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腰硬联合麻醉前输液对麻醉后血压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腰硬联合麻醉前输液对麻醉后血压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腰硬联合麻醉下行择期阴式子宫系列手术的患者,随机等分成两组,实验组于麻醉前30min内静脉输入乳酸林格氏液500m1,麻醉后以3~4m1/(kg.h)继续输入乳酸林格氏液;对照组于静脉以3~4m1/(kg.h)继续输入乳酸林格氏液并立即实施麻醉。观察两组病人麻醉后血压下降情况。结果:实验组病人麻醉后血压下降的发生率为12.5%,对照组病人麻醉后血压下降发生率为45%。实验组血压下降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5。结论:腰硬联合麻醉前输入一定量的液体可有效地预防麻醉后血压下降。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麻醉前输液对腰-硬联合麻醉后血压的影响.方法 选择90例腰-硬联合麻醉下行择期妇科手术的患者,随机分成3组:A组(试验组)于麻醉前30 min内静脉输入乳酸林格液500 ml,麻醉后以3~4 ml/(kg·h)继续输入乳酸林格液;B组于麻醉前30 min内静脉输入羟乙基淀粉500 ml,麻醉后以3~4 ml/(kg·h)继续输入乳酸林格液;C组(对照组)麻醉后于静脉以3~4 ml/(kg·h)输入乳酸林格液.观察3组患者麻醉后血压下降情况. 结果 A组患者麻醉后血压下降的发生率为17%,B组患者麻醉后血压下降的发生率为7%,C组患者麻醉后血压下降的发生率为43%.A组和B组血压下降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P<0.05),A组血压下降的发生率高于B组(P<0.05). 结论 腰-硬联合麻醉前输入一定量的液体可有效预防麻醉后血压下降,而输入羟乙基淀粉等胶体对于预防麻醉后血压下降要比输乳酸林格液效果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麻醉前输液对腰-硬联合麻醉剖宫产手术中血压的影响。方法:选择行剖宫产的产妇180例。随机分成3组,每组60例,A组麻醉前30min静脉输入乳酸林格氏液500ml,麻醉后以5~6ml/(kg.h)继续输入乳酸林格氏液。B组麻醉前30min静脉输入聚明胶肽液500ml,麻醉后以5~6ml/(kg.h)输入乳酸林格氏液。C组于静脉穿刺和麻醉后以5~6ml/(kg.h)输入乳酸林格氏液。观察3组患者血压下降情况以及麻黄素用药量的差异。结果:B组产妇低血压的发生率为16.7%显著低于C组(46.7%)和A组(26.7%)。B组与C组相比麻黄素用药量显著减少。结论:腰-硬联合麻醉前输入一定量的液体可有效预防麻醉后血压下降,而输入聚明胶肽等胶体对于预防麻醉后血压下降要比输乳酸林格液效果好。  相似文献   

4.
