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比较先天性前尿道瓣膜及憩室对上尿路的损害,分析二者是否同一疾病不同表现的可能,并了解其对上尿路的损害.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1990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先天性前尿道瓣膜(52例)及憩室(26例)患儿临床资料,比较其临床表现、手术方式及术后恢复情况.两组间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20例(38.5%)前尿道瓣膜患儿及38例(30.8%)前尿道憩室患儿存在不同程度膀胱输尿管返流,前者20例(38.5%)及后者12例(46.2%)存在上尿路积水.两组在输尿管反流发生率及程度、上尿路积水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尿道瓣膜患儿存在膀胱憩室和(或)成小梁改变者明显多于前尿道憩室患儿(P<0.05).11例前尿道瓣膜及6例前尿道憩室患儿接受了2次或2次以上手术,其中5例行膀胱输尿管再植抗反流.存在输尿管反流的11例前尿道瓣膜和4例憩室患儿获随访,随访时反流消失或不超过3级.结论 本研究中,前尿道瓣膜和憩窒患儿上尿路积水和膀胱输尿管反流情况无明显差异,支持二者是同一疾病不同表现形式的判断.对于存在膀胱输尿管反流的患儿,当下尿路梗阻解除后,若反流仍达4级以上,可以考虑采取抗反流手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经尿道镜后尿道瓣膜切除术后伴有排尿异常患儿上尿路、膀胱功能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7月至2012年2月收治的行尿道镜电灼后尿道瓣膜术后获得随访的58例患儿的病例资料,归纳总结其存在的临床症状、影像学异常以及尿动力学检查结果,并将其分为排尿正常组(10例)和排尿异常组(48例),对其年龄分布、上尿路情况、尿动力学参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术后仍存在的临床症状有:尿失禁18例(31.0%),反复泌尿系感染8例(13.8%),排尿费力、滴尿15例(25.9%),尿频4例(6.9%),尿不尽5例(8.6%),无明显症状10例(17.2%),肾功能衰竭3例(5.2%).影像学检查示:术后仍存在双肾积水者50例91侧(86.2%),存在膀胱输尿管反流23例27侧(39.7%).58例患儿中56例(96.6%)存在不同程度的尿动力学异常.逼尿肌不稳定者占16例(27.6%%);逼尿肌收缩无力者6例(10.3%);残余尿量>10 ml者25例(43.1%);腹压参与排尿者23例(39.7%).比较排尿正常组与排尿异常组单侧肾输尿管积水比例(11.1% vs 88.9%)、双侧肾输尿管积水比例(9.8% vs 90.2%)、单侧膀胱输尿管反流比例(6.7% vs 93.3%)、双侧膀胱输尿管反流比例(12.5% vs 87.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排尿正常组与排尿异常组逼尿肌漏尿点压力[(29.1±5.5)CmH2O vs (50.4±4.8)CmH2O]、膀胱顺应性[(12.1±3.8)ml/cmH2O vs (4.0±0.1)ml/cmH2O]、残余尿量比较[(21.3±8.1)ml vs (45.7±9.6)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后尿道瓣膜患儿解除梗阻后多数患儿仍存在不同程度膀胱功能问题,排尿异常组膀胱功能及上尿路情况明显差于排尿正常组.后尿道瓣膜患儿术后应注意排尿情况,定期做尿动力学检查,对症处理,以更好的保护肾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膀胱皮肤造口术在新生儿尿路畸形患儿中的早期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1月至2006年6月因先天性尿路畸形行膀胱皮肤造口术的患儿资料,包括原发病、临床表现、影像检查、皮肤膀胱造口术后转归等。结果共13例新生儿,均为男婴,手术日龄16~28天,平均22天,其中后尿道瓣膜8例,前尿道瓣膜1例,双侧原发性膀胱输尿管反流4例。膀胱皮肤造口术后半年至1年复查,2例因皮肤膀胱造口狭窄改为膀胱造瘘,1例仍间断反复泌尿系感染,17侧膀胱输尿管反流中6侧反流消失,16侧肾输尿管积水中5侧消失,无肾、输尿管积水及膀胱输尿管反流加重病例。