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患者长期随访观察,评价双腔起搏(DDD)与单腔心室起搏(VVI)对起搏器植入患者长期生存情况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991年1月~2010年12月之间因心脏传导系统疾病而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的患者1245例,植入DDD起搏器915例(73.49%),VVI起搏器330例(26.51%)。从起搏器植入后进行连续随访,收集患者起搏器植入后的随访数据直至观察终点。采用Kaplan-Meier方法评估患者生存率。采用log Rank检验评价不同起搏模式之间患者的生存差异,多因素Cox分析影响生存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1245例患者中,植入DDD起搏器患者存活846例,存活率92.5%,植入VVI起搏器存活291例,存活率88.2%,不同起搏模式对患者的生存预后无影响(χ2=3.248,P0.05);植入时的年龄(RR=1.987,P0.001),植入时合并缺血性心肌病(RR=8.418,P0.001),合并扩张型心肌病(RR=45.332,P0.001)是影响患者生存率的主要因素。结论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患者的长期生存率与植入起搏器的起搏模式无关,而植入时年龄、合并缺血性心肌病、合并扩张型心肌病是影响患者生存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早期左心室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主要用于缓慢心律失常的治疗。目前多在起搏器工作状态下研究左心室功能 ,并注意到心力衰竭是VVI起搏器植入后危害较大的并发症 ,更换DDD起搏器后可改善心功能 ,但对起搏器植入后对患者心脏本身的影响研究较少。本组采用门控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术(GSPECT)对心脏起搏器植入前及植入后早期关闭起搏器在自身心律状态下左心室功能变化的特点作了研究。临床资料 对 1 998年 8月~ 1 999年 1 2月在我院植入起搏器的 2 7例患者作了分析。男性 9例 ,女性 1 8例 ,年龄43~ 83(65 1± 9 5)岁。植入VVI起搏器患者 1 5例 ,…  相似文献   

3.
对我院 1989年 7月~ 1999年 12月埋置心脏起搏器的10 2例患者进行临床随访。置入起搏器后晕厥 9例 (男 5例、女 4例 ) ,年龄 34~ 79岁。其中病窦综合征 6例、Ⅲ度房室阻滞 3例 ;置入起搏器类型 :非生理性起搏 (VVI) 3例 ,生理性起搏AAI、DDD各 3例。晕厥发生时间 :术后 1个月以内 1例、3~ 6个月 4例、2~ 9年 4例 ;晕厥原因 :起搏系统故障者 2例 ,均对起搏器依赖 ,表现为术前症状的再现。 1例为脉冲发生器线路故障 ,1例为电极尾端与起搏器输出端连接松脱 ;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 2例 ,均有心脏扩大 ,实为原有心脏病加剧 ,或有电解…  相似文献   

4.
三腔心脏起搏器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目的 为治疗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和心房颤动),5例患者植入三腔(双房同步)心脏起搏器。方法经左镄骨下静脉穿刺,依次植入冠状静脉窦、右心室、右心房起搏电般导线,测试达到标准后,经Y型转接器将冠状窦电极和右心房电极组成新的心房双极电极,植入后分别进行DDD和双房AAT起搏。结果植入后,DDD起搏方式对2例窦性心动过缓、房性早搏较少的病例疗效显著.改为双房AAT起搏后,余3例均有疗效,其中2例疗效明显.起搏器植入及随访4~6个月中未出现合并症。结论三腔心脏起搏器能有效地防治因房间传导阻滞引起的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该型起搏器植入技术有一定难度,但合并症少,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5.
颈动脉窦综合征(CSS)系老年人晕厥既重要又易忽略的病因之一。若植入心脏起搏器则能有效地控制90%以上的心动过缓型晕厥发生。既往临床上多选用单腔心室起搏器(VVI)治疗,然而受植者常因血管减压反应增加而致起搏器综合征频率升高。相反,植入双腔心室起搏器(DDI)却可有效地降低  相似文献   

6.
