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8 毫秒
1.
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疾病,40%的下腰背疼痛是由腰椎间盘退变引起的。临床手术治疗只能在短期内缓解症状,无法达到根治的目的。在髓核摘除术后,人工髓核组织材料包括最早的硅橡胶、不锈钢和现在使用的水凝胶材料被用来填补病变的髓核组织,维持椎间盘足够的高度。随着组织工程和材料科学的不断发展,有希望使用干细胞或多能细胞来修复病变椎间盘或逆转其退变过程,重塑椎间盘的生理功能。现阶段组织工程仍然需要面临的问题是能否找到一种近似于髓核组织结构和功能的细胞外支架,为种子细胞的生长和生理活动提供合适的环境。文章就人工髓核材料的发展历史以及目前的研究情况展开综述。  相似文献   

2.
张萍  任昊  温昱  梁非  翟效月  《解剖学报》2012,43(2):246-249
目的 肾外髓间质渗透梯度形成的机制与髓襻上皮转运功能及其毗邻关系有密切关系,本研究拟建立短髓袢肾单位在外髓的走行规律。方法C57/BL/6J小鼠3只,灌流固定后取肾组织块并树脂812包埋,垂直肾长轴连续半薄切片,从肾被膜到内外髓交界处,共得到1 200张2.5μm厚的连续切片,显微镜下获取数字图像,计算机配准,C语言编程,进而追踪来自皮质浅层和中层的120个短髓襻肾单位。结果 短髓襻肾单位的53%起于肾皮质外1/3,47%起于中间肾皮质。前者髓襻襻曲分布在外髓内带中部同一水平,其襻曲或完全由细段上皮构成,或由髓襻降支细段上皮与升支粗段上皮移行构成;来自中间皮质的短髓襻襻曲位于外髓内带内侧1/2的不同水平,其深度与其肾小球在中间皮质的深度成正比。其襻曲由髓襻升支粗段上皮构成,并在襻曲前构成约50~450μm长的髓襻降支。最深的襻曲在外髓内带弯曲走行。结论髓袢襻曲在外髓的位置及上皮类型不同,提示外髓不同区域的小管对超滤液重吸收的成分也有所区别,对外髓深部渗透梯度增高的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而襻曲的位置和上皮构成与肾小球在皮质的位置相关,提示肾小球的滤过与肾小管的重吸收功能有整体的调节。  相似文献   

3.
腰部髓核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30例成人尸体的腰部髓核的形态进行了观察,测量了其厚度、矢径、横径及面积,计算了髓核的厚度与其椎间盘厚度及其上位椎体的厚度的比值。旨在为临床人工髓核的应用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4.
乳腺典型髓样癌与不典型髓样癌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乳腺典型与不典型髓样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和生物学行为差异。方法对乳腺典型髓样癌及不典型髓样癌各20例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并采用S-P法检测nm23、E-cad、p53、ER、PR、c—erbB—2、CD45RO和CD20的表达。结果典型髓样癌组,癌细胞合体性结构〉75%,无腺管结构,间质见弥漫性淋巴细胞浸润;不典型髓样癌组,可见腺管结构,间质无或少量淋巴细胞浸润。免疫组化检测典型髓样癌nm23、E—cad阳性表达均高于不典型髓样癌。典型组随访12~84月(平均37个月),均无腋下淋巴结转移,均健在;不典型组随访9~84月(平均29.5个月),腋下淋巴结转移4/20例,其中4例分别于术后1—3年内死亡。结论①要严格掌握乳腺典型髓样癌与不典型髓样癌的病理诊断标准。②不典型髓样癌不完全等同“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伴髓样特点。”③乳腺典型与不典型髓样癌的预后不同,前者明显优于后者。  相似文献   

5.
髓系肉瘤是一种少见的肿瘤,是由原始或幼稚的髓系细胞在骨髓以外的器官和组织中浸润而形成的肿瘤。它包括粒细胞肉瘤、原始单核细胞肉瘤和由三系细胞组成的肿瘤,以粒细胞肉瘤最为常见。它通常表现为结节性包块,与各种急性髓性白血病(acute myelocytic leukemia,AML)或骨髓增生性疾病相关,可发生在任何年龄,累...  相似文献   