结论尿路畸形新生儿行皮肤膀胱造口术操作简单、易护理,可有效引流尿液,抑制膀胱输尿管反流,改善泌尿系感染,保护肾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后尿道瓣膜患儿行经尿道镜瓣膜切除术后的尿动力学改变.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本院收治的17例因后尿道瓣膜经尿道镜瓣膜切除术患儿的临床资料.均采取问卷调查、排尿性膀胱尿道造影、静脉肾盂造影、泌尿系超声、尿动力学检查等进行随访,重点分析尿动力学检查结果.结果诊断时常见症状排序依次为排尿困难、泌尿系感染症状、尿失禁等.术前发现肾积水17例,膀胱输尿管反流9例.均行经尿道镜瓣膜切除术.平均随访时间27(15~40)个月.临床症状均消失或减轻,无尿道狭窄、尿道瘘,造影检查提示解剖性梗阻均已解除,9例肾积水较前好转;8例存在膀胱输尿管反流.16例(94.1%)存在尿动力学异常,7例(41.2%)表现为膀胱顺应性降低,平均最大逼尿肌压力降低,逼尿肌不稳定;7例(41.2%)表现为残余尿增多.8例(47.1%)膀胱容量低于同年龄正常预测值的80%.结论后尿道瓣膜切除术后膀胱功能异常仍然存在,尿动力学检查能及时发现膀胱功能损害及其程度,建议PUV患儿术后定期行尿动力学检查,以了解膀胱功能,保护上尿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钬激光治疗后尿道瓣膜疾病的疗效,总结临床经验,推广钬激光在后尿道瓣膜疾病中的应用。方法 29例后尿道瓣膜症患者,均为男性,行膀胱尿道造影、静脉尿路造影、经尿道输尿管镜检查诊断。均采用全麻,取膀胱截石位,运用钬激光电视监视下将后尿道瓣膜逐个点烧灼切除,再次检查后尿道,后尿道通畅,撤镜。挤压耻骨上膀胱体表处,见冲水样尿液从尿道流出,尿线较前明显增粗。术后给予抗炎、补液及对症处理。留置导尿管2 d~1周不等,并留置膀胱造瘘管。结果行钬激光后尿道瓣膜切除术,术中诊断后尿道瓣膜类型均为I型,手术几乎无出血,手术时间短,操作方便。术后随访3个月至2年,24例行经尿道膀胱输尿管镜钬激光手术治疗1次后,排尿费力症状缓解,延缓上尿路扩张损害。表现为:双肾积水改善,B超随访双肾及输尿管扩张情况均不同程度好转,残余尿均较小,术后半年随访尿流率,最大尿流率、平均尿流率均明显高于术前,排尿时间较术前明显缩短。5例症状无改善,行二次钬激光后尿道瓣膜切除术,术后尿流率在7~18 mL/s范围。本组病例术后尿动力学检查结果示:29例中,16例(占94.1%)存在不同程度膀胱功能损害,尿动力学检查表现为顺应性降低,逼尿肌不稳定(占37.9%),10例(占34.5%)残余尿增多。结论经尿道钬激光治疗后尿道瓣膜是一种安全、微创、有效治疗后尿道瓣膜的手段,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尿道瓣膜切开手术后后尿道瓣膜合并膀胱输尿管反流及肾积水的变化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儿童医院2010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19例后尿道瓣膜合并膀胱输尿管反流患儿的临床资料。患儿年龄6~182个月,平均(27.4±7.2)个月;单侧反流12例,双侧反流7例;均行经尿道瓣膜切除术。分析患儿术前、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肾盂前后径、输尿管宽度、肾实质厚度及膀胱输尿管反流程度的变化情况。结果 19例术后随访13~84个月,平均(38. 8±9. 8)个月;与术前相比,患儿术后1年肾盂前后径及输尿管宽度变小,肾实质厚度增加(P0.05);术后1年膀胱输尿管反流消退比例为68.4%(13/19),术后6个月轻度反流和重度反流改善率分别为40%和36. 3%,术后1年分别为53.3%和45.4%。对6例瓣膜切开术后仍有持续反流的患儿行尿动力学检查,其中4例表现为逼尿肌不稳定,3例表现为膀胱顺应性差。结论经尿道瓣膜切开手术可以改善后尿道瓣膜所致的膀胱输尿管反流及肾积水,对于后尿道瓣膜切开术后反流仍持续或加重的患儿建议行尿动力学检查,并随访膀胱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肛门直肠畸形术后排尿功能障碍的原因及治疗对策.方法 肛门直肠畸形术后患儿10例,男7例,女3例,年龄1~12岁.