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张红 《中国医药指南》2011,9(34):470-471
目的了解某高校新生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情况及流行病学特征,为乙型肝炎的防治采取有效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某高校2006~2010年度9209名新生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进行检测,在对HBsAg阳性者进行e抗原、e抗体、抗HBV等乙型肝炎指标进行检测。结果某高校2006至2010年度9202名新生共检测出HBsAg阳性253人,总阳性率为2.75%,其中"大三阳"120人,阳性率为47.43%;"小三阳"73人,阳性率为28.85%;HBsAg核心抗体阳性44人,阳性率17.39%;单纯HBsAg阳性16人,阳性率6.32%。结论高校应对入学新生进行HBV的相关检测,对易感人群进行乙型病毒性肝炎疫苗的接种,对传染源进行管理及规范治疗,在学生中进行乙型肝炎知识的健康教育,以保护易感人群。  相似文献   

2.
孙昂  苏湘晖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2):1817-1818,1820
目的 通过对岳阳市无偿献血者4项传染病检验结果的分析,探求无偿献血管理的有效方法,从根本上降低血液报废率.方法 对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岳阳市无偿献血者乙型病毒性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的血液检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无偿献血者4项传染病检验总不合格率呈上升趋势,从2006年的1.85%上升到2010年的2.65%.抗-TP、抗-HIV、抗-HCV不舍格率呈上升趋势,HBsAg的不合格率呈下降趋势.检测项目不舍格主要集中在抗-HCV、抗-TP、HBsAg.结论 无偿献血总不合格率呈上升趋势,但HBsAg的不合格率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2003至2008年福永街道暂住务工人员上岗前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携带状况和在不同年龄组分布情况,进一步探索有效预防和控制乙型肝炎感染的措施。方法按照招工健康体检项目要求,对2003至2008年来福永街道暂住务工人员1239101人进行常规健康体检,采用ELISA常规的方法进行HBsAg筛选及肝功能检查。结果 2003至2008年累计检测暂住务工人员1239101人,HBsAg阳性者83327人,阳性率为6.72%。整体呈逐年下降趋势,不同年份间阳性率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性阳性率(8.40%)高于女性(5.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1~30岁年龄组阳性率(9.70%),高于其他年龄组(P<0.01)。结论福永街道暂住务工人员HBsAg阳性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已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我市无偿献血人群血液传染性指标的感染状况。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进行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采用速率法。结果我市无偿献血人群HBsAg阳性报废率近年来呈下降趋势,但抗-TP检测阳性率逐年上升,血液可疑报废率在总报废率中占较小比例。结论献血前HBsAg的初筛可明显降低血液的报废率,选用灵敏度高及特异好的试剂可减少可疑报废而导致的血液资源的浪费。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本地区15年来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情况及变化趋势。方法对本地区自1996年至2010年历年征兵体检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996年至2010年征兵体检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率1996年最高,为10.4%,2010年最低,为4.1%。结论本地区征兵体检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率15年来呈明显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6.
李慧霞 《淮海医药》2012,30(6):516-516,487
目的 了解在校大学生乙型肝炎预防免疫效果,为进一步加强免疫提供依据.方法 采取随机抽样方法对2009 ~2011年在校大学生1 055人进行血清HBsAg(表面抗原)检测和HBsAb(表面抗体)检测,每个人同时检测以上的两项.结果 HBsAg阳性率3年分别为4.35%、2.5%、1.43%,HBsAb阳性率3年分别为82.61%、86.39%、94.86%.结论 3年间HBsAg阳性率在逐年下降,而HBsAb阳性率在逐年上升,由此证明,乙型肝炎的预防免疫在青少年学生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分析患者在输血前感染输血相关传染病的状况。方法对本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3127例拟输血患者进行输血前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IgG)、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Ab)、梅毒螺旋体抗体(TPPA)检测。结果 HBsAg、抗-HCVIgG、抗-HIVAb和TPPA阳性率依次为13.30%、0.86%、0.42%和2.05%,总阳性率为16.63%(520/3127);2012年与2010年比较,梅毒增长率为1.39%,艾滋病增长率为0.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2年乙型肝炎首次发现率(25.92%)与2010年乙型肝炎首次发现率(39.1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拟输血患者在输血前已有16.63%的患者感染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梅毒相关输血感染性疾病,梅毒与艾滋病有上升趋势,乙型肝炎输血前首次发现率有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钟落潭地区的学生进行乙型肝炎HBsAg进行普查,了解钟落潭地区的学生感染情况及发病率,并对最终制定相应的预防政策及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1997年至2008年钟落潭地区幼儿园儿童到高中生(3~18岁)进行体检,然后对体检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随着学生接种率的提高,本地区的学生乙型肝炎HBsAg和抗-HBc阳性呈逐年递减趋势。但与小学六年级组相比,初一年级组的乙型肝炎HBsAg的阳性率显著增高,两组相比具有显著统计差异P,<0.05。结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与免疫接种预防和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重视青少年免疫接种,定期了解体内抗体的效用,是预防乙型肝炎感染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