6.
肾上腺髓性脂肪瘤4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肾上腺髓性脂肪瘤罕见。随着影像诊断技术的进步和保健性体检的开展,检出率日益增多,迄今已增至200余例。本文报道4例。 临床病理资料 4例皆为女性。年龄27~62岁。左侧3例,右侧1例。3例诉有腰部酸痛,1例体检偶然发现。B超、IVP检查可见占位病灶,CT检查见有高低混杂密度块影,3例诊断髓脂瘤,1例拟诊结核或癌肿。内分泌检查无异常发现。4例都行摘除术,随  相似文献   

7.
肿瘤发生是多种基因异常的共同结果,因而检测基因改变可用于肿瘤监测。约1/3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可发生N-ras原癌基因点突变。随着简便、灵敏的半固相微测序法的建立,它将用于监测AML早期复发和定量检测残留白血病细胞;此外,髓细胞白血病患者降钙素基因高甲基化可作为判定疾病进展的分子标记,且特别有助于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ML)分期。  相似文献   

8.
颈椎椎间盘人工髓核置换术的生物力学评价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 :对颈椎椎间盘实施人工髓核置换术并进行生物力学评价 ,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取 6具新鲜人尸体颈椎标本 (C2 ~T1 ) ,制成四种脊柱功能单位 (FSU)的试验模型 :正常颈椎 ,椎间盘髓核全切 ,人工髓核植入及椎间植骨。分别对其进行生物力学测试 ,记录不同运动状态下脊柱节段运动范围 (ROM)的改变情况。并摄片了解人工髓核植入前后脊柱试件影像学的变化。结果 :与髓核切除组比较 ,人工髓核植入或椎间植骨后 ,颈椎节段活动明显减少 (P <0 .0 1)。人工髓核植入组与椎间植骨组相比较 ,节段活动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动态影像学资料显示 ,人工髓核置入后 ,椎间隙高度和脊柱生理曲度都得以恢复。结论 :颈椎椎间盘人工髓核的植入能较好地恢复椎间盘的解剖结构 ,有助于脊椎生理曲线的恢复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失稳脊柱节段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急性髓系白血病干细胞多数亚型的干细胞具有相似的免疫表型(CD34+、Cd38-、CD90-、CD117-、CD123+),表达核因子NF-KB。急性髓系白血病干细胞对化疗和放疗均不敏感,是急性髓系白血病复发的原因之一。选择急性髓系白血病干细胞高表达的抗原CD123或核因子NF-KB,作为清除急性髓系白血病干细胞或诱导急性髓系白血病干细胞凋亡的标记,是探索彻底治愈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肾上腺髓性脂肪瘤的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分析21例肾上腺髓性脂肪瘤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随访情况。患者术前均行内分泌、B超及CT检查;部分患者行MRI及131I-MIBG检查。结果21例患者均行肾上腺髓性脂肪瘤切除术,肿物直径4.5-12 cm,平均6.7 cm。病理诊断均为肾上腺髓性脂肪瘤。随访1-15年,未见复发。结论肾上腺髓性脂肪瘤是肾上腺的少见良性病变,多偶然发现,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1.
12.
自上个世纪40年代Kuntscher发明应用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60余年来髓内钉方法已在长骨骨折的治疗中起到重要作用,最初的髓内钉设计主要依据钉与髓腔内壁的紧密接触(需扩髓)来维持稳定,仅对峡部区域骨折有较好作用,但自60年代后期因带锁方式的引入,使其具有控制旋转、维持长度、能早期关节锻炼或负重等优点,骨折稳定可不需靠钉与髓腔内壁的紧密接触来达到,适应征范围更趋扩大,同时也带来了扩髓与不扩髓的争论,至今无一致意见,使临床在治疗方式选择上无统一标准。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颈髓肿瘤的诊疗特点。方法:回顾分析我院35例颈髓肿瘤手术病人。结果:颈髓肿瘤因其位于颅颈交界,临床表现呈多样性,易被误诊及致术后并发症。结论:了解颈髓肿瘤的诊疗特点可避免临床误诊,减少颈髓、臂丛神经及脑的手术性创伤及继发损害从而防止术后并发症;操作轻柔,不损伤脊髓供血血管,避免脊髓牵拉损伤,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患者女性,66岁,乏力、气短约10多年、近年逐渐加重.自述20年前患过结核,曾抗结核治疗.