【摘要】:目的 采用起搏器生活质量测定量表评价不同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择2010年1月至2013年7月在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心内科因缓慢型心律失常收治住院并植入心脏起搏器的患者156例, 根据起搏方式分为VVI 起搏组、AAI起搏组、DDD起搏组;按照起搏器生活质量测定量表计分规则,分别于植入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1年进行随访并计算生活质量得分,分值越低说明生活质量状况越好。结果 (1)与起搏器植入前比较,患者术后3个月、1年的生活质量在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及一般认知功能4个方面分值均有所下降,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各组间不同时期两两比较显示3种起搏方式对患者心理功能、社会功能、一般认知功能3个方面改善无差异(P>0.05),在躯体功能改善方面,AAI起搏组与DDD起搏组之间无差异(P>0.05),VVI 起搏组与AAI起搏组之间有显著差异(P=0.029),VVI 起搏组与DDD起搏组之间有显著差异(P=0.033)。结论 心脏起搏器植入后能显著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AAI起搏组和DDD起搏组在改善患者改善躯体功能方面显著优于VVI 起搏组,提示接受生理性起搏器植入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高于非生理性起搏患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右位心患者经静脉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分析了2008年3月到2019年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接受永久起搏器植入的13例右位心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基线特征、起搏器植入(包括起搏适应证、起搏模式、起搏参数和导线特征)、并发症以及术中参数和长期随访情况.结果:13例接受永久起搏器治疗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兼容核磁共振(MRI)双腔心脏起搏器围手术期以及术后MRI检查的安全性。方法 MRI兼容双腔起搏器组(简称MRI组)植入Medtronic双腔心脏起搏器A3DR01,对照组为同期植入了Medtronic非MRI兼容双腔起搏器。观察术中、术后随访及MRI检查前后起搏器参数等情况。结果MRI组50例[男性22例(44%),年龄(74±8)岁]患者均成功植入A3DR01起搏器,对照组共128例[57例男性(44.5%),年龄(58±12)岁]植入非MRI兼容双腔起搏器。两组手术时间、射线时间和围手术期并发症无显著差异。术后随访,MRI组9例(18%)患者术后共行13次MRI扫描(3次头颅,2次胸部和6次腰椎),其中1例共行4次腰椎MRI扫描,无MRI检查相关并发症出现,均未见起搏阈值增高、感知异常及导线移位、心肌穿孔等情况。结论兼容MRI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术中安全可行,术后能安全进行MRI扫描。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 16例双腔起搏治疗的肥厚梗阻性心肌病(HOCM)患者长达 5年的血流动力学及超声心动图形态学随访观察 ,评价双腔起搏器治疗HOCM的远期疗效 ,长期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及停止起搏后其血流动力学变化。资料和方法 经临床确诊HOCM患者行双腔起搏治疗 16例 ,其中男性 12例 ,女性 4例 ,平均年龄 4 5~ 6 8(5 6 4 4± 7 76 )岁 ,植入起搏器时间 5~ 8(5 89± 1 0 1)年 ,随访时间 5年。心功能(NYHA分级 )Ⅱ级 9例 ,Ⅲ级 6例 ,Ⅳ级 1例 ,均有不同程度晕厥、胸痛及呼吸困难。于植入DDD起搏器前 ,植入起搏器后 2年、5年 (AV间期为 12 0m…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不同部位起搏对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手术前后机体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40例缓慢型心律失常经静脉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起搏器组),分为右室心尖部起搏和间隔部起搏各20例,2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及血浆D-二聚体(D-D)含量.起搏器组在植入起搏器前及植入后7 d对上述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起搏器组与正常对照组各项比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尖部起搏组术后7 d D-D较术前升高,TT较术前降低(P<0.05),右室间隔部起搏组术后7 d D-D较术前升高,TT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尖部起搏组与右室间隔部起搏组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植入起搏器手术后患者处于高凝状态,应加强术前术后凝血功能的监测,防止并发血栓性疾病.  相似文献   

11.
1病例报告 患者,女性72岁,因反复头晕、晕厥半年,动态心电图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室性阵发性心动过速于2000年11月植入VVI心脏起搏器,手术顺利,术后心室起搏感知功能良好,患者头晕改善,无晕厥,日常生活能自理,活动后无气急。2003年12月患者突发头晕、晕厥,心电图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室性阵发性心动过速,起搏器起搏功能障碍.感知功能良好,予调高起搏电压至5.0V后,  相似文献   

12.