桂丹  王欢 《中国医药指南》2010,8(34):259-260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病毒载量与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HBV-M)之间的关系。方法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857例乙型肝炎患者的HBV-DNA含量和血清学标志物(两对半)。结果血清学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抗-HBc)阳性(大三阳)患者HBV-DNA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类型(阳性率97.9%),且其病毒载量显著高于其他组。HBsAg+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HBeAb)+抗HBc阳性(小三阳)患者阳HBV-DNA性检出率也较高(阳性率51.3%),其病毒载量高于其他组。结论 HBV-DNA与HBeAg的存在明显正相关。在临床实践中,不仅要用HBV-M,来判断HBV是否在体内复制,还要结合PCR检测技术来测定HBV-DNA含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某高校新生HBV感染情况及对情况的分析。方法对2007~2010年某高校新生入学体检,测定谷丙转氨酶、乙肝表面抗原、乙肝表面抗体、核心抗原、核心抗体、e抗原、e抗体,分析4年的测定结果。结果该高校2007—2010年新生HBsAg阳性率最高为3.77%,“大三阳”阳性率最高为1.37%,“小三阳”阳性率最高为1.03%,抗-HBS阳性率最高为51.5%。结论该高校4年间新生的HBsAg阳性率较低;HBsAg阳性率呈下降趋势,这与近年来重视学生健康教育与预防干预,人们的保健意识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分析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学指标和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检验结果。方法165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乙型肝炎各项指标,采用全自动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定量分析仪检测HBV-DNA含量,采用比色法检测白蛋白、总胆红素水平,采用循环酶速率法检测总胆汁酸水平。观察免疫指标与HBV-DNA检测结果,e抗原模式与HBV-DNA检测结果以及总胆汁酸、白蛋白、总胆红素水平。结果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定量检测显示HBV-DNA阳性率为38.18%(63/165);其中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抗-HBc)、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患者的HBV-DNA阳性率为50.00%(28/56);抗-HBc、HBsAg和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抗-HBe)阳性患者的HBV-DNA阳性率为33.33%(35/105);抗-HBc、HBsAg阳性患者的HBVDNA阳性率为0(0/4);抗-HBc、HBeAg和HBsAg阳性患者的HBV-DNA阳性率高于抗-HBc、HBsAg和抗-HBe阳性患者、抗-HBc、HBsAg阳性患者,抗-HBc、HBsAg和抗-HBe阳性患者的HBVDNA阳性率高于抗-HBc、HBsAg阳性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抗原阳性患者HBVDNA阳性率50.00%高于e抗原阴性患者的32.11%,eHBV-DNA病毒载量(6.61±1.15)×10^2 copies/ml高于e抗原阴性患者的(4.02±1.00)×10~2 copies/m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抗原阳性和阴性患者总胆汁酸、白蛋白、总胆红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总胆汁酸水平为(7.28±11.63)μmol/L,白蛋白水平为(47.40±2.70)g/L,总胆红素水平为(19.04±6.54)μmol/L。结论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e抗原模式和其HBV-DNA水平有一定的相关性,但是与患者的清蛋白、总胆汁酸或总胆红素等不具有相关性,确定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HBV-DNA能够深入了解病情具体情况,最终正确判断乙型肝炎病情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健康体检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携带情况,探讨更加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方法:对2007年9月~2010年8月的37970名来该院进行健康体检者的静脉血样,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检测HBsAg。结果:37970名健康体检者中,HBsAg阳性1416名,阳性率为3.7%。其中男性阳性率为4.0%,女性阳性率为3.3%。结论:2007年9月~2010年8月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呈逐年上升趋势,并且男性高于女性,HBsAg阳性者集中于46~60岁年龄组,做好HBsAg监测工作,预防和降低乙型肝炎感染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3.
“二对半”阳性就是乙型肝炎吗? 乙型肝炎三大抗原、抗体是指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s);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型肝炎e抗体(抗-HBe);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BcAg)、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抗-HBc)。但是,乙型肝炎核心抗原存在于乙型肝炎病毒核心的表面,不能游离在外周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周口市部分人群乙型肝炎的感染状况和抗体水平,为制定具体的控制措施、调整防控策略和评价乙型肝炎控制效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周口市10个县(市、区)1~18岁人群2449人进行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抗-HBs)。结果周口市1~18岁人群HBsAg阳性率为2.29%,较1999年下降79.95%;抗-HBs阳性率为81.18%,较1999年提高37.40%;其中1~4岁儿童HBsAg阳性率下降到0.96%,抗-HBs阳性率达到90.22%。结论接种乙型肝炎疫苗能明显提高抗-HBs阳性率,降低HBsAg携带率,提高人群对HBV的免疫保护能力,是加速控制乙型肝炎的切实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5.
