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有研究开始关注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 GABA)系统,认为该系统在精神分裂症发病中起重要作用。脑内GABA由脑内含量最高的氨基酸-谷氨酸在谷氨酸脱羧酶(glutamic acid decarboxylase,GAD)的催化作用下脱羧而成。细胞内及释放到突触间隙的GABA有以下三种去向:①在GABA转氨酶(GABA transaminase,GABA-T)的催化下,生成琥珀酸半醛(Succinyl semialdehyde,SSA),后者经琥珀酸半醛脱氢酶(suc- cinic semialdehyde dehydrogenase,SSA-DH)催化生成琥珀酸(suc-  相似文献   

2.
背景: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及病理机制不明,传统的多巴胺(Dopamine,DA)假说不能完全解释其病理学及治疗学.谷氨酸(glutamate,Glu)及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假说认为精神分裂症患者脑内的Glu或GABA浓度异常.磁共振波谱(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技术发现精神分裂症谷氨酸类物质水平在前额叶腹内侧(ventromedial prefrontal cortex,vmPFC)(包括前扣带回)(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ACC)升高.目的:探讨谷氨酸系统(谷氨酸及γ-氨基丁酸)在精神分裂症原因学及病理机制中的作用.方法:24例未服药精神分裂症患者及24例性别、年龄及教育程度相配的健康志愿者入组,应用西门子MRI 3T采集被试的磁共振波谱(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数据,感兴趣区包括左侧前额叶背外侧(left 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lDLPFC)、前额叶腹内侧(ventromedial prefrontal cortex,vmPFC)及前扣带回(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ACC),运用LCModel软件分析了感兴趣区的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谷氨酸(glutamate,Glu)、谷氨酰胺(glutamine,Gln)、氮乙酰天冬氨酸(N-acetylaspartate,NAA)及氮乙酰天冬氨酸谷氨酸(N-acetylaspartylglutamate,NAAG)等物质浓度.同时应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及临床总体印象量表(Clinical Global Impression Scale,CGI)评估患者的精神症状和疾病严重程度.结果:精神分裂症组和健康对照组前扣带回的GABA浓度分别为1.90(Q1=1.55,Q3=2.09)及2.16(Q1=1.87,Q3=2.59)、Glu浓度分别为6.07(2.48)及6.54(1.99)、Gln浓度分别为0.36(Q1=0.00,Q3=0.74)及0.29(Q1=0.00,Q3=0.59),GABA浓度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95,p=0.003),GABA/(NAA+NAAG)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2,p=0.012),而Glu及Gln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精神分裂症患者组的年龄与前扣带回的GABA浓度呈负相关(R=-0.494,p=0.014),与GABA/(NAA+NAAG)呈负相关(R=-0.473,p=0.020),但对照组无此相关性.经过FDR方法校正后,未发现临床症状与各代谢产物浓度无显著相关性.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前额叶腹内侧的谷氨酸类物质浓度异常,而前扣带回的GABA浓度降低,支持精神分裂症脑内谷氨酸-GABA异常假说.精神分裂症患者前扣带回的GABA随年龄增长加速减退.临床症状与前扣带回的代谢物浓度可能相关.  相似文献   

3.
背景: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及病理机制不明,传统的多巴胺(Dopamine,DA)假说不能完全解释其病理学及治疗学。谷氨酸(glutamate,Glu)及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假说认为精神分裂症患者脑内的Glu或GABA浓度异常。磁共振波谱(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技术发现精神分裂症谷氨酸类物质水平在前额叶腹内侧(ventromedial prefrontal cortex,vmP FC)(包括前扣带回)(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ACC)升高。目的 :探讨谷氨酸系统(谷氨酸及γ-氨基丁酸)在精神分裂症原因学及病理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24例未服药精神分裂症患者及24例性别、年龄及教育程度相配的健康志愿者入组,应用西门子MRI 3T采集被试的磁共振波谱(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数据,感兴趣区包括左侧前额叶背外侧(left 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lD LPFC)、前额叶腹内侧(ventromedial prefrontal cortex,vmP FC)及前扣带回(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ACC),运用LCModel软件分析了感兴趣区的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谷氨酸(glutamate,Glu)、谷氨酰胺(glutamine,Gln)、氮乙酰天冬氨酸(N-acetylaspartate,NAA)及氮乙酰天冬氨酸谷氨酸(N-acetylaspartylglutamate,NAAG)等物质浓度。同时应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及临床总体印象量表(Clinical Global Impression Scale,CGI)评估患者的精神症状和疾病严重程度。结果:精神分裂症组和健康对照组前扣带回的GABA浓度分别为1.90(Q1=1.55,Q3=2.09)及2.16(Q1=1.87,Q3=2.59)、Glu浓度分别为6.07(2.48)及6.54(1.99)、Gln浓度分别为0.36(Q1=0.00,Q3=0.74)及0.29(Q1=0.00,Q3=0.59),GABA浓度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95,p=0.003),GABA/(NAA+NAAG)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2,p=0.012),而Glu及Gln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精神分裂症患者组的年龄与前扣带回的GABA浓度呈负相关(R=-0.494,p=0.014),与GABA/(NAA+NAAG)呈负相关(R=-0.473,p=0.020),但对照组无此相关性。经过FDR方法校正后,未发现临床症状与各代谢产物浓度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前额叶腹内侧的谷氨酸类物质浓度异常,而前扣带回的GABA浓度降低,支持精神分裂症脑内谷氨酸-GABA异常假说。精神分裂症患者前扣带回的GABA随年龄增长加速减退。临床症状与前扣带回的代谢物浓度可能相关。  相似文献   

