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大容量全肺灌洗治疗尘肺病的风险因素。方法对642例尘肺患者进行分析,比较尘肺期别、合并症、体质量、肺功能状态及年龄对肺灌洗术中气道峰压、肺内残余量、术中并发症、肺功能恢复时间、肺灌洗方式的影响。结果①尘肺期别及有无合并症间比较,有合并症者术中并发症亦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无合并症患者Ⅰ、Ⅱ、Ⅲ期肥胖者较正常体质量者术中气道峰压高、残余量大、术中并发症高、双肺通气时间延长、双肺同期灌洗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肺功能中度损伤者术中气道峰压、残余量、术中并发症、双肺通气时间均较肺功能正常及轻度损伤者高,双肺同期灌洗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随着年龄增长,术中不良反应及单肺灌洗率增高。结论尘肺期别、肺功能损伤、合并症增多、肥胖、高龄是影响大容量肺灌洗安全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氨茶碱在大容量全肺灌洗中的作用与机制。方法选择40例符合全肺灌洗条件的Ⅰ期煤工尘肺患者,根据病情随机分层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患者在第一侧肺灌洗毕给予氨茶碱0.25 g静脉推注,记录两组患者肺灌洗术前、灌洗毕及灌洗后30 min、60 min、120 min呼吸力学参数值、动脉血氧分压及双肺灌洗间隔时间、手术时间。结果在肺灌洗术中应用氨茶碱后气道阻力减小,肺顺应性增加,双肺灌洗间隔时间及手术时间明显缩短。结论氨茶碱具有扩张支气管、强心利尿及促进肺泡表面物质生成等作用,在双肺大容量灌洗中应用氨茶碱,可以改善肺通气、恢复灌洗肺顺应性及缩短双肺灌洗间隔时间及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3.
彭文玲  邓向阳  何剑莉  李娟  肖艳鸿 《护理研究》2011,25(19):1724-1726
[目的]探讨高频振荡器在大容量全肺灌洗治疗尘肺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单侧分期大容量全肺灌洗治疗尘肺病人125例,按住院顺序随机分为两组。两组病人均在静脉吸入复合全身麻醉下经双腔气管插管行单侧大容量全肺灌洗,对照组术中术者和巡回护士用手反复叩击灌洗侧胸廓而试验组术中使用高频振荡器对灌洗侧胸廓进行辅助振荡。以病人肺功能及临床症状改善评价疗效。[结果]两组病人灌洗前后肺功能及临床症状改变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灌洗后残余量、肺功能及临床症状改善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住院时间试验组为16.94 d±1.57d,对照组为18.31 d±2.02 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频振荡器用于大容量全肺灌洗治疗尘肺能提高灌洗效果,减少灌洗液残余量,加快术后恢复,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频振荡器在大容量全肺灌洗治疗尘肺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单侧分期大容量全肺灌洗治疗尘肺病人125例,按住院顺序随机分为两组。两组病人均在静脉吸入复合全身麻醉下经双腔气管插管行单侧大容量全肺灌洗,对照组术中术者和巡回护士用手反复叩击灌洗侧胸廓而试验组术中使用高频振荡器对灌洗侧胸廓进行辅助振荡。以病人肺功能及临床症状改善评价疗效。[结果]两组病人灌洗前后肺功能及临床症状改变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灌洗后残余量、肺功能及临床症状改善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住院时间试验组为16.94 d±1.57d,对照组为18.31 d±2.02 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频振荡器用于大容量全肺灌洗治疗尘肺能提高灌洗效果,减少灌洗液残余量,加快术后恢复,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大容量全肺灌洗术(whole lung lavage,WLL)中低氧血症的临床特征。方法对40例WLL术中低氧血症患者进行尘肺期别、体质量、术前并发症情况、术前肺功能、术中气道压、灌洗液残余量等分析。结果术中低氧血症的40例患者,肥胖及超重者23例,占57.5%,正常体质量者17例,占42.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肺部并发症者37例(92.5%);肺功能弥散功能降低者17例,占42.5%;小气道阻力中度以上增加者14例,占35.0%;WLL术中气道压在35cmH2O(1cmH2O=0.098kPa)以上者为29例,占72.5%,气道压在30cmH2O以下者为11例,占27.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中发生支气管痉挛者22例,占55.0%;灌洗液残余量在800mL以上者29例,占72.5%,800mL以下者11例,占27.5%,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WLL术中发生低氧血症的原因具有其临床特征:肥胖、超重、术前并发慢性支气管炎及肺气肿等肺疾患,术中气道压增高、残余量大、并发支气管痉挛等。  相似文献   

6.
