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探讨心脏不停跳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1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36例室间隔缺损患者,所有患者均行心脏不停跳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治疗,观察手术治疗结果。结果本组36例患者手术均告成功,无死亡病例,术中未出现心室颤动、第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严重心律失常、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及神经系统并发症。平均体外循环时间为(42.1±3.4)min,平均住院时间为(8.3±1.4)d。术后对患者进行6~12个月的随访,所有患者均恢复良好,无胸部畸形。结论心脏不停跳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是安全有效的,可在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39例全周连续缝合补片修补室间隔缺损的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科自 1 998年 7月~ 2 0 0 2年 4月连续采用全周连续缝合补片修补室间隔缺损 (VSD) 3 9例。该方法与传统修补方法相比 ,具有操作简单、修补速度快、可缩短主动脉阻断时间等优点。同时该方法具有传统修补方法的可靠性。现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3 9例患者男 2 1例 ,女 1 4例。年龄 6月~ 3 0岁 ,平均 2 4± 0 7岁。病种为单纯VSD2 2例 ,完全性房室隔缺损 (TECD) 6例 ,房间隔缺损 (ASD) +VSD5例 ,动脉导管未闭(PDA) +VSD4例 ,二尖瓣关闭不全 (Mi) +VSD2例。VSD分别为隔瓣下型 1 4例 ,嵴下型 1 9例 ,完全性…  相似文献   

4.
张世农  赵洪序  张秀和 《天津医药》2000,28(12):747-747
我科于1996年至今已完成近100例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及风湿性心脏病(风心病)手术,获得了良好效果。本文选取10例房室间隔缺损病人、在右心室内膜下取心肌制作电镜标本,应用体视学方法测量线粒体的肿胀情况,以评价心脏不停跳的心肌保护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0例房室间隔缺损患者为我科1997年8月~1998年5月住院病人。男4例,女6例,年龄5~18岁,  相似文献   

5.
目的 报告一组心脏不停跳下修补房间隔缺损的手术方法及结果。方法  36例继发孔房间隔缺损患儿经右腋下小切口在心脏不停跳下完成了修补术 ,其中直接缝合 19例 ,自体心包片或Dacron片 ,4/0Pro lene线连续缝合修补 17例 ,2例合并PAPVC、1例合并小室缺 ,同期矫治 ,其中 18例有中度肺动脉高压。结果 手术经过及恢复顺利 ,全组无手术死亡 ,无脑气栓及相关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 ,1例出现右膈神经麻痹 ,于术后 1周恢复。术后 2天即可离床活动 ,6~ 10天出院。全部随诊 ,随诊时间 1月~ 1.5年 ,所有患儿心功能良好 ,心内畸形矫正满意。结论 ①心脏不停跳下心内直视手术避免了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缩短了体外循环时间。②只要操作合理 ,不会出现气栓等并发症。③由于右侧开胸微创手术限制了不停跳下心内直视手术范围 ,仅能用于切开右房能完成的部分手术 ,如应用正中切口则该方法可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④该方法存在着术野显露欠佳 ,回血多 ,吸引增加 ,血液成份破坏增加的缺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右腋下小切口心脏不停跳手术治疗室间隔缺损的效果。方法选择室间隔缺损患者40例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0例,两组均常规建立体外循环,对照组采用心脏停跳手术治疗,治疗组采用右腋下小切口心脏不停跳手术治疗。结果所有患者都成功完成手术,治疗组患者术后无死亡,均痊愈出院;对照组患者术后有1例患者死亡,余均痊愈出院。治疗组术后患者低心排综合征及心动过速的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死亡、呼吸功能衰竭、肾功能衰竭与多器官功能衰竭发生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右腋下小切口心脏不停跳手术治疗室间隔缺损能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提高术后安全性,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翟波  何强 《河南医药信息》2002,10(13):20-21
目的 报告一组心脏不停跳下修补房间隔缺损的手术方法及结果。方法 36例继发孔房间隔缺损患儿经右腋下小切口在心脏不停跳下完成了修补术,其中直接缝合19例,自体心包片或Dacron片,4/0 Prolene线连续缝合修补17例,2例合并PAPVC、1例合并小室缺,同期矫治,其中18例有中度肺动脉高压。结果 手术经过及恢复顺利,全组无手术死亡,无脑气栓及相关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1例出现右膈神经麻痹,于术后1周恢复。术后2天即可离床活动,6-10天出院。全部随诊,随诊时间1月-1.5年,所有患儿心功能良好,心内畸形矫正满意。结论 ①心脏不停跳下心内直视手术避免了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缩短了体外循环时间。②只要操作合理,不会出现气栓等并发症。③由于右侧开胸微创手术限制了不停跳下心内直视手术范围,仅能用于切开右房能完成的部分手术,如应用正中切口则该方法可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④该方法存在着术野显露欠佳,回血多,吸引增加,血液成份破坏增加的缺点。  相似文献   

