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慢性心律失常之一。该疾病的发病率随着年龄增加和伴随的心脏疾病而急剧上升。房颤患者发生血栓栓塞性事件的风险是窦性心律者的5.6倍[1]。房颤使患者的心肺运动能力降低,心搏量和心输出量减少,及时转复为窦性心律可增加心搏量,改善心功能,减少心房内血栓形成和血栓栓塞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房颤患者因快速的、不规则的心室率而产生症状,有症状的房颤是施行节律控制的强适应证[2]。目前已有的几项研究显示,实施  相似文献   

2.
心房纤颤(AF)是常见的心律失常.统计表明,人群中AF总发病率为0.5%~1.0%(70岁以上者上升至10%)[1].心房纤颤病人最大的危险因素之一是以缺血性脑卒中为主的血栓栓塞性并发症.非风湿性心脏病房颤和风湿性心脏病房颤病人发生栓塞事件的危险性分别是窦性心律者的5倍及17倍.血栓的检出和预测以及相应的抗凝药物的应用对房颤的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外科手术及经导管消融技术的发展则为房颤的治疗提供更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3.
心房纤颤虽不是致命性的心律失常,但是一个严重的临床问题,反复长期的心房纤颤可影响血流动力学,降低心功能和运动耐量,导致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Framingham研究表明,房颤患者脑卒中年发生率为5%。心房纤颤患者的死亡率为窦性心律的2倍,并且与基础心脏病的的严重程度相关。因此,心房纤颤患者若能转复并长期保持窦性心律是最理想的治疗结果。  相似文献   

4.
加强心房颤动的研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常见的心律失常,每年因房颤住院的病人超过心动过缓性心律失常或严重室性过速性心律失常的两倍。随年龄增长房颤的发生率明显增加:<60岁人群为0.4%、>60岁为2%~4%、>75岁为11%~17%。房颤常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但无器质性心脏病者亦占3%~11%。房颤本身可引起心脏结构和心功能的变化,使血液动力学状态恶化,影响生活质量和危及患者生命。房颤患者的脑栓塞发生率是窦性心律的4~7倍。合并心脏病者的死亡率较未合并心脏病者增加两倍。近15年来,射频消融、植入式心棒转复除颤器(ICD)与生理性起搏…  相似文献   

5.
提高对心房颤动的认识和治疗水平——从基础到临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发病率随年龄增加,亦随器质性心脏病之出现而升高。由于房颤容易导致心功能损害,并发血栓栓塞,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死性卒中的机会比无房颤者可以增加2倍以上,因此需要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6.
阵发性心房纤颤(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发病急,变化快,反复发作可导致心动过速性心肌病,诱发心绞痛和心功能恶化,增加血栓栓塞的发生率。对血流动力学稳定的病人常首选药物复律,多用胺碘酮及普罗帕酮。本文通过临床对照,比较静脉注射胺碘酮和普罗帕酮转复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尤多见于老年人,它可引起心肌缺血、心功能损害和一系列临床表现,在少数心室率极快的患者还会导致循环衰竭,甚至猝死,持续性房颤可显著增加中风和体循环栓塞的危险性。房颤的治疗目标是恢复窦性心律。房颤复律后心房收...  相似文献   

8.
心房颤动伴其他心电异常的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持续性快速心律失常。其危害不仅是快速不规整的心室率可引起临床症状、影响心功能;同时房颤增加血栓栓塞的危险(房颤患者卒中的发生率增加5倍),显著增加致残和致死率;房颤并房室阻滞、窦房结功能不全和预激综合征等又可引起晕厥和猝死。随着动态心电图和导管消融的临床应用对这些与心源性晕厥和猝死有关的临床心电图诊断已成为临床和心电图医师关注的新热点。  相似文献   

9.
正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与卒中及血栓栓塞事件相关,房颤患者血栓栓塞风险是窦性心律者的5倍,每年发生脑卒中的机会为4.9%~6.9%,且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临床上20%~30%的脑卒中归因于房颤。在房颤中很多因素可引起血栓形成,左心房收缩功能不良导致血液淤滞为其中之一。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在房颤中,血液为高凝状态,易形成血栓。Virchow三联征是导致房颤高凝形成血栓栓塞的主要机制:(1)血管壁异常;(2)  相似文献   

10.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有一定致残率和病死率,特别是有器质性心脏病的病人发生房颤后循环系统功能迅速恶化,故一直是临床心律失常治疗学关注的焦点。房颤的最佳治疗是在病因治疗的前提下恢复并维持窦性节律,维持心房正常的血液传输初级泵的功能,防止血流动力学恶化,防止血栓栓塞等并发症;对于不能恢复窦性节律的治疗主要控制快速心室率引起的症状和抗凝治疗减少血栓并发症。目前,房颤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各种治疗措施各有其适应证和并发症,疗效亦不能令人满意,房颤治疗仍然是当今心律失常治疗学上一大挑战,这也是人们  相似文献   

11.
慢性房颤有使心房发生血栓的危险,并可导致栓塞,尤其可引起严重的脑检塞。因此对慢性房颤病人常给予抗凝剂治疗,但有报告指出老年人使用抗凝剂可能出现严重出血,从而避免给老年人长期应用抗凝剂。但是这样做是否有足够的根据,尚需要进一步研究。本文根据文献资料对慢性房颤发生率和老年人长期抗凝治疗的益处与危险性作一评价。尸检研究已用于对慢性房颤脑卒中危险性的评价。Hinton研究了马萨诸塞州总医院栓塞病例的尸检情况,并以不伴有房颤者为对照组,结果表明房颤病人发生脑卒中为对照组的2~3倍,而且脑卒中病例50~70%是来自心房纤颤。人群流行病学调查亦是易行的方法。有人调查瑞典哥德堡70岁以上居民(抽样调查),并观察5年后情况,发生房颤者男性为40%,女性为20%。  相似文献   

