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德洪 《北方药学》2014,(1):163-164
为了促进我院药销专业学生生药学课程的学习,生药课程中重点注重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的改进,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课前学生演讲、角色扮演、课外实地考察、市场调研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了保证教学效果,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促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学生相应的成果进行科学考核。学生生药知识掌握较好,还能学以致用,达到了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2.
在生药学教学过程中优化多媒体课件、重视生药标本教学、充分运用案例分析教学法等,并注重扩充实验课程项目、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理论及实验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3.
曾建红  何川  王晓华  戴平 《海峡药学》2012,24(1):243-245
本研究从理论和实践研究出发,探讨网络课程与课堂教学整合的模式。在借鉴了几个优秀模式的基础上设计《生药学》网络课程与课堂教学整合的理论基础,并以此理论基础为依据,设计生药网络课程与课堂教学整合模式。结果表明混合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学系统设计理论、交流与学习者控制理论是《生药学》网络课程与课堂教学整合的理论依据,通过《生药学》网络课程与课堂教学整合模式的实践,能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4.
生药学是一门研究生药鉴定方法和质量控制的学科,是临床医学、中药学、中医学、化学及分子生物学等多个学科的汇集点,也是药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在专业学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长期以来,生药学教学内容枯燥、易学难记是学生普遍反映的问题。因此,应在生药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不断地探索和改进。  相似文献   

5.
《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是药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而其实验课教学是教学中学生获取生药鉴定的各种方法和操作技术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为了保证实验课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必须有相应的考核体系做保障。我们对近年来实验教学进行总结分析,建立了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实验考核体系。为了使学生的实验成绩能如实地反映学生的实际能力,我们将实验考核评定划分为三部分:  相似文献   

6.
药学专业《生药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生药学主要是利用药用植物(动物)学、天然药物化学、药理学和中医学等学科知识,来研究生药的名称、来源、采制加工、鉴定、成分和临床应用的科学。它是综合运用其它学科的知识和技术来解决生药品质,鉴别生药的真伪优劣。实验课是培养学生掌握基本操作技能的重要教学环节。加强实践教学,突出能力培养是实用型生药学人才教育的重点。目前生药学实验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验证性实验多、内容重复且单调陈旧的问题。近年来,我们在继承传统鉴别经验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7.
目的发展《生药学》教学模式的转变,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方法在继承优良的传统生药学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笔者通过实际教学经验及切身体会,利用本地药用资源情况,开展野外实地调研学习活动,再结合改革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转变考核方式,探索生药学教学的新模式。结果通过以上探索的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生药学的教学质量,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生药鉴定的综合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生药学的兴趣。结论笔者通过实际的教学实践,探索出一些教学方法,为生药学教学模式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生药学实验是生药学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实验教学,加强培养学生基本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对生药真伪优劣的鉴定能力;通过分析近年来生药学实验教学的现状,针对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优化实验课程内容,转变实验教学模式,改进实验技能考核方法,增设跨学科的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等各个方面,进行探索和改革。  相似文献   