肛门闭锁直肠尿道球部瘘4例,肛门闭锁直肠尿道前列腺部瘘3例,泄殖腔畸形1例(共同管<3 cm),肛门闭锁并球形结肠1例,肛门闭锁直肠前庭瘘1例.10例患儿均有排尿困难,其中3例伴有尿失禁.MRI显示2例合并脊髓栓系.排泄行膀胱尿道造影显示3例合并左侧输尿管Ⅳ°反流及肾积水,其中1例存在后尿道憩室,无1例发现尿道狭窄.尿动力学检查显示9例膀胱容量及残余尿增加,充盈期逼尿肌压正常,无逼尿肌过度活动,尿流率下降,其中8例逼尿肌收缩力下降,1例逼尿肌收缩力正常.另外1例直肠前庭瘘合并脊髓栓系患儿膀胱容量减少、残余尿增多、尿流率下降,充盈期逼尿肌压升高,合并逼尿肌过度活动.直肠尿道瘘合并后尿道憩室患儿行后矢状入路尿道憩室切除,泄殖腔畸形和直肠尿道前列腺部瘘术后合并输尿管反流患儿行左侧输尿管再植,8例合并神经性膀胱的患儿坚持清洁间歇导尿.结果 随访6个月~5年,泄殖腔畸形患儿1年后仍存在左侧输尿管反流及肾积水,直肠尿道球部瘘合并尿道憩室患儿输尿管反流及肾积水消失,无排尿困难及残余尿,直肠尿道前列腺部瘘合并左侧输尿管Ⅳ°反流及肾积水患儿输尿管反流消失,仍需间歇导尿,其余7例患儿无1例出现上尿路损害.结论 肛门直肠畸形合并脊髓发育不良及手术损伤可导致神经性膀胱.术中直肠尿道瘘处理不当可能导致尿道憩室或尿道狭窄.清洁间歇导尿是神经性膀胱的首要治疗方法,对于后尿道憩室可行尿道憩室切除术.  相似文献   

8.
后尿道瓣膜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后尿道瓣膜对上、下尿路的损害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158例后尿道瓣膜病例。年龄14d~15岁,〈1岁59例(37.3%),平均3岁3个月。手术除经尿道内切开瓣膜外,曾做膀胱造口20例,输尿管皮肤造口5例以及睾丸固定3例。结果108例(68.4%)随访3个月~17年,平均2.5g。正常排尿54例,经常滴尿16例。因VUR或输尿管膀胱交界部梗阻需输尿管再植16例,肾切除5侧,肾造瘘4例,膀胱造瘘1例。死亡6例,生长发育落后2例。1例因并发前尿道瓣膜,2例尿道狭窄再次经尿道内切开,1例尿道闭锁做尿道吻合。结论后尿道瓣膜是男儿最常见的先天性下尿路梗阻性疾病,可致严重的上、下尿路损害,需尽早引流尿路,控制感染。减少肾功能损害。1岁以下婴儿如无合适切除镜时应先做膀胱造口。对排尿功能不良患儿应做尿动力学检查,以确定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排尿性膀胱尿路X线造影术(MCU)在尿路感染患儿中的检查时机,为早期诊断膀胱输尿管反流提供依据.方法 分析2003年1月-2007年12月我院住院患尿路感染并行排尿期膀胱尿路X线造影术检查的患儿,分析相关的B超,放射性核素肾静态扫描,肾功能(血尿素氮、血肌酐),尿常规,尿微量蛋白(尿IgG、Alb、TRF、RBP、NAG、a1-MG),中段尿培养等检查.结果 [1]进行MCU检查的患儿共392例,年龄1个月-14岁,平均年龄(2.43±3.10)岁.无膀胱输尿管反流者230例;有膀胱输尿管反流者162例;其中原发性膀胱输尿管反流150例,男女比为1.23:1.[2]原发性膀胱输尿管反流阳性、阴性两组患儿间,放射性核素肾静态扫描(DMSA)中表现为急性期放射稀疏、肾疤痕、尿微量蛋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原发性膀胱输尿管反流患儿年龄分布为<2岁93例(62%),2-7岁39例(26%),>7岁18例(12%).结论 对尿路感染伴随DMSA异常,尿微量蛋白明显增高的患儿应提高警惕,积极行MCU检查,特别是<2岁的男童更应重视.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新生儿后尿道瓣膜(posterior urethral valve,PUV)的早期诊断、治疗和疗效评估.方法 收集2009年2月至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19例新生儿PUV患儿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诊断、治疗及疗效.术前行B型超声、排泄性膀胱尿道造影(voiding cystourethrography,VCUG)和CT尿路造影检查,所有患儿均行一期经尿道内瓣膜切开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TUR).术后随访排尿情况,行VCUG、B型超声和尿流动力学检查,评价泌尿系统结构和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1例术后因酸中毒、呼吸衰竭死亡,2例失访,16例获术后随访.