对60例行大容量肺灌洗术治疗的尘肺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即术前完善各项检查;术中掌握灌洗液的温度、灌洗速度、吸引器压力,选择机械通气模式,严密监护;术后指导患者进行呼吸功能训练。患者行肺灌洗术后临床症状较灌洗前有明显改善,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综合护理干预应用于尘肺大容量肺灌洗治疗,能保证灌洗效果,保护患者肺功能,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双肺大容量灌洗治疗尘肺及疑似尘肺病人的安全性、实用性。方法选择2010-10—2011-10尘肺灌洗病人,在静脉复合麻醉下用双腔管置入气管与支气管中,一侧肺纯氧通气,一侧肺灌洗;术中监测心电图、血压、血氧饱和度、潮气量、气道峰压、肺顺应性、通气肺呼吸音。结果 83例患者临床表现好转;术前血气分析PaO2(78.4±9.7)mmHg(1 mmHg=0.133 kPa)、术后(89.4±10.6)mmHg,P0.05;术前SPO2(90±6)mmHg、术后SPO2(98±4)mmHg,P0.05,明显高于术前。结论全肺大容量灌洗能延缓尘肺病的进程,改善其生存质量,是尘肺病综合治疗的主要治疗方法。术中应注意四点:①安全性;②双肺准确分隔定位;③加压通气;④停麻药指征掌握。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尘肺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行大容量肺灌洗手术时低潮气量通气的效果.方法:尘肺合并COPD患者30例,年龄25~60岁,ASAⅡ或Ⅲ级,随机分为TV组(n=15,VT=10 mL/kg)和LV组(n=15,VT=6 mL/kg).监测气道峰压(Ppeak)、气道平台压(Pplat)、气道阻力(Raw)及动态肺顺应性(Cd).于插管后双肺通气10 min(T1)、单肺通气30 min(T2)、术毕双肺通气10 min(T3)时取动脉血样,血气分析,计算氧合指数(OI)、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P(A-a)O2]及呼吸指数(RI);取静脉血样,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6(IL-6)的浓度.结果:与T1时相比,两组T2-3时血清TNF-α及IL-6浓度升高(P<0.05);与TV组相比LV组T2-3时血清TNF-α及IL-6浓度降低(P<0.05),T1-3时Ppeak、Pplat、Raw降低,T2、T3时Cd升高(P<0.05).T1-3时2组OI、P(A-a)O2及R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潮气量通气可通过降低炎性反应,减轻尘肺合并COPD患者行大容量肺灌洗手术时机械通气诱发的肺损伤.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布地奈德(普米克令舒)雾化吸入对大容量全肺灌洗(whole lung lavage,WLL)尘肺患者术中呼吸力学的影响。方法180例择期WLL手术尘肺患者,其中尘肺病壹期、贰期、叁期患者各6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术中雾化吸入布地奈德,对照组雾化吸入生理盐水,记录雾化前及雾化后即刻、15 min、30 min、45 min、60 min呼吸力学指标的变化。结果雾化后15 min、30 min、45 min、60 min实验组和对照组与其雾化前气道峰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气道峰压、呼吸功、呼吸阻力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P<0.05),肺顺应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雾化吸入布地奈德用于WLL术中患者,可有效降低患者的气道峰压、呼吸功、呼吸阻力,同时促进肺顺应性恢复,提高WLL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大容量肺灌洗联合汉方己甲素治疗尘肺的疗效。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93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6例)和对照组(47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大容量全肺灌洗术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大容量全肺灌洗术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汉方己甲素片治疗。