球囊漂浮电极导管床旁临时心脏起搏术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随着介入性心脏病学的迅速普及与提高 ,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可以在X线指引下熟练地安置临时心脏起搏器。但在实际临床工作中 ,相当多的病人由于病情危重或条件所限 ,要求必须迅速在床旁进行临时心脏起搏。简单而适用的方法是应用球囊漂浮电极导管在床旁植入 (图 1)。患者女性 ,12岁。因反复晕厥发作就诊。A为晕厥前心电图 ,QT间期 0 80s ,B为多形室性心动过速。C、D为临时起搏器 ,起搏频率 65次 /min和 75次 /min时的心电图 ,E为永久起搏器植入两年后心电图 ( 65次 /min) ,C、D、E中QT间期分别为0 64s、 0 5 0s和 0 44s图 1 临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老年病人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三尖瓣反流(tricuspid regurgitation, TR)发生或发展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2012年1月至2021年1月在我科行心脏起搏器植入的264例老年病人术后TR的情况。术后出现新的TR或TR程度较术前加重的病人为加重组,其余为未加重组。比较2组病人的术前临床资料及二维超声心动图参数,并对病人术后TR的影响因素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64例植入起搏器的老年病人中,新发TR或TR加重共87例,发生率为33.0%。加重组年龄,术前三尖瓣轻度反流、右室心尖起搏比例及植入年限高于未加重组(P<0.01);左心房内径(LAD)、右心房内径(RAD)大于未加重组(P<0.01)。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RAD增大、术前三尖瓣轻度反流、右室心尖起搏、植入年限是植入心脏起搏器术后TR发生或发展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老年病人术前RAD增大、起搏电极位于右室心尖部、心脏起搏器植入年限长是术后TR发生或发展的危险因素,术前三尖瓣轻度反流是术后TR发生或发展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植入型心电事件记录仪(ILR)在不明原因晕厥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并筛选可能的心律失常源性晕厥预测因素。方法连续入选2013年1月至2018年10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断为不明原因晕厥,且植入ILR的患者37例,年龄(59±19)岁,男24例。植入后进行常规随访,每3~6个月进行1次随访,主要随访内容:症状、程控事件、是否发生晕厥。如患者发生晕厥,通知回院就诊,接受程控和心电学检查,分析晕厥病因及心律失常类型和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共22例(59.46%,22/37)患者记录到晕厥事件,其中9例为窦性心动过缓或窦性停搏,6例为三度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为室性心动过速,2例为室上性心动过速,4例为心房颤动(房颤)伴RR长间歇(>2 s),在植入后(187.73±177.12)d发生晕厥事件。1例患者记录到房颤伴RR长间歇,但未发生晕厥。16例患者植入永久起搏器,1例患者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2例患者行导管消融治疗。对性别、年龄、合并基础疾病、植入前晕厥次数、心电信息等进行分析发现,动态心电图中存在RR长间歇(>2 s)是预测晕厥发作的影响因素。结论植入ILR可使不明原因晕厥患者获得明确诊断并接受相应治疗,ILR是明确晕厥病因的有效手段之一。动态心电图中存在RR长间歇(>2 s)是心律失常原因晕厥的重要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5.