随访6个月~6.5年,平均3.2年.6例患儿因瓣膜残留再次行CT尿路造影,术后有1例发生尿道狭窄,予多次扩张尿道后缓解.正常排尿12例,其中5例可见夜间遗尿;偶有湿裤2例,尿频2例.19侧膀胱输尿管反流(vesieoureteral reflux,VUR)中10侧完全消失,6侧减轻,因严重反流不能缓解需行输尿管再植2例.术前有12例膀胱评分为严重(5或6).16例患儿最后1次VCUG检查示,膀胱评分均改善至轻度.B型超声检查示肾积水、输尿管扩张缓解10例,6例减轻.12例患儿行尿流动力学检查,平均检查年龄为3.3岁;平均安全膀胱容量为(115±19)ml,与年龄匹配;8例表现为低顺应性;10例出现逼尿肌不稳定,并给予索利那新抑制膀胱过度活动,口服3个月后复查尿流动力学,7例逼尿肌不稳定获得改善.结论 新生儿期PUV改善一般情况后行尿道镜下瓣膜切除安全有效,部分患儿需二次切除.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泌尿道感染合并肾积水患儿的临床特点及并发尿路畸形的特点。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4年11月间收治的843例泌尿道感染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经B超检查肾盂分离4~9mm患儿为轻度肾积水,肾盂分离≥10mm患儿为中重度肾积水,分析患儿并发膀胱输尿管反流和其他尿路畸形及细菌培养阳性率、耐药菌发病率。结果53例轻度肾积水患儿,合并膀胱输尿管反流7例,髓质海绵肾1例;32例中重度肾积水患儿,合并膀胱输尿管反流3例,肾盂输尿管扩张8例,重复肾2例,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3例,输尿管囊肿2例,后尿道瓣膜1例。轻度肾积水患儿尿培养阳性共34例,革兰阴性菌31例(91.2%),革兰阳性菌3例(8.8%),以大肠埃希菌为主(21/34,61.8%);中重度肾积水患儿尿培养阳性共18例,17例细菌感染,1例真菌感染,革兰阴性菌17例(94.4%),其中大肠埃希菌13例(72.2%)。轻度肾积水尿培养阳性患儿耐药菌13例(13/34,38.2%),中重度肾积水尿培养阳性患儿耐药菌17例(17/18,94.4%)(x2=15.234,P﹤0.001)。结论轻度肾积水患儿合并膀胱输尿管反流多见,中重度肾积水患儿合并其他泌尿道畸形多见;中重度肾积水患儿耐药菌比例较轻度肾积水患儿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上肾功能差的重复肾合并输尿管膨出患儿, 行上肾输尿管切除术后, 输尿管膨出的转归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9月至2019年6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收治的重复肾合并上肾输尿管末端膨出的32例患儿临床资料。所有患儿经后腹腔镜入路, 行重复肾上肾输尿管切除术, 随访其术后输尿管膨出的变化、并发症及再手术情况, 分析输尿管膨出的转归情况。结果最终仅24例患儿获得随访, 获访患儿的手术年龄为(23.3±18.9)个月, 范围在3~81个月;随访时间为(85.4±34.8)个月。其中19例术后超声检查提示输尿管膨出消失, 4例输尿管膨出较术前缩小, 1例输尿管膨出较术前无明显变化。术后共发生并发症5例:1例输尿管膨出自尿道外口再次脱出行手术治疗;2例输尿管膨出感染, 经抗生素治疗后好转;2例术后出现泌尿系感染, 排尿期膀胱尿道造影显示下肾输尿管反流。1例反流为Ⅳ级, 同时合并上肾输尿管残端的感染, 行残存输尿管膨出切除及下肾输尿管膀胱再植术;另外1例反流为Ⅱ级, 目前在观察中。结论对于上肾功能差的重复肾合并输尿管膨出患儿, 行上肾输尿管切除术后, 输尿管膨出多数会消失或缩小至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儿童重复肾上肾输尿管膨出合并下肾或对侧肾膀胱输尿管反流合理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0月至2019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收治的重复肾上肾输尿管膨出合并下肾或对侧肾膀胱输尿管反流24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19例,就诊年龄7个月至9岁,平均2岁。