结果两组患者FEV1/FVC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患者FEV1/FVC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显著(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3.48%)显著高于对照组(74.47%,P0.05)。结论大容量肺灌洗联合汉方己甲素治疗尘肺疗效确切,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压力控制(PC)和容量控制(VC)在肺灌洗术中双肺通气期间的合理选择。方法对150例煤工尘肺患者在灌洗结束后双肺通气时,分别采用PC通气及VC通气进行呼吸管理,并监测气道峰压(P_(PEAK))、平均气道压力(P_(MEAN))、动态顺应性(C_(dyn))、呼气阻力(ER)、呼吸功(WO BM)。结果容量控制(方波)[VC(SQ UAR E)]模式和容量控制(递减波)[VC(RAMP)]模式与PC模式比较P_(PEAK)、P_(MEAN)、ER、WOBM明显升高,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C_(dyn)明显降低,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VC(RAMP)模式与VC(SQUARE)模式比较P_(PEAK)、P_(MEAN)、C_(dyn)、ER、WOBM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C模式在双肺同期大容量全肺灌洗术双肺通气期间使用可降低气道压力,提高肺顺应性,减少呼吸机做功,有效减少机械通气造成的肺损伤,有较高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全肺大容量灌洗治疗尘肺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介绍了采用大容量全肺灌洗(MWLL)新技术治疗尘肺100例侧的护理体会。术前检查及心理准备,术中保持灌洗液适宜温度和缩短引流时间,减少肺内血液分流,术后保持呼吸道通畅,确保足够的肺泡通气量,正确吸氧等措施是预防术中、术后低氧血症、肺出血等并发症的关键。同时介绍了应用超短波治疗术后咽炎;95%酒精外敷静脉炎;术前吸氧5~10min可减少术中术后高血压、心律失常的发生等经验。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肺泡蛋白沉积症(PAP)患者行大容量双侧全肺灌洗过程中血流动力学和呼吸功能的变化。方法对14例行全肺灌洗术的PAP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每次灌洗液注入肺时引起血流动力学和呼吸功能抑制,表现为中心静脉压(CVP)、胸液成分(TFC)、气道峰压(Peak)、气道平台压(Plat)、气道阻力升高,HR、有创血压(MAP)、每搏输出量(SV)、潮气量(VT)、肺顺应性降低(P<0.05或P<0.01),灌洗液吸出后改善。随着灌洗次数增加,血流动力学和呼吸功能抑制更明显,表现为MAP、CO、SV、心肌加速指数(ACI)、SpO2、呼气末二氧化碳(PetCO2)、体温、肺顺应性降低,CVP、TFC、Peak、气道阻力增加(P<0.05或P<0.01),恢复双肺通气后改善。两侧肺灌洗结束后表现为代谢性酸中毒,pH、BE、HCO3、TCO2降低(P<0.05或P<0.01),恢复双肺通气1h后改善。结论在每次肺灌洗液注入前后,血流动力学和呼吸功能均出现周期性波动。随着灌洗次数增加,全肺大容量肺灌洗使血流动力学和呼吸功能抑制。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临床护理路径( CNP)应用于尘肺患者大容量肺灌洗治疗中的实施效果。方法将50例大容量肺灌洗治疗尘肺患者按住院顺序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25例实施传统护理模式,实验组25例实施CNP护理模式,对比两组治疗护理效果。结果两组灌洗前后临床症状综合评分比较有显著差异,实验组患者灌洗后3d肺通气功能较灌洗前有改善趋势,实验组患者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住院费用:实验组平均每人(15238±1389.75)元,对照组平均每人(18471±1443.39)元,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意义。住院天数:实验组平均每人(11.25±1.03)d,对照组平均每人(16.45±1.23)d,两组比较有极显著差异。结论 CNP应用于尘肺大容量肺灌洗治疗,能提高医疗护理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降低住院费用,缩短住院时间,值得在临床中使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5.
