);SIRS组、non.SIRS组在3d时IL-10达到高峰,以后随时间逐渐下降;与non-SIRS组比较,各时间点均以SIRS组IL-10较高(P=0.000)。SIRS组10例出现MODS,non-SIRS组仅2例,两者差异存在显著性(P=0.004)。SIRS组15例死亡,non-SIRS组仅3例,两者差异存在显著性(P=0.000)。结论 TNF-α及IL-10参与了脑出血后SIRS的发生、发展过程,TNF-α和IL—10可作为预测MODS的早期指标。 相似文献
4.
正脑出血是第二大卒中类型,病死率和致残率高~([1])。目前,脑出血仍然没有统一规范的确切治疗方法。脑出血引起脑损伤的机制仍然不清楚,许多研究表明炎症反应在脑出血继发性脑损伤过程中有重要作用,调控炎症反应有助于减轻继发性脑损伤、脑水肿,改善神经功能障碍~([2,3])。本文就炎症反应在脑 相似文献
5.
脑出血后炎症反应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炎症是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损伤因子所发生的防御反应.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脑出血后血肿周围存在明显的炎症反应,炎症反应在脑出血继发性脑损伤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脑出血后炎症反应的研究已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颅脑损伤后炎症反应与脑水肿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创伤性脑水肿是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iury,TBI)后的主要继发性病理生理过程之一,也是导致颅内压增高的主要原因。目前国内外多数学者主张将脑水肿分为血管源性、细胞毒性、渗透压性和脑积水性(间质性)四类。过去几十年,根据冷冻性脑损伤模型的研究结果,普遍认为创伤性脑水肿以血脑屏障(BBB)破坏后的血管源性脑水肿为主。但新近研究发现,创伤性脑水肿是血管源性和细胞毒性的混合性水肿,并且以细胞毒性脑水肿为主。[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在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后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中的作用。方法采用自体血尾状核注入法制备脑出血大鼠模型;将35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5只)和脑出血组(30只),脑出血组又分为6、12、24、48h和3、5d6个亚组;应用HE染色观察各组脑出血周围组织与肺组织的炎症反应情况及炎症细胞计数;用RT-PCR法半定量检测TFmR-NA在脑和肺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结果脑出血6h可见轻度脑水肿,12h脑水肿明显,24h血肿周围炎症细胞浸润增多,48h脑水肿及炎症反应最重;脑出血6h即有间质性肺炎表现和局灶性肺气肿,48~72h炎症反应达高峰,肺泡结构破坏明显。脑出血6h在脑血肿周围组织中TFmRNA表达增高(P<0.01),12h达高峰(P<0.01),3~5d表达仍高于假手术组(P<0.01);肺中TFmRNA于12h表达开始增高(P<0.01),24h表达最高(P<0.01),2~3d仍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1),5d时与假手术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脑出血可导致急性肺损伤,TF在其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凝血反应和炎症反应可能共同参与了脑出血后的急性肺损伤。 相似文献
8.
脑出血后脑水肿形成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出血是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之一,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在脑出血后的原发性损伤和继发性损伤中,继发性脑水肿形成是导致脑组织结构改变和功能损伤的重要原因,近年来已取得较多认识。脑水肿在脑出血发生后1~2h即可出现,持续4~5天开始吸收,除了与血肿周围局部脑血流下降相关外,血肿释放的某些活性物质或血液本身的成分可能是脑水肿产生的物质基础。本文综述了脑出血后各时期脑水肿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抑制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kappaB,NF-κB)p65mRNA表达是否影响肺和脑组织中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mRNA的表达,以及能否减轻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所致的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方法采用立体定向技术自体血尾状核注入法制备ICH大鼠模型。造模成功的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ICH组、二硫氨基甲酸酯吡咯烷(pyrrolidine dithinocarbamate,PDTC)组和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Dex)组,每组12只,另设假手术(sham-operative,Sham)组12只作对照。