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 毫秒
1.
1982年5月~1995年4月间,本科对103例(110侧)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诊治进行总结:56例(50.9%)采用急诊Fogarty导管取栓术,54例(49.1%)采用尿激酶及肝素溶栓抗凝法。发现近期效果二者之间相差不明显。 73例随访1~10年,平均6.4年。其中40例为手术取栓,33例为溶栓后。手术病人中8例(20.2%)症状消失,13例(32.5%)出现浅静脉及皮肤色素沉着,4例(10.0%)发生小腿溃疡;溶栓病人6例(18.2%)症状消失,15例(45.5%)出现浅静脉及皮肤色素沉着,8例(24.2%)发生小腿溃疡。 手术取栓保护了部分主干静脉辦膜,对减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远期并发症有益。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估手术取栓加药物溶栓与单纯药物溶栓治疗急性髂股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75例髂股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取栓组与溶栓组;手术取栓组85例,其中合并髂总静脉狭窄或闭塞的46例,选择于术或介入治疗,术后给予尿激酶、低分子肝素治疗.采取药物溶栓抗凝治疗90例,仪给予尿激酶、低分子肝素治疗.治疗前两组患者年龄、病程、肿胀程度及伴随疾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 治疗后1个月,手术取栓组治愈率71.8%(61/85),双下肢周径差手术组由(4.6±1.6)cm下降为(0.8±0.5)cm;溶栓组治愈率38.9%(35/90);双下肢周径差由(4.0±1.9)cm下降为(1.8±1.3)cm.平均随访(28±11)个月,随访率64.6%,治疗后12个月,双下肢周径差手术组下降为(0.4±0.3)cm,溶栓组下降为(0.9±0.7)cm,手术组治愈率86.0%(49/57),溶栓组治愈率53.6%(30/56);手术组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发生率低于溶栓组(P<0.05),手术组的静脉瓣功能异常的发生率低于溶栓组(P<0.05).结论 急性髂股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手术取栓加溶栓疗效优于单纯药物溶栓.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和探讨Fogarty导管取栓术后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45例肢体动脉栓塞并行Fogarty导管取栓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经过精心护理,45例患者Fogarty导管取栓术后切口Ⅰ期愈合率达95%,无1例发生坏死截肢。结论下肢动脉栓塞发病突然,发展迅速,如不能及时确诊取栓治疗,截肢率和病死率高。及早利用Fogarty导管取栓,能减少截肢机率,减轻患者痛苦,使生活质量提高。本病不仅与患者的病情和医生的及时治疗有关,且与护士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和精心专业的护理有直接的关系,精心护理是手术后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手术与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新疆医科大学两所附属医院住院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86例,根据治疗方式分为溶栓组与手术组,溶栓组74例,手术组12例。手术组运用Fogarty导管取栓加溶栓;溶栓组运用药物治疗(尿激酶或降纤酶)。结果出院时手术组治愈8例,好转4例,没有无效病例;溶栓组治愈15例,好转50例,无效9例。随访3~100个月,平均27个月。手术组瓣膜功能正常者6例,溶栓组有9例。手术组的急性期缓解率、远期通畅率、瓣膜功能正常率均明显高于溶栓组(P<0.05),且手术组血栓后综合征发生率明显低于溶栓组(P<0.05)。结论早期手术能够保持深静脉通畅及瓣膜的完整性,能够减少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早期溶栓仅能减轻症状,但不能减少瓣膜的损害。  相似文献   

5.