腰-硬联合麻醉后低血压的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预防腰-硬联合麻醉后低血压的发生。方法:选择60例腰-硬联合麻醉下行择期妇科手术的患者,随机分成3组:A组于麻醉前30分钟内静脉输入生理盐水500mL,麻醉后以每小时3~4mL/kg输入乳酸林格液;B组于麻醉前30分钟内静脉输入羟乙基淀粉500mL,麻醉后以每小时3~4mL/kg继续输入生理盐水;C组麻醉后于静脉以每小时3~4mL/kg输入乳酸林格液。观察3组患者麻醉后血压下降情况。结果:A组患者麻醉后血压下降的发生率为15%,B组患者麻醉后血压下降的发生率为5%,C组患者麻醉后血压下降的发生率为45%。A组和B组血压下降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P〈0.01),A组血压下降的发生率高于B组(P〈0.05)。结论:腰-硬联合麻醉前输入一定量的液体可有效预防麻醉后血压下降,而输入羟乙基淀粉等胶体对于预防麻醉后血压下降要比输乳酸林格液效果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麻醉前输液对腰-硬联合麻醉后血压的影响。方法选择90例腰-硬联合麻醉下行择期妇科手术的患者,随机分成3组:A组(试验组)于麻醉前30min内静脉输入乳酸林格液500ml,麻醉后以3~4ml/(kg/h)继续输入乳酸林格液;B组于麻醉前30min内静脉输入羟乙基淀粉500ml,麻醉后以3~4ml/(kg/h)继续输人乳酸林格液;C组(对照组)麻醉后于静脉以3~4ml/(kg/h)输入乳酸林格液。观察3组患者麻醉后血压下降情况。结果A组患者麻醉后血压下降的发生率为17%,B组患者麻醉后血压下降的发生率为7%;C组患者麻醉后血压下降的发生率为43%。A组和B组血压下降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P〈0.05),A组血压下降的发生率高于B组(P〈0.05)。结论腰-硬联合麻醉前输入一定量的液体可有效预防麻醉后血压下降,而输入羟乙基淀粉等胶体对于预防麻醉后血压下降要比输乳酸林格液效果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麻醉前扩容对腰硬联合麻醉产科手术血压的影响。方法:选择150例择期剖宫产手术产妇,随机分为3组,每组50例。A组麻醉前不扩容,麻醉后以6~8 ml/kg.h输入乳酸林格氏液。B组麻醉前30 min输入乳酸林格氏液500 ml,麻醉后以6~8 ml/kg.h继续输入乳酸林格氏液。C组麻醉前30 min输入羟乙基淀粉500 ml,麻醉后以6~8 ml/kg.h继续输入乳酸林格氏液。记录3组产妇麻醉后低血压发生率及麻黄素使用率。结果:A组、B组和C组患者麻醉后血压下降的发生率分别为54%、28%和12%,三组低血压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和C组低血压发生率低于A组(P<0.01)。C组低血压发生率低于B组(P<0.05)。A组麻黄素使用率高于B组和C组(P<0.01)。结论:腰硬联合麻醉前扩容可有效预防麻醉后低血压的发生,羟乙基淀粉扩容效果要优于乳酸林格氏液。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麻醉前输液对腰、硬联合麻醉剖宫产手术中血压的影响。方法选择行剖宫产的产妇180例。随机分成3组,每组60人,A组麻醉前30min静脉输入乳酸林格氏液500ml,麻醉后以5—6ml/(kg.h)继续输入乳酸林格氏液。B组麻醉前30min内静脉输入聚明胶肽注射50(01.麻醉后以5—6ml/(kg.h)继续输入乳酸林格氏液。C组于静脉穿刺和麻醉后以5-6mV(kg.h)输入乳酸林格氏液。观察3组患者血压下降情况以及麻黄素用药量的差异。结果B组产妇低血压的发生率为16.7%显著低于C组(46.7%)和A组(26.7%)。B组与C组相比麻黄素用药量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麻醉前输液对腰-硬联合麻醉剖宫产手术中血压变化及恶心呕吐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足月妊娠剖宫产患者180例,随机分成三组,每组60例,A组麻醉前15 min,静脉输入聚明胶肽250 ml,麻醉后以5~6 ml/(kg.h)输入聚明胶肽至500 ml,改用乳酸林格氏液维持。B组麻醉后以5~6 ml/(kg.h)输入聚明胶肽500 ml,改用乳酸林格氏液维持。