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外科治疗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Zhang ZG  Song C  Wang H 《癌症》2006,25(5):596-598
背景与目的:肝脏是结直肠癌常见的转移部位,35%的患者在确诊时已发生肝转移,肝转移患者的预后较差。尽管手术切除、化疗、射频消融术、介入治疗等手段应用于临床,但治疗效果不同。本研究探讨结直肠癌肝转移外科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5年间经病理检查证实的198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进行分组:根治性切除组46例(23.2%)、姑息性切除组43例(21.7%)、手术探查组或最佳支持治疗组29例(14.6%)、肝动脉置泵化疗组41例(20.7%),全身化疗组39例(19.7%);对其生存期进行比较和统计学分析。结果:根治性切除组中位生存期37.1个月,5年生存率为31.2%;姑息性切除组的中位生存期14.3个月,5年生存率为0;肝动脉置泵化疗组的中位生存期21.3个月,5年生存期为7.5%;全身性化疗和探查组或最佳支持治疗组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8.7个月、6.3个月,均无5年生存者。根治性切除组与其他组比较,中位生存期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根治性切除是提高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生存率的重要手段;姑息性切除治疗效果并不优于辅助性治疗,对于不能根治性切除的病例可采用肝动脉置泵化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晚期大肠癌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至1999年收治的65例晚期大肠癌的临床资料.结果均为DukesD期或肝转移病例,行Hartmann术式16例,单腔乙状结肠造口术13例,双腔乙状结肠造口11例,横结肠造口4例,回肠横结肠吻合2例,横结肠乙状结肠吻合1例,升结肠癌姑息性切除1例.肝转移癌切除7例.其中包括直肠上动脉置管化疗20例.肝动脉置管化疗12例.Hartmann术式3年生存率为31%(5/16),肝动脉置管化疗组和直肠上动脉置管化疗组平均生存期为14个月,未切除或未行肝动脉置管化疗的肝转移癌及非手术治疗平均生存期10个月.结论姑息性手术和乙状结肠造口术主要用于治疗晚期大肠癌,不能切除的原发灶或肝转移灶可选择肝动脉或直肠上动脉置管化疗.姑息性手术、乙状结肠造口术及肝动脉或直肠上动脉置管化疗可解除梗阻、缓解疼痛症状,并能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3.
大肠癌肝转移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大肠癌肝转移治疗的有效方法.方法 对大肠癌肝转移86例,在原发灶切除的基础上,分为转移灶单纯切除、栓塞化疗切除、单纯栓塞化疗和全身化疗四组进行治疗,并分析单发性肝转移癌、局限于一段或一叶的多发性转移癌、左右肝均有转移癌的不同疗效.结果 单纯切除组和栓塞化疗切除组的一年生存率,均优于单纯栓塞化疗组(P<0.05);而单纯栓塞化疗组的一年生存率又优于单纯化疗组(P<0.05).在手术切除的两组病例中,单发性转移癌术后一年生存率优于左右肝均有转移灶的术后生存率(P<0.01);而局限于肝脏一段或一叶的多发性转移癌,栓塞化疗切除组的三年生存率,优于单纯切除组(P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改善大肠癌肝转移的治疗方法。方法 应用肝动脉置注药泵对 3 2例大肠癌肝转移进行栓塞化疗 ,所用化疗药为5 -FU联合丝裂霉素 ,所用栓塞剂为碘油 ,其中 6例行联合肝转移癌切除术。结果 其中 2 9例术后近期出现消化道症状 ,术后 1年、2年和 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 82 % (2 3例 )、5 7% (16例 )、14 % (4例 )。其中 4例存活 5年以上。结论 经肝动脉置注药泵对大肠癌肝转移进行栓塞化疗 ,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髂内动脉置管区域化疗对预防中下段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和肝转移的价值.方法 124例直肠癌术前随机分成两组,髂内动脉插管化疗组(治疗组)61例,外周静脉化疗组(对照组)63例,对两组疗效进行分析.结果治疗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0%、82.0%和52.5%;局部复发率和肝转移率分别为11.5%和18.0%.对照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0%、65.1%和31.7%;局部复发率和肝转移率分别为28.6%和23.8%.两组比较,3、5年生存率和局部复发率差异有显著性,肝转移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髂内动脉置管化疗在预防中下段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和提高3、5年生存率方面优于外周静脉化疗.  相似文献   

6.