气道压监测是大容量肺灌洗术 (MassivcWhole -LungLavage·MWLL)前后肺顺应性的重要指标 ,是决定第二侧肺能否同期灌洗及术后拔管的重要指征之一。我院自 1 991年 3月~ 2 0 0 0年 7月在双腔支气管插管、静脉普鲁卡因复合麻醉、单肺通气定量化管理下 ,实施MWLL治疗各种尘肺、呼吸系统疾病患者1 5 61例次 ,及时纠正和处理了WLL期间气道压增高、通气不足等问题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本文就肺灌洗期间气道压增高的原因及处理体会讨论如下。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本组 1 5 61例 ,主要为煤工尘肺、煤矽肺 ;年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清脂联素(APN)和抵抗素(Resistin)检测在儿童超重和肥胖中的临床应用。方法检测超重(超重组)或肥胖(肥胖组)儿童108例血清APN和Resistin水平。同时选择健康儿童55例为对照组。比较各组上述指标的变化。结果超重组与肥胖组Resistin、APN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超重组与肥胖组Resistin、APN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超重组与肥胖组Resistin、APN水平呈负相关。结论超重和肥胖儿童血清Resistin、APN水平增高,其罹患心血管系统疾病及糖尿病的风险高于正常儿童。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大容量全肺灌洗(WLL)治疗肺泡蛋白沉积症(PAP)的护理.方法 对6例肺泡蛋白沉积症患者采用规范的大容量全肺灌洗治疗,术前、术中、术后密切护理.结果 WLL术后全部患者症状改善;X线胸片浸润性阴影减轻;术后肺功能通气功能改善,弥散量由术前的(32.0±3.5)%改善至术后的(42.7±5.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血氧分压由术前的(51.2±1.2)mm Hg(1mm Hg=0.133 kPa)升高至术后的(67.2±2.3)mm Hg,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WLL是PAP有效的治疗方法,在WLL治疗过程中,术前准备充分、医患沟通良好、护理得当能够减少术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双肺同期大容量灌洗术治疗尘肺的护理措施。方法对42例双肺同期大容量灌洗术的尘肺患者在术前、术中、术后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结果42例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患者咳嗽、胸闷、活动后气促等症状均明显减轻。1例出现低氧血症的患者,经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后,缺氧症状很快得到纠正。结论高质量、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对预防双肺同期大容量灌洗术各种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康复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及研究尘肺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肺灌洗治疗情况及疗效。方法对照组为2013年3月至7月住院的叁期尘肺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38例,观察组为2014年3月至7月住院的叁期尘肺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42例,做为观察组患者,术前给予吸氧、抗炎、解痉、止咳、祛痰等综合治疗5~7 d,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接触粉尘时间及术前肺功能指标相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均未给予任何干预性治疗,记录并分析两组患者肺灌洗术中的呼吸力学参数的改变、术中并发症发生的情况、术毕肺内残留液体量、肺灌洗手术时间以及患者术后恢复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术中气道压力、呼吸肌做功减小,肺灌洗手术时间缩短,术中并发支气管痉挛、低氧血症、二氧化碳潴留、拔管后窦性心动过速的发生率降低,P0.05或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肺顺应性及术中心电图出现S-T、T波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灌洗治疗叁期尘肺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可以有效减轻患者胸闷、气短、咳嗽、咳痰症状,术前给予相应的吸氧、抗炎、解痉、止咳、祛痰等治疗,可以减小肺灌洗手术的风险,使患者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大容量全肺灌洗术麻醉处理4147例次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中心自1991年3月15日~2007年12月30日在单肺通气静脉复合麻醉下行大容量全肺灌洗术(whole lung lavage,wLL)4 147例次.其中一次麻醉双肺同期灌洗术2 630例次;单肺分期灌洗术1 517例次(两次单肺分期灌洗1100例次,一次分期单肺灌洗417例次).接受灌洗3 598人.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