C组麻醉后以5~6 ml/(kg.h)用乳酸林格氏液维持。观察3组患者血压变化情况及恶心呕吐发生率。结果 A、B、C三组患者比较,A组血压相对平稳,恶心、呕吐发生率相对较低;B组血压变化小于C组,但不及A组平稳,恶心呕吐时有发生;C组血压波动较大,恶心、呕吐明显增多。结论腰-硬联合麻醉前输入一定量的聚明胶肽可有效预防麻醉后及胎儿取出后低血压、恶心、呕吐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麻醉前输液对腰硬联合麻醉后低血压的影响。方法:90例腰硬联合麻醉下行择期妇科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A组(羟乙基淀粉组),于麻醉前30min内静脉输入羟乙基淀粉500ml;B组(乳酸林格液组),于麻醉前30min内静脉输入乳酸林格液500ml;C组(对照组)麻醉前开放静脉,不输液。分别记录患者术前禁食禁饮时间;测定麻醉前30min,麻醉后5min、10min、15min和30min的血压,并记录手术时间及低血压的发生率。结果:3组患者术前禁食禁饮时间和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麻醉后10min、15min低血压的发生例数显著低于B组(P〈0.01),A组麻醉后5min、10min、15min低血压的发生例数显著低于C组(P〈0.01,P〈0.05),B组麻醉后15min低血压的发生例数显著低于C组(P〈0.01);由于使用升压药物,麻醉后30min三组低血压发生较少。结论:腰硬联合麻醉前输入一定量的液体可有效预防麻醉后血压下降,输入羟乙基淀粉的效果优于乳酸林格液。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羟乙基淀粉联合麻黄碱扩容对腰硬联合麻醉病人血压及心率的影响.方法 90例腰硬联合麻醉病人随机分为三组:羟乙基淀粉联合麻黄碱(A组),羟乙基淀粉(B组)和单纯乳酸林格氏液(C组).每组30例.全部病人均先给予乳酸林格氏液10ml/kg,补充生理需要量.A组给予羟乙基淀粉(HES)以25ml/min的速度,10ml/kg的用量输入.于腰穿前2-3分钟给予麻黄碱6mg.B组给予羟乙基淀粉,输入速度及用量同A组,C组单纯给予乳酸林格氏液以25ml/min,10ml/kg输入.监测病人入室(T0)预处理后(T1),腰麻注药后5min(T2)8min(T3)15min(T4),BP及HR变化.结果 A组病人在T2T3和T4时点与T0相比BP及HR无明显变化(P>0.05).B组病人BP及HR在T2T3和T4时点下降明显,与T0同时点A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病人T2T3及T4时点与T0相比及与同时点A组相比BP和HR变化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在腰硬联合麻醉下,对无严重心肺疾患病人给予预羟乙基淀粉联合麻黄碱处理,可以明显减少腰硬联合麻醉后BP下降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秦钟  孙国华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6,19(10):1135-1136
目的:观察佳乐施急性扩容对休克患者全麻诱导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休克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A组输入复方氯化钠,B组输入佳乐施,输液速度都为20mL.kg-1.h-1。观察记录气管插管前5min、插管后即刻,插管后5、10、15min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中心静脉压(CVP)和心率(HR)。结果:两组患者全麻诱导前后各时段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相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佳乐施组插管后15min中心静脉压明显高于复方氯化钠组(P<0.01)。结论:急性扩容不论是晶体或胶体液均可减轻全麻诱导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佳乐施升高中心静脉压优于复方氯化钠。  相似文献   

12.
