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 毫秒
1.
目的:研究大学生中庸思维对宽恕及自我宽恕的影响。方法:利用《中庸整合思维量表》对58名大学生进行测量分组,设置故事情境并抽取《中国莫勒宽恕问卷》及《宽恕可能性量表》不同因子结构的题目对所有大学生进行实验研究,对其中16名大学生增加访谈研究。结果:后果严重程度与关系亲密程度显著影响宽恕倾向(P0.01),中庸思维水平与后果严重程度存在交互作用(P=0.05),中庸思维水平能显著预测自我宽恕倾向(t=-2.052,P0.05)。结论:中庸思维水平与冒犯行为的后果严重程度能相互作用并共同影响宽恕倾向,同时中庸思维水平越高的大学生其自我宽恕倾向越低。  相似文献   

2.
宽恕性与“大七”人格维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考查大学生宽恕性与大七人格维度之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选取335名大学生,对宽恕性特质问卷和中国人人格七因素量表((QZPS-SF))进行评定,根据大学生在宽恕性特质问卷上的总分排序,取上27%人群为高宽恕性组,取下27%人群为低宽恕性组。结果:高宽恕组在中国人人格七因素量表的七个维度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低宽恕组。从回归分析来看,人际关系、善良、情绪性以及外向性四个人格维度可以显著预测个体的宽恕性水平。结论:"大七"人格维度可以有效预测个体的宽恕性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考查社会支持在人格宽恕性与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选取371名大学生,采用宽恕性特质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CL-90以及四项目的主观幸福感问卷进行评定。结果:人格宽恕性、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相关,人格宽恕性既可以直接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也可以通过影响个体的社会支持程度促进其心理健康水平。结论:社会支持在人格宽恕性与心理健康水平之间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宽恕、人际关系满意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大学生宽恕、人际关系满意感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人际侵犯动机量表、主观幸福感量表和人际关系满意感量表对641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大学生的宽恕、人际关系满意感和主观幸福感都显著正相关,宽恕对主观幸福感有直接影响,也通过人际关系满意感间接影响主观幸福感。结论:在宽恕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中,人际关系满意感具有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人格因素(宜人性)、恋爱满意度、共情能力和大学生恋爱宽恕之间的关系.方法:对556名有过恋爱经历的在校大学生进行了相关问卷的测试.结果:①在面对恋爱中的伤害时,大学生更愿意选择消极沉思的方式来应对,而较少选择去报复对方;②人格因素中的宜人性能够有效预测个体的恋爱宽恕水平;③在宜人性对于恋爱宽恕的影响中,共情能力起中介作用、恋爱满意度起调节作用,四者之间是一个有中介的调节关系.结论:宜人性能够通过共情影响大学生的恋爱宽恕,且这一关系受到恋爱满意度的调节.  相似文献   

6.
公正与宽恕在概念上往往是对立的,但有研究显示公正与宽恕之间并不是那么不兼容,个体可能同时渴望并追求公正与宽恕。公正与宽恕之间的关系依赖于公正的定义,尤其是对公正目标的进一步分类。惩罚性的公正目标与宽恕之间表现出"抑制"关系,而恢复性的公正目标与宽恕之间则表现出"促进"关系。另外,当受害者做出宽恕行为时,发现宽恕会促使受害者重拾公正感。总体来看,两者之间的关系主要受到公正取向、情境因素及个体差异因素的影响,可尝试从心理学及社会学中的相关理论进行解释。未来研究可以从个体的其他特征、情境的相关因素、理论解释、以及脑机制等方面对公正与宽恕的关系做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为考察大学生中庸思维与宽恕倾向的关系,使用问卷对583名南京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宽恕倾向与中庸思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中庸处世信念/价值可以显著地正向预测宽恕倾向。结合文献分析发现,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同一工具测量的心理特质存在一定的性质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综合探讨影响大学生人际宽恕和报复行为的因素。方法:采用沉思量表、移情量表、报复动机量表和宽恕倾向量表对194名大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和结论:①在报复倾向和对侵犯的沉思程度上,男女大学生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②人际侵犯行为较多的发生于同学之间。③宽恕行为和受伤害感、报复倾向、沉思程度显著负相关。同移情程度显著正相关:报复行为和受伤害感、报复倾向显著正相关,同宽恕倾向、移情程度显著负相关。进一步的回归分析表明报复倾向、沉思程度和移情程度对宽恕行为皆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而受伤害感和报复倾向对于报复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大学生状态性宽恕的发生条件。方法:选取某高校学生208名,将其随机分入8个实验处理组,以自编的8种不同实验条件下的情境故事为刺激材料,采用2(行为意向:有意、无意)×2(伤害程度:高、低)×2(道歉诚恳:诚恳、虚假)的被试间实验设计,考察被试对情境故事中的行为意向、伤害程度和道歉诚恳的认知评价对其状态性宽恕发生的作用。