12.
心房纤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因其可引发血栓栓塞,是缺血性卒中最强烈的独立危险因素。非瓣膜性房颤者发生脑栓塞的危险性是没有心房纤颤患者的5~7倍,临床常用华法令抗凝治疗预防脑栓塞一般均按国际标准化比值(INR)2.0—3.0^[1]。本文观察小剂量低强度华法令的抗凝疗效(INR1.5—2.0),并与标准剂量强度(INR2.0-3.0)进行对比,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房颤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慢性心律失常之一.据胡大一等报道,中国房颤患病率为0.77%(男性0.9%、女性0.7%),患病率有随年龄显著增加的趋势,80岁以上人群房颤患病率达7.5%[1].慢性房颤的临床后果是心房心室的扩大、心功能的恶化以及血栓栓塞的并发症,尤其是脑栓塞是房颤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研究显示阵发性房颤持续时间越长越容易发展为慢性房颤[2].目前的房颤药物治疗策略包括复律并维持窦律、控制心室率及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14.
心房颤动的心房结构改变及其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 ,疗效差 ,易产生心功能不全和血栓栓塞等严重的并发症。研究资料显示 ,阵发性房颤常演变为持续性房颤 ;房颤持续时间越长 ,复律后房颤的再发率亦越高[1] 。目前有关房颤的机制尚未清楚。研究发现房颤具有自身延续性 ,即房颤发生后 ,根据持续时间的长短可使心房发生电生理特性和结构的改变 ,从而使房颤更易诱发和持续。近年来 ,有关房颤的心房结构改变及其机制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 ,下面就这方面的研究作一综述。1 房颤对心房结构的影响临床房颤病人约 90 %都是由各种器质性疾病引起…  相似文献   

15.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临床几乎所有的心脏疾病,尤其是心房扩大伴有频发的房性早博(简称房早),或窦性心动过缓,伴短阵性房性心动过速者,最易诱发房颤.而术后仍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呈持续房颤心律,及时转复为窦性心律可增加心搏量,改善心功能,防止心房内血栓形成和血栓栓塞,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心房颤动(房颤)是最严重的心房电活动紊乱,也是临床常见而非严重的心律失常,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超过60岁的人群中房颤患病率在1%以上,7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超过5%,到80岁以上可增加到10%。老年房颤患病率高,持续时间长,还可引起严重并发症如心力衰竭和血栓栓塞等并发症,使患者致残率和死亡率明显增高。现有的抗心律失常药物长期维持窦性心律的效果不佳,副作用大,部分患者难以忍受.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老年人心房纤颤的病因、临床特点、左房内径和抗凝治疗的状况。方法对我院1998~2004年共200例老年人心房纤颤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老年房颤患者阵发性、持续性和永久性房颤分别占10.0%、17.5%、72.5%。高血压是最常见的病因(50.5%),其次是冠心病(25.0%)、老年性瓣膜病(10.0%),永久性房颤与阵发性房颤相比有较大的左房内径(P〈001)和较低的左室射血分数(P〈001)。房颤患者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为30.0%,华法令应用率为6.0%。结论老年房颤的常见原因是高血压。血栓栓塞是房颤的重要并发症。抗凝治疗应得到临床医生充分认识和重视。  相似文献   

18.
胺碘酮与缬沙坦治疗阵发性房颤67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阵发性房颤是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已证实有房颤的病人病死率高于无房颤病人的2倍,房颤发生血栓栓塞的比率也较其他病因高,常因发作、反复发作或逐渐变成永久性房颤而影响病人生活。最近几个临床试验证明,胺碘酮与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剂(ARB)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合用可提高窦性心律的维持率,减少反复发作。我院从2005年1月以来,应用胺碘酮与缬沙坦合用治疗阵发性房颤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心房纤颤(房颤)是以心房活动不协调继而损及心脏机械功能的室上性心律失常,其危害主要是发生血栓栓塞,尤其是脑卒中,后者是房颤患者致残及致死的主要原因。有报道,华法林可以明显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但同时可能合并出血并发症,使其临床应用受到限制。研究表明,重视适应证的选择和用药原则,可以提高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本文应用华法林干预老年非瓣膜病房颤患者,观察其对血栓栓塞的疗效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王东  王春祥 《山东医药》1996,36(5):21-21
1986~1995年,我们收治风湿性二尖瓣病变行二尖瓣替换术病人279例,其中合并左房血栓36例(发生率为12.9%),经手术治疗,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男17例,女19例。年龄30~58岁,平均43.6岁。病史7~23年。术前心功能Ⅲ~Ⅳ级,心胸比率0.5~0.88,伴心房纤颤33例。左房内径36~73mm,二尖瓣裂径0.8~1.5cm,有体循环栓塞史3例,其中3次脑栓塞1例,1次脑栓塞1例,左下肢栓塞1例。超声心动图示左房血栓21例,怀疑左房血栓3例。术前快速房颤17例,颁发房室性早搏9例。经抗风湿、抗心律失常、强心等药物治疗,多数症状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