陈晓艳  徐子龙 《黑龙江医学》2006,30(12):918-919
目的比较异丙酚复合氯胺酮、利多卡因静脉麻醉与氯胺酮静脉麻醉用于小儿小手术的安全性、可行性。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患儿50例,随机分为两组:氯胺酮组(K组)和异丙酚复合氯胺酮、利多卡因组(C组),每组25例。麻醉诱导:K组给予氯胺酮2.0 mg/kg;C组给予异丙酚、氯胺酮、利多卡因混合液(异丙酚60 mg、氯胺酮100 mg、利多卡因40 mg配制成总量10 mL的混合液,简称PKL)0.2 mL/kg,均在1 min内匀速静注。麻醉维持:K组用氯胺酮2.0~4.0 mg/(kg.h)微量泵恒速输注,C组用PKL混合液0.2~0.4mL/(kg.h)微量泵恒速输注,根据手术刺激增减药物剂量。术中保留自主呼吸,面罩给氧,术毕停用药。结果K组麻醉后MAP和HR较麻醉前升高(P<0.05);C组麻醉后MAP和HR变化不显著(P>0.05);两组SPO2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清醒时间C组明显快于K组(P<0.05),术后躁动及恶心、呕吐发生率C组明显低于K组(P<0.05)。结论异丙酚复合氯胺酮、利多卡因静脉麻醉较氯胺酮静脉麻醉更平稳,术后清醒快,更适合小儿短小手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镇静剂量的丙泊酚用于腰-硬联合麻醉下妇科腹腔镜手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患者60例,ASAⅠ~Ⅱ,腰麻阻滞完善后,丙泊酚负荷剂量1mgZkg,连接微量泵泵注丙泊酚25~75μg·kg^-1·min^-1维持术中镇静。以患者OAA/S评分为镇静指标,并观察对循环和呼吸的变化,分析其麻醉效果、不良反应。结果:术中麻醉效果良好,OAA/S评分3分即为预期的深度,术中各时点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脉搏血氧饱和度(SP0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气腹后5min心率(HR)增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呼吸(RR)加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PO2变化幅度不显著(P〉0.05),6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麻醉并发症发生。结论:镇静剂量的丙泊酚用于腰-硬联合麻醉下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的可控性强,在加强麻醉管理和监测的前提下,能很好的控制呼吸和循环功能的变化,同时镇静深度适宜,可有效抑制患者术中的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4.
罗哌因与布比卡因用于蛛网膜下腔阻滞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0.75%罗哌卡因与0.75%布比卡因在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用于下腹部手术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珐:择期行下腹部手术及下肢手术患者40例。20~60岁,ASA1~2级。随机分成两组:Rop组局麻药为0.75%罗哌卡因2mL(15mg)+无菌注射用水1mL;Bup组局麻药为0.75%布比卡因2mL(15mg)+无菌注射用水1mL,配成等比重溶液。于L3-4椎间隙穿刺,注入3mL局麻药。术中麻醉效果不佳时经硬膜外腔导管补充2%利多卡因维持麻醉效果。观察两组在感觉阻滞、运动阻滞、恢复时间上的异同,并观察围术期的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最高阻滞平面及时间相似(P〉0.05),Rop组感觉及运动阻滞起效慢且维持时间较Bup组短(P〈0.05),下肢运动阻滞程度Rop组显著低于Bup组(P〈0.01),运动恢复时间Rop组短于Bup组(P〈0.05)。术中主要的不良反应为低血压,临床对症处理效果佳。结论:0.75%罗哌卡因用于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是安全、有效的,术后运动恢复快。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胰激肽原酶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血压、心肌纤维化及血清一氧化氮(NO)含量的影响。方法:雄性15周龄SHR 24只,随机分成SHR组、胰激肽原酶组和卡托普利组,每组8只,另取8只雄性15周龄Wistar大鼠作为正常血压对照组。胰激肽原酶组腹腔注射(7.2 U•kg-1•d-1),卡托普利组灌胃给药(10 mg•kg-1•d-1),SHR组和正常血压对照组给0.9% NaCl溶液腹腔注射(2 mL•kg-1•d-1),各组均连续4周给药。实验4周后行颈动脉插管测量血压,然后处死动物,测量各组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心肌胶原体积比例(CVF)、心肌血管周围胶原与管腔面积的比例(PVCA)及血清NO含量。结果:SHR组SBP、LVMI、CVF、PVCA增高,血清NO含量下降,与正常血压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用药4周后,胰激肽原酶组SBP、LVMI、CVF及PVCA均较SHR组显著下降,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胰激肽原酶组NO含量明显升高且接近正常血压对照组水平;胰激肽原酶组除SBP外的各项指标与卡托普利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胰激肽原酶具有降低SHR血压和逆转心肌纤维化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增加NO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连续硬膜外麻醉(CEA)与急性高容性血液稀释(AHH)和控制性降压(CH)相结合的血液保护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择期髋关节手术40例,随机分为两组,1组为对照组,2组为CEA+AHH+CH。两组均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2组行CEA下以6%贺斯行AHH,硝酸甘油与艾司洛尔行CH,观察术中出血量、输血输液量、围术期的Hb、HCT。结果:(1)2组术中出血量、输血量和输血例数较1组有显著减少(P<0.01)。(2)两组患者AHH后、术毕、术后1d、术后7d的Hb、HCT明显低于AHH前,但均在允许范围内。结论:采用CEA下AHH和CH技术,可安全的用于髋关节手术,并明显减少此类患者的术中失血量和异体输血量,是一种围手术期有效的血液保护方法。  相似文献   

17.
