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与动脉粥样硬化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于光耀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1996,4(2):145-148
内皮功能障碍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的早期事件,其主要特征内皮细胞释放的内皮源性舒张因子-一氧化氮减少或其活性降低,失活增加,应用非介入性超声探测法探测肱动脉扩张反应可评估动脉血管内皮的功能状态,是检测内皮细胞的重要手段,应用降血脂,抗氧化剂,钙拮抗剂和L-精氨酸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粥样硬化斑块,明显减少心血管意发生,联合治疗效果更好,故进行早期逆转内皮功能障碍的治疗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具有积极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2.
内皮功能障碍与冠心病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阐述了内皮的主要功能 ,详细地介绍了近年来国外关于内皮功能障碍与冠心病方面的研究情况 ,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再狭窄、心律失常等。此外 ,简单介绍了内皮功能的检测方法和治疗对冠心病内皮功能的影响 ,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钙拮抗剂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钙拮抗剂可选择性地抑制Ca2^+的内流从而引起各种作用,是治疗心绞痛、高血压病、心律失常及肥厚型心肌病的理想药物。试验证明,血管内皮细胞在内分泌、抗血栓、调节血管张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与多种心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密切相关。近年来对CAT的抗动脉粥样硬化和治疗高血压的研究表明,CAT发挥抗氧化效应进而能保护内皮细胞免受氧自由基损害,具有保护血管内皮,改善内皮功能障碍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5.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与高血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与高血压密切相关。一方面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在高血压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另一方面高血压本身又加重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形成恶性循环。现综述血管内皮细胞的生理功能、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相关因素、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与高血压关系、血管内皮功能检测及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修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龙盼 《国际心血管病杂志》2011,38(2):79-81
血管内皮不仅是血液与内皮下组织的屏障,还具有内分泌功能.当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时,会引起一系列的病理生理反应,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在内皮功能障碍向动脉粥样硬化演变的过程中,血管紧张素Ⅱ和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起重要作用.内皮细胞损伤时,机体自身的修复机制发挥作用,相关药物可改善内皮功能,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改善预后.内皮细胞功能的... 相似文献
7.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与诸多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密切联系,被认为是心血管疾病危险的终点替代指标。内皮功能障碍的研究和血管内皮的保护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叶酸,一种经济无毒的药物,能明确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其可能机制有降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抗氧化作用、对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作用等,其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9.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早期检测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少春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1998,(1)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的过程,均起着重要作用。早期检测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子人群的血管内皮功能,及早地综合地采取措施,纠正血管内皮功能障碍,预防和延缓心血管疾病的进一步发展,有着积极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与动脉弹性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6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与动脉弹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高分辨率血管超声法检测 30例冠心病患者与 30例正常对照组肱动脉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应用动脉弹性功能检测仪测定受试者的大动脉弹性指数 (C1 )和小动脉弹性指数 (C2 )。结果 冠心病组血流介导的肱动脉舒张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 (5 17±2 13)% 与 (11 10±4 36)%,P<0 05];冠心病组与正常对照组的C1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 11 59±4 56 )ml/mmHg( 1mmHg=0 133kPa) ×10与 (12 11±3 82)ml/mmHg×10, P>0 05],但冠心病组的C2 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4 20±1 80)ml/mmHg×100与 (6 26±2 36)ml/mmHg×100, P<0 05],冠心病组血流介导的肱动脉舒张反应与C2 呈正相关(r=0 53, P<0 05)。结论 冠心病患者肱动脉内皮依赖血管舒张功能受损和C2 降低,且两者之间呈正相关,提示C2 可作为一种评价血管内皮功能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观察口服叶酸对冠心病患者的作用。方法 选择冠心病患者60例,检测血清叶酸、同型半胱氨酸(Hcy)、丙二醛(MDA)、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及血流介导的内皮舒张功能(FMD);随机分为安慰剂组和叶酸口服组,每组30例,所有患者在冠心病二级预防基础上分别再予5 mg/d叶酸或安慰剂口服,治疗4 周、8周后复查前述指标,比较各组治疗前后及两组之间相关指标的差别。结果 叶酸口服组与安慰剂组基础年龄、性别、高血压比例、糖尿病比例、血清叶酸、Hcy和LDLC水平、FMD无明显差别;规范的冠心病二级预防能在4周时显著降低患者血清LDLC水平,持续至8周后能显著降低血清MDA水平并显著提高FMD,但对血清叶酸和Hcy水平无明显影响;而在此基础上加用叶酸口服4周,在轻度降低血清Hcy水平、提高血清叶酸水平的同时已显著降低血清MDA水平并显著提高FMD,持续至8周时这一益处进一步显现;叶酸口服组治疗8周后血清叶酸水平与Hcy水平无相关性,与FMD呈正相关,与MDA水平呈负相关, Hcy水平与其他指标之间无明显相关。结论 在规范冠心病二级预防基础上加用叶酸口服可进一步降低氧化应激水平并改善内皮功能;叶酸可能通过降低氧化应激改善冠心病患者内皮功能;这种作用与可能其降低Hcy无关。 相似文献
13.
