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的:研究不同时辰艾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对其主要炎性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清浓度的影响及其昼夜节律的调控机制。方法:将96只Sprague-Dawley(SD)成年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空白组)、RA模型组(模型组)、卯时艾灸治疗组(卯时组)、酉时艾灸治疗组(酉时组),每组24只,雌雄各半。各组又按4个取材时间点分为0AM组、6AM组、12N组、6PM组,每组6只大鼠。各组大鼠全程予以12 h/12 h的光暗授予。除空白组外,各组大鼠予以右后足垫部皮下注射弗氏完全佐剂(FCA)塑造RA模型。卯时组、酉时组大鼠分别在对应的时辰(卯时组5:00–7:00,酉时组17:00–19:00)接受"肾俞""足三里"穴麦粒灸治疗,双侧交替,每日1次,6次为一疗程,疗程之间休息1 d,共治疗3个疗程;其余组大鼠同法固定,但不治疗。造模前、造模后以及治疗结束后分别测量右足足容积,治疗结束后分别在各组相应时间点活体取血,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TNF-α含量。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包以及Halberg余弦法统计分析实验数据。结果:干预后,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卯时组、酉时组足肿胀度显著升高(均P0.01);与模型组相比,卯时组、酉时组足肿胀度显著降低(均P0.01)。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卯时组血清TNF-α平均含量显著升高(P0.05,P0.01);与模型组相比,卯时组、酉时组血清TNF-α平均含量显著降低(均P0.05)。各组血清TNF-α均存在昼夜节律性(均P0.05),且峰值出现在暗置时相;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中值明显升高(P0.05),峰相位后移,振幅增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卯时组和酉时组中值显著下降(均P0.05),峰相位前移,振幅降低(均P0.05)。结论:艾灸可显著降低实验性RA大鼠血清TNF-α含量从而缓解实验性RA大鼠的足肿胀度。艾灸可良性调整RA大鼠TNF-α的昼夜节律从而节律性发挥其抑制TNF-α分泌合成的效应,卯时与酉时艾灸未见疗效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艾灸对实验性类风湿性关节炎(RA)家兔外周血中白细胞介素(IL)-10、IL-17及骨桥蛋白(OPN表达的影响,并探索艾灸治疗RA的抗炎机制。方法:选取日本大耳白兔30只,将其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治疗组,每组各10只,采用福氏完全佐剂法制备实验性RA模型。在造模后第7天,治疗组采用悬灸肾俞、足三里穴疗法,每穴各灸5壮,1次/d,以6d为1个疗程,共干预3个疗程。检测各组血清中IL-10、IL-17及OPN的含量。结果:IL-10、IL-17、OPN模型组与空白组比较,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1)。结论:艾灸治疗对实验性RA家兔有显著的抗炎作用,可有效降低血清IL-17及OPN含量,上调IL-10的表达,其抗炎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OPN的表达,进而调节Th17/Treg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麦粒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A)抗炎效应的IL-17信号转导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66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空白艾灸组、艾灸组、IL-17过表达模型艾灸组(IL-17过艾组)、IL-17沉默模型艾灸组(IL-17沉艾组)、IL-17过表达模型组和IL-17沉默模型组,前6组每组各9只,后2组每组各6只。大鼠右后足足垫部皮内注入弗氏完全佐剂0.15 ml制作RA模型。造模后第2天进行慢病毒注射建立IL-17基因过表达、IL-17基因沉默模型。造模后第7天开始麦粒灸大鼠"肾俞""足三里"两穴各5壮,每日1次,治疗18天。观测计算大鼠足跖肿胀度;采用ELISA双抗夹心法检测大鼠血清IL-17、TNF-a、IL-1b含量。结果:造模后模型组大鼠右后足容积显著高于空白组(P0.01),麦粒灸后艾灸组大鼠右后足容积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造模后模型组大鼠血清IL-17、TNF-a、IL-1b显著高于空白组;麦粒灸后艾灸组大鼠血清IL-17、TNF-a、IL-1b显著低于模型组。麦粒灸后IL-17过艾组大鼠血清TNF-a含量显著高于艾灸组(P0.01);IL-17沉艾组大鼠血清TNF-a含量显著低于艾灸组、空白组。麦粒灸后IL-17过艾组、IL-17沉艾组IL-1b含量与艾灸组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麦粒灸可能通过调控IL-17从而调节RA大鼠血清TNF-a含量,起到抑制RA滑膜炎症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冯卫星  杜筱筱  贺佳妮  张慧  熊雪  王强  王豆 《中国针灸》2023,(2):186-190+202