4.
实验性癫痫发作后GABA在海马结构中变化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各类癫痫的发生几乎都与脑内γ-氨基丁酸(GABA)的功能变化有关。海马结构在癫痫的发生发展中起重 要作用。本文着重介绍海马结构中GABA、对GABA数量和功能有影响的谷氨酸脱羧酶(GAD)、GABA转运体(GAT) 及GABA受体在实验性癫痫发作后发生的重要变化,以了解其在癫痫中发生发展机理,认为EP发作后海马结构 GABA能抑制作用增强,可防止EP灶过度兴奋的扩散,此可能属机体对神经网络过度兴奋的代偿或适应性反应。  相似文献   

5.
<正>谷氨酸脱羧酶(GAD)是催化谷氨酸(GLU)脱羧生成抑制性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GABA)的关键限速酶,在神经系统主要分布于GABA能神经元内~([1])。人体产生的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b)能干扰GAD的活性,导致GABA合成不足,GLU蓄积过多,抑制性与兴奋性神经递质失衡,出现一系列神经系统异常症状~([2])。1发病机制GAD-Ab导致的神经系统疾病临床表现多样,其致病机  相似文献   

6.
癫痫患者脑脊液谷氨酸脱羧酶活性的改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癫痫(EP)与γ-氨基丁酸(GABA)的关系研究最为广泛。由于GABA的合成限速酶谷氨酸脱羧酶(GAD)在全脑的分布与GABA能神经元基本一致,被视为GA-BA能神经元的直接标志物,而且它在脑组织标本中比GABA更稳定,且较易检测,因此常通过测定脑组织GAD活性或GAD阳性反应神经元的数量、形态来反映中枢神经系统(CNS)GABA能神经元的功能状态。本文采用酶化学方法结合荧光薄层扫描来测定EP患者CSF内GAD活性,以探讨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外周血清中谷氨酸系统各指标变化的特点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选取50例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及48名正常对照,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17,HAMD-17)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评估患者抑郁和焦虑症状,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被试血清谷胺酰胺(glutamine,Gln)、谷氨酸(glutamate,Glu)、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及谷氨酸脱羧酶(glutamic acid dehydrogenase,GAD)水平,计算Glu/GABA比值。结果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组较之对照组,血清Glu水平[(35.80±6.34)mg/L vs.(28.69±5.73)mg/L,t=4.68,P0.01]及Glu/GABA[(6.18±1.40)vs.(5.06±1.29),t=3.44,P0.01]增高,血清GABA水平[(5.09±0.71)μmol/L vs.(5.83±1.17)μmol/L,t=3.10,P=0.01]、GAD水平[(28.72±5.39)U/L vs.(35.78±7.22)U/L,t=4.46,P0.01]降低。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组血清Glu水平与HAMD总分呈正相关(r=0.52,P=0.03),血清GABA水平与HAMD睡眠障碍因子分呈负相关(r=-0.38,P=0.04)。结论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存在Glu能神经元活性增强,GABA能神经元活性降低,兴奋性神经元与抑制性神经元功能失平衡。  相似文献   