重复肾左侧13例,右侧6例,双侧5例,上肾输尿管膨出左侧15例,右侧9例,无双侧,合并下肾膀胱输尿管反流左侧13例,右侧9例,下肾及对侧2例。泌尿系统感染17例,影像学检查发现6例,间断腹痛1例。上半肾无功能者22例行重复肾上半肾切除术;上半肾积水但有功能者2例,行上下输尿管吻合术1例,行上肾输尿管膨出切除上下输尿管膀胱再植术1例。结果 22例半肾切除患儿中19例患儿获得随访,3例失随访,术后下半肾反流消失11例(含对侧反流1例),减轻3例,反流无缓解无临床表现2例(术前Ⅳ级随访4个月,术前Ⅴ级随访2年),3例术后反流未消失合并泌尿系统感染再次手术治疗后治愈。保留上肾2例中,行上下输尿管吻合者术后4个月,无临床症状,尚未复查排尿性膀胱尿道造影,行上肾输尿管膨出切除上下肾输尿管膀胱再植术后复查反流消失无临床...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前尿道瓣膜并憩室早期发现和治疗的最佳方法。方法对6例前尿道瓣膜并憩室患儿采用排泄性膀胱尿道造影和静脉尿路造影进行诊断。确诊患儿行前尿道憩室切除术及尿漏修补术。肾功能不全或电解质紊乱者需先置尿管引流,改善全身情况。结果6例患儿均经手术治愈,排尿通畅,但均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状。结论前尿道憩室临床较少见,与后尿道瓣膜一样后遗症状严重,早期诊断与治疗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单侧完全重复肾合并梗阻性异位输尿管末端膨出患儿术后出现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 2008年1月至2019年6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行手术治疗的单侧完全重复肾合并梗阻性异位输尿管末端膨出患儿共74例。74例患儿中13例患儿被排除。61例患儿纳入分析,其中男8例,女53例,分为2组,术后出现并发症(并发症组)23例和术后未出现并发症(无并发症组)38例。本研究患儿纳入标准:单侧完全重复肾合并梗阻性异位输尿管末端膨出的患儿,术后随访时间半年以上,患儿年龄≤14岁。本研究患儿排除标准:术前存在膀胱输尿管反流,重复肾下肾发育异常,重复肾对侧肾脏发育异常。所有患儿术前1个月内行泌尿系统超声检查,排尿性膀胱尿道造影(voiding cystourethrogram,VCUG)以及利尿肾图检查(造影剂为DTPA或EC)。如患儿术前出现尿线细,排尿无力或排尿滴沥,则术前需要完善尿流动力学检查。异位膨出的确定由术前VCUG及术前膀胱镜检查确定。当术前上肾分肾功能<10%,可行上位肾切除术、输尿管末端膨出电切或穿刺术以及输尿管膀胱移植术,但是具体手术方式的选择由手术医生及患儿家长共同决定。...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小儿前尿道瓣膜的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3年5月作者收治的11例前尿道瓣膜患儿临床资料,患儿均为男性,年龄3个月至8岁,平均2岁8个月,其中年龄1岁以下6例。8例使用7.5F或9F膀胱尿道镜在尿道的4点、6点和8点处切开瓣膜,并留置导尿管10 d。对其中3例合并前尿道憩室的患儿,2例行憩室切除、尿道成形术;1例一期行膀胱造瘘术,二期行憩室切除、尿道成形术。结果 11例均手术顺利,术后均排尿通畅。无尿瘘及尿道海绵体损伤。随访3个月至4年,平均1.5年。尿白细胞消失,阴茎阴囊交界处包块消失。合并肾积水2例,膀胱输尿管反流3例,B超复查均有不同程度缓解。肾功能检查血清尿素、肌酐均正常。结论腔内冷刀切开治疗前尿道瓣膜症是一种可行的方法,疗效确切,术后并发症少,预后好。合并前尿道憩室患儿可选择憩室切除、尿道成形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可疑膀胱输尿管反流(vesicouretericreflux,VUR)患儿进行排尿性膀胱尿道超声造影检查(contrast—enhancedvoidingurosonography,VUS)和排尿性膀胱尿道造影检查(voidingcystoure.thrography,VCUG),对其结果进行分析,探讨超声造影对膀胱输尿管反流的诊断价值。方法将2010年7月至2011年12月本院泌尿外科收治的可疑VUR患儿54例作为研究对象,包括反复尿路感染6例,可疑后尿道瓣膜12例,单侧或双侧。