目的:观察不同时间艾灸“百会”“大椎”对偏头痛大鼠血清β-内啡肽(β-EP)、P物质(SP)含量及脑干白介素-1β(IL-1β)、环氧合酶2(COX-2)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艾灸防治偏头痛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将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预防+治疗组和治疗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他各组大鼠采用硝酸甘油皮下注射制备偏头痛模型。预防+治疗组于造模前7 d(每日1次)及造模后30 min予艾灸干预,治疗组于造模后30 min予艾灸干预,均穴取“百会”“大椎”,每次30 min。观察各组大鼠造模前后行为学评分。干预结束后,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β-EP、SP含量,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大鼠脑干IL-1β阳性细胞数,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脑干COX-2蛋白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造模后0~30 min、60~90 min、90~120 min行为学评分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预防+治疗组大鼠造模后60~90 min、90~120 min行为学评分降低(P<0.01)。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β-EP含量降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刺山柑、艾灸和二者联合治疗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血清TNF-α、IL-1β、IFN-γ、IL-4含量的影响,比较三者的疗效,探讨其对免疫调节的作用机制。方法 6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阳性药组、刺山柑组、艾灸组和综合组,于大鼠足跖皮下注射0. 1 mL弗氏完全佐剂建立RA模型。造模成功后阳性药组以甲氨蝶呤灌胃,刺山柑组以刺山柑外敷,艾灸组悬灸肾俞、足三里,综合组采用联合治疗,各组均治疗3疗程。分别于每个疗程观察大鼠AI指数评分、足爪容积和热痛阈,并用ELISA检测大鼠血清TNF-α、IL-1β、IFN-γ、IL-4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关节肿胀明显,痛阈降低,血清中TNF-α、IL-1β、IFN-γ、IL-4含量较高(P 0. 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组在第3疗程后大鼠关节肿胀和疼痛敏感改善明显,血清中TNF-α、IL-1β、IFN-γ、IL-4含量均降低(P 0. 01或P 0. 05)。消炎方面刺山柑组和综合组起效较快,镇痛方面艾灸组和综合组起效较快。结论刺山柑、艾灸和联合治疗的方法可抑制大鼠血清TNF-α和IL-1β,调节Th1/Th2免疫失衡,这可能是其产生消炎镇痛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持续光照下艾灸对实验性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大鼠足容积、血清褪黑激素、血浆IL-1β、IL-4含量的影响,探讨褪黑激素在艾灸抗炎效应中的地位和作用。方法:以佐剂性关节炎(AA)作为RA疾病模型,艾灸实验性RA大鼠"肾俞"、"足三里"两穴,采用24h光照作为干预研究手段,观测大鼠足容积,采用ELISA双抗夹心法检测血清MT和血浆IL-1β、IL-4含量。结果:大鼠右后足容积,模型组显著高于空白组(P<0.01),艾灸组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24h光照+艾灸组与艾灸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大鼠血清MT水平,模型组显著高于空白组(P<0.05),艾灸组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24h光照+艾灸组显著低于艾灸组(P<0.01);血浆IL-1β含量,模型组显著高于空白组(P<0.05),艾灸组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24h光照+艾灸组与艾灸组无显著性差异;大鼠血浆IL-4含量,模型组略高于空白组但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艾灸组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24h光照+艾灸组显著高于艾灸组(P<0.01)。结论:艾灸能够有效抑制RA大鼠足肿胀、抑制血浆IL-1水平、升高IL-4水平,具有明确的抗炎作用;MT与RA炎症过程中密切相关,MT对抗炎因子IL-4可能有抑制作用,MT在艾灸治疗RA炎症中可能不是发挥抗炎作用,而是起到致炎作用。艾灸、持续光照可能通过抑制MT分泌,从而促进抗炎因子IL-4分泌而发挥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艾灸、中药延缓衰老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采用SD健康清洁级大鼠60只,随机分为青年对照组、衰老模型组、艾灸组、中药组、艾灸加中药组。