肝动脉置注药泵治疗大肠癌肝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改善大肠癌肝转移的治疗方法。方法 应用肝动脉置注药泵对32例大肠癌肝转移进行栓塞化疗,所用化疗药为5-FU联合丝裂霉素,所用栓塞剂为碘油,其中6例行联合肝转移癌切除术。结果 其中29例术后近期出现消化道症状,术后1年、2年和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82%(23例)、57%(16例)、14%(4例)。其中4例存活5年以上。结论 经肝动脉置注药泵对大肠癌肝转移进行栓塞化疗,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可切除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治疗方法.[方法] 97例不可切除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分为治疗组47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结直肠癌切除术后2周开始FOLFOX方案全身化疗.治疗组在结直肠癌切除术中及术后经门静脉和肝动脉化疗泵行5-Fu肝脏局部灌注化疗,全身化疗和其余治疗同对照组.[结果]两组治疗后病灶数目和大小均减小,CEA、CA199均降低,两组差异显著(P<0.05).治疗组中位生存时间33.7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1.2%、42.8%和10.6%,对照组中位生存时间21.8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4.0%、19.7%和0,两组差异显著(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经门静脉和肝动脉灌注化疗对于不可切除的结直肠癌肝转移瘤是安全有效的,可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交替式区域化疗治疗结肠癌肝转移的近期疗效.[方法]178例结肠癌肝转移随机分成3组,交替式区域化疗组(60例)于术后2周开始,用5-Fu1500mg/(m2·d) DDP80mg/(m2·d)行肝动脉插管介入化疗,3周后以相同剂量行腹腔化疗(加生理盐水1500~2000ml注入腹腔)交替治疗.单纯腹腔化疗组(58例)于术后2周开始以相同剂量行腹腔化疗,3周后重复.单纯肝动脉介入组(60例)于术后2周开始以相同剂量行肝动脉介入化疗,3周后重复.三组均6~8个疗程,3个周期后评价疗效.[结果]交替式区域化疗组有效率43.3%,单纯腹腔化疗组有效率20.7%,单纯肝动脉介入治疗组有效率16.6%,三组差异有显著性.而且伴有癌性腹水和弥漫性肝转移者经交替式区域化疗组的有效率较其它两组高.[结论]交替式区域化疗治疗结肠癌肝转移较单一区域化疗近期疗效较好,尤其是对伴有癌性腹水和弥漫性肝转移患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手术切除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对晚期结肠癌肝转移患者生存状况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研究接受手术切除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的晚期结肠癌肝转移85例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生存状况,并对影响远期生存率的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85例患者在经过手术切除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后,1、3、5年生存率分别达到85.9% (73/85),27.1%(23/85)和7.1%(6/85).单因素分析表明年龄、化疗时间、肝外转移、肿瘤大小数目和结肠癌肿瘤原发位置为晚期结肠癌肝转移患者生存状况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肝内肿瘤大小及数目(P =0.003)、化疗时间的选择(P =0.024)、患者的年龄(P=0.031)以及合并肝外转移(P =0.029)为患者生存状况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采用手术切除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晚期结肠癌肝转移,其预后主要受肝脏肿瘤的数目和大小、化疗时间的选择以及患者的年龄和是否有肝外转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王学军 《肿瘤学杂志》2007,13(5):397-399
[目的]探讨日达仙(胸腺肽α1)联合肝动脉门静脉置泵化疗预防肝癌术后复发的临床疗效。[方法]1995年1月~2005年12月收治的187例肝癌患者,行不规则肝癌切除,术中置泵,术后分别行肝动脉化疗(60例,A组),肝动脉 门静脉化疗(72例,B组),肝动脉 门静脉化疗 日达仙治疗(55例,C组)。评价三组患者生存率及复发情况,同时观察治疗前后免疫功能变化。[结果]A组5年生存率为8.3%,B组为12.2%,而C组为27.8%。1、2、3年复发率均是A组>B组>C组,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同时发现日达仙可使外周血CD3 、CD4 、NK细胞含量增加(P<0.01)。[结论]日达仙联合肝动脉、门静脉置泵化疗可以增强机体免疫保护,预防肝癌术后复发,延长患者生存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采用介入化疗并栓塞方法治疗消化道肿瘤肝转移的疗效、并发症及生存期.方法治疗组38例采用介入法行肝动脉栓塞化疗(TAE),对照组24例,采用行肝动脉灌注化疗(TAI).结果介入栓塞化疗(TAE)组CR+PR为84.2%(32/38),介入灌注化疗(TAI)组CR+PR为37.5%(9/24)两组比较P<0.01.介入栓塞化疗组38例中6,12,24个月生存期分别为94.7%、64.5%和41.7%而介入化疗灌注化疗组24例中6,12,24个月,生存率分别为58.3%、31.8%和15.0%.结论采用肝动脉栓塞化疗是消化道肿瘤肝转移的一种有效方法,无论在疗效及生存期上栓塞肿瘤(TAE)明显优于灌注化疗(TAI).  相似文献   

12.