查体:一般状态尚可,皮肤、黏膜及四肢无异常改变;血象WBC 2.68×109/L、RBC 2.64×1012/L、HB 81.0 g/L;骨髓涂片显示:红系增生活跃占0.62,以中晚幼红为主,细胞偏大,可见多核、双核、畸形核,H-J小体可见,成熟红细胞大小不等,嗜多色性红细胞及球形红细胞可见.临床诊断:糖尿病,贫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利用小鼠盲肠结扎穿刺模型探讨脓毒症晚期髓系造血情况.方法 将C57 BL/6小鼠分成假手术组和脓毒症组,采用盲肠结扎穿刺术(CLP)建立小鼠脓毒症模型.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LP术后12 d脓毒症小鼠骨髓和脾脏造血前体细胞比例的变化情况.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CLP术后12d小鼠骨髓中的GMPs(粒-单核细胞祖细胞)、MPPs(多潜能祖细胞)、LSKs(造血干细胞Lin-Sca-1+c-Kit+)的比例显著增加;脾脏中GMPs、LSKs的比例也明显增加.结论 脓毒症晚期小鼠髓系造血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6.
17.
肾上腺髓质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肾上腺髓质素是一种在体内广泛分布的内源性血管活性肽。具有扩张血管 ,降低血压 ,排钠利尿 ,抑制某些血管收缩肽释放 ,促进某些炎性介质释放及损伤修复上皮更新等多种生物学作用。调节和参予多系统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外周血单核细胞诱导的CD123+髓系树突状细胞的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体外髓系培养体系中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的CD123+髓系树突状细胞(mDC)的生物学特性.方法:分离健康人外周血单核细胞,用重组的粒/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白细胞介素4(IL-4)将其诱导为树突状细胞(DC).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DC表面共刺激分子、 CD304 、 CD123和CD11C的表达,并用间接免疫磁珠法将其中CD123+DC加以分离纯化;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扫描电镜观察CD123+DC形态; ELISA法检测CD123+DC的IL-12 分泌量; 葡聚糖吞噬试验和3H-TdR渗入法分别检测CD123+DC的吞噬功能和对同种异体T细胞的刺激能力.结果:外周血单核细胞经GM-CSF和IL-4诱导7 d后,细胞表面高度表达CD86和CD11C,中等量表达CD1a和CD123,低表达CD83,丧失CD14的表达,其中,CD123和CD11C均匀分布于DC表面.免疫磁珠纯化后的CD123+DC呈现典型的不成熟DC形态,除细胞体积较小外,其表面突起类似于CD123-DC.CD123+DC仅微量分泌IL-12,其吞噬能力强于CD123-DC(P<0.05),但抗原刺激功能低于后者(P<0.05).结论:GM-CSF和IL-4培养体系中的CD123+DC可能是DC分化发育过程中更早期的未成熟mDC,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19.
髓过氧化物酶与很多疾病有关联,其功能和遗传变异可引起很多疾病,如炎症、肺癌、白血病和心血管疾病。另外,对髓过氧化物酶基因多态性的研究表明,其基因多态性可降低很多疾病的易感性。但是,髓过氧化物酶与疾病发生关系的机制仍不清楚,本综述了近年来有关髓过氧化物酶与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0.
指髓解剖和组织形态学研究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指髓解剖和组织形态学特点,为临床治疗指端感染提供理论基础.方法:男性成人新鲜手指标本240例(示、中、环、小指各60例,左侧30,右侧30),用尖刀在手指末节正中纵向切开至骨膜,用摆锯纵向劈开末节指骨,完整显露手指末节矢状面,用游标卡尺(0.02 mm)分别测量手指末节长度L1(指端至指远纹的长度)和指髓间隙L2(指端处最远纤维隔至近端最近纤维隔的距离),做冠状面和矢状面的HE染色.结果:双侧示、中、环、小指L.和L2的长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双侧示、中、环、小指的L2/L1,均大于50%;组织学研究表明,指髓是由若干垂直走行的纤维隔形成的密闭间隙,纤维隔将脂肪分成脂肪小叶,其间有血管和神经末梢分布.结论:指髓特殊的解剖和组织形态学决定了在指端感染切开过程中尽可能保留指髓的解剖结构,为防止感染沿近端,出肌腱鞘扩散,切开范围不应超过其相应手指末节长度的5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