8.
游庆军  蒋锡初 《江苏医药》2005,31(11):854-855
目的 探讨低体重婴幼儿室间隔缺损(VSD)不停跳心内直视术的处理经验。方法 对19例10kg以下婴幼儿VSD施行了外科手术治疗,其中膜周部VSD15例(78.9%),漏斗部VSD4例(21.1%),合并中重度肺动脉高压13例(68.4%),VSD合并主动脉导管未闭1例(5.3%),VSD合并主动脉缩窄1例(5.3%)。全组患儿均在心肺转流心脏不停跳下进行手术。结果 全组均顺利完成手术,1例患儿术后发生严重心律失常致死,病死率5.3%。结论 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避免心肌灌注损伤,术后恢复快,适用于低体重婴幼儿室间隔缺损病例。合理的病例选择、熟练的手术操作、加强围术期处理、术中注意彻底排气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浅低温不停跳体外循环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虹  严中亚  郑理 《中国基层医药》2005,12(10):1324-1325
目的总结房间隔缺损(房缺)在浅低温不停跳体外循环下修补的经验。方法171例房缺施行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并行循环,收紧上下腔静脉套带不阻断升主动脉,不灌注心脏停搏液,鼻咽温度维持在(33±1)℃,均在心室空跳条件下完成心内直视手术。结果术后血液动力学平衡,血管活性药物用量少,无心律失常,无神经系统症状出现,术后住院天数减少,全组均痊愈出院。结论应用浅低温不停跳体外循环下修补房间隔是安全可行的,具有方法简单易行,心肌保护好,术后恢复快的优点。  相似文献   

10.
膜部室间隔缺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既往需要通过开胸手术治疗。本院2004年至今使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经导管封堵膜部室间隔缺损,获得良好疗效,现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11.
不同封堵器介入治疗先天性室间隔缺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不同封堵器介入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MVSD)的临床疗效.方法 应用非对称型封堵器(AVSDO)或对称型封堵器(SVSDO)介入治疗267例次PMVSD病人.结果 255例成功接受介入封堵手术,手术技术成功率95.5%(255/267).120例次接受AVSDO封堵,150例次接受SVSDO封堵(3例病人先后采用不同封堵器接受两次手术).室间隔缺损(VSD)大小(4.9±2.5)mm,AVSDO大小(7.5±2.7)mm,SVSDO大小(7.8±2.5)mm.AVSDO和SVSDO组的即刻关闭率分别为93.8%和95.1%,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2.5%和22.7%(SVSDO组死亡1例),心律失常发生率分别为19.2%和18.0%.2例伴膜部瘤的VSD用AVSDO封堵后出现残余分流,改用SVSDO成功封堵;1例VSD用SVSDO封堵后中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改用AVSDO后无主动脉返流.结论 两种封堵器介入封堵VSD均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心律失常是它们共同的主要并发症,应认真防治.  相似文献   

12.
党群  潘利  金喆  高陆  贾国英 《天津医药》2005,33(1):15-16
目的:探讨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介入封堵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经股静脉和股动脉入路对16例VSD患者进行封堵治疗。结果:15例成功置入封堵器,1例失败,无严重并发症发生。9例缺损即刻完全封闭,6例术后残留雾状分流,于术后2d-2周随访时杂音和分流均消失。结论:经导管对膜周部室间隔缺损进行封堵治疗安全有效,但远期效果尚待验证。  相似文献   