对3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采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Fogarty导管取栓治疗。结果全部病例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1例局部血栓复发,对症处理后痊愈。提出术前应重点做好体位护理、心理护理及术前准备,预防栓子脱落;术后应做好肢体护理及溶栓、抗凝的护理,密切观察有无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取栓术与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对比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自 2 0 0 1年 3月至 2 0 0 4年 3月 ,我们共对 5 4例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人进行手术和溶栓治疗 ,对其疗效进行统计分析。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患肢直接溶栓组 30例 ,男 14例 ,女 16例。年龄 19~6 3岁 ,平均 4 7 6岁。病程 5h至 7d ,平均 4 7d ,双下肢周径(大腿肿胀最明显处 )差 5 4~ 6 6cm。手术组共 2 4例 ,男13例 ,女 11例。年龄 15~ 5 9岁 ,平均 39 9岁。病程 11h至 7d ,平均 5 1d。双下肢周径 (大腿肿胀最明显处 )差 5 7~ 6 9cm。全部血栓形成的病因 :盆腹腔、下肢术后共 10例 ,长期卧床 5例 ,肿瘤 5例 ,不详 34例。方法 :(1)…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导管接触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疗效,并与单纯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进行比较。方法收集我院2008年7月至2012年1月期间共437例急性下肢DVT患者,男184例,女253例;年龄(43±12)岁(19~76岁);左侧355例,右侧54例,双侧28例;混合型211例,中央型147例,外周型79例。对其中358例中央型及混合型DV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中行经导管接触溶栓治疗(经导管接触溶栓组)293例,置管前植入下腔静脉滤器32例;单纯静脉溶栓治疗(单纯静脉溶栓组)65例,植入下腔静脉滤器4例。以治疗前后患肢周径差、溶栓并发症、远期通畅率及瓣膜功能情况为指标评价疗效。结果经导管接触溶栓组治疗前、后大腿和小腿的周径差分别为(7.02±2.17)cm和(4.59±2.85)cm,单纯静脉溶栓组分别为(6.34±2.09)cm和(3.87±2.82)cm,经导管接触溶栓组大腿和小腿的周径差均明显大于单纯静脉溶栓组(P<0.05)。随访(26±6)个月(6~48个月)。经导管接触溶栓组出现穿刺处血肿3例,滤器移位1例,牙龈出血或肉眼血尿4例;单纯静脉溶栓组牙龈出血或肉眼血尿5例。经导管接触溶栓组深静脉瓣膜保存率为(78.2±12.6)%,明显低于单纯静脉溶栓组的(91.1±10.7)%,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导管接触溶栓组的远期静脉通畅率为(65.2±15.4)%,单纯静脉溶栓组为(63.8±16.3)%,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导管接触溶栓及外周静脉溶栓均能有效减轻症状,经导管接触溶栓可以缩短病程时间,但增加深静脉瓣膜损伤。  相似文献   

8.
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进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导致严重的近期和远期并发症。近年来发展的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对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较好的疗效,成功率达92%,出血并发症约5%~10%。本文就其操作方法、溶栓药物和并发症等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导管吸栓技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患者行CDT后残留血栓性静脉闭塞的可行性.方法 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海南省人民医院收治114例CDT治疗后仍残留血栓性静脉闭塞的急性下肢DVT患者临床资料,患者根据是否采用导管吸栓技术抽吸残余血栓分为...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Fogarty导管取栓术联合多种微创技术在治疗急性下肢动脉缺血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2月至2011年1月期间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88例(88条肢体)急性下肢动脉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行Fogarty导管取栓术(取栓组)和行Fogarty导管取栓术联合多种微创技术(联合组)患者手术前后踝-肱指数(ABI)、足趾血氧饱和度(SO2)及足部皮温的改变情况,并比较2组患者术后的死亡率、截肢率及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取栓组和联合组患者术后的ABI、足趾SO2及足部皮温与同组术前比较均升高(P<0.05);2组患者术前ABI、足趾SO2及足部皮温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联合组患者的ABI、足趾SO2、足部皮温及其改变值较取栓组均升高 (P<0.05)。术后取栓组患者的死亡率、截肢率、肌病肾病代谢性综合征(MNMS) 发生率、骨筋膜室综合征发生率及一过性肾功能不全发生率分别为13.04% (6/46)、17.39% (8/46)、26.09% (12/46)、26.09% (12/46)及13.04% (6/46),联合组分别为4.76% (2/42)、7.14% (3/42)、14.29% (6/42)、9.52% (4/42)及9.52% (4/42),取栓组各指标均较高(P<0.05)。