8.
在阿片类药物和可卡因成瘾形成过程中,除以往研究较多的多巴胺能系统外,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lic acid,GABA)能系统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综述了近几年关于GABA能系统在药物成瘾过程中的作用研究进展,分别对GABA及其不同的受体类型,包括GABAA、GABAB受体在药物成瘾过程中的作用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9.
女性分娩后精神健康问题发生风险增高,女性精神障碍终生患病率在产后3个月达到顶峰[1]。产后抑郁症(post-partum depression,PPD)是分娩后最常见的精神障碍,高达20%的女性在孕期或产后出现抑郁发作[2]。此外,母亲抑郁可能对后代的神经发育和行为发展产生负面影响[3]。因此,研究PPD 潜在神经生物学机制对预防PPD 和减轻其对母婴的危害具有重要意义。神经网络功能障碍与脑内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和谷氨酸(glutamate,Glu)水平改变有关,这已在抑郁症的动物和临床研究中得到证实[4]。目前,神经影像学研究利用氢质子磁共振波谱(proton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1H-MRS)技术可直接检测PPD 患者各脑区不同浓度的代谢物,包括GABA 和Glu,从分子水平上解释PPD 的可能发病机制。本综述旨在总结PPD 神经生物学机制中GABA 和Glu 参与神经递质失衡的证据,尤其是1H-MRS研究的发现。  相似文献   

10.
颗粒细胞和苔藓纤维除了释放谷氨酸外,还能合成和释放γ-氨基丁酸(GABA).研究发现大鼠出生三周内可在海马颗粒细胞和苔藓纤维内发现GABA能标志物:GABA、谷氨酸脱羧酶、囊泡GABA转运体、囊泡GABA转运体mRNA和GABA膜转运体mRNA水平升高,但成年大鼠只能在高兴奋状态后检测到这些标志物的短暂升高.电生理学研究使海马CA3区锥体细胞内苔藓纤维释放GABA产生的IPSP区别于其他的干扰性IPSP,也揭示出此种释放的一些特点,如GABA与谷氨酸释放于不同囊泡,并能被Ⅲ型谷氨酸受体阻断.苔藓纤维GABA的释放可以产生神经保护、兴奋抑制和抗癫痫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脑胶质瘤是脑部肿瘤最常见的类型,30%~50%的脑胶质瘤患者可继发癫痫发作。部分脑胶质瘤患者在接受肿瘤切除术后依然有癫痫发作。因此,探讨脑胶质瘤继发癫痫的发病机制及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对脑胶质瘤继发癫痫的发病机制进行探讨,包括谷氨酸及其转运体的变化、脑胶质瘤细胞内Cl-浓度调节异常、γ-氨基丁酸(gamma-amino butyric acid,GABA)信号通路介导的抑制性作用的变化以及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 TOR)信号通路异常等,并介绍了基于脑胶质瘤继发癫痫发病机制的治疗药物,包括胱氨酸-谷氨酸转运体(cystineglutamate transporter,x CT)阻断剂柳氮磺吡啶、Cl-浓度调节剂布美他尼以及m TOR抑制剂雷帕霉素等,以期为脑胶质瘤继发癫痫提供新的有效治疗药物。本文还对控制脑胶质瘤继发癫痫发作的传统抗癫痫药物(anti-epileptic drugs,AEDs)的使用方法进行了小结。  相似文献   

12.
Vigabatrin(γ-乙烯基-γ-氨基丁酸)是一种合成的GABA衍生物,且是一种特异的不可逆转的GABA转氨酶(对GABA进行降解、代谢的酶).该药通过抑制GABA这种突触内抑制性神经递质并增加其浓度而发挥抗痫作用.抗痫作用随着鼠脑及癫痫病人脑脊液中GABA的浓度增加而增加.不同的癫痫动物模型,Vigabatrin作用各异,但一般呈广谱抗痫活性.  相似文献   