后4组通过皮下注射D-半乳糖建立衰老大鼠模型,在造模过程中,3个治疗组分别给予艾灸(艾条温和灸"足三里""肾俞""关元")、中药(六味地黄汤加当归、丹参水煎液灌胃)、艾灸加中药治疗。治疗40 d后,测定各组大鼠肝细胞线粒体DNA含量及血清白介素2(IL-2)、白介素6(IL-6)含量。结果:①与青年对照组相比,衰老模型组大鼠肝细胞线粒体DNA和血清IL-6含量明显增加(P<0.05,P<0.01)、血清IL-2含量明显减少(P<0.05)。②与衰老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大鼠肝细胞线粒体DNA和血清IL-6含量明显减少(P<0.05,P<0.01)、血清IL-2含量明显增加(P<0.05)。结论:艾灸、中药可通过减少肝细胞线粒体DNA、血清IL-6含量,提高血清IL-2含量,从而起到延缓衰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根据以往研究事实,结合"子午流注"治疗思想和现代节律研究方法,探索艾灸治疗RA的IL-1节律调控机制。方法以144只SD大鼠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艾灸组、假摘除肾上腺组(以下简称假摘组)、摘除肾上腺组(以下简称摘除组)、摘除肾上腺艾灸组(以下简称摘灸组),各组分4个时间点(分别为0点组、6点组、12点组、18点组),每个时间点6只大鼠。各组大鼠实验全程给予LD12:12的光暗周期限制,除空白组外其他各组动物采用右后足足垫部皮内注入福氏完全佐剂建立RA模型。造模后对摘除组、摘灸组大鼠摘除双侧肾上腺预处理。艾灸组、摘灸组大鼠在上午7:00~9:00进行单侧麦粒灸肾俞、足三里治疗(双侧交替治疗),其它组大鼠同法固定,但不艾灸治疗。各组大鼠在造模前、造模后、治疗后分别进行体重及足容积测定。治疗结束后分别在各个时间点处死大鼠,取血,用酶免法做相关指标检测。数据用SPSS16.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用Halbeg余弦法软件进行昼夜节律分析。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足肿胀度明显升高(P0.05),IL-1保持昼夜节律性(P0.05),但峰相位有后移趋势,振幅有增高趋势,中值明显增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大鼠足肿胀度明显降低(P0.05),IL-1存在昼夜节律性(P0.05),峰相位有前移趋势,振幅有降低趋势,中值明显降低(P0.05);与艾灸组比较,摘灸组大鼠足肿胀度明显升高(P0.05),IL-1昼夜节律消失,峰相位有后移趋势,振幅接近,中值明显增高(P0.05)。结论实验性RA大鼠血浆IL-1具有明显的病理性昼夜节律特征;在HPAA完整的条件下,艾灸可能通过调整实验性RA大鼠IL-1的昼夜节律,从而发挥控制炎症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艾灸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炎性因子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的节律调控机制。方法:将144只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艾灸组、假摘除肾上腺组(假摘组)、摘除肾上腺组(摘除组)、摘除肾上腺艾灸组(摘灸组),每组24只,各组分4个时间点(即0:00组、6:00组、12:00组、18:00组),每个时间点6只大鼠。各组大鼠实验全程给予Light-Dark(LD)12∶12的光暗周期限制,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采用右后足足垫部皮内注入福氏完全佐剂建立RA模型。造模后对摘除组、摘灸组大鼠摘除双侧肾上腺预处理,假摘组不摘除肾上腺,但手术步骤相同。艾灸组、摘灸组大鼠在上午7:00-9:00进行单侧麦粒灸"肾俞""足三里"治疗(双侧交替),每日1次,6次为一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其他组大鼠同法固定,但不行艾灸治疗。各组大鼠在造模前、造模后、治疗后分别进行整体状况评价及足容积测定。治疗结束后分别在相应各个时间点处死大鼠,取血,采用酶免法检测IL-6含量。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足肿胀度明显升高(P0.05),IL-6保持昼夜节律性(P0.05),但峰相位有后移趋势,振幅有增高趋势,中值明显增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大鼠足肿胀度明显降低(P0.05),IL-6存在昼夜节律性(P0.05),峰相位有前移趋势,振幅有降低趋势,中值明显降低(P0.05);与艾灸组比较,摘灸组大鼠足肿胀度明显升高(P0.05),IL-6昼夜节律存在,但是峰相位前移,中值明显增高(P0.05)。结论:RA大鼠血浆IL-6具有明显的病理性昼夜节律特征;在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 axis,HPA)完整的条件下,艾灸可能通过调整RA模型大鼠IL-6的昼夜节律发挥控制炎性反应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的蜂针对佐剂性类风湿性关节炎(RA)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的影响,探究不同蜂针剂量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可能机制。