结论 Fogarty导管取栓术联合多种微创技术具有手术微创性、治疗有效性等特点,可作为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的外科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采用改良式球囊血栓抽吸术配合腘静脉入路深静脉置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技术、方法和疗效。方法对76例DVT患者采用改良式球囊血栓抽吸术配合经皮腘静静脉穿刺深静脉置管溶栓治疗(治疗组),对137例急性期DVT患者采用患肢足背静脉溶栓方法治疗(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治疗组,76例患者的治疗效果满意,技术成功率100%,治疗前后血管周径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1,P0.01),血管通畅率90.79%(69/76),并发症发生率15.79%(12/76);对照组治疗前后血管周径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1,P=0.03),血管通畅率59.85%(82/137),并发症发生率24.82%(34/137)。结论采用改良式球囊血栓抽吸术联合腘静静脉入路深静脉置管溶栓技术治疗DVT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且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血栓碎吸术与系统静脉溶栓治疗中央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的疗效。方法:2009年10月-2012年8月收治的173例急性中央型LEDVT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行血栓碎吸术,97例)和对照组(t5单纯静脉溶栓,96例)。测量2组治疗前、后患肢腿围,比较2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及其预后。结果:实验组出院日寸患肢膝上、下15cm处周径差与入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造影静脉通畅率100%。对照组出院时患肢膝上、下15cm处周径差与入院比较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静脉造影通畅率91.67%(88/96)。实验组入、出院患肢膝上、下15cm处周径差的差值较对照组更大(P〈0.05),住院时间较对照组减少(P〈O.05),出院时静脉造影通畅率较对照组高(P〈0.05)。由于实验组中18例合并髂静脉狭窄或闭塞患者行支架植入,实验组住院费用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对于急性LEDVT患者,与系统静脉溶栓治疗相比,血栓碎吸术治疗疗效显著,能够缩短住院时间,提高静脉通畅率,远期疗效有待进~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Zhuang JM  Zhao J 《中华外科杂志》2010,48(13):977-980
目的 比较手术取栓与介入取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近、远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3月至2008年8月136例急性混合型和中心型DVT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取栓组80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50例;年龄26-81岁,平均(58±14)岁.介入取栓组56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31例;年龄22~92岁,平均(57±17)岁.术后均局部应用尿激酶溶栓、肝素抗凝治疗,后期应用华法林抗凝6~12个月.结果 介入取栓组治疗后双大腿周径差小于手术取栓组[(0.8±1.3)cm比(1.5±1.7)cm,P=0.002],两组小腿周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7±1.1)cm比(1.0±1.1)cm,P=0.152].介入取栓组的平均住院时间少于手术取栓组[(7±4)d比(15 4-7)d,P=0.000].介入取栓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手术取栓组(8.9%比32.5%,P=0.000).108例获随访,随访率为79.4%.平均随访(46±29)个月,两组在大、小腿周径差、症状评分、色素沉着、静脉曲张、间歇性跛行及慢性溃疡的发生率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介入取栓与手术取栓相比,远期疗效相当,近期疗效更佳,且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导管取栓及溶栓技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价值及疗效。方法收集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117例,其中中央型血栓71例,混合型血栓46例。在下腔静脉滤器保护下,对患者行经大腔导管取栓及溶栓导管溶栓治疗,对合并Cockett综合征者行支架成形治疗。结果手术成功率100%,患肢肿胀、疼痛于术后当日即明显减轻,无肺栓塞发生。110例患者均成功随访12个月,总有效率97.27%(103/110)。结论经导管取栓及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置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55例下肢DVT患者,分为置管溶栓组(n=35)和对照组(n=20)。治疗前对所有患者均行超声检查以了解DVT情况。置管溶栓组: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后,在超声引导下行患肢静脉置管,用微量泵持续向导管内给予尿激酶和肝素;对照组经静脉注射溶栓尿激酶和肝素进行全身治疗。治疗后所有患者均复查超声,观察疗效并进行比较。结果置管溶栓组所有患者置管成功,其中26例治愈,6例有效,3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1.43%(32/35)。对照组5例治愈,8例有效,7例无效,总有效率为65.00%(13/20)。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99,P0.05)。