应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各组ICH周围脑组织与肺组织的炎症反应情况,透射电镜观察肺组织超微结构变化。以反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NF-κBp65mRNA、TFmRNA在脑与肺组织中的表达。结果(1)Sham组:术后脑、肺组织细胞结构完整、排列整齐,无炎症细胞浸润,肺泡上皮细胞及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结构相对正常。(2)ICH组:ICH后24-48h脑水肿明显,神经元变性坏死,胶质细胞增生,血肿周围炎症明显。肺组织损伤以间质性肺炎表现为主,肺泡结构破坏明显,血肿周围脑组织和肺组织中NF-κBp65mRNA表达较Sham组增高(P〈0.05)。(3)PDTC组:与ICH组比较,脑水肿明显减轻,肺组织炎症细胞浸润减少,但仍可见红细胞漏出现象。ICH后24、48h脑组织及肺组织中NF-κBp65mRNA和TFmRNA表达均较ICH组明显降低(P〈0.05)。(4)Dex组:与ICH组比较,血肿周围脑组织水肿及炎症反应减轻,ICH后24、48hNF-κBp65mRNA明显降低(P〈O.05);TF mRNA表达在ICH后24h脑、肺组织内表达下调,而ICH后48h表达上调。结论NF-κBp65mRNA表达可有效减轻ICH所致ALI,PDTC可使TFmRNA在肺和脑组织的表达下调,而Dex则使TFmRNA在肺和脑组织的表达呈先下调后上调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凝血酶在对脑出血后脑组织的损伤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介绍凝血酶的化学结构及其受体的分布,从脑水肿,炎症反应,脑缺血损伤,神经元损伤四个方面,对凝血酶在脑出血后脑损伤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最后对小剂量凝血酶
预处理在脑组织中的保护作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睾酮在脑出血大鼠急性脑、肺损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1)雄性Wistar大鼠55只,分为对照组、脑出血组和氟他胺预处理组。(2)立体定向技术自体血尾状核注入法制作脑出血大鼠模型;氟他胺预处理组大鼠行氟他胺溶液灌胃(50mg/kg.d)10d后,行脑出血造模;对照组大鼠尾状核注入等量生理盐水。(3)ELISA法测定睾酮及TNF-α、IL-1β含量。(4)HE染色光镜观察大鼠脑、肺病理变化。结果 (1)脑出血组大鼠血清睾酮含量显著升高(P<0.05);而氟他胺预处理组各时相点大鼠血清睾酮含量均显著低于脑出血组(P<0.05);(2)脑出血组大鼠各时相点TNF-α、IL-1β含量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而氟他胺预处理组各时相点较脑出血组显著降低(P<0.05)。(3)脑出血组大鼠肺匀浆TNF-α、IL-1β含量亦显著增高(P<0.05),氟他胺预处理组显著降低(P<0.05);(4)脑出血组大鼠脑、肺组织出现明显水肿及炎性改变,氟他胺预处理组大鼠脑、肺组织以上变化明显减轻。结论脑出血大鼠脑损伤同时,出现急性炎性肺损伤,氟他胺预处理后炎性反应明显减轻。提示睾酮含量变化可能与炎性肺损伤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实验性脑出血急性期灶周组织水肿及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脑出血血肿周围脑组织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探索其动态变化规律及与脑水肿的关系.方法 采用Wistar大鼠脑内缓慢注入自体血的方法建立实验性脑出血动物模型;随机分为6组,测定实验性脑出血6h、12h、24h、3d、5d、7d时间点血肿周围脑组织的含水量;应用免疫组化法及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观察血肿周围脑组织中细胞因子IL-6、TNFα的表达.结果 脑出血后血肿周围脑组织的含水量逐渐增加,于3d达高峰;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血肿周围组织中神经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均有IL-6及TNFa的阳性表达.免疫印迹半定量分析显示脑出血后6h血肿周围脑组织中即可见IL-6、TNFα较高水平的表达,24h达高峰,此后逐渐下降.结论脑出血急性期(6h)II-6及TNFα参与了血肿周围脑组织的损伤过程.IL-6变化曲线与脑水肿曲线呈现出一致性,推测其参与了血肿周围水肿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脑出血时脑小动脉形态定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出血时脑小动脉、微动脉病变的分布与严重的程度。方法对42例脑出血及20例对照病例不同脑区的小动脉、微动脉进行病理观察,同时对动脉的面积比值、壁厚比值、肌层细胞与肌层面积的比值做了形态定量分析。结果(1)脑出血组小动脉、微动脉的面积比值显著减少(P<001,P<005)。(2)脑出血组小动脉、微动脉的壁厚比值显著增加(P<001,P<005)。(3)脑出血组小动脉肌层细胞与肌层面积的比值显著减少(P<001),但两组间微动脉肌层细胞与肌层面积的比值,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脑出血患者不同脑区的小动脉、微动脉都存在管壁明显增厚及管腔明显狭窄的病理改变,而且小动脉肌层的平滑肌细胞有严重的变性与坏死,这些病变不但是脑出血也是腔隙性脑梗塞发病的重要病理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14.