脂联素与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代谢综合征的组成成份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发生发展的内在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脂联素作为一种脂肪细胞因子,与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呈独立正相关,并且是后者的独立决定因素;通过多重信号传导途径上调内皮细胞一氧化氮合成酶活性、增加一氧化氮生成,抑制内皮细胞氧化应激反应、降低细胞损伤程度,阻断内皮细胞炎症信号传导、减轻血管炎症反应。因此,脂联素可能是联系代谢综合征与心血管疾病的枢纽,可以考虑利用脂联素改善代谢综合征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进而预防或延缓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稳定型冠心病患者血浆内皮微粒(EMP)水平与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稳定型冠心病患者50例和健康志愿者20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组患者血浆中EMP(CD31+/CD42b-)水平,同时应用无创动脉硬化检测装置测定baPWV,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冠心病组患者血浆EMP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1 748.4±102.1个/微升比847.4±86.4个/微升,P<0.01);冠心病组患者baPWV较对照组增快(1 931.1±328.3 cm/s比1 532.1±147.3 cm/s,P<0.01)。血浆EMP水平与baPWV呈正相关(r=0.42,P<0.01)。以baPWV为因变量的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血浆EMP水平是其独立影响因素。结论稳定型冠心病患者血浆EMP水平升高,baPWV加快且与EMP水平呈正相关,血浆EMP水平是baPWV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外周血中提取的内皮祖细胞的细胞形态、数量、集落数与正常对照组的区别。并研究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的不同范围和程度与内皮祖细胞数量变化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冠心病患者57例和对照组30例,从外周血获取单个核细胞,体外培养后进行细胞分析和计数。并分析冠状动脉狭窄的不同范围和程度,患者内皮祖细胞数量和成集落数量的区别,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1)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量(23.1±1.8比56.7±2.4)和细胞集落数(14.7±2.5比24.2±1.7)较对照组明显减少;(2)随着冠状动脉狭窄范围的扩大和狭窄程度的加重,内皮祖细胞的数量和活性明显下降。结论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的数量和成集落的数量明显降低;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的数量与冠状动脉病变的范围和狭窄程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心踝血管指数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方法 对497例冠状动脉造影患者行心踝血管指数测量、病史采集及常规化验检查.根据病变累及冠状动脉支数分为冠状动脉正常组(178例)、单支病变组(102例)、双支病变组(104例)和三支病变组(113例).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用病变的血管支数及Gensini积分表示.比较各组患者冠心病危险因素以及心踝血管指数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危险因素在冠心病发病中的作用.结果 冠心病组患者的性别构成、年龄、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和吸烟率等显著高于冠状动脉正常组(P<0.05).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和三支病变组心踝血管指数均显著高于冠状动脉正常组(P<0.05).冠状动脉造影Gensini积分与心踝血管指数成正相关(r=0.763,P<0.01).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以及心踝血管指数升高与冠心病的发生显著相关(P<0.05).结论 与年龄、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和吸烟一样,心踝血管指数增高也是冠心病发病的危险因素.心踝血管指数是冠心病冠状动脉狭窄严重程度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7.
老年人血清胆红素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老年人血清胆红素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80例,其中冠状动脉轻度狭窄组15例,中度狭窄组32例,重度狭窄组33例;另外选取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40例做对照。采用重氮苯磺酸法测定血清胆红素水平,并对胆红素与各因素进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冠心病组血清胆红素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血清胆红素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成显著负相关关系(r=-0.26,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较正常人明显降低。低血清胆红素可能是冠心病的一种危险因素。血清胆红素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测定冠心病患者血浆periostin蛋白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分析periostin蛋白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180例冠心病患者(其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8例,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40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52例)和52例健康体检者血浆periostin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比较各组间的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陈旧性心肌梗死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和稳定型心绞痛组血浆periostin蛋白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在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中,血浆periostin蛋白水平除在陈旧性心肌梗死组与稳定型心绞痛组之间以及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与陈旧性心肌梗死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无显著性外,其余各组之间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且在急性心肌梗死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陈旧性心肌梗死组>稳定型心绞痛组;在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中,血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在各组之间两两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且在急性心肌梗死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陈旧性心肌梗死组>稳定型心绞痛组。冠心病患者血浆peri...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血尿酸水平对冠心病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368例住院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入院后检测空腹血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血糖、尿酸,计算体重指数.比较不同程度冠状动脉病变者血尿酸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研究血尿酸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之间的关系;组织贴块法培养SD大鼠平滑肌细胞,用不同浓度的尿酸与培养的平滑肌细胞共培养48 h,CCK-8比色法检测细胞活力.结果 血尿酸水平男性高于女性,冠心病组高于正常对照组,冠状动脉三支病变者高于非冠心病及单支病变者;冠状动脉积分分组15~组血尿酸水平高于其他组;以冠状动脉病变积分作因变量行多变量Logistic回归,结果血尿酸未能进入回归方程.不同浓度血尿酸对培养的大鼠平滑肌细胞活力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血尿酸水平升高可能不是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血尿酸对体外培养的大鼠平滑肌细胞无明确作用. 相似文献
20.
内源性雌激素对血管内皮功能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探讨内源性雌激素对女性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 ,采用高分辨力超声法测定33例女性冠心病患者和 17例对照者血流介导的肱动脉舒张反应 ,用双抗体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雌二醇水平 ,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血浆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含量。结果发现 ,冠心病患者血流介导的肱动脉舒张反应明显低于对照者 (1.73%± 1.2 6 %比 5 .37%± 3.2 0 % ,P <0 .0 0 1) ,冠心病患者雌二醇水平也明显低于对照者 (2 7.80± 12 .2 8ng L比 4 3.83± 14 .30ng L ,P <0 .0 1) ,而冠心病患者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水平明显高于对照者 (3.39± 1.0 7μmol L比1.31± 0 .6 9μmol L ,P <0 .0 0 1)。血流介导的肱动脉舒张反应与雌二醇水平呈正相关 (β =0 .314 ,P <0 .0 5 ) ,与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水平呈负相关 (β=- 0 .30 2 ,P <0 .0 5 ) ,且雌二醇水平与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呈独立负相关 (r=- 0 .5 4 4 ,P <0 .0 0 1)。结果提示 ,女性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降低。内源性雌激素水平的降低及其所伴随的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水平增高对女性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有损害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