9.
分子生药学作为新兴的学科,在课程教学中面临不少挑战。在国家要求开展一流课程建设的新形势下,从理论课程到实验课程,从线上到线下以及混合式教学,从实际操作到虚拟仿真等方面的教学都面临更高的要求。为提高分子生药学的课程建设能力,本文从课程思政建设的推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执行、实验教学模式的组织、过程性评价体系的构建、加强师资培训和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等方面对分子生药学课程建设进行探讨,为进一步将其打造成一流课程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0.
物种双名法按自然系统排列,保证全人类能够有统一标准共同认识地球上的生物。药用植物和生药拉丁双名的相关知识是药学本科药用植物学和生药学理论课程教学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开展植物分类和生药鉴定研究的基本功和有用手段。但是目前在医科大学药学本科专业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学双方均不重视植物和生药拉丁名知识的现象,本文剖析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以及由此带来的影响,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提供了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1.
《生药学》是药学专业实践性很强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其涉及学科范围广、内容丰富、学习难度较大。通过实验考试改革,严格实验教学训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率,树立良好的思想作风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从而使学生熟练掌握《生药学》基本实验技能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生药学和药用植物学教学中的体会和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药学>和<药用植物学>两门课程是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其主要学习方法是实验,生药标本和切片的观察是实验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结合高职生实际,教师应解放思想、引领变革,本着科学求实、服务学生宗旨,发扬愚公移山、时代创新精神,巧借汉字、诗歌、成语等,通过信息加工包括编制中药鉴定歌诀、奇特形象记忆"典故"、生药形意码等为高职生打造一系列精巧教学工具,促成前期教学的顺向正迁移,构筑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生药学理论教学模式并以众多教学成果大幅增强药学高职生学习生药学的兴趣、信心及恒心。  相似文献   

14.
《生药学》教学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桂彬  孙正华 《安徽医药》1999,3(1):48-49
计算机辅助教育(CAI)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尤其是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集声图像于一体,有利于动态化教学.促进立体教育的实现。《生药学》是一门专门研究生药的学科,也是药学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生药学》研究内容与范围较广,包括药用植物学,生药名称、来源、栽培《饲养》、采收加工、性状鉴定、显微鉴定、理化鉴定、化学成分、药理、制剂及临床应用等方面。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在传统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兴安白芷进行系统的生药学研究以区别于其他白芷类药材.方法 按照常规生药学方法进行来源、性状、显微鉴定,按<中国药典>2005年版白芷项下方法进行薄层鉴别与含量测定.结果 找出了兴安白芷在生药性状、组织构造及化学成分上的主要特征.结论 为白芷种质资源的评价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朱海涛  陈黎  邓雪华  杜士明  陆晓苏  雷震 《医药导报》2007,26(11):1392-1393
目的 介绍一种适用于生药教学的显微观察和记录方法。方法 举例介绍数码显微摄影技术在生药学教学及科研中的应用。结果 数码成像图比墨线图更真实、更直观地反映了药材的显微构造。结论 该技术可应用于生药学教学及科研实践。  相似文献   

17.
刘霏 《首都医药》2007,(19):25-26
近几年,随着生药学的发展,生药学现代科学技术开始广泛应用在中药鉴定上,特别是以有效成分为指针的质量标准研究,而不少中医专家则认为,药材的来源、产地、生长年期等才是能真实反映中药的质量标准,传统鉴别方法才是中药质量控制的主要手段。这些往往与现代生药学对中药材质量控制的研究方法相悖。针对中药与生药的区别、生药学的发展及对中药传统鉴定方法的影响等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肖培根院士及部分生药学专家和中药专家。  相似文献   

18.
探索案例结合访谈教学在生药学教学中的应用,采用全新的案例结合访谈教学模式对生药学的教学进行试验。与传统教学方式对比,以考试成绩、学生问卷、学生交流和教师自我评价方式评价教学效果。案例结合访谈教学模式优于传统教学。案例结合访谈教学方法切实可行,可进一步推广到其他医药学学科教学。  相似文献   

19.
田蜜  雷琪 《现代医药卫生》2013,(20):3166-3168
生药学是一门具有很强理论性、实践性和直观性的学科.对生药学目前教学现状予以分析,根据特定教学对象优化精简理论教学内容;实验教学改革中在内容上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以提高学生综合操作技能,方式上突出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并建立开放实验室以培养其创新意识;大胆改革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注重平时教学过程的形成性评价与实验考核评价相结合.经过一系列初步的探索和试点,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0.
分子生药学是集多学科交叉一门新课程,必须具备遗传学、生物化学、生药学、分子生物学相关知识。本文从我校本科生、研究生中开设分子生药学课程的实践出发,分析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推进课程建设的思路,以期为中医药院校分子生药学课程的开设与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