13.
右胸小切口心内直视下心脏不停跳手术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报告经右胸小切口心内直视下心脏不停跳修补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18例。方法取左侧卧位,右侧抬高45~60°,取右腋下或右前外侧小切口,长约6~8cm,经第四肋间进胸,在常温体外循环(CPB)心脏不停跳下直视修补ASD7例,VSD9例,ASD+VSD2例。结果本组无死亡,手术时间[(120.56±15.54)vs(180.43±33.13)],CPB时间[(33.8±13.2vs(74.74±35.83)],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5.83±0.69)vs(9±1.74)],胸腔引流量[(163.56±43.95)vs(234.78±48.98)],术后住院天数[(7.17±0.69)vs(10.91±1.72)],均明显减少,与同期一组23例经前正中切口进胸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右胸小切口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下修补ASD、VSD是一种安全、可靠、疗效好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细腰大边型封堵器在多出口的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VSD)中的应用价值及技术要点.方法 经胸超声心动图及左心室造影检查确诊的20例多出口的膜部瘤型VSD患者,采用国产的细腰大边型VSD封堵器介入封堵治疗.测量最大出口孔的直径,选择相应的VSD封堵器,封堵器释放前进行经胸超声心动图、左心室造影和主动脉瓣上造影的检查,以确认能否释放.术后常规心电图及经胸超声心动图随访.结果 20例多出口的膜部瘤型VSD患者中,2个出口4例,2个以上出口16例.最大出口孔的直径3~10 mm,平均(4.6±1.3)mm,选择封堵器的大小为4~12 mm,平均(6.0±3.2)mm.成功封堵18例,治疗成功率为90%.2例患者封堵器释放前,经胸超声心动图及主动脉瓣上造影显示主动脉瓣返流,而放弃封堵转外科手术治疗.成功封堵的18例患者中有3例术中左心室造影显示微量残余分流,术后24 h复查经胸超声心动图提示残余分流消失,1例患者术后6 h出现不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使用糖皮质激素及营养心肌治疗,一周后心电图恢复正常.结论 应用细腰大边型封堵器治疗多出口的膜部瘤型VSD是安全、有效的介入方法,术者熟练的操作技巧,术中经胸超声心动图、左心室造影和主动脉瓣上造影的检查配合,是多出口的膜部瘤型VSD成功封堵的技术关键.  相似文献   

15.
涂洪强  陈苏江  张盛  明腾  段君凯  邹勇 《江西医药》2021,56(11):1917-1919,1954
目的 探讨经胸微创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的经验、与传统体外循环手术优缺点.方法 选取本院600例心脏彩超确诊为单纯室间隔缺损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纳入标准为经胸心脏彩超示缺损直径不大于10mm.所有患者不合并其他心脏畸形、肺动脉高压、急性感染或其他脏器病变.无肝肾功能、凝血功能障碍等手术禁忌.两组均在全麻、气管插管下手术,观察组经胸部小切口,在经食管超声的引导下送入封堵器,闭合室间隔缺损.对照组常规开胸建立体外循环,切开心脏行直视下修补室间隔缺损.记录并比较二组患儿年龄,体重,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ICU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输注红细胞等情况.结果 两组患儿全部得到有效治疗,均无死亡和严重并发症.两组患儿年龄,体重无差异;观察组ICU时间、住院时间明显较对照组短,有统计学差异;观察组用血明显较对照组少;观察组封堵成功284例,术中13例因导丝通过困难、残余分流较大、位置欠佳、瓣膜返流等中转体外循环;术后3例转体外循环,1例术后出现完全性左束支阻滞1周后行封堵器取出+室间隔缺损修补;2例术后1d发现封堵器移位,导致残余分流明显,手术取出封堵器+室间隔缺损修补;对照组无二次手术.随访6月~5年,两组均无心律失常,感染性心内膜炎、溶血、残余分流等并发症.结论 经胸微创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安全,可行,创伤小,恢复快,节约血源,但须严格把握其适应症,出现封堵器移位,严重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尽早处理,结果良好.  相似文献   