方法:建立佐剂性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模型,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单蜂1 min组、双蜂1 min组、三蜂1min组、单蜂30 s组。观察各组足趾容积以及缩足反应,同时采用ELISA检测血清TNF-α、IL-1β、IL-6表达水平。结果:单峰1 min足趾肿胀程度低于模型组(P<0.01),缩足反应对应长于模型组(P<0.05),单蜂1 min比其余治疗组改善足趾肿胀度以及延长镇痛效果要强,而对于血清中TNF-α、IL-1β、IL-6的影响,单峰1 min表达水平低于模型组(P<0.05),单蜂1 min与其他治疗组相比抑制炎症细胞因子的表达较好。结论:适当剂量的蜂针具有减轻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足趾肿胀度和加强镇痛效果的作用,其机制可能跟抑制RA大鼠血清TNF-α、IL-1β、IL-6的表达有关,而单蜂1 min可能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最佳的治疗剂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观察乌头汤对膝骨关节炎大鼠血清和关节液中IL-1β、IL-6、TNF-α和MMP-3的影响,探讨其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随机数字法将60只SD大鼠分为空白组15只和造模组45只。造模组在第1、4、7天采用4%木瓜蛋白酶关节腔内注射复制膝骨关节炎模型。成功造模后,随机分为模型组、对照组和治疗组各15只。空白组和模型组灌服0.9%生理盐水;对照组灌服双氯芬酸钠缓释胶囊;治疗组灌服乌头汤。2周为1个疗程,疗程期间休息2d,共干预4个疗程。观察4组大鼠一般情况、关节液情况及血清和关节液中IL-1β、IL-6、TNF-α、MMP-3浓度变化。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血清和关节液中IL-1β、IL-6、TNF-α和MMP-3浓度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对照组与治疗组血清和关节液中IL-1β、IL-6、TNF-α和MMP-3浓度均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血清和关节液中IL-6浓度明显升高(P0.05)。结论乌头汤通过降低血清和关节液中IL-1β、IL-6、TNF-α和MMP-3含量,抑制炎症反应,降低细胞外基质降解,减缓软骨退变,从而起到治疗KOA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桂枝附子汤治疗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血清白介素-1β(IL-1β)及前列腺素E2(PGE2)水平的影响。[方法]通过比较各组大鼠血清中IL-1β、PGE2的变化来判定桂枝附子汤的疗效。[结果]血清中IL-1β、PGE2含量,空白组和雷公藤组、桂附组及雷公藤组和桂附组比较没有显著差异;而模型组和空白组、雷公藤组、桂附组比较差异显著。[结论]桂枝附子汤能控制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血清中IL-1β、PGE2等炎症介质的活性,对类风湿关节炎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不同艾灸持续时间对类风湿关节炎(RA)大鼠影响的差异,评价灸量与灸效的关系。方法:将40只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选取8只作为正常组,其他32只建立Ⅱ型胶原诱导的RA模型。造模成功后,将32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艾灸20 min组、艾灸40 min组和艾灸60 min组,每组8只。正常组不造模,不进行艾灸干预;模型组大鼠造模后不予艾灸干预;艾灸20 min组、艾灸40 min组和艾灸60 min组大鼠分别接受艾灸肾俞和足三里20 min、40 min和60 min治疗。6 d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 d,共治疗3个疗程。治疗结束后,观察大鼠血清中白介素(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关节炎指数(AI)评分、足趾容积和滑膜炎症病理学评分。结果:治疗前,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IL-1β和TNF-α水平升高,足趾容积增加,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与模型组比较,艾灸20 min组、艾灸40 min组和艾灸60 min组血清IL-1β、TNF-α水平、足趾容积和AI评分均显著下降(P0.05 or P0.01)。与艾灸20 min组和艾灸60 min组比较,艾灸40 min组血清IL-1β和TNF-α水平、足趾容积和AI评分下降更明显,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 or P0.01)。艾灸20 min组和艾灸60 min组比较,血清IL-1β、TNF-α水平、AI评分和足趾容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艾灸20 min组、艾灸40 min组和艾灸60 min组的滑膜组织病理的改变比较,艾灸40 min组滑膜组织病理改善最明显。