结论超声引导置管溶栓治疗下肢DVT特异性高、见效快、疗程短,是治疗下肢DVT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腘静脉置管溶栓联合髂静脉支架治疗髂股静脉血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腘静脉置管溶栓联合髂静脉球囊扩张或支架植入术治疗髂股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山东省立医院血管外科2004年2月至2006年9月收治的30例髂股静脉血栓,均采用超声引导下惠肢腘静脉置管溶栓联合髂股静脉球囊扩张或支架植入的方法进行治疗。其中15例行球囊扩张及髂静脉支架术,5例行单纯球囊扩张术,20例行临时性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术中以及静脉造影评价静脉通畅程度,门诊以彩超随访髂静脉通畅率。结果置管溶栓后经导管静脉造影显示髂静脉再通率30%-90%(平均55%),股静脉再通率40%-100%(平均70%)。术后患肢临床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住院费用(5.2—8.4)万元,平均7.7万元,30例随访1-31个月,平均11个月,25例髂静脉支架植入者髂静脉通畅率100%,5例单纯球囊扩张者髂静脉再通率0—20%。结论腘静脉置管溶栓术联合髂静脉支架植入术是治疗髂股静脉血栓的安全有效方法之一,但是价格昂贵,广泛临床应用困难,远期效果有待于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17.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探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分析1995年7月~2002年7月我院82例DVT的临床资料,保守治疗62例,手术取栓20例. 结果全部患肢水肿均有不同程度的消退,但完全再通15例,部分再通9例,其余58例均未通或复发,遗留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结论 DVT早期治疗效果好,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均为治疗急性DVT的方法,早期中心或混合型以手术为主,周围型或晚期中心型多采用保守治疗,静脉腔内介入治疗是一种较新、较好的血管外科技术.  相似文献   

18.
Background/objectiveWe investigated the efficacy of combined pigtail catheter crushing and AngioJet mechanical aspiration of thrombi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iliofemoral 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MethodsEighty-two patients with acute iliofemoral DVT were retrospectively divided into a pigtail catheter + AngioJet group (group A, 42 cases) and an AngioJet-only group (group B, 40 cases). The difference in the circumference of the healthy limb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immediate thrombus clearance rate in the lower limbs, recannalization percentage of venous lumen, and duration of postoperative hematuria were compared to evaluate the safety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combination method.ResultsThe technical success rate was 100%, no serious bleeding complications occurred, lower extremity symptoms were effectively alleviated, and post-treatment recannalization percentage of venous lumen were similarly high in both groups. Group A fared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group B in immediate thrombus clearance (P < 0.05), intraoperative aspiration time (199.38 ± 68.55 vs. 295.30 ± 76.02 s), postoperative CDT urokinase dosage (2.10 ± 0.94 vs. 3.07 ± 0.94 million units), and duration of postoperative hematuria (13.23 ± 2.96 vs. 16.75 ± 3.11 h) (all P < 0.001). At 6 months, the recannalization percentage of venous lumen of group A and group B was 89.71 ± 16.02% and 88.64 ± 16.68%, respectively.ConclusionThe combination of pigtail catheter crushing and AngioJet mechanical aspiration of thrombi for acute left iliofemoral vein thrombosis is safe, easy, and effective, with a satisfactory short-term outcome.  相似文献   

19.
接触性溶栓治疗犬急性中央型下肢深静脉血栓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尿激酶给药方式和溶栓导管位置对急性中央型下肢深静脉血栓溶栓效果的影响。方法将30只实验犬的30条静脉随机分为五个实验组,每组6条,每组尿激酶给药方式和溶栓导管位置不完全相同。通过造影观察溶栓效果,记录每组再通时间、尿激酶用量、并发症情况、APTT值等。结果在尿激酶给药方式不同的前提下比较,A、B、C三组中,B组再通时间最短,C组再通时间居中,A组再通时间最长(P0.01)。在导管位置不同的前提下比较,B组再通时间明显短于D组。结论大剂量尿激酶冲击后,续以小剂量尿激酶持续溶栓,并将溶栓导管首端置于血栓远心端,治疗的方案效果更好、更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