唐巨 《蚌埠医学院学报》2020,45(1):64-66, 70
目的探讨高龄病人股骨头置换术中实施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及腰硬联合麻醉的麻醉效果差异。方法选取78例病人为研究对象,按麻醉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2组,实施腰硬联合麻醉的39例为腰硬组,实施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的39例为神经阻滞组。观察2组麻醉阻滞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术中血管活性药物及镇痛药物的使用情况。结果麻醉前,2组病人血压和心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不同阻滞后,2组病人心率及舒张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收缩压神经阻滞组显著高于腰硬组(P < 0.01)。且麻醉后2组血压均较麻醉前下降(P < 0.05~P < 0.01),腰硬组心率较麻醉前下降(P < 0.05),神经阻滞组麻醉前后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麻醉后,腰硬组VAS评分明显低于神经阻滞组(P < 0.01);2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麻醉前(P < 0.01)。腰硬组术中麻黄碱用量、补液量均显著多于神经阻滞组(P < 0.01),腰硬组术中镇痛药物用量少于神经阻滞组(P < 0.05)。结论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及腰硬联合麻醉均可用于高龄病人股骨头置换术,2种麻醉方式对病人血流动力学均无明显影响,其中腰硬联合麻醉术中镇痛药物用量少,镇痛效果显著,在实际临床麻醉中应充分考虑病人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小剂量低浓度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应用于老年高危病人手术的可行性。方法:35例老年高危病人,ASAⅡ~Ⅳ级,根据病人手术部位选择硬膜外穿刺,注入1 5%~1 7%利多卡因4~6mL ,5~1 0min ,测定阻滞平面加局麻药,使阻滞平面在控制需要范围。全麻诱导用咪唑安定0 1mg·kg- 1,芬太尼3~5μg·kg- 1,爱可松0 2mg·kg- 1。全麻维持根据临床情况选用0 1mg %芬太尼加4mg %维库溴铵输注5~1 5mL- 1·h- 1,间断注入维库溴铵维持肌松。多功能监护仪监测心血管功能,术前切皮后和手术结束时测定血浆血管紧张素和血糖。结果: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应用于老年高危病人的手术,麻醉诱导时血压下降,经过补充液体后可纠正。结论: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用于老年患者行手术血流动力学较为稳定,应激反应小,全麻药用量和术后躁动减少。但是老年高危病人注意用小剂量、低浓度的局麻药。插管时异丙酚用量要减少。  相似文献   

19.
小剂量瑞芬太尼预防全麻气管拔管时的心血管反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拔管前小剂量瑞芬太尼对预防全麻气管拔管反应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40例ASA分级Ⅰ、Ⅱ级的择期非心脏手术的全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和瑞芬太尼组(R组),每组20例。二组患者麻醉的诱导和维持方式相同。麻醉维持采用吸入异氟醚,静脉微量泵持续泵注瑞芬太尼0.1~0.4μg.kg-1.m in-1,术毕C组停用瑞芬太尼,R组持续泵注0.1μg.kg-1.m in-1瑞芬太尼。分别记录三组患者拔管前、拔管时、拔管后1 m in、3 m in、5 m in等各时段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和拔管后1 m in,3 m in,5 m in潮气量、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的变化。结果:C组拔管前后血压和心率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R组拔管前后血压和心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拔管时及拔管后1 m in、3 m in、5 m in等时段R组SBP、DBP、HR变化与C组比较下降明显,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拔管后两组患者VT、RR、Sp02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拔管前小剂量静脉泵入瑞芬太尼能有效减轻拔管时的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