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肝局部脂肪缺失俗称为"肝岛".其声像图表现为明亮的脂肪肝回声中出现边界不清的低回声区。本组397例脂肪肝患者肝右前叶局部脂肪缺失患者,均经超声检查发现,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现对其超声资料总结如下。资料与方法1999年12月至2005年12月,397例肝右前叶局部脂肪缺  相似文献   

2.
脂肪乳剂对大鼠脂代谢及肝组织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脂肪乳剂对大鼠脂代谢及肝组织学的影响。方法:40只大鼠随机分成4组。行模拟手术后,对照组予以标准颗粒饲料喂养,3个实验组均行颈静脉插管,连续TPN5d。其中全糖组全由葡萄糖供能,10%Intralipid(IL)组和20%IL10%IL组血浆总胆固醇和游离胆固醇明显升高,并出现大量LPX,除20%IL组出现少量LPX外,其他各组各项血脂指标均未见改变,3个实验组均见不同程度的肝细胞脂肪浸润和轻度胆汁淤积。结论:(1)甘油三酯能较快代谢廓清,脂肪乳剂中过剩磷脂易致高脂血症。(2)葡萄糖和脂肪双能源提供热卡可减少肝脂肪浸润的发生。(3)禁食可能是TPN后胆汁淤积发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肝局部脂肪缺失的超声造影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肝局部脂肪缺失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16例疑诊为肝局灶性脂肪缺失患者进行超声造影检查,所有患者在超声造影检查前或检查后进行增强CT或增强MRI检查。结果16例患者二维超声均显示为在脂肪肝基础上的低回声病灶,最大为50 mm×39 mm,最小为17 mm×14 mm。所有病灶在动脉相均无明显增强,在门脉相及实质相均增强呈等回声,在造影模式下均未显示明显占位性病灶。所有病例行增强CT或增强MRI检查提示正常肝或脂肪肝,未见明显占位性病变。1例患者行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病理报告为正常肝组织。结论肝超声造影检查对肝局部脂肪缺失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是肝局部脂肪缺失的首选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19岁,因右肩背及右腰部疼痛11 d入院。体格检查:皮肤、巩膜无黄染,生命体征正常,右侧胸廓明显隆起,肋间隙饱满,心肺查体未见异常,腹部平坦,未见胃肠形及蠕动波,未见腹壁静脉曲张,腹软,无压痛、反跳痛,肝脏上界平右锁骨中线第4肋,下界肋缘下6厘米,质地硬,未触及明显结节,无压痛,肝区无明显叩击痛。超声检查:肝右叶体积明显增大,于肝右叶内可见大小约25 cm×19 cm的囊实性偏强回声包块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性 ,49岁 ,体检时 B超发现肝内见大小不一多个实性强回声占位 ,边界较清 ,较大的 2 .2 cm× 2 .0 cm,较小的 1.0 cm× 1.0 cm或更小 (图 1) ,肝脏大小形态正常 ,肝内管道走行正常。B超诊断 :肝内多发实性占位病变 ,良性病变可能性大 ,不除外多发性血管瘤。 CT诊断 :肝内多发占位 ,边界较模糊 ,多考虑恶性肿瘤。PET诊断 :肝内多发占位 ,代谢较低 ,多考虑良性病灶。血标本 :AFP、CEA均在正常范围内 ,总胆固醇 4.9mol/ L ,甘油三酯 0 .97mol/ L。后患者在 B超引导下行肝内占位穿刺活检 ,并负压抽吸少许血性液涂片 ,送细胞学检查。…  相似文献   

6.
黎红萍  陈晓霞  邓玲玲 《全科护理》2016,(18):1935-1937
正肝癌的各种治疗方式中,肝移植是目前有效的治疗方式之一,尤其对于各种良性终末期肝病~([1])。但是肝移植术后会出现各种并发症,切口脂肪液化就是其中之一。脂肪液化诊断:(1)发现时间为术后4d~7d,大部分病人无明显自觉症状,常规查体发现切口敷料有黄色渗液,按压时皮下渗液增多;(2)切口愈合不良,  相似文献   

7.