13.
超低温断血流对猴脑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研究猴脑选择性超深低温断血流复苏过程中脑组织细胞外液的谷氨酸(glutamate, Glu)和γ-氨基丁酸(gamma-aminobutyric acid, GABA)的动态变化.方法 恒河猴7只,随机分为两组:四血管(双侧颈总动脉及椎动脉)阻断冷灌注组(简称四血管组,n=4),两血管(双侧颈总动脉)阻断冷灌注组(简称两血管组,n=3).将微透析管置入右顶叶脑组织内,自缺血前30min开始收集细胞外液,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法测定脑选择性超深低温断血流复苏前后脑组织细胞外液Glu及GABA的浓度.结果 四血管组Glu在常温断血流缺血后即迅速升高(P<0.05),低温冷灌注后较常温缺血时明显下降至低于缺血前水平(P<0.05);恢复血流后行再灌注复温,早期即开始升高,迅速达到并超过灌注前水平.GABA则变化不大.两血管组Glu在常温断血流预缺血后迅速升高(P<0.05),低温冷灌注后较常温缺血时明显下降(P<0.05),下降幅度较四血管组明显;恢复血流后行再灌注复温,和行低温冷灌注时相比,Glu变化不明显.GABA在常温断血流预缺血、低温冷灌注及恢复血流复温时均变化不大.结论 脑选择性超深低温断血流复苏通过抑制谷氨酸等兴奋性神经递质的释放而抑制其细胞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在下丘脑乳头体上核内转染γ-氨基丁酸(GABA)受体基因后对海人藻酸(KA)致痫大鼠皮层脑电产生的影响,从而为难治性癫痫的治疗开辟新的途径。方法在右侧杏仁核内注射KA制备癫痫动物模型作对照,GABA基因转染组则利用仙台病毒(HVJ)-脂质体转染法预先在下丘脑的乳头体上核内转染被脂质体包被的GABA受体基因,48h后在杏仁核内注射KA,两组大鼠分别进行皮层脑电测定。结果KA致痫组大鼠脑电在尖波的背景上出现持续性放电,GABA转基因组大鼠则以散发的尖波、棘波以及阵发性放电为主,出现持续性放电的时间明显缩短。结论下丘脑内转染GABA受体基因后可以抑制癫痫发作的程度。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3,(5):371+376+382+397
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白天过度嗜睡excessive daytime sleepiness(EDS)苯二氮类benzodiazepine(BZ)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主诉记忆力减退的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ND)患者脑内神经递质活动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择2008—2012年第二炮兵总医院神经内科门诊患者716例,其中主诉记忆力减退的VCIND组370例,正常对照组346例。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测评量表(MoCA)进行认知评估。应用脑电超慢涨落(EFG)分析仪测定S1γ-氨基丁酸(GABA)、S2谷氨酸(Glu)、S4 5-羟色胺(5-HT)、S5乙酰胆碱(Ach)、S7去甲肾上腺素(NE)、S11多巴胺(DA)等脑神经递质的活动。结果观察组GLU、5-HT的活动存在异常,GLU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5-HT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GABA、Ach、NE、DA的活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主诉记忆力减退的VCIND人群脑内神经递质谷氨酸、5-羟色胺活动异常。EFG分析可作为一种有效的VCIND辅助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7.
在神经递质和受体水平,癫癎的发病机制可累及抑制性的γ-氨基丁酸(GABA)递质受体系统和兴奋性的谷氨酸递质受体系统.谷氨酸受体又分为离子型和代谢型两种.目前的研究热点集中在代谢型谷氨酸受体(mGluRs)癫癎发病机制方面.本文将从mGluRs在癫癎动物模型包括转基因动物模型及临床研究方面简述mGluRs与癫癎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越来越多证据表明,谷氨酸能和γ氨基丁酸能(GABA)系统可能参与了抑郁症的发病过程.如抗抑郁药可直接或间接降低谷氨酸NMDA受体的功能;NMDA受体拮抗剂具有抗抑郁作用;降低谷氨酸能活性或抑制谷氨酸受体相关信号转导的药物具有抗躁狂作用.磁共振波谱的研究提示单相抑郁与皮质GABA浓度的减少有关;抗抑郁药和情绪稳定剂可提高皮质的GABA浓度,并改善情感障碍病人GABA缺乏的状况.因此研制作用于特异的谷氨酸受体和GABA受体的药物可能是未来抗抑郁药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19.
强迫障碍(OCD)是一种常见的、高致残性精神疾病,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该文通过对OCD患者脑区内N-乙酰天冬氨酸(NAA)、谷氨酸谷氨酰胺复合物(Glx)、γ-氨基丁酸(GABA)的磁共振波谱研究结果进行综述,探索OCD患者在神经生化方面的改变,为进一步明确OCD的发病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正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γ-氨基丁酸A型受体γ-aminobutyric acid A receptor(GABAAR)白塞病Behcet's disease(BD)伴镶边空泡的远端型肌病distal myopathy with rimmed vacuole(DMRV)胞质型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cytoplasmic 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y(cANCA)苯丙酮尿症phenylketonuria(PKU)苯甲基磺酰氟phenylmethylsulfonylp fluoride(PMSF)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