植入心脏起搏器患者晕厥复发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回顾性分析430例心脏起搏患者术后25 例再发生晕厥原因,并提出及时有效的处理步骤和措施。方法 全组25例均为1986年1 月~1998 年6月住院植入VVI起搏器患者,其中男性11例,女性14 例,年龄39~76 岁。基础心律失常:病态窦房结综合征13 例,三度房室阻滞8 例,双束支-三分支阻滞4 例。结果 25 例患者中再晕厥与起搏器有关14 例(56% );快速室性心律失常7 例(28% );其他原因4例(16% )。结论 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后再晕厥是临床急诊,遇到时应及时找出原因并予以相应处理。术后加强基础心脏病的治疗及室性心律失常的防治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性,92岁,行心脏起搏器术后10年,起搏阈值一直较高,并出现短暂晕厥。在更换并升级为双室同步起搏器时发现原心室电极位于冠状静脉窦心中静脉内。提示起搏器植入时如出现起搏阈值异常升高,除常见原因外,心室电极误入冠状静脉窦也需排除。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植入型心电监测仪(ICM)对不明原因晕厥的临床诊断价值, 为ICM临床应用提供更多依据。方法连续入选2020年1月至2022年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因不明原因晕厥住院的患者168例。植入ICM患者76例(ICM植入组), 其中男40例(52.6%, 40/76), 年龄(62.1±14.4)岁;同期因不明原因晕厥住院经晕厥相关的系统性检查且未植入ICM患者92例(ICM未植入组), 其中男60例(65.2%, 60/92), 年龄(63.8±11.9)岁。两组患者均随访至2022年7月, 记录晕厥事件并分析病因, 采取相应治疗。结果 ICM未植入组发生晕厥或晕厥前兆事件并明确病因者1例, 确诊率为1.1%(1/92);ICM植入组发生晕厥或晕厥前兆事件并明确病因者共30例, 确诊率为39.5%(30/76), 明显高于ICM未植入组患者(39.5%对1.1%, P<0.001)。22例(28.9%, 22/76)患者因ICM监测结果而改变了治疗策略:13例(17.1%, 13/76)患者植入永久起搏器, 2例(2.6%, 2/76)患者接受射频消融, 分别有2...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顽固性阵发性房颤伴病窦综合征患者的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特点。评估心脏起搏和射频消融心房肺静脉电隔离治疗的结果。方法 5例阵发性房颤患者。年龄62(60.7±6.8)岁。4例有黑朦,1例有晕厥发作史,病史1~5(2.6±1.3)年。全部病例完行心内电生理检查和心房肺(或上腔)静脉电隔离。结果5例患者中,每周均有发作数次的3例,有2例植入DDD心脏起搏器,其中1例系导管射频消融术后1周植入起搏器,另1例系植入起搏器后房颤频繁发作行导管射频消融。动态心电图示房颤终止后的平均窦性停搏时间为5(5.0±1.9)s。心内电生理检查证实与房颤相关的靶静脉为上腔静脉1例,右上肺静脉1例,左上肺静脉2例,有1例未能确定起源点。作射频消融电隔离肺静脉共22根,平均随访3(2.78±1.59)月,无房颤发作。未植入起搏器的3例多次动态心电图复查无窦性停搏发生,24h总心率均在正常范围。结论部分阵发性房颤伴病态窦综合征的患者,导管射频消融电隔离肺静脉后能有效地消除房颤发作,窦房结功能可以恢复。建议对这些患者首先行肺静脉电隔离治疗控制房颤,然后根据自身心率的变化评估心脏起搏治疗的必要。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心律正常与起搏器心律异常诊断进行分析。方法对200例植入永久性起搏器正常起搏心律和95例植入永久性起搏器异常起搏心律的诊断进行分析。结果 200例起搏心律正常(100%)。95例起搏器起搏心律异常中:起搏功能异常30例(31.57%),起搏频率改变21例(22.10%),起搏介导心动过速29例(30.52%),3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起搏介导性房室阻滞5例(5.26%),起搏文氏现象3例(3.15%),起搏融合波7例(7.36%),3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00例起搏心律正常与95例起搏心律异常组比较p0.05。结论植入起搏器后起搏心律正常和起搏心律异常的正确诊断对接受植入起搏器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心脏起搏器起搏比例与左室功能和结构改变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2月至2009年2月收治的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40例,回顾分析相关临床资料。结果:起搏器植入后远期(3~4年)左室射血分数(LVEF)呈下降趋势,左室收缩末容积(LVESV)、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V)呈增大趋势,各参数在置入前与远期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将起搏心搏数/总心搏数界值定为60%,按起搏心搏数比例高组(≥60%)及低组(<60%)两个组划分,起搏心搏数比例高组较低组LVEF[(49.2±14.1)%比(63.1±7.3)%]有明显降低,LVEDV[(120.7±69.8)ml比(65.4±10.9)ml]明显增大(P<0.05)。结论:心脏起搏器植入3~4年,左室出现功能和结构重塑,起搏心搏数比例越大,左室射血分数越低,左室越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