肾积水并输尿管扩张36例,对比脉冲序列超声造影技术对患儿进行超声造影检查,经膀胱注入SonoVue造影剂后,实时观察造影剂微泡在反流病例尿路中的流动过程,分析评价反流程度,用五级法分析评价,并与VUCG对照。结果(1)54例患儿(108个。肾输尿管单位)中,VUS检出VUR48个肾输尿管单位,VCUG检出45个肾输尿管单位,VUS诊断VUR的敏感性为91.1%,特异性为88.9%,阳性预测值85.4%,阴性预测值93.3%,VUS和VCUG对VUR的检查有较好的一致性(Kappa值=0.792)。(2)在16例患儿中,VUS诊断VUR的分级高于VCUG1~2级。(3)在5例(6个肾输尿管单位)中,VUS可显示出肾内反流微泡,提示对肾功能造成极大影响的肾内反流的存在。相比,VCUG只能检出V级反流,无法显示肾内反流。结论VUS是一种准确可靠的检查手段,对VUR检测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均较高,在VUR检出率及分级上优于VCUG。同时无放射性,重复性好,可作为VUR的筛查或追踪观察的首选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8.
先天性后尿道瓣膜病一例报告金松柏江西医药 (3):57,1983 患儿,男,5岁,自出生后即排尿困难,尿流细小无力,尿频。尿蛋白(+),脓细胞2~4,白细胞(+),红细胞1~3。静脉泌尿造影见双肾及输尿管扩张积水,排尿性膀胱尿道造影见膀胱边缘不整齐,后尿道扩张、延长,并有逆流,输尿管下端为造影剂充盈,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脊髓栓系合并上尿路损害的治疗策略。方法:1997年7月~2002年3月共收治合并上尿路损害的脊髓栓系综合征42例,男26例,女16例,年龄2~16岁,平均6.7岁。根据上尿路损害的程度分为两组:A组(严重组)26例,B组(轻组)16例,常规先行栓系松解术,其中10例术后上尿路损害加重。对36例上尿路损害严重患儿先后行膀胱功能重建术。27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33个月,平均25个月。评价方法:手术前后行尿动力学、影像学及血生化检查。尿动力学评价采用配对资料t检验。结果:术前上尿路损害:静脉肾盂造影双侧不显影伴BUN略高1例,单侧不显影1例,中等以上肾盂积水11例,Ⅳ度以上膀胱输尿管反流14例。术后:静脉肾盂造影不显影者分别于1h、1.5h延时显影。肾盂积水减轻7例,4例无明显变化。输尿管反流消失7例,减轻6例,1例无变化。总有效率81.48%。膀胱容量、膀胱顺应性较术前提高,逼尿肌漏尿压较术前降低。结论:脊髓栓系合并严重上尿路损害时应先行膀胱功能重建术。对损害轻者常规先行栓系松解术。膀胱功能重建术可有效降低膀胱内压,避免上尿路损害进一步加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索小儿先天性尿道下裂术前尿道的功能状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2~6岁尿道下裂患儿60例和正常小儿 66例进行对比研究.采用超声检查膀胱及上尿路形态;尿流率测定仪纪录尿流曲线、最大尿流率、平均尿流率、排尿量、排尿时间、尿流时间、最大尿流时间等参数;用膀胱容量测定仪测量膀胱残余尿量.结果 尿道下裂组和正常对照组小儿超声检查均未发现膀胱和上尿路形态学异常.尿道下裂组最大尿流率、平均尿流率、排尿量、排尿时间、尿流时间、最大尿流时间和残余尿量分别为(10.2±3.7)ml/s、(6.7±2.7)ml/s、(126.1±58.0)ml、(19.8±10.8)s、(19.1±10.7)s、(8.7±6.0)s、(18.9±19.3)ml.而正常对照组相应各值分别为(12.3±2.9)ml/s、(8.0±2.3)ml/s、(104.5±54.0)ml、(13.7±7.7)s、(12.6±6.7)s、(6.6±4.0)s、(12.3±12.0)ml.可见尿道下裂组最大尿流率、平均尿流率小于对照组,而排尿时间、尿流时间、最大尿流时间长于对照组,其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尿道下裂组钟形曲线占56.7%,平台曲线占30.0%,而对照组分别为89.4%、3.0%,其差别也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先天性尿道下裂患儿术前尿道功能异常,存在无症状的梗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