16.
涂洪强  陈苏江  张盛  明腾  段君凯  邹勇 《江西医药》2021,56(11):1917-1919,1954
目的 探讨经胸微创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的经验、与传统体外循环手术优缺点.方法 选取本院600例心脏彩超确诊为单纯室间隔缺损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纳入标准为经胸心脏彩超示缺损直径不大于10mm.所有患者不合并其他心脏畸形、肺动脉高压、急性感染或其他脏器病变.无肝肾功能、凝血功能障碍等手术禁忌.两组均在全麻、气管插管下手术,观察组经胸部小切口,在经食管超声的引导下送入封堵器,闭合室间隔缺损.对照组常规开胸建立体外循环,切开心脏行直视下修补室间隔缺损.记录并比较二组患儿年龄,体重,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ICU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输注红细胞等情况.结果 两组患儿全部得到有效治疗,均无死亡和严重并发症.两组患儿年龄,体重无差异;观察组ICU时间、住院时间明显较对照组短,有统计学差异;观察组用血明显较对照组少;观察组封堵成功284例,术中13例因导丝通过困难、残余分流较大、位置欠佳、瓣膜返流等中转体外循环;术后3例转体外循环,1例术后出现完全性左束支阻滞1周后行封堵器取出+室间隔缺损修补;2例术后1d发现封堵器移位,导致残余分流明显,手术取出封堵器+室间隔缺损修补;对照组无二次手术.随访6月~5年,两组均无心律失常,感染性心内膜炎、溶血、残余分流等并发症.结论 经胸微创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安全,可行,创伤小,恢复快,节约血源,但须严格把握其适应症,出现封堵器移位,严重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尽早处理,结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干下型室间隔缺损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方法 干下型室间隔缺损补片修补 2 6例 ,直接缝合 2例 ,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采用主动脉瓣折叠悬吊术治疗。结果 全组无死亡 ,效果满意 ,无残余瘘和新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发生。结论 对干下型室间隔缺损应补片修补为主 ,采用主动脉瓣折叠悬吊术治疗合并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经导管封堵器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PMVSD)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56例患者术前由经胸超声心动图(TTE)确诊PMVSD,术中经左心室造影明确缺损直径为2.7~11.8(6.45±2.20)mm;经左心系统、室间隔缺损处、右心系统建立导丝轨道,沿导丝经传送鞘管送封堵器至缺损处行封堵;术后72h、1月、3月分别行经胸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和X线检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除2例患者行左心室造影发现PMVSD合并膜部瘤有2个以上破口,考虑封堵器不能完全封闭而放弃外,全组患者封堵器植入均获成功,技术成功率100%,术中未发生任何严重并发症。全部封堵器病例无残余分流;72 h、1月、3月随访时TTE检查均未发现残余分流和封堵器移位。术后3月测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明显缩小(P<0.05);右室收缩压明显下降(P<0.05)。X线检查全部显示肺血减少。2例患者术后出现一过性非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1例患者术后第5天出现间歇性III度房室传导阻滞,经治疗3 d后消失;1例患者术后出现“窦速”、I度房室传导阻滞、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1月随访时消失。结论经导管置入封堵器治疗PMVSD是一种成功率高、并发症轻、近期疗效可靠的介入方法,其远期疗效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引导下右腋下小切口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mVSD)的疗效, 并分析其安全性。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在河南省儿童医院行手术治疗的PmVSD患儿98例, 依据术式分为封堵组(50例)和修补组(48例)。封堵组男28例, 女22例, 年龄(3.25±0.40)岁;修补组男26例, 女22例, 年龄(3.68±0.31)岁。封堵组行TEE引导下右腋下小切口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治疗, 修补组行体外循环下经右腋下直切口外科修补术, 对两组患儿均进行2年的术后随访。统计两组患儿的手术情况, 比较两组患儿心肌损伤、心功能的差异。行t检验、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封堵组和修补组的手术成功率分别为98.00%(49/50)和100.00%(48/48),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封堵组手术时间、住ICU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短于修补组[(74.25±11.58)min比(133.69±28.78)min, (4.60±1.00)h比(6.82±1.23)h, (4.05±0.69)d比(7.03±1.25)...  相似文献   

20.
李志刚 《临床医药实践》2009,(5Z):1627-1628
目的:探讨膜部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方法,评价国产封堵器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22例成人先天性心脏病膜部室间隔缺损病例经国产膜部室间隔封堵器行封堵介入治疗,术前所有病例经胸超声心动图初筛选,左室造影最终筛选确定。男性13例,女性9例,年龄18~36岁,平均30岁,术中所有病例均使用经胸超声心动图监测。随访3个月~1年,胸超声心动图、X线观察疗效和安全性。结果:22例封堵手术成功,即刻手术成功率100%,无残余分流,无主动脉瓣反流、房室瓣反流,未发生感染性心内膜炎,术后患者胸闷、心悸症状消失,心电图随访无房室传导阻滞也无束支传导阻滞并发症,封堵伞位置良好。结论:国产封堵器封堵介入治疗成人膜部室间隔缺损是有效、安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