直肠癌根治术后介入导管动脉化疗对肝转移的预防作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介入导管动脉化疗对直肠癌根治术后患者肝转移的作用。方法治疗组56例直肠癌常规根治术后患者,以介入导管动脉化疗替代全身静脉化疗,靶血管为肝固有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双侧髂内动脉;对照组44例,采用常规静脉化疗;两组化疗方案均为5-Fu+DDP+MMC,治疗后观察其5年的肝转移发生率及存活率。结果治疗组5年内出现肝转移8例(14.3%)。死亡16例,5年存活率71.4%;对照组肝转移9例(20.5%),死亡17例,5年存活率61.4%,两组的肝转移发生率和5年存活率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直肠癌常规根治术后患者以介入导管动脉化疗替代全身静脉化疗可明显降低肿瘤肝转移的发生率,提高其5年存活率。  相似文献   

13.
探讨门静脉置管皮下植泵化疗对直肠癌根治术后患者肝转移的作用。方法:将69例直肠癌根治术后患者分为观察组35例,以门静脉置管皮下植泵化疗替代全身静脉化疗;对照组34例,采用常规静脉化疗。两组化疗方案均为5-FU+MMC。结果:观察组5年肝转移8例(22.86%),死亡13例,5年生存率62.86%(22/35);对照组5年肝转移16例(47.06%),死亡21例,5年生存率38.24%(13/34);两组5年肝转移发生率和生存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直肠癌根治术后患者,以门静脉置管皮下植泵化疗替代全身静脉化疗可明显降低肿瘤肝转移的发生率,提高其5年生存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大肠癌术后门静脉置泵灌注化疗预防肝转移的临床疗效。方法:46例大肠癌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术后自门静脉化疗泵注药(5-FU、MMC和EPI),对照组自周围静脉注药。结果:治疗组5年生存率55·00%(11/20),肝转移率12·50%(3/24);对照组5年生存率33·33%(6/18);肝转移率27·27%(6/22);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大肠癌术后门静脉置泵灌注化疗预防肝转移效果好。5年生存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进展期胃癌手术切除后腹腔及肝转移的防治方法。方法将282例进展期胃癌切除术后患者分成术中腹腔温热低渗灌洗化疗及术后动脉灌注化疗组169例(简称治疗组)和单纯术后静脉化疗组113例(简称对照组),并对其腹腔转移率、肝转移率及3年生存率进行对照研究。结果治疗组腹腔转移率为21.9%,肝脏转移率12.4%,3年生存率74.6%;对照组腹腔转移率46.0%,肝脏转移率27.4%,3年生存率46.8%。结论术中温热低渗灌洗化疗及术后动脉灌注化疗对进展期胃癌术后腹腔复发和肝转移有良好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6.