实验性脑出血血肿周围血流量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建立实验性脑出血的动物模型 ,探讨血肿周围的脑血流量变化。方法 采用犬脑内缓慢注入非肝素化自体血的方法建立实验性脑出血动物模型。用 1 4C- iodoantipyrine微示踪技术测定实验性脑出血 6 h、2 4 h、72 h血肿周围皮质、白质及对侧相应部位的脑血流量。结果 注血 6 h组、2 4 h组血肿周围白质的 CBF与对照组相比有所下降 ,但无统计学差异 ;而注血 72 h组血肿周围白质的 CBF较对照组降低了 19.8% (P<0 .0 5 ) ;注血 72 h组血肿对侧相应部位白质的 CBF较对照组升高了 14 .8% (P<0 .0 5 )。结论 犬脑内缓慢注入非肝素化自体血可建立可靠、重复性好的实验性 ICH动物模型 ,脑出血后 72 h,血肿周围白质的血流量下降 ,脑出血早期的脑损伤非缺血所致。 相似文献
15.
16.
水蛭素对抗脑出血后脑水肿作用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凝血酶在脑出血后脑水肿形成中的作用和水蛭素抗水肿的作用.方法健康wistar大鼠8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20只.A组生理盐水+生理盐水;B组生理盐水+水蛭素;C组血+生理盐水;D组血+水蛭素.采用立体定向注射方法,用微量注射器在右侧尾状核部位注入自体未凝血(C、D组)或等量生理盐水(A、B组)50μl,留置20min后同部位2次注射10μl生理盐水(A、C组)或等量水蛭素溶液(B、D组,浓度2u/μl).术后第3d断头取脑,测定脑水含量.结果 A、B组比较无明显差异外,其余各组间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凝血酶可以引起脑出血后脑组织水肿,水蛭素可以抑制凝血酶所引起的脑水肿,且水蛭素本身不对脑组织产生任何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7.
实验性脑出血后水通道蛋白-4的表达变化 总被引:40,自引:2,他引:38
目的 研究出血性脑水肿病理过程中水通道蛋白 4 (aquaporin 4 ,AQP4 )的表达与脑水肿形成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胶原酶制作大鼠脑出血模型 ,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法检测AQP4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变化 ,并用电镜技术和微血管灌注法观察脑水肿区的超微结构和微血管的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脑出血后 6h ,AQP4mRNA和蛋白质在脑水肿区表达增强 ,AQP4mRNA(吸光度值 ,A)由 0 2 9上升到 0 5 7(P <0 0 1) ,AQP4蛋白A值由 0 0 6上升到 0 15 (P <0 0 1) ,电镜下可见脑组织轻度水肿 ;至 72h ,AQP4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达到高峰 ,AQP4mRNA的A值为 0 88,AQP4蛋白A值为 0 2 5 ,此时脑组织严重水肿 ,神经元、胶质细胞和内皮细胞明显肿胀 ,毛细血管造影可见毛细血管开始增生 ;第 7天 ,AQP4的表达已减少 (尤以mRNA明显 ) ,但仍显著高于对照组 ,此时脑水肿已减轻。在整个脑水肿的形成过程中 ,AQP4mRNA和蛋白的表达呈高度正相关 (rs>0 82 ,Ps<0 0 1)。结论 脑出血后AQP4表达明显增强 ,提示AQP4参与了出血性脑水肿的发生发展过程 ,在出血性脑水肿的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自发性脑出血后脑水肿形成和变化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216例发病24h内入院的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头颅CT片,测量血肿和周围水肿的大小,分析各临床资料与脑水肿的关系。结果脑血肿体积、扫描时间与水肿体积的相关系数为0.680(P〈0.01),0.099(P=0.073),血肿体积、扫描时间、血肿部位对水肿体积的影响及白质和灰质水肿宽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脑出血后血肿体积对水肿的体积影响最大,其次为出血时间和出血部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凝血酶预处理(thrombin preconditioning,TPC)对大鼠脑出血后内源性的神经细胞再生的影响。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组和 TPC组,每组分为3、7、14、21、28 d亚组。应用胶原酶脑内立体定向注射制作脑出血模型。TPC组首先将1U凝血酶立体定向注入右侧纹状体,1 d后再制作脑出血模型。所有大鼠应用BrdU腹腔注射在体标记再生的脑室下带( subventricular zone, SVZ)细胞,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BrdU阳性细胞。结果 脑出血后3 d同侧SVZ 和基底节BrdU阳性细胞开始增加,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7 d时BrdU阳性细胞数增加明显,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14 d达到高峰,然后逐渐下降,28 d时BrdU阳性细胞虽然仍有增加,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TPC组3 d时BrdU阳性细胞数目开始增加,与脑出血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1),14 d达高峰,一直持续至21 d,28 d时BrdU阳性细胞虽然略有下降,但与对照组和脑出血组比较,仍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凝血酶预处理能够增强脑出血后内源性神经再生,可能为脑出血后内源性神经再生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