结果:个体在无意伤害情境下的宽恕得分高于在有意伤害情境下的宽恕得分[(5.1±1.8)vs.(4.0±1.5),P0.001];在低伤害情境下的宽恕得分高于在高伤害情境下的宽恕得分[(5.0±1.7)vs.(4.2±1.7),P0.001];在道歉诚恳情境下的宽恕得分高于在道歉不诚恳情境下的宽恕得分[(5.4±1.7)vs.(3.8±1.3),P0.001]。结论:情境评价影响状态性宽恕的发生,无意冒犯、低伤害和诚恳道歉情境下更容易产生状态性宽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考察因配偶婚外情而求助热线的个案决定宽恕与情感宽恕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82名热线求助个案进行测查。结果:①求助个案自尊和生活满意度处于中等水平,而抑郁和沉思处于较高水平;②决定宽恕显著正向预测生活满意度,情感宽恕显著负向预测抑郁心境和沉思;③高决定宽恕低情感宽恕组的生活满意度显著高于低决定宽恕低情感宽恕组;高决定宽恕高情感宽恕组的沉思显著低于另外两组。结论:决定宽恕和情感宽恕对个体心理健康有积极影响,婚姻家庭治疗师或其他专业人士应关注两者在婚外恋创伤心理治疗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自尊与宽恕倾向的关系,并验证归因在自尊和宽恕倾向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方法:采用SES、MMCS和Heartland宽恕量表调查了193名大学生.结果:自尊与人际宽恕、自我宽恕呈显著正相关;高自尊者容易宽恕他人和自己,且高自尊者更倾向于内控归因,从而容易宽恕他人.对于男生群体,自尊完全通过归因影响人际宽恕,但这一中介作用在女生群体中并没有体现.结论:需进一步研究自尊与宽恕的关系、归因的中介作用以及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冒犯严重性、愤怒沉思与人际宽恕的关系。方法:使用情境回忆范式启动194名大学生近一周内发生的人际冒犯事件,进而测量冒犯严重性和人际宽恕水平(回避、报复与仁慈动机),同时搜集愤怒沉思指标。结果:人际宽恕与愤怒沉思、冒犯严重性呈显著相关;冒犯严重性对回避、报复动机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对仁慈动机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愤怒沉思在冒犯严重性与人际宽恕的关系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结论:冒犯严重性通过愤怒沉思影响人际宽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大学生的宽恕水平对愤怒表达及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 使用人际侵犯动机问卷(TRIM- 18)、状态特质愤怒表达问卷-2(STAXI-2)及一般健康问卷(GHQ- 28)对随机抽取的248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测试,运用独立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男女生的人际侵犯动机及宽恕水平无显著差异;低宽恕组的状态怒、特质怒、内向怒和外向怒都高于高宽恕组的(P<0.05),而在愤怒控制方面却低于高宽恕组(t=-3.676,P<0.05);低宽恕组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高宽恕组的(t=4.065,P<0.05).结论 宽恕确实影响愤怒表达和心理健康,可以通过宽恕干预,改善愤怒表达,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宽恕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大学生宽恕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方法采用整群分层抽样法抽取南京市某2所大学本科生323名。采用中国-Mullet宽恕问卷测查大学生的宽恕水平,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查被试的心理健康状况。结果大学生总体平均宽恕指数为188.36±40.796。大学生宽恕与SCL总分以及10个因子呈显著的负相关。对大学生的宽恕与心理症状因子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偏执、敌对2个因子进入了回归方程。结论目前大多数大学生具有较高的宽恕水平,但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宽恕水平有待提高,且男女生宽恕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宽恕与心理症状呈负相关,宽恕水平越高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越良好,宽恕水平越低的人心理健康状况越差。偏执、敌对等对大学生宽恕水平有显著的负面影响。不同学科、性别、年级的大学生宽恕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的宽恕水平对愤怒表达及心理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学生的宽恕水平对愤怒表达及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使用人际侵犯动机问卷(TR IM-18)、状态特质愤怒表达问卷-2(STAX I-2)及一般健康问卷(GHQ-28)对随机抽取的248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测试,运用独立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男女生的人际侵犯动机及宽恕水平无显著差异;低宽恕组的状态怒、特质怒、内向怒和外向怒都高于高宽恕组的(P<0.05),而在愤怒控制方面却低于高宽恕组(t=-3.676,P<0.05);低宽恕组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高宽恕组的(t=4.065,P<0.05)。结论宽恕确实影响愤怒表达和心理健康,可以通过宽恕干预,改善愤怒表达,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6.