背景与目的:结直肠癌发病率逐年上升,手术切除是其主要治疗方式,但术后肝转移普遍存在,而全身化疗对肝转移预防作用有限,故不断有研究者探讨肝脏局部化疗对肝转移及生存率的影响.本研究旨在评价预防性肝脏局部化疗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生存率和肝转移的影响.方法:检索1990年1月-2009年12月MEDLINE和EMBASE数据库中所有相关文章.依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2个亚组:门静脉灌注化疗组和肝动脉灌注化疗组,分别分析其5年生存率和肝转移率.分析软件为RevMan 5.0.23.结果:9项临床试验共3 513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门静脉组7项,肝动脉组2项).Meta分析结果显示,肝动脉灌注化疗组术后5年总死亡率相对危险度为0.46(95%CI为0.31~0.69),肝转移率相对危险度为0.44(95%CI为0.28~0.68):门静脉灌注化疗组术后5年总死亡率相对危险度为0.98(95%CI为0.89~1.09),肝转移率相对危险度为0.86(95%CI为0.72~1.02).结论:在肝脏局部化疗方法中,肝动脉灌注化疗能显著降低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死亡率及肝转移率,而门静脉灌注化疗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大肠癌肝转移外科综合治疗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对86例大肠癌肝转移患者均在行大肠癌根治术的同时,分别配合部分肝切除、全身静脉化疗、介入化疗、无水酒精注射、腹腔化疗泵植入等方法进行治疗。结果 本组74例原发癌位于左半或右半结肠,12例原发癌位于直肠,肝转移灶发生在左半结肠者明显多于右半结肠者,两组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在综合治疗中,以左、右半结肠癌根治性切除(R2-R3)+肝转移癌部分肝切除术+静脉化疗组疗效较佳,其3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其他组,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而各组间五年生存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大肠癌肝转移患者,视肝转移灶在肝内的部位,大小,多少进行合理的综合治疗,能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和生存期。  相似文献   

18.
肝癌切除术中肝动脉留置化疗泵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肝癌切除术中肝动脉留置化疗泵对复发的监测、预防和治疗价值。方法  3 4例行肝癌根治性切除者 ,术中肝动脉留置化疗泵 ,定期经化疗泵肝动脉灌注化疗和CO2 超声造影。结果  1)直径≤ 3cm 2 4个肝癌复发灶 ,CO2 超声造影检出率 95 .8% ,而常规超声为 5 0 % (P <0 .0 1)。 2 ) 2 0例单纯肝切除和 3 4例肝切除加肝动脉化疗者 ,其1、3年的复发率分别是 40 %、75 %和 2 9.4%、64 .7% (P <0 .0 5 ) ,1、3年的生存率分别是 70 %、3 0 %和 91.2 %、47.1% (P<0 .0 5 )。结论 肝癌术中肝动脉留置化疗泵 ,术后行肝动脉CO2 超声造影和化疗对于复发的监测、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双泵化疗对大肠癌肝转移灶切除后的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大肠癌肝转移灶切除术后肝动静脉双路径联合化疗(双泵化疗)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159例大肠癌肝转移患者术后3周分两组接受化疗,其中采用双泵化疗组(A组)70例,外周静脉化疗组(B组)89例.两组均采用HLF方案即5-氟脲嘧啶、醛氢叶酸、羟基喜树碱化疗.结果A、B两组间1、3年无瘤生存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5年无瘤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A组对骨髓抑制明显减少,对肝脏的损伤及胃肠道的反应并无差异,且无静脉炎反应.结论双泵化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化疗方法,对大肠癌肝转移灶切除术后患者治疗效果优于外周静脉化疗.  相似文献   

20.
双泵化疗在大肠癌肝转移中的应用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He J  Pu Y  Zhu Z  Cao Z  Yang B  Dong L 《中华肿瘤杂志》2002,24(2):167-169
目的 探讨肝动脉加门静脉灌注化疗(双泵化疗)在大肠癌肝转移中的价值。方法 30例大肠癌肝转移患者术后2周开始接受灌注化疗。其中采用双泵化疗(I组)12例,肝动脉灌注化疗(Ⅱ组)10例,门静脉灌注化疗(Ⅲ组)8例。3组化疗方案的剂量频次均相同。结果 肝转移灶治疗有效率(CR+PR)Ⅰ组为66.7%,Ⅱ组为60.0%,Ⅲ组为37.5%。0.5,1,2年生存率I组分别为100.0%、75.0%、41.7%;Ⅱ组为90.0%、60.0%、30.0%;Ⅲ组为87.5%、50.0%、25.0%。结论 双泵灌注化疗是大肠癌肝转移治疗和预防的一种有效辅助手段,其疗效优于单纯肝动脉灌注化疗或门静脉灌注化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