熊瑛 《中国医药指南》2011,9(32):117-118
目的探讨黄冈龙感湖管理区儿童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效果监测。方法 2010年6至2011年7月在我疾控中心收集了我区467例1~12岁儿童乙型肝炎三系定量检测资料,对这些儿童的乙型肝炎接种率、HBsAg、抗-HBs和抗-HBc等HBV血清标志物进行调查,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HBsAg阳性率为0.86%,抗-HBs阳性率为78.6%,城区儿童的HBsAg阳性率明显低于各农村儿童,抗-HBs阳性率明显高于农村儿童;且出生当天和第2天接种的儿童的HBsAg明显低于出生第3天及以后的儿童,抗-HBs明显低于出生第3天及以后的儿童,P<0.05;抗-HBc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讨论对新生儿实施乙型肝炎疫苗接种能提高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预防,出生后及时接种取得的免疫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从化市学龄前儿童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为从化市制定乙型肝炎免疫策略提供参考数据。方法通过对从化市2002至2007年学龄前儿童进行乙型肝炎感染的血清学检测,分析从化市学龄前儿童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结合对从化市学龄前儿童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率等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并将当年该市农村学龄前幼儿HBsAg携带率进行比较,用以对从化市学龄前儿童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效果进行回顾性评价。结果随着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接种率的逐年上升,从化市学龄前儿童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携带率则逐年下降,学龄前儿童HBsAg携带率由2002年的11.9%下降到2007年的5.5%(P<0.05)。乙型肝炎保护性抗体(抗-HBs)则逐年上升,由2002年的78.1%升高到2007年的92.1%(P>0.05)。同一时期内,城区学龄前儿童HBsAg携带率较农村儿童HBsAg携带率明显为低(P<0.05)。结论对学龄前儿童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接种,能够有效地降低学龄前儿童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城区儿童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接种率及接种效果均高于农村儿童。加强对乙型肝炎易感人群的有计划的免疫,是降低乙型肝炎感染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1资料与方法1.1调查对象以路桥区某中学2005年至2007年新入学学生为调查对象,共抽查623名,其中男316人,女307人,年龄13~16岁,平均14.5岁。1.2调查及检测方法入学后一年内进行调查,于清晨空腹采血2.5ml,分离血清,用酶联免疫法查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S)、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型肝炎e抗体(抗-HBe)、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患者病毒学检验结果,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32例乙型肝炎患者临床资料,根据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实施乙型肝炎5项常规检测,分析乙型肝炎患者表面抗原(HBs Ag)、核心抗体(抗-HBc)、表面抗体(抗-HBs)、e抗原(HBe Ag)、e抗体(抗-HBe)5项临床检验结果。结果 32例乙型肝炎患者检测5项检验结果显示,阳性分布有明显差别,其中阳性率最高的为HBs Ag,占87.5%,阳性率其次是抗-HBc占62.5%与抗-HBs占46.88、抗-HBe占25%,最低阳性率是HBe Ag占12.5%。结论乙型肝炎患者行病毒学检验要对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学5项指标进行综合的评价,结合患者临床实际病情,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了解馆陶县食品行业从业人员HBsAg携带情况,加强食品卫生工作的管理,提出相应预防措施,从而有效查出乙型肝炎在人群中的流行,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食品从业人员进行血清HBsAg检测。结果 2006~2008年共检测4482人,HBsAg阳性332人,阳性率为7.41%。2006~2008年食品从业人员HBsAg阳性率分别为9.02%、7.69%、5.88%。2006~2008年县城与乡镇的食品从业人员HBsAg阳性率平均为4.43%、8.92%。结论 2006~2008年不同年份间阳性率有统计学差异(χ2=11.08 P<0.01)2001~2003年HBsAg阳性率呈下降趋势;不同地方HBsAg阳性率县城低于乡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仪征市孕前健康检查的男女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携带情况,分析性别间乙型肝炎携带率的差异,为妇幼保健工作提供理论上的参考。方法于2011年8月至2012年7月对仪征市11个乡镇5751名孕前健康检查的男女进行HBsAg携带情况调查,采用ELISA法进行HBsAg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受检的5751名检测对象中(男2665例,女3086例)共检出阳性结果 333例,总检出率为5.79%,男性阳性率为7.20%,女性阳性率为4.57%,男女阳性率存在显著性差异(χ2=18.21,P<0.01)。结论仪征市孕前健康检查的男性HBsAg阳性率明显高于女性HBsAg阳性率,因此男性更应该重视对肝脏的保护,相关部门应多开展预防乙型肝炎的健康教育,加强孕前男女的HBsAg的筛查,以进一步控制和减少孕前男女的HBsAg的携带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