结论:艾灸40 min治疗RA大鼠的作用效果比艾灸20 min及艾灸60 min更明显,说明艾灸治疗持续时间是影响艾灸治疗效果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艾灸对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β淀粉样蛋白(amyloid β protein,Aβ)1-42、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表达,探讨艾灸治疗AD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48只健康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西药组和艾灸组,每组12只。采用双侧侧脑室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制备AD大鼠模型。术后第10天起,艾灸组采用艾灸百会、命门、长强及关元穴治疗,同时西药组给予盐酸多奈哌齐灌胃治疗。治疗30 d后应用水迷宫测试检测各组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的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Aβ1-42的情况,并采用双抗体夹心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区IL-1β以及IL-2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艾灸能显著减少海马中Aβ42沉积的情况(P0.05),降低IL-1b蛋白水平(P0.05),提高IL-2蛋白水平(P0.05),并且显著改善模型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P0.05)。结论艾灸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和学习能力,其机制可能与降低海马中IL-1β含量、升高IL-2含量以及改善Aβ42沉积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研究艾灸关元、足三里穴对戊四氮致痫大鼠血清中IL-6含量的影响,探讨其抗癫痫的可能机制.方法:取27只雌性Wistar大鼠,体重(200±15)g,分为4组:空白组(3只)、模型组(8只)、药物组(8只)和艾灸组(8只).腹腔注射戊四氮35.0 mg/kg诱发大鼠点燃致痫模型,艾灸组大鼠艾灸关元、足三里穴进行治疗,每天1次,每次15 min.药物组给予丙戊酸钠15.75 mg/100 g灌胃,每日1次.模型组、空白组不给予任何治疗.治疗20天后利用酶联免疫法测大鼠血清中IL-6的含量.结果:空白组和模型组、模型组和艾灸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1),艾灸组和空白组、药物组和空白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灸关元和足三里穴治疗癫痫大鼠有效,其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清中IL-6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艾灸对实验性类风湿关节炎(RA)大鼠外周血中白细胞介素10(IL-10)、γ干扰素(IFN-γ)含量及滑膜组织膜型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mPD-L1)表达的影响,探讨艾灸治疗RA抗炎效应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5只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艾灸组,每组各15只。采用弗氏完全佐剂法对模型组和艾灸组造模,空白组同法注射0.9%氯化钠注射液0.1 mL作为对照。在造模后第7 d,艾灸组采用麦粒灸"肾俞""足三里"穴各5壮,日1次,6 d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空白组及模型组不施灸。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各组外周血中IL-10、IFN-γ的含量,免疫组化法测定滑膜组织mPD-L1的表达。结果模型组血清中IFN-γ含量高于空白组(P0.05),艾灸组低于模型组(P0.05),艾灸组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血清中IL-10含量低于空白组(P0.05),艾灸组高于模型组(P0.05),艾灸组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滑膜组织mPD-L1表达高于空白组(P0.05),艾灸组滑膜组织mPD-L1表达低于模型组(P0.05),艾灸组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灸治疗实验性RA有显著的抗炎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艾灸调节滑膜组织mPD-L1的表达,进而调控炎症因子IL-10、IFN-γ的表达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齐刺胆的下合穴阳陵泉对胆绞痛豚鼠血清白介素1β(1L-1β)和白介素6(IL-6)的影响以及镇痛效果。方法:将60只成年雄性豚鼠随机分为空白组(10只)、模型组(10只)、药物组(20只)和针刺组(20只),空白组正常饲养,模型组、药物组、针刺组造模成功后,药物组给予双氯芬酸钠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腹腔注射,针刺组取双侧阳陵泉穴进行齐刺,每日1次。治疗5天后于腹主动脉采取新鲜血液,匀浆、离心后分离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E)测定IL-1β,IL-6的含量。