了解文科大学生宽恕行为及相关因素的影响,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采用宽恕倾向量表、自尊量表、多维一多向归因量表、艾克森人格问卷、症状自评量表分析文科大学生宽恕行为及相关因素的影响。结果可见,总体上文科生的宽恕水平受到自尊、人际努力失败和人际情境成功、情绪、外内向、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比较大。  相似文献   

17.
了解文科大学生宽恕行为及相关因素的影响,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采用宽恕倾向量表、自尊量表、多维一多向归因量表、艾克森人格问卷、症状自评量表分析文科大学生宽恕行为及相关因素的影响。结果可见,总体上文科生的宽恕水平受到自尊、人际努力失败和人际情境成功、情绪、外内向、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比较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当代大学生宽恕心理的现状、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及形式的不断创新提供参考.方法 采取随机、分层抽样方法选择山西医科大学192名在校大学生为被试,Hearland宽恕量表测评.结果 大学生宽恕他人得分为(57.09±9.493),宽恕自己得分为(51.57±7.993);女生宽恕他人水平显著高于男生(t=-3.070,P=0.002);在年级主效应上,LSD法多重比较结果为大二学生与大三学生在宽恕他人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F=3.607,P=0.002),同时大二学生宽恕水平最高,大三学生宽恕水平最低;得到他人道歉时宽恕他人的水平显著高于没有他人道歉时(t=2.974,P=0.003).结论 大学生宽恕水平总体较高,但仍有小部分学生处于低宽恕水平,需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给予积极的干预;女生宽恕他人的水平高于男生;年级主效应上,宽恕水平呈现波动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运用表情操控技术,考察表情操作对大学生态度的影响。方法选取48名被试进行实验,采用2(情境故事效价:积极、消极)×2(面部表情:控制、微笑)两因素被试间设计,分析在表情操作后大学生对不同效价情境故事的态度。结果情境故事类型的主效应显著(F=181.50,P0.01)。事后比较(LSD)显示,积极情绪故事比消极情境故事所持态度更积极;情境故事类型与表情操作组交互效应显著(F=37.50,P0.01),在积极情境故事条件下,微笑组高于控制组;在消极情境故事条件下,控制组高于微笑组。结论微笑表情影响大学生积极态度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奖惩作用对初中生宽恕倾向的影响。方法:采用修改后的Taylor攻击行为范式进行研究,选取96名初中生为研究被试,其中有效被试91名,被试的年级、性别比例相等。探究在对侵犯者进行奖励或惩罚两种条件下,对初中生宽恕倾向的影响。结果:(1)初中生群体更倾向于宽恕受到惩罚的侵犯者(F=4.12,P0.05);(2)女生较男生更倾向于宽恕侵犯者(F=5.06,P0.05);(3)初中生群体给予受到奖励的对手更多的高强度惩罚(F=5.67,P0.05);(4)年级主效应显著(F=4.01,P0.05)。其中,初一学生选择高强度惩罚的次数显著低于初二、初三学生。结论:侵犯事件发生后,对侵犯者进行奖励或惩罚,会对初中生的宽恕行为产生影响:初中生更容易宽恕受到惩罚的侵犯者;初中女生比男生更容易宽恕侵犯者;初一学生比初二、初三学生更容易宽恕侵犯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