目的 检测中国汉族健康人群的肝脏脂肪分数及肝储铁水平,并评价脂肪分数及肝储铁水平相关性。方法 应用GE Discovery MR750W测定45名受检者的肝脏脂肪分数和R2*值。采用IdealIQ序列进行上腹部扫描,应用AW VolumeShare 5工作站软件,通过在肝脏上选择ROI的方法直接获得R2*值及肝脂肪分数。采用t检验的方法分别检验不同性别、年龄组间脂肪分数、R2*值均数的差异,应用Spearman分析的方法分析R2*值及脂肪分数的相关性。结果 45名健康人肝脏脂肪分数为1.15%~10.26%,R2*值为46.45~89.30 Hz。男性与女性、青年人与中年人的肝脏FF、R2*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脂肪分数与R2*值呈线性正相关(r=0.432,P=0.003)。结论 运用3.0T MRI IdealIQ序列能够同时测定肝脏脂肪含量及铁浓度,肝脏脂肪含量与肝铁浓度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2型糖尿病腹型肥胖患者肝内脂肪沉积的危险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腹型肥胖患者肝内脂肪沉积的危险因素.方法:以未用过口服降糖药的腹型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1H-MRS法评估肝内脂肪含量(IHCL),比较IHCL水平不同组的脂肪量及分布、代谢改变和循环中脂肪因子、细胞因子的水平.结果:以IHCL值的下四分位数为切点分成少量脂肪浸润组与明显脂肪浸润组时,两组间体重、体质量指数(BMI)、腰围、腰臀比这些简单体脂指标无显著差别.而L3断面的CT扫描显示腹腔内脂肪占总横断面脂肪百分比差别具统计学意义(45.27±17.01比56.72±8.77,P=0.02).明显脂肪浸润组的血清脂联素水平显著低于少量脂肪浸润组(19.49±12.08比12.36±5.03,P=0.022),而血清瘦素、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在两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校正性别和年龄后,IHCL与腹腔内脂肪占横断面总体脂百分比(r=0.58,P<0.05),肝脏体积(r=0.46,P<0.05),血脂联素水平(r=0.43,P<0.05)及HOMA-IR (r=0.62,P<0.05)相关.结论:腹型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IHCL与腹腔内脂肪占横断面总体脂百分比、肝脏体积、血脂联素水平及HOMA-IR相关.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病人由于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或胰岛素抵抗,引起长期高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升高,蛋白质、脂肪代谢障碍,进而引起一系列慢性并发症,其中心、肾、眼、脑及周围神经等的慢性并发症多较易引起重视,但作为人体能量代谢的主要器官肝脏亦可受到损害,其发生率为10%-30%。我们对100例糖尿病病人进行了肝功能的检测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内源性肝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L-fabp)在转录水平的表达与小肠干细胞增生分化的时空关系。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原位杂交和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等技术,分别检测胚胎期E14d,E17d,E19d和幼鼠期P1d,P2d,P7d,P28d大鼠小肠上皮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L-fabpmRN水平及其定位分布。结果胎鼠E19d,小肠细胞内L-fabp基因开始转录mRNA为(2.8±0.23)%。到幼鼠期P2dL-fabpmRNA水平达到最高峰为(6.31±0.24)%,与E19d比较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的意义(P<0.001,t=8.411)。幼鼠P1d、P7d、P14d、P28d期,L-fabpmRNA水平有所减少,分别为(4.2±0.25)%,(3.89±0.23)%,(3.3±0.26)%,(3.36±0.23)%。与E19d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t=2.754,2.671,2.167,2.243);L-fabpmRNA原位杂交定位分析显示,E19d少量阳性细胞开始出现于绒毛顶部,阳性率约为1%。从P1d~P28d,L-fabpmRNA阳性细胞表达率不断升高,阳性率分别为12%,45%,65%,89%,并且分布范围从绒毛顶部向下逐渐扩大,而小肠隐窝底部细胞始终为阴性。与此相反,从P14d到P28d,PC-NA阳性细胞逐渐减少;到P28d,阳性细胞只局限于隐窝内细胞。结论肠道干细胞发育分化过程中,内源性L-fabp基因mRNA水平的变化,可能与L-fabp参与细胞分化成熟过程中磷脂膜构建及脂肪酸吸收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去脂软肝丸对四氯化碳所致小鼠实验性脂肪性肝炎的影响;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5组,各组分别给药,每日1次,连续给药10天。