结果:①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豚鼠血清IL-1β、IL-6含量明显升高,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②与模型组比较,药物组、针刺组血清IL-1β、IL-6含量明显偏低,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与药物组比较,针刺组IL-1β、IL-6含量明显偏低,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针刺治疗对胆绞痛豚鼠有一定的镇痛作用,且针刺疗效明显优于药物组。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火针点刺放血对湿热蕴结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模型大鼠滑膜组织中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的影响,探讨火针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作用机制。方法:将32只SD大鼠(雌雄各半)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火针组、西药组,于大鼠右踝关节注射0.1m L尿酸钠混悬液建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模型。火针点刺右踝关节肿胀最高处"阿是穴",共治疗3次。足容积法测量大鼠右踝关节肿胀度;ELISA法测定大鼠踝关节滑膜组织中IL-1β、IL-6和TNF-α的含量。结果:模型组大鼠踝关节肿胀度,滑膜中IL-1β、IL-6和TNF-α的含量较空白组显著升高(P0.01);火针组、西药组造模后96h踝关节肿胀度较模型组降低(P0.01),治疗后火针组和西药组大鼠滑膜中IL-1β、IL-6和TNF-α的含量较模型组均明显降低(P0.05,P0.01),火针组、西药组大鼠滑膜中IL-1β、IL-6和TNF-α的含量无明显区别(P0.05)。结论:火针可降低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大鼠滑膜组织中IL-1β、IL-6、TNF-α的含量,其机制可能与抑制关节滑膜中的IL-1β、IL-6、TNF-α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模型大鼠在"三部针刺法"的干预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9及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Tissue Inhibitor of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1,TIMP-1)含量的变化,探讨针灸通过调控细胞因子等发挥改善RA病症的作用。方法:将SPF级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艾灸组及针刺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于右后足跖皮内注射0.15 mL弗氏完全佐剂(Freund’s Complete Adjuvant,FCA)诱发RA大鼠模型,空白组注射0.15 mL的0.9%NaCl溶液。针刺、艾灸组干预方法选用"三部针刺法",针刺组治疗每次20 min,7 d为一个疗程,间隔1天后再行第2个疗程,艾灸组艾灸时间、疗程同针刺组。治疗结束后观察大鼠体质量、右后足跖度肿胀度的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大鼠血清中IL-17、MMP9、TIMP-1含量。结果:与空白组比较,三组大鼠血清中IL-17、MMP9、TIMP-1含量皆上升(P<0.05)。与模型组比较,两干预组干预1周、2周后,血清中IL-17、MMP9、TIMP-1含量均下降(P<0.05)。与艾灸组比较,针刺组干预1周、2周后,血清中IL-17含量与艾灸组相当,血清中MMP9、TIMP-1含量均下降更明显(P<0.05)。结论:"三部针刺法"通过影响血清中IL-17、MMP9及TIMP-1的含量,来改善RA大鼠的关节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隔物温和灸联合甲氨蝶呤对RA模型大鼠关节肿胀及IL-1β、TNF-α的影响。方法成功制作RA大鼠模型4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甲氨蝶呤治疗组(MTX组)、隔物温和灸治疗组(温灸组)、隔物温和灸 甲氨蝶呤治疗组(温灸 MTX组)4组,并设正常同龄大鼠对照;各组经过相应处理后,采用ELISA酶联免疫法测定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观测并对比MTX组、温灸组、温灸 MTX组对RA模型大鼠IL-1β、TNF-α含量及跖围变化的影响。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IL-1β、TNF-α含量及跖围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模型组相比,温灸组、温灸 MTX组的IL-1β、TNF-α含量及跖围变化均显示出组间差异性(P<0.05或P<0.01);温灸组、温灸 MTX组两组间IL-1β、TNF-α含量及跖围变化无组间差异(P>0.05)。结论隔物温和灸能抑制RA大鼠血清IL-1β、TNF-α分泌水平,减轻RA大鼠足跖关节肿胀程度;与MTX联合应用能够使作用加强,为临床RA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