末次给药后1h,小鼠ip0.1%CC14花生油溶液10mlkg,取血,测定ALT、AST,取肝脏,制肝匀浆,测定LTG、LTC,再取部分肝组织,做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去脂软肝丸能明显降低由四氯化碳所引起的ALT、AST及LTO、LTC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发病率逐年攀升,若不加以治疗干预,可进一步发展为肝硬化、肝衰竭,甚至是肝癌,成为世界范围内的重要公共卫生难题.该病病位主在肝,脾虚为其发病的基础,肝郁脾虚证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中普遍存在,运用"理脾调肝"法治疗本病效果可观.基于此,作者从"理脾调肝"角度探析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肝郁脾虚证的中医治疗,以期为该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达到更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超声测量肝前脂肪最大厚度(Vmax),预测其在冠状动脉疾病的发生及严重性。方法选自我院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185例,根据有无冠状动脉狭窄进行分组,其中冠心病患者144例,非冠心病患者41例。应用超声测量两组患者的Vmax及皮下脂肪厚度最小值(Smin),并对两组各参数进行比较分析。通过绘制受试者特征曲线比较分析Vmax与传统预测冠状动脉疾病的危险因素腰围预测冠状动脉疾病的能力。结果冠心病组患者Vmax增加,与非冠心病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Smix无明显增加;Vmax随病变血管数目增多而增加(P<0.05),Vmax与Smin呈低度正相关(r=0.397,P<0.001)。ROC曲线分析Vmax预测冠状动脉疾病的临界值分别为0.84cm,敏感性73.6%,特异性68.3%,曲线下面积为0.716,P<0.001,较腰围(敏感性72.9%,特异性58.5%,曲线下面积0.612,P=0.028)能更好地预测冠状动脉疾病。结论 Vmax能独立预测冠状动脉疾病发生和严重性,与传统预测冠状动脉疾病的危险因素腰围比较,超声测量Vmax可为临床提供新信息。  相似文献   

14.
自体脂肪是整形外科进行软组织填充和塑形的常用填充材料,具有取材简单、操作快捷、塑形好等优点。本文对脂肪面部填充的理论基础、自体脂肪存活研究、移植干细胞、脂肪室、自体脂肪移植术以及脂肪移植并发症和处理措施的研究进行综述,为自体脂肪移植技术进一步发展和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肝局灶性脂肪缺损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21例常规超声拟诊为肝局灶性脂肪缺损患者进行超声造影检查,并与增强CT检查结果对照。结果 21例患者确诊为:肝局灶性脂肪缺损19例,转移性肝癌1例,肝血管瘤1例。增强CT对19例肝局灶性脂肪缺损提示为正常肝或脂肪肝,误诊1例肝血管瘤为肝囊肿;超声造影无误诊。结论超声造影检查对肝局灶性脂肪缺损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可以作为肝局灶性脂肪缺损明确诊断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剪切波弹性成像(SWE)技术评估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肝纤维化程度的应用价值。方法将8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40只)和实验组(48只),对照组给予普通饲喂,实验组通过饮食调配建立不同肝纤维化分期的NAFLD模型,分别于第1、2、3、8、12周末随机抽取对照组大鼠8只,与预定喂养结束的实验组大鼠一起行SWE检查获取肝脏杨氏模量平均值(Emean),并处死行病理检查;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Emean预测不同肝纤维化程度的诊断效能。结果肝纤维化F0期、F1期、F2期、F3期、F4期分别有52只、6只、6只、18只、6只,考虑建模成功,其对应的Emean分别为(5.46±0.37)kPa、(6.28±0.33)kPa、(6.42±0.41)kPa、(9.01±0.95)kPa及(15.88±2.49)kPa,不同肝纤维化分期Emean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5.5,P<0.05);除F1期与F2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任意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所有大鼠肝脏Emean与肝纤维化程度呈显著正相关(r=0.82,P<0.001)。SWE诊断肝纤维化≥F1、≥F2、≥F3、F4期的截断值分别为6.3 kPa、7.4 kPa、8.6 kPa、9.7 kPa,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7、0.89、0.93、0.98,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3.3%、93.3%、100%、100%和85.5%、83.1%、91.3%、92.7%。结论SWE技术可有效评估大鼠NAFLD肝纤维化程度。  相似文献   

17.
超声诊断各种病因引起的胆总管扩张,已被公认为理想的无创性检查方法。但在常规超声检查中,由于胃肠气体干扰,一些肝外胆管梗阻性病变不能得到满意的超声显示。既往需要PTC、ERCP、CT或胆道镜以明确病因。1996年以来,我们应用口服液体脂餐使胃十二指肠充盈作为肝外胆管的透声窗,观察其后方胆管梗阻病变,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8.
1病例资料女,56岁。主因原发性肝癌拟行肝动脉栓塞及化疗药物灌注治疗入院。患者1个月前在我院经肝穿刺组织活检诊断为原发性巨块型肝癌。予肝动脉栓塞及化疗药物灌注治疗,灌注药物为羟喜树碱20 mg、顺铂100 mg、表柔比星40 mg、丝裂霉素10 mg。本次入院行  相似文献   

19.
目的Ⅲ型前胶原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患者血清中转化生长因子13,(TGF—β1)和瘦素水平进行检测,并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从而探讨两者对肝纤维化的影响。方法检测32例NASH患者血清瘦素水平以及TGF—β1水平,同时选取31例单纯性脂肪肝,24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同时检测NASH患者的血清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脂酸(HA)、层黏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 Ⅲ),并对血清瘦素水平以及TGF—β1水平、肝纤维化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NASH患者血清瘦素水平以及TGF-β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并且NASH患者血清瘦素水平、TGF—β1水平以及肝纤维化指标之间呈正相关。结论瘦素在NASH发病中具有独立的致病作用,并可能是通过TGF—β1系统而导致肝纤维化形成。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肝组织脯氨酰内肽酶(PREP)活性在小鼠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NASFL)转变为脂肪性肝炎中的作用。方法取32只C57BL/6J雄性小鼠,按照随机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给予常规饲料进行喂养)和观察组(给予高脂饮食诱导建立NASFL模型),分别于喂养4周与12周时,将小鼠处死。用HE染色观察两组小鼠喂养4周和12周时肝组织病理学改变情况,比较两组小鼠喂养4周和12周时体质量、睾脂指数、肝指数和血生化指标变化的差异,并同时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两组小鼠喂养4周和12周时PREP蛋白表达,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小鼠PREP mRNA相对表达量,用Suc-Gly-Pro-AMC底物法对PREP活性水平进行检测。结果喂养4周时,两组小鼠体质量、肝指数和睾脂指数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喂养12周时,观察组小鼠体质量、肝指数和睾脂指数较对照组均明显增大(P 0. 05)。喂养4、12周时,观察组小鼠空腹血糖(FBG)、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及谷氨酸转氨酶(ALT)较对照组均明显升高(P 0. 05)。喂养12周时,观察组小鼠PREP蛋白、PREP mRNA及PREP活性水平较喂养4周时均明显升高(P 0. 05),且较对照组喂养12周时的水平均明显升高(P 0. 05)。结论肝组织中PREP